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庄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庄-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之后,以谥号为氏。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君王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历史上德楚庄王。楚庄王德支庶子孙,以祖上谥号为姓,成为庄氏。

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戴公武庄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姓氏考略》和《资治通鉴音注》所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

庄姓形成以后,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

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庄姓望出天水(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今回、满、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家族名人庄周:即庄子,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一说今河南省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做过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

庄忌: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道家、文学家。

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

认为现实生活混浊黑暗,一无是处。

庄徽:扬州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北宋官吏。

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

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

庄夏: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学者。

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

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

庄绰: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学者。

最高职任过鄂州、筠州知府。

其学有渊源,多识轶闻旧事。

有《鸡肋篇》、《杜集援证》、《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庄昶:字孔旸,号定山。应天府江浦(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官吏、学者。

进士出身,曾任翰林检讨,后谪桂阳州判官。

沦落三十年,以讲学为务。

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刻意为诗,而喜用道学语言。

有《庄定山集》。

庄青翟:高祖时大将、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代大臣。

文帝时袭爵武强侯。

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

后任相三年,于官场争斗中自杀。

庄际昌:福建省永春人,明代大臣。

万历年间状元,因不愿依附魏忠贤,还家不出。

后起为国子祭酒。

庄有恭:广东省番禺(今广州市)人,清代大臣。

乾隆四年状元,授修撰、历任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巡抚、刑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

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

工书。

有《三江水利纪略》。

庄存与:江苏武进人,清代官吏、学者、经学家、教育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

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

不斤斤计较于文字训诂,提倡今文经学,又兼治古文经学。

有《毛诗说》、《周官记》、《周官说》、《味经斋遗书》等。

庄培因:庄存与弟,清代官吏、学者。

乾隆十九年状元,授修撰,历官侍讲学士。

以诗文名,而恭和御制诗居大半。

有《虚一斋集》。

庄述祖:庄培因子,清代官吏、经学家。

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桃源同知、旋辞官养亲,著书十六年。

治经能传伯父存与之学,以研求精密著称。

有《夏小正经传考释》、《尚书今古文考证》、《毛诗考证》、《五经小学述》等。

庄亨阳:明清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因治理淮河受到朝廷重用,曾任多省的钦差、巡抚、巡按,并且是当时太子的老师,官至一品。

清乾隆年间的太子亭,也是一处正在修缮的庄亨阳古迹。

庄亨阳担任国子监助教时,教学十分出色。

他的一名学生(太子)当了皇帝后,为了答谢恩师,特赐建太子亭,并规定官吏从亭子前经过时,必须像恭迎御驾那样,“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顶礼膜拜,鞠躬而行。

庄亨阳的出生地“秋水堂”,于上世纪初被大水冲毁,今后也将逐步复原。

迁徙分布先秦时代,庄姓已经向各地播迁。

时齐有庄暴、庄贾,越有庄舄,楚有庄豹、庄足乔、庄辛、庄善,宋有蒙人庄周。

这些史实表明当时齐(今山东省)、楚(今湖北省)、越(今浙江省)、宋国蒙(今河南省与安徽省间地)都有庄姓人物居家生活的踪迹。

据《史记·西南夷传》所载,庄王苗裔庄足乔(一作庄豪)率军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云南滇省池附近),因黔中被秦攻占,已无归路,庄足乔遂在滇称王。

汉武帝时,始归顺汉朝,时任滇王者率其家族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这就说明,庄姓在先秦时代已经向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传播。

秦汉之际,庄姓依旧以湖北、河南为其繁衍中心,此际庄姓有庄青翟入朝为相,另有吴(今江苏省苏州)人庄忌,为庄姓杰出代表。

东汉明帝时,因明帝名刘庄,避讳改庄为严,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庄姓长时间为严姓所掠美。

魏晋以后,有严姓复本姓,从此庄、严二姓并行全国。

十六国时期,庄姓子孙纷纷从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后迁居今甘肃的天水、浙江的绍兴、山东和江苏间地,后来发展成了庄姓天水郡望、会稽郡望和东海郡望。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王潮外甥)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莱山,是为庄姓入闽始祖。

