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桓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桓-原文

历史来源1、源于上古,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为桓常,其子孙以“桓”字为姓。桓常被认为是桓姓的始祖。

2、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有一个儿子叫小白,在齐襄公被杀害以后,他从莒国进入齐国,成为齐国的君主,后来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得到谥号为“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的这一支子孙于是以桓作为自己的姓氏。

3、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宋国有国君叫卿,他死后谥号也为“桓”,历史上称他为宋桓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谥号作为姓氏,形成桓姓的一支。

4、出自鲜卑族乌丸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乌丸氏(原为乌桓氏),入中原后从汉姓,改为桓氏。另有桓侯氏简为桓氏。

家族名人桓荣:古代桓氏素有“荣由稽左,志在尽忠”之谓,说的是汉代有桓荣,世居谯国尤元(安徽省怀远西)人,官少傅,赐车乘号,谓诸生曰:“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晋朝时有桓冲官荆州刺史,尽忠王室。

桓修:晋朝人,桓荣之10世孙,官护军将军,爵“长沙侯”。后徙居丹阳张官渡桓家村,桓修成为丹阳桓姓始祖。

唐朝时,桓荣之19世孙桓彦范,任至宰相,挟正敢言,为武三思所谗,因受诬谋逆而惨遭极刑。睿宗即位后,为其冤案昭雪,赐谥“忠烈”。

桓容:字春卿。东汉时沛郡龙亢人,小的时候在长安学习,后来担任欧阳尚书,教授徒弟数百余人。光武帝的时候被拜为议郎,授太子经,累官太子少傅,后迁太常。明帝即位,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所以被拜为五更,被封为关内侯,他的门徒很多都做上了公卿。

桓温:字元子(312-373),晋朝龙亢人。明帝的女婿。开始的时候是荆州刺史,定蜀,攻打前秦,打败姚襄,所以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升官至大司马。太和四年的时候北伐,和燕慕容打了一战,以失败告终。回到健康以后,专心于朝政的工作。废了奕帝,立了简帝。他曾经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阴谋废晋自立王朝,事情还没有成功就死去了。终年61岁。

桓景:东汉名人,他曾经跟随费长房学习,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绛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

桓谭:东汉学者,他写的文章很好,特别喜欢古文,写书写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论》。

迁徙分布(缺)桓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其发祥地是汉朝的谯郡(安徽省亳县)。

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

一支是齐桓公之后;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孙向鬼,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

三是由“桓侯”氏简化而来。周代晋国(姬姓)、杞国(姒姓)、曹国皆有桓侯,其后裔有桓侯氏,简为桓。

四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

另,后魏的乌丸氏亦改姓桓氏。

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

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的姜太公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的商汤之后,更有一少部分鲜卑族之后。

望族居谯郡(今安徽省毫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桓-译文

1、源于上古,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个大臣名叫桓常,他的子孙以‘桓’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桓常被认为是桓姓的始祖。

2、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的弟弟有一个儿子叫小白,齐襄公被杀后,他从莒国回到齐国,成为齐国的君主,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死后得到谥号为‘桓’,历史上称为齐桓公。他的这一支子孙于是以‘桓’作为自己的姓氏。

3、出自子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宋国有国君叫宋桓公,他死后谥号也为‘桓’,历史上称他为宋桓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谥号作为姓氏,形成桓姓的一支。

4、出自鲜卑族乌丸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乌丸氏(原为乌桓氏),进入中原后从汉姓,改为桓氏。另有桓侯氏简化为桓氏。

家族名人桓荣:古代桓氏素有‘荣由稽左,志在尽忠’的说法,说的是汉代有桓荣,世居谯国尤元(今安徽省怀远西)人,官至少傅,赐车乘号,对学生们说:‘今日所蒙,稽左之力也’;晋朝时有桓冲官至荆州刺史,对王室忠诚。

桓修:晋朝人,桓荣的10世孙,官至护军将军,爵位‘长沙侯’。后来迁居丹阳张官渡桓家村,桓修成为丹阳桓姓的始祖。

唐朝时,桓荣的19世孙桓彦范,官至宰相,正直敢言,被武三思诬陷,因受诬谋逆而遭受极刑。睿宗即位后,为其冤案平反,赐谥‘忠烈’。

桓容:字春卿。东汉时沛郡龙亢人,小时候在长安学习,后来担任欧阳尚书,教授徒弟数百人。光武帝时被拜为议郎,授太子经,累官至太子少傅,后迁太常。明帝即位,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被拜为五更,被封为关内侯,他的门徒很多都做了公卿。

