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淳于-原文
历史来源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东省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
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
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
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字与“纯”字同音,遂在避讳之列,乃去淳为于姓。
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
家族名人淳于髡:战国时齐国文士。博学多闻,知识丰富,口才好,善于答辩,说话幽默滑稽。
当时诸侯并侵,百官荒乱,淳于髥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说之以隐,并见听从,以为诸侯主客。
淳于越:战国时齐国博士。李斯和淳于越是一对好兄弟,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
在李斯的袒护下,淳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
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在刑场上,监刑官李斯和死囚淳于越互吐心声,阐明各自的人生观。
淳于越舍生取义,与诗书共存亡,死得坦然;李斯保住了禄位,却遭受天下读书人的唾骂。
淳于量:字思明,南朝陈车骑将军。
其先济北人,世居京师。
父文成,仕梁为将帅,官至光烈将军、梁州刺史。
淳于量少善自居处,伟姿容,有干略,便弓马。
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马,令往事焉。
起家湘东王国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参军。
累迁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馀载,兵甲士卒,盛于府中。
荆、雍之界,蛮左数反,山帅文道期积为边患,中兵王僧辩征之,频战不利,遣量助之。
量至,与僧辩并力,大破道期,斩其酋长,俘虏万计。
以功封广晋县男,邑三百户,授涪陵太守。
历为新兴、武宁二郡太守。
淳于恭:字益孙,东汉北海淳于人,清净不慕荣利。
他的哥哥被盗贼虏去,将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盗贼很感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
淳于恭在家不愿出门,朝廷拜他为议郎之侍中。
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死后,淳于恭亲自抚养哥哥留下的儿子,他教侄儿读书学习,侄儿如果做错了事,淳于恭就用棍子打自己以感化侄儿。
侄儿看了非常惭愧,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
淳于长:字子鸿,西汉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
其父族虽无权势,但母族十分显赫:其姨娘王政君,是元帝刘奭的皇后,成帝刘骜的皇太后;其大舅王凤是大司马、大将军;二舅王谭、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也于同一天分别被封为平阿侯、成都侯、红阳侯、曲阳侯和商平侯,一时有’五侯’的盛名。
基于此,他20来岁便当上了黄门郎,可以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
从此,他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计地接近和讨好成帝,渐渐取得了成帝的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成为九卿之一。
淳于诞:后魏时蜀汉人。
他的父亲兴宗为南安太守。
他十二岁时随父亲前往扬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盗贼所害,他倍感哀伤,誓要奋发,倾资财结交宾客,半月内遂得复仇,破贼樊文炽等。
官终梁州刺史。
淳于棼:为唐李公佐著《南柯太守传》中的故事人物,叙述主人公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
淳于朗:唐代黄县人,淳于难之弟,武德年间随兄难入朝,因以佐命,官菜阳剌史、后宰相,封燕国公。
淳于难:黄县人,隋时据守文登。
唐兴降唐,文登遂升为州,以难为刺史,封晋国公。
淳于意:山东人,汉代名医,仕齐为太仓长,世称为太仓公或仓公。
少喜医术,后为人治病,决生死多验。
文帝时,因故获罪,当处肉刑,其女缇萦上书,愿以身入宫为婢,代父赎罪,文帝悲其孝心,因废肉刑。
淳于缇萦:汉代名医淳于意之女,她的父亲医道很好,因被豪商诬告,判下肉刑的重罪。
缇萦主动随父亲进京,上书朝廷,并自愿献身为奴,抵赎父亲的刑罚。
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终于下令赦免其父,并废除了肉刑的法令。
迁徙分布(缺)淳于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远古时的炎帝的后代人,封于州邑,让他们建立了州国。
还同时封为公爵,于是州国的君主就称为州公。
州国那地方,就在现今山东省安丘县。
安丘县的东北边,至今还有个淳于城,这个淳于城,原来就是州国的都城。
州国经一度亡国又复国,复国后就称为淳于国。
再以后,淳于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了。
淳于氏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
后来因徙迁,有的于河内郡为望族(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淳于-译文
历史来源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国名为姓。
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东省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
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
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姓。