宋末元初,庄森长子庄韦之后裔庄诏迁广东陆丰上沙乡开基;四子庄甲之后,入闽第八世庄元吉为桃源锦绣本派始祖。

另有裔孙庄哲迁居同安,哲弟庄光徙潮阳。

庄元吉长子名翼,其重孙庄孙迁居青阳开基;三子名晦,其重孙庄同迁惠安云头乡开基;四子庄夏,其孙庄弥渊迁潮安开基;弥渊重孙庄才翁迁同安开基。

明初,山西庄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甘肃、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

明、清两代,庄姓人渡海到台湾者,以南靖庄三郎派下居多,其中农民起义军首领庄大田由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凤山(今高雄县治)竹仔港庄。

亦有庄姓入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如今,庄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为多,上述四省之庄姓约占全国汉族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庄-译文

1、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之后,以谥号为姓。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楚国国君芈旅去世后,谥号为‘庄’,即历史上的楚庄王。楚庄王的子孙后代,以祖先的谥号为姓,形成了庄姓。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戴公武庄之后,以祖字为姓。据《姓氏考略》和《资治通鉴音注》所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他的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的一支。庄姓形成后,在汉代曾经有一次改姓。汉明帝名叫刘庄,忌讳‘庄’字。庄姓在汉明帝以后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恢复祖姓仍为庄姓,所以历史上才有‘庄严一家’的说法。庄姓的望族出自天水(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回族、满族、台湾土著等民族都有此姓。

家族名人:

庄周:即庄子,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一说今河南省商丘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曾担任漆园吏。著有十余万字的著作,常用寓言表达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将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论。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

庄忌: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道家、文学家。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认为现实生活混乱黑暗,毫无价值。

庄徽:扬州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为官有令名,无任何过错,以通奉大夫的身份退休。

庄夏:庄元吉的四子,泉州永春(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著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

庄绰: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学者。最高职任过鄂州、筠州知府。其学有渊源,多识轶闻旧事。著有《鸡肋篇》、《杜集援证》、《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

庄昶:字孔旸,号定山。应天府江浦(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曾任翰林检讨,后贬为桂阳州判官。流落三十年,以讲学为业。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作诗,而喜欢用道学语言。著有《庄定山集》。

庄青翟:高祖时大将、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代大臣。文帝时承袭爵位武强侯。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任相三年,在官场争斗中自杀。

庄际昌:福建省永春人,明代大臣。万历年间状元,因不愿依附魏忠贤,还家不出。后起用为国子祭酒。

庄有恭:广东省番禺(今广州市)人,清代大臣。乾隆四年状元,授修撰、历任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巡抚、刑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曾主持浙江海塘工程,又疏清大修三江水利。工书。著有《三江水利纪略》。

庄存与:江苏武进人,清代官吏、学者、经学家、教育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乾隆十年榜眼,官至礼部左侍郎。不斤斤计较于文字训诂,提倡今文经学,又兼治古文经学。著有《毛诗说》、《周官记》、《周官说》、《味经斋遗书》等。

庄培因:庄存与的弟弟,清代官吏、学者。乾隆十九年状元,授修撰,历官侍讲学士。以诗文名,而恭和御制诗居大半。著有《虚一斋集》。

庄述祖:庄培因的儿子,清代官吏、经学家。乾隆四十五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桃源同知、旋辞官养亲,著书十六年。治经能传伯父存与之学,以研求精密著称。著有《夏小正经传考释》、《尚书今古文考证》、《毛诗考证》、《五经小学述》等。