桓温:字元子(312-373),晋朝龙亢人。明帝的女婿。起初是荆州刺史,平定蜀地,攻打前秦,打败姚襄,因此权势越来越大,升官至大司马。太和四年北伐,和燕慕容交战,以失败告终。回到建康后,专心于朝政。废黜简帝,立简文帝。他曾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阴谋废晋自立王朝,事情未成就去世了,终年61岁。

桓景:东汉名人,他曾经跟随费长房学习,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不过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消除灾祸:让家人将包着茱萸的红色纱布缠在手臂上,登到高处喝菊花酒。’桓景听了以后回家照办了。第二天,他回来说,家里的牛羊鸡马都死了。费长房对他说:‘畜生代替你们死了。’

桓谭:东汉学者,他写的文章很好,特别喜欢古文,写了二十九篇,取名叫《新论》。

迁徙分布:桓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桓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407席,其发祥地是汉朝的谯郡(今安徽省亳县)。桓氏的源流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代齐襄公之弟子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死后谥号为‘桓’,即齐桓公。其支庶子孙乃以谥为氏,称桓氏。一支是齐桓公之后;二是出自子姓。其支庶子孙向鬼,以王父的谥号为氏。称为桓魋。三是由‘桓侯’氏简化而来。周代晋国(姬姓)、杞国(姒姓)、曹国皆有桓侯,其后裔有桓侯氏,简化为桓。四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述,齐桓公的后裔,以桓公的谥号为氏。而宋桓公的后代,也称桓氏。另,后魏的乌丸氏亦改姓桓氏。此外,《元和姓纂》和《魏书·官氏志》也都对桓氏的出处有考证文字。由此可见,古老的桓氏家族之中,有来自山东的姜太公之后,也有发祥于河南的商汤之后,更有一少部分鲜卑族之后。望族居谯郡(今安徽省亳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桓-注解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族的文化始祖,是华夏族的精神象征。

姓氏:姓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身份标识,源于古代的氏族制度,后成为家族的代称。

桓常:桓常是黄帝时期的一个大臣,被认为是桓姓的始祖。

谥号:谥号是对已故帝王的尊称,也用于对有显著功绩的官员或贵族的尊称。

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是春秋五霸之一,以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著称。

宋桓公:宋桓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以谥号“桓”闻名。

鲜卑族:鲜卑族是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后来部分融入汉族。

乌丸氏:乌丸氏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

北魏: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一个朝代,存在于386年至534年。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之一,收录了许多姓氏。

谯郡:谯郡是汉朝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县。

姜太公:姜太公是齐国的始祖,被尊为姜姓的始祖。

商汤:商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被尊为商姓的始祖。

桓荣:桓荣是汉代的一位官员,以忠诚著称。

桓冲:桓冲是晋朝的一位官员,曾任荆州刺史。

桓修:桓修是晋朝的一位官员,曾任护军将军。

桓彦范:桓彦范是唐朝的一位宰相,以正直著称。

桓温:桓温是晋朝的一位权臣,以政治野心著称。

桓景:桓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人,与九九重阳节有关。

费长房:费长房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道士,以预言著称。

《新论》:《新论》是东汉学者桓谭所著的一部学术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桓-评注

桓姓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初以祖名为姓。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的大臣桓常被认为是桓姓的始祖,这一起源反映了古代姓氏制度的早期形态,即以祖先的称号或职务作为姓氏的来源。

桓姓的另一来源与姜姓有关,源自春秋时期的齐国。齐桓公,即公子小白,在齐襄公被杀后,从莒国回到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他的谥号为‘桓’,其子孙以谥号为姓,这是姓氏制度中谥号作为姓氏来源的一个典型例子。

桓姓的第三个来源与子姓有关,宋国的国君宋桓公,其谥号为‘桓’,其后代以谥号为姓,形成了桓姓的又一分支。这表明姓氏的形成不仅与政治地位有关,也与宗族传承紧密相连。

桓姓的第四个来源与鲜卑族有关,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乌丸氏入中原后改为桓姓。这反映了古代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以及姓氏在民族交流中的演变。

桓姓家族名人众多,如桓荣,以‘荣由稽左,志在尽忠’著称,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担当。桓冲、桓修等人在晋朝时期官至高位,展现了桓姓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桓温是桓姓中的杰出人物,他曾任荆州刺史,北伐失败后,专注于朝政,并试图废立皇帝,体现了桓姓人物在政治上的野心与手段。

桓景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他通过学习道术,成功地避开了家族的大灾,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道术与民间信仰在桓姓家族中的影响。

桓谭是东汉时期的学者,他的著作《新论》体现了桓姓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

桓姓的迁徙分布情况表明,其发祥地是汉朝的谯郡,随着时间的推移,桓姓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多个望族。

《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文献对桓姓的出处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这些文献为研究桓姓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5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