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寇-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己姓,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2、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为氏。古代春秋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
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有寇姓:①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② 又辽东乌桓族有寇姓。
家族名人寇 询:字子翼。东汉上谷郡昌平县人。出身豪强大族家庭。王莽末年任上谷郡功曹,辅佐太守治理郡事,以才智出众、刚强果决深受太守耿况的器重。
光武帝(刘秀)时拜河内太守,随光武出征再到颖川,当地士绅向光武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
寇 泚:唐代中宗朝为长安尉。张仁愿在朔方,奏用分判军事。开元十三年,帝自择刺史,寇泚由兵部侍郎出守宋州,赋诗祖饯诗一首。
寇 准: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下邽人。为人刚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侵,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他力主抗,反对南迁,并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天瘩初年复相,封莱国公。又被丁谓等排挤降官。
后贬死雷州。终年62岁。
仁宗时追赠中书令,溢忠憨。
迁徙分布(缺)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寇姓出自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 判案等。
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
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
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
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
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寇-译文
1、出自自己的姓,以官名为姓。在远古的周朝时期,昆吾人的后代苏忿生担任了周武王的司寇,他的子孙们便以官职‘司寇’作为自己的姓氏,相传就是姓寇。
2、出自姬姓,也是以官名为姓。在古代春秋时期,卫康叔担任了周朝的司寇,他的后代子孙以官职为姓,也相传姓寇。另外,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后代担任了卫国司寇,他们以‘寇’作为姓氏。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有寇姓: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进入中原后,在汉化时选择了发音相近的‘寇’字作为姓氏。② 另外,辽东的乌桓族也有姓寇。
家族名人寇询:字子翼。东汉时期上谷郡昌平县人。出身于豪强大族家庭。王莽末年担任上谷郡功曹,辅佐太守处理郡中事务,凭借出众的才智和果断的性格,深受太守耿况的赏识。光武帝刘秀时期被任命为河内太守,随光武帝出征至颖川,当地士绅对光武帝说:‘希望陛下再借寇君一年’。因此,‘借寇’成为了地方挽留官员的典故。
寇泚:唐代中宗时期担任长安尉。张仁愿在朔方,上奏请求分判军事。开元十三年,皇帝亲自挑选刺史,寇泚由兵部侍郎出守宋州,并写了一首祖饯诗。
寇准:字平仲,北宋政治家,华州下邽人。为人刚直,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南侵,寇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坚持抵抗,反对南迁,并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来被王钦若等人诬陷罢相。天圣初年再次入相,封为莱国公。又被丁谓等人排挤降官。后贬死雷州,终年62岁。仁宗时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憨。
迁徙分布(缺):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寇姓起源于先秦时期,各朝都设有司寇这一官职,负责治安、刑法、审判等。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相同,大部分寇姓是由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姓源于周朝的官名。主要的寇姓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忿生和司寇康叔。另外,寇姓也是由鲜卑族演化而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来汉化时选择了发音相近的‘寇’字作为姓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寇-注解
昆吾人:昆吾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部族,传说中是夏朝的诸侯国之一,后来被商汤所灭。
周武王: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在公元前1046年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司寇:司寇是古代中国官职,主要负责司法、治安和刑法等方面的事务。
姓寇:姓寇是指以官职‘司寇’为姓氏的人。
姬姓:姬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主要姓氏,起源于周朝,是周朝王室的姓氏。
卫康叔:卫康叔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他是周武王的弟弟。
公子郢:公子郢是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儿子。
北魏:北魏是公元386年至534年间存在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朝代,由鲜卑族建立。
鲜卑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建立过强大的国家。
辽东乌桓族:辽东乌桓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主要活动在今天的辽宁省东部。
东汉: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25年至220年,是汉朝的第二个时期。
上谷郡:上谷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
王莽:王莽是西汉末年的一个权臣,他篡夺了汉朝的政权,建立了新朝。
光武帝:光武帝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他的名字是刘秀。
河内太守:河内太守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官职,负责管理河内郡的事务。
颖川:颖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借寇:借寇是指东汉时期,颖川的士绅为了挽留河内太守寇询,请求皇帝借寇询一年的故事。
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中宗:中宗是唐代的皇帝,他的名字是李显。
朔方:朔方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宋州:宋州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
开元: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是唐代的一个繁荣时期。
北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960年至112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官职,相当于宰相。
澶州:澶州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
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澶州签订的一项和约,结束了双方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王钦若:王钦若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官员,因诬陷寇准而被罢相。
丁谓:丁谓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官员,曾排挤寇准。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忠憨:忠憨是古代中国对忠臣的一种赞誉,意指忠诚而憨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寇-评注
历史来源的第一段阐述了寇姓的起源之一,即出自官职。这种姓氏的来源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现象,官职往往与家族荣誉和地位紧密相连。‘出自己姓,以官名为氏’这一表述,揭示了姓氏与官职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职的重视。
‘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这句话中,‘昆吾人’和‘周武王’等词汇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苏忿生’作为昆吾人的后裔,因官职而得姓,显示了家族传承与官职之间的连续性。
第二段提到‘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为氏’,这里的‘姬姓’指的是周朝的姓氏,再次强调了周朝官职与姓氏的联系。‘卫康叔’和‘公子郢’的例子,说明了不同的人物因官职而得姓,反映了姓氏的多样性和传承性。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这一段,讲述了寇姓的另一来源,即少数民族的姓氏演化。这表明姓氏的形成不仅仅是汉族的专利,也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
‘寇询’、‘寇泚’、‘寇准’三位家族名人的介绍,展示了寇姓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杰出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和成就,不仅为寇姓增添了光彩,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繁荣。
‘寇询’的‘借寇’典故,说明了寇姓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古代官吏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寇准’的生平事迹,则展现了寇姓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的贡献。他力主抗辽,反对南迁,显示了寇姓人物在国家大事上的担当和智慧。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但根据‘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的描述,可以推测寇姓在古代可能并不广泛分布,这可能与姓氏的起源和传承有关。
‘司寇氏’的起源与‘寇氏’的起源相同,‘司寇’作为周朝的官名,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这一官职的重要性从侧面反映了寇姓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这一句话,总结了寇姓的起源,强调了官职在姓氏形成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