庄亨阳:明清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因治理淮河受到朝廷重用,曾任多省的钦差、巡抚、巡按,并且是当时太子的老师,官至一品。清乾隆年间的太子亭,也是一处正在修缮的庄亨阳古迹。庄亨阳担任国子监助教时,教学十分出色。他的一名学生(太子)当了皇帝后,为了答谢恩师,特赐建太子亭,并规定官吏从亭子前经过时,必须像恭迎御驾那样,‘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顶礼膜拜,鞠躬而行。庄亨阳的出生地‘秋水堂’,于上世纪初被大水冲毁,今后也将逐步复原。

在先秦时代,庄姓已经向各地迁移。当时在齐国(现在的山东省)有庄暴、庄贾,在越国(现在的浙江省)有庄舄,在楚国(现在的湖北省)有庄豹、庄足乔、庄辛、庄善,在宋国蒙(现在的河南省与安徽省之间)有蒙人庄周。这些历史事实表明,当时齐国、楚国、越国和宋国蒙都有庄姓人物居住生活的痕迹。

据《史记·西南夷传》记载,庄王的后裔庄足乔(又作庄豪)率领军队攻占了巴蜀黔中以西地区,一直到达滇(现在的云南省滇池附近)。因为黔中被秦国攻占,没有回的路了,庄足乔就在滇地称王。到了汉武帝时期,庄足乔开始归顺汉朝,当时的滇王带领他的家族迁入益州(现在的四川省成都)。这说明,庄姓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传播到了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

在秦汉之际,庄姓仍然以湖北、河南作为繁衍的中心,这个时期有庄青翟入朝担任宰相,还有苏州(现在的江苏省苏州)人庄忌,是庄姓的杰出代表。东汉明帝时期,因为明帝的名字叫刘庄,为了避免避讳,庄姓改为严姓,从庄光(后来改为严光)开始,庄姓长时间被严姓所取代。

魏晋时期以后,有严姓恢复本姓,从此庄、严两姓并行于全国。十六国时期,庄姓的后代纷纷从现在的湖北、河南迁移到各地,先后迁居到现在的甘肃天水、浙江绍兴、山东和江苏之间,后来发展成为庄姓的天水郡望、会稽郡望和东海郡望。

唐末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王潮的外甥)跟随王潮、王审知进入福建,定居在永春桃源里蓬莱山,这是庄姓进入福建的始祖。宋末元初,庄森的长子庄韦的后代庄诏迁居广东陆丰上沙乡开基;四子庄甲的后代,入闽第八世的庄元吉成为桃源锦绣本派的始祖。另外,庄哲迁居同安,庄哲的弟弟庄光迁居潮阳。

庄元吉的长子名叫翼,他的重孙庄俶孙迁居青阳开基;三子名叫晦,他的重孙庄同迁居惠安云头乡开基;四子名叫夏,他的孙子庄弥渊迁居潮安开基;弥渊的重孙庄才翁迁居同安开基。

明初,山西的庄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甘肃、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明、清两代,有许多庄姓人渡海到台湾,其中以南靖庄三郎派下的人最多,其中农民起义军首领庄大田从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凤山(今高雄县治)竹仔港庄。也有庄姓人迁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如今,庄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这四个省的庄姓约占全国汉族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庄-注解

芈姓:芈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源自姬姓,是周朝的姬姓王族后裔。在春秋时期,芈姓成为楚国国君的姓氏,楚庄王即为芈姓。芈姓在古代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与楚国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关。

谥号:谥号是对已故君主、贵族或大臣的一种尊称,通常是根据其生前的品德、功绩和影响来确定的。谥号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质的认可和评价。

庄:庄是姓氏之一,源自芈姓和子姓,也有其他民族改姓而来。庄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是一部古代姓氏学著作,由唐代学者林宝编纂,记录了大量的姓氏来源和家族事迹。

姓氏考略:《姓氏考略》是一部研究姓氏起源和发展的书籍,由明代学者钱大昕编纂,对姓氏学的研究有重要贡献。

资治通鉴音注:《资治通鉴音注》是宋代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的音注本,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汉明帝:汉明帝是东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庄,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之一。

严姓:严姓是中国的一个姓氏,与庄姓在历史上有过渊源关系,两者在汉代曾发生过一次易姓。

天水:天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是庄姓的望族之一。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地区。