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字与‘纯’字同音,遂在避讳之列,乃去淳为于姓。
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
家族名人淳于髡:战国时齐国文士。博学多闻,知识丰富,口才好,善于答辩,说话幽默滑稽。
当时诸侯并侵,百官荒乱,淳于髡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说之以隐,并见听从,以为诸侯主客。
淳于越:战国时齐国博士。李斯和淳于越是一对好兄弟,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
李斯意识到,焚书之议势在必行,却又担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强谏惹祸,想方设法劝导他,可是淳于越还是触犯了律令。
在李斯的袒护下,淳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在刑场上,监刑官李斯和死囚淳于越互吐心声,阐明各自的人生观。淳于越舍生取义,与诗书共存亡,死得坦然;李斯保住了禄位,却遭受天下读书人的唾骂。
淳于量:字思明,南朝陈车骑将军。其先济北人,世居京师。
父文成,仕梁为将帅,官至光烈将军、梁州刺史。淳于量少善自居处,伟姿容,有干略,便弓马。
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马,令往事焉。起家湘东王国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参军。
累迁府佐、常兼中兵、直兵者十馀载,兵甲士卒,盛于府中。荆、雍之界,蛮左数反,山帅文道期积为边患,中兵王僧辩征之,频战不利,遣量助之。
量至,与僧辩并力,大破道期,斩其酋长,俘虏万计。以功封广晋县男,邑三百户,授涪陵太守。
历为新兴、武宁二郡太守。
淳于恭:字益孙,东汉北海淳于人,清净不慕荣利。
他的哥哥被盗贼虏去,将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盗贼很感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
淳于恭在家不愿出门,朝廷拜他为议郎之侍中。
淳于恭的哥哥淳于崇死后,淳于恭亲自抚养哥哥留下的儿子,他教侄儿读书学习,侄儿如果做错了事,淳于恭就用棍子打自己以感化侄儿。
侄儿看了非常惭愧,并且改正自己的错误。
淳于长:字子鸿,西汉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
其父族虽无权势,但母族十分显赫:其姨娘王政君,是元帝刘奭的皇后,成帝刘骜的皇太后;其大舅王凤是大司马、大将军;二舅王谭、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也于同一天分别被封为平阿侯、成都侯、红阳侯、曲阳侯和商平侯,一时有‘五侯’的盛名。
基于此,他20来岁便当上了黄门郎,可以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
从此,他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计地接近和讨好成帝,渐渐取得了成帝的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成为九卿之一。
淳于诞:后魏时蜀汉人。他的父亲兴宗为南安太守。
他十二岁时随父亲前往扬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盗贼所害,他倍感哀伤,誓要奋发,倾资财结交宾客,半月内遂得复仇,破贼樊文炽等。
官终梁州刺史。
淳于棼:为唐李公佐著《南柯太守传》中的故事人物,叙述主人公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
淳于朗:唐代黄县人,淳于难之弟,武德年间随兄难入朝,因以佐命,官菜阳剌史、后宰相,封燕国公。
淳于难:黄县人,隋时据守文登。唐兴降唐,文登遂升为州,以难为刺史,封晋国公。
淳于意:山东人,汉代名医,仕齐为太仓长,世称为太仓公或仓公。
少喜医术,后为人治病,决生死多验。
文帝时,因故获罪,当处肉刑,其女缇萦上书,愿以身入宫为婢,代父赎罪,文帝悲其孝心,因废肉刑。
淳于缇萦:汉代名医淳于意之女,她的父亲医道很好,因被豪商诬告,判下肉刑的重罪。
缇萦主动随父亲进京,上书朝廷,并自愿献身为奴,抵赎父亲的刑罚。
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终于下令赦免其父,并废除了肉刑的法令。
迁徙分布(缺)淳于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远古时的炎帝的后代人,封于州邑,让他们建立了州国。
还同时封为公爵,于是州国的君主就称为州公。
州国那地方,就在现今山东省安丘县。
安丘县的东北边,至今还有个淳于城,这个淳于城,原来就是州国的都城。
州国经一度亡国又复国,复国后就称为淳于国。
再以后,淳于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了。
淳于氏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
后来因徙迁,有的于河内郡为望族(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淳于-注解
姜姓:源于远古时期,是炎帝的后代,中国古代的四大姓之一,分布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炎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华夏族的始祖之一,被认为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州邑:古代地名,指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姓淳于公的地方,今山东省安丘县。
州国:古代国家,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姓淳于公建立的国。
公爵:古代爵位,指封建时代的一种高级爵位,地位仅次于王。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周朝后期的一个阶段。
淳于城:古代城池,位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
淳于国:古代国家,州国复国后的名称。
姓氏: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的标志,由祖先的封号、官职、居住地等演变而来。
唐宪宗:唐朝皇帝,名李纯,在位期间实行改革,史称‘元和中兴’。
