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孔-原文
历史来源
「孔」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 ; 孔子,宋微子之后。宋炀公熙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其叔为叔梁纥,生子孔丘。
二 ; 出自「姬」姓,据《姓考》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孔悝,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姬姓之孔氏。
三 ;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有孔宁,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妫」姓之孔氏。
四 ; 又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郑穆公之后有孔张,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为郑国的姬姓孔氏。
家族名人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 (老子,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可惜他的思想由汉武帝开始,广被中华帝国的统治者所利用,变成统治者用来约束人民思想的有效工具,大大影响了中华帝国的发展。
孔融 (153~208)
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有俊才,为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为北海相,世称孔北海;立学校,表儒术,后拜大中大夫,为曹操所杀。
孔祥熙 (1880~1967)
字庸之,山西太谷人。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财政部长 ( 为当时中国的首富 )、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
地望分布
山东鲁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孔-译文
历史来源:
一;‘孔’这个姓氏来源于‘子’姓,按照《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是宋国微子之后。宋国的炀公熙生下了弗父何,弗父何生下了宋父周,周生下了世子胜,胜生下了正考父,考父生下了孔父嘉。经过五代,亲属关系断绝,成为公族,姓孔。孔父嘉生下了木金父,木金父生下了睪夷,睪夷生下了防叔。防叔因为害怕华氏的威胁,逃到了鲁国。他的叔父是叔梁纥,生了孔丘。
二;‘孔’这个姓氏也来源于‘姬’姓,据《姓考》记载,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悝,以王父的字为姓,其后代有姬姓的孔氏。
三;‘孔’这个姓氏还来源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国有个人叫孔宁,以王父的字为姓,其后代有‘妫’姓的孔氏。
四;另外,《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后代有个人叫孔张,他的后代以王父的字为姓,是郑国的姬姓孔氏。
家族名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具有圣德,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相传曾经向老子(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请教礼仪,向苌弘学习音乐,向师襄学习弹琴。最初在鲁国做官,担任司寇,代理宰相职务,使得鲁国治理得很好。后来周游列国十三年,没有得到重用,六十八岁时返回鲁国,晚年致力于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也被称为孔子。遗憾的是,从汉武帝开始,他的思想被中华帝国的统治者广泛利用,成为约束人民思想的工具,对中华帝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时期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有杰出的才华,是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期担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他创立学校,提倡儒术,后来被曹操杀害。
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山西太谷人。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财政部长(当时中国的首富)、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务。
地望分布:山东鲁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孔-注解
孔:孔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源自于周朝的诸侯国孔国。孔姓有多个起源,包括出自子姓、姬姓、妫姓等,与古代的封国和贵族有关。
子:古代贵族的姓氏之一,孔子姓子,是古代贵族的标志之一。
姓:古代的姓是家族的标志,与血缘关系有关,后来逐渐与氏分开。
字:古代人的名字由姓和字组成,字是个人名字的一部分,往往有特定的含义。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孔子世家:《史记》中的一个篇章,专门记载孔子及其家族的历史。
宋微子:宋微子是商朝末年的一个贵族,是孔子祖先的一部分。
宋炀公熙:宋炀公熙是宋国的一位国君,是孔子祖先的一部分。
宋父周:宋父周是宋国的一位国君,是孔子祖先的一部分。
世子胜:世子胜是宋国的一位世子,是孔子祖先的一部分。
正考父:正考父是宋国的一位贵族,是孔子祖先的一部分。
孔父嘉:孔父嘉是孔子的祖父,是孔子家族的重要人物。
五世亲尽:五世亲尽是指家族中五代之后的亲戚关系逐渐疏远。
公族:公族是指古代诸侯国的贵族。
姬:姬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起源于周朝,是周王的姓氏。
卫:卫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孔悝:孔悝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贵族,以王父字为氏。
陈:陈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孔宁:孔宁是春秋时期陈国的一位贵族,以王父字为氏。
郑穆公:郑穆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国君。
孔张:孔张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贵族,以王父字为氏。
姬姓:姬姓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姓氏,起源于周朝,是周王的姓氏。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聃:老聃,即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苌弘:苌弘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乐官,孔子曾向他学习音乐。
师襄:师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琴师,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司寇:司寇是古代官职,掌管司法和治安。
相事:相事是指宰相的事务,宰相是古代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
周游列国:周游列国是指孔子在晚年游历各国,传播自己的思想。
六艺:六艺是指古代的六种基本教育科目,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汉武帝:汉武帝是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他的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年七位著名的文学家,孔融是其中之一。
北海相:北海相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北海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中大夫:大中大夫是古代官职,属于高级文官。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后来建立了曹魏政权。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主要政府机构。
财政部长:财政部长是负责国家财政事务的政府官员。
行政院长:行政院长是负责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官员。
中央银行总裁:中央银行总裁是负责中央银行事务的官员。
山东鲁郡:山东鲁郡是古代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孔-评注
「孔」源出;一;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宋微子之后。宋炀公熙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其叔为叔梁纥,生子孔丘。
此段文字详细追溯了孔子家族的起源,从宋国的微子开始,历经五代,最终形成了以孔为姓的家族。这一叙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姓氏源流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孔子家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对孔子家族历史的追溯,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地位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二;出自「姬」姓,据《姓考》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孔悝,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姬姓之孔氏。
此段文字揭示了孔子家族姓氏的另一种来源,即姬姓。这种多源性的姓氏来源,反映了古代中国姓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家族在春秋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三;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有孔宁,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妫」姓之孔氏。
此段文字进一步补充了孔子家族姓氏的来源,即妫姓。这种多源性的姓氏来源,再次体现了古代中国姓氏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四;又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郑穆公之后有孔张,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为郑国的姬姓孔氏。
此段文字从《左传》中寻找了孔子家族姓氏的另一个证据,即郑国的姬姓孔氏。这一记载进一步证实了孔子家族在春秋时期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并与多个姓氏产生了联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老子,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此段文字简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突出了他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生平事迹和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
此段文字描述了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涯,以及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才能。这一段文字体现了孔子治国理念中的仁政思想,即通过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
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
此段文字讲述了孔子晚年的生活,以及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孔子晚年整理古代经典,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
此段文字强调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他创立的平民教育理念和培养出的众多弟子,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惜他的思想由汉武帝开始,广被中华帝国的统治者所利用,变成统治者用来约束人民思想的有效工具,大大影响了中华帝国的发展。
此段文字指出了孔子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即被统治者利用来限制人民思想。这一段文字提醒我们,在评价孔子及其思想时,要全面、客观地看待。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有俊才,为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为北海相,世称孔北海;立学校,表儒术,后拜大中大夫,为曹操所杀。
此段文字介绍了孔融的生平事迹,突出了他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孔融作为孔子二十世孙,继承了儒家思想,并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践行了这一思想。
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山西太谷人。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财政部长(为当时中国的首富)、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
此段文字介绍了孔祥熙的生平事迹,突出了他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成就。孔祥熙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政治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望分布,山东鲁郡。
此段文字指出了孔子家族的地理分布,即山东鲁郡。这一地望分布与孔子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也为后世研究孔子及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地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