台湾土著:台湾土著是指居住在台湾岛上的原住民族。

庄子: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著有《庄子》,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庄:老庄是指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与庄子,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学位,通过进士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场。

翰林院:翰林院是中国古代官署,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和撰写史书等。

协办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是中国古代官职,是皇帝的助手,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常州学派:常州学派是中国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研究经学为主,代表人物有庄存与等。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中国古代经学的一种流派,主张以汉代的经文为基础进行解读。

古文经学:古文经学是中国古代经学的一种流派,主张以古代经典的原貌进行解读。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进入官场。

太子:太子是皇位的继承人,通常在皇帝的儿子中选拔。

钦差:钦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指皇帝派遣的使者,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

巡抚:巡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官职,负责一个省的行政事务。

巡按:巡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监察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官员和学者。

太子亭:太子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通常是为纪念太子而建。

秋水堂:秋水堂是庄亨阳的出生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先秦时代:指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庄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起源有多个说法,其中之一是源自古帝颛顼的后代。

齐: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

楚: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

越: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

宋国蒙: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与安徽省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国。

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史学著作之一。

庄王苗裔:指庄王的后代。

巴蜀黔中:古代地区名,包括今天的四川、贵州等地。

滇:古代地区名,即今天的云南省。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

益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

秦汉之际:指秦朝灭亡到汉朝建立之间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庄青翟:古代人物名,曾任汉朝的宰相。

吴: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苏州。

庄忌:古代人物名,为庄姓杰出代表。

东汉明帝:东汉时期的皇帝,名刘庄,因避讳改庄为严。

严光:东汉时期的人物,原名庄光,因避讳改姓严。

魏晋:指三国魏和两晋时期,大约从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

十六国时期:指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约从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

天水郡望: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

会稽郡望: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

东海郡望: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和江苏省间。

王潮:唐末五代时期的人物,曾建立闽国。

王审知:唐末五代时期的人物,王潮的弟弟,也是闽国的建立者之一。

永春桃源里蓬莱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福建省永春县。

庄森:唐末五代时期的人物,王潮的外甥。

明帝:指东汉明帝刘庄。

洪洞大槐树: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洪洞县,是中国古代大规模人口迁徙的象征。

南靖庄三郎:古代人物名,是南靖庄姓的始祖。

庄大田:明末清初的人物,农民起义军首领,由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凤山。

新加坡:东南亚国家,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庄-评注

先秦时代庄姓的迁徙分布,反映了古代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播与演变。从齐、楚、越、宋等地的庄姓人物,我们可以看出庄姓在当时的广泛分布,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扩散,更是文化上的交融。

《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的庄足乔率军至滇,称王于滇,展现了庄姓在西南地区的开拓精神。庄足乔在滇称王,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庄姓在西南地区扎根的标志。

汉武帝时期,庄姓家族入益州,说明庄姓在汉朝时期已经与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联系。庄姓的迁徙,不仅仅是人口的迁移,更是文化的迁移。

东汉明帝时,因避讳改庄为严,庄姓一度被严姓所替代。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姓氏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社会变迁对姓氏文化的影响。

魏晋以后,庄、严二姓并行全国,表明庄姓在经历了避讳之变后,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地位。这一时期,庄姓的迁徙分布更加广泛,形成了多个郡望,如天水郡望、会稽郡望和东海郡望。

唐末,庄姓入闽,标志着庄姓在东南地区的传播。庄姓的迁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扩散,更是文化上的传播,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末元初,庄姓在广东、福建等地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庄姓在南方地区的繁荣。庄姓的迁徙,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明初,庄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全国各地,这表明庄姓在明朝时期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姓氏。

明清两代,庄姓人渡海到台湾,以及入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展现了庄姓在海外的发展。庄姓的迁徙,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

如今,庄姓在全国分布较广,人口较多,这反映了庄姓在历史长河中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庄姓的迁徙分布,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4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