避讳:古代文化中,对皇帝、尊长等的名字或相关词汇的回避。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文士,以博学多闻、口才好著称。
淳于越:战国时期齐国博士,反对焚书坑儒,最终因谏言被杀。
淳于量:南朝陈车骑将军,有军事才能,多次参与战争。
淳于恭:东汉时期人物,以孝顺著称。
淳于长:西汉时期人物,因母族显赫而得以官至高位。
淳于诞:后魏时期蜀汉人,有勇有谋,曾任梁州刺史。
淳于棼:唐代小说《南柯太守传》中的主人公,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官场现实。
淳于朗:唐代人物,曾任宰相,封燕国公。
淳于难:隋唐时期人物,曾任刺史,封晋国公。
淳于意:汉代名医,有“太仓公”之称,医术高明。
缇萦:汉代人物,因父获罪而自愿代父赎罪,感动汉文帝,废除了肉刑。
百家姓:中国古代流行的姓氏书籍,收录了当时流行的姓氏。
齐郡: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
河内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淳于-评注
历史来源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国名为氏。这一句点明了淳于姓的起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炎帝,彰显了淳于姓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周武王灭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国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东省安丘县),建立州国,因位居公爵,世称州公。这里描述了淳于姓的建立和发展,州国的建立标志着淳于姓的正式形成,州公的称号也显示了其在当时的地位。
春秋时期有州公实,亡国于杞,州国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县东北,原为州国都城),后来复国,名淳于国,仍为公爵,成为春秋时期的小国之一。这一段讲述了淳于姓在春秋时期的兴衰,反映了其家族的坚韧和复兴的精神。
亡国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说明了淳于姓的命名由来,也体现了古代姓氏文化中的一种传承方式。
到唐代中期,唐宪宗名李纯,淳于姓的“淳”字与“纯”字同音,遂在避讳之列,乃去淳为于姓。这里讲述了淳于姓在唐代的一次变迁,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避讳的重视。
五代以后,有于姓恢复祖姓,仍复姓淳于。这句话说明了淳于姓在五代以后的传承,体现了家族的连续性和对传统的尊重。
家族名人淳于髡:战国时齐国文士。博学多闻,知识丰富,口才好,善于答辩,说话幽默滑稽。这里对淳于髡的描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士的才华和个性。
淳于越:战国时齐国博士。李斯和淳于越是一对好兄弟,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这一段讲述了淳于越与李斯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忠诚和勇气。
淳于量:字思明,南朝陈车骑将军。其先济北人,世居京师。父文成,仕梁为将帅,官至光烈将军、梁州刺史。这里介绍了淳于量的家族背景和官职,突出了其家族的荣耀和个人的成就。
淳于恭:字益孙,东汉北海淳于人,清净不慕荣利。他的哥哥被盗贼虏去,将要被烹,他要求替哥哥死,盗贼很感动,把他们兄弟二人都放了。这里讲述了淳于恭的孝道和仁爱,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品德。
淳于长:字子鸿,西汉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其父族虽无权势,但母族十分显赫:其姨娘王政君,是元帝刘奭的皇后,成帝刘骜的皇太后;其大舅王凤是大司马、大将军;二舅王谭、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也于同一天分别被封为平阿侯、成都侯、红阳侯、曲阳侯和商平侯,一时有’五侯’的盛名。这里介绍了淳于长的家族背景,展示了其家族的显赫地位。
淳于诞:后魏时蜀汉人。他的父亲兴宗为南安太守。他十二岁时随父亲前往扬州,但在路上其父被盗贼所害,他倍感哀伤,誓要奋发,倾资财结交宾客,半月内遂得复仇,破贼樊文炽等。这里讲述了淳于诞的勇敢和复仇的故事,彰显了他的英雄气概。
淳于棼:为唐李公佐著《南柯太守传》中的故事人物,叙述主人公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情况。这里对《南柯太守传》中淳于棼形象的赏析,揭示了小说的寓意和讽刺手法。
淳于朗:唐代黄县人,淳于难之弟,武德年间随兄难入朝,因以佐命,官菜阳剌史、后宰相,封燕国公。这里介绍了淳于朗的生平和官职,展示了他的政治成就。
淳于难:黄县人,隋时据守文登。唐兴降唐,文登遂升为州,以难为刺史,封晋国公。这里讲述了淳于难的生平和官职,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贡献。
淳于意:山东人,汉代名医,仕齐为太仓长,世称为太仓公或仓公。少喜医术,后为人治病,决生死多验。这里介绍了淳于意的医学成就和地位,彰显了他的医术和贡献。
淳于缇萦:汉代名医淳于意之女,她的父亲医道很好,因被豪商诬告,判下肉刑的重罪。缇萦主动随父亲进京,上书朝廷,并自愿献身为奴,抵赎父亲的刑罚。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所感动,终于下令赦免其父,并废除了肉刑的法令。这里讲述了淳于缇萦的孝心和她的历史贡献,体现了古代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迁徙分布(缺)淳于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远古时的炎帝的后代人,封于州邑,让他们建立了州国。还同时封为公爵,于是州国的君主就称为州公。州国那地方,就在现今山东省安丘县。安丘县的东北边,至今还有个淳于城,这个淳于城,原来就是州国的都城。州国经一度亡国又复国,复国后就称为淳于国。再以后,淳于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了。淳于氏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一带)。后来因徙迁,有的于河内郡为望族(今河南省西部黄河以北一带)。这里对淳于姓的迁徙分布进行了描述,展现了其家族的迁徙历程和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