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姬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姬-原文

历史来源1、传说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于是形成了姬姓。

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

周武王叫做姬发。

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

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2、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

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

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

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

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家族名人姬昌:商朝末年周族的领袖。

商纣王时代为西伯,纣王听信了大将崇侯虎的谗言,把姬昌招来囚禁于河北汤阴北。

他的大臣散宜生等人向纣王敬献美女、宝贝、玉石才将姬昌放了出来。

姬昌回到岐山领导周族人民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任用贤才,联合了一些受到商统治者奴役压迫的族部小国,组成反商的联盟。

攻灭了黎(今山西省长治西南)、崇(今天的河南省篙县北)等国。

定都奉邑(今天的西安市西南),又调解了虞、芮两国的争端,使两国归附。

他在位50年,奠定了周灭商的基矗。

姬昌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灭了商,建立了周朝,并追封其父为文王。

姬常、姬嘉:汉代人,受朝廷封赐,因为他们是周朝王族的后代,所以在汉代还受优待。

姬澹:字世雅,南北朝时候后魏的信义将军,事桓、穆二帝,征战有功,为朝廷征战南北战立有大功,被封为楼烦侯。

姬敏:明朝文官,西安知府,字号学,孟津人。

律学家,数学家。知识很渊博,对四书五经和天文地理都有钻研,并涉及历算等,在当时很受人尊重。

姬敏为人也遵从古训,仁义备至,诚信为重,德才兼备,节操过人。

迁徙分布(缺)

姬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崇拜龙图腾。

相传黄帝出生在一条叫姬的河边,于是黄帝就姓姬。

而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当中,有十四个得到了共十二个姓,而在这十二个姓当中,也有姬这个姓。

到后来,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而武王自己就姓姬,叫作姬发。

姬发后来分封天下,将自己的很多同姓亲族分到天下各地为诸侯,这些国家的王族后来大多改以其所在国的国名为姓。

而当周朝结束之后,周朝王族后代亦改姓周而不再以姬为姓。

所以这样一来,虽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姬-译文

1、传说黄帝出生在一条叫做‘姬’的河边,因此有了姬姓。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也被称为姬昌。周武王也叫做姬发。周朝结束后,周朝王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在唐玄宗时期,为了避讳皇帝李隆基的名字(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后来,一部分人恢复了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2、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其中就有姬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继承了姬姓,他们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家有53个。这些姬姓国家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所以姬姓变得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从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

家族名人姬昌:商朝末年周族的领袖。商纣王时代为西伯,纣王听信了大将崇侯虎的谗言,把姬昌抓来囚禁在河北汤阴北。他的大臣散宜生等人向纣王敬献美女、宝贝、玉石才将姬昌放了出来。姬昌回到岐山领导周族人民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任用贤才,联合了一些受到商统治者奴役压迫的族部小国,组成反商的联盟。攻灭了黎(今山西省长治西南)、崇(今天的河南省登封县北)等国。定都于丰邑(今天的西安市西南),又调解了虞、芮两国的争端,使两国归附。他在位50年,奠定了周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灭了商,建立了周朝,并追封其父为文王。

姬常、姬嘉:汉代人,因他们是周朝王族的后代,所以在汉代还受到优待。

姬澹:字世雅,南北朝时期后魏的信义将军,事奉桓、穆二帝,征战有功,为朝廷征战南北立下大功,被封为楼烦侯。

姬敏:明朝文官,西安知府,字号学,孟津人。律学家,数学家。知识渊博,对四书五经和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并涉及历算等,在当时很受人尊重。姬敏为人也遵从古训,仁义备至,诚信为重,德才兼备,节操过人。

迁徙分布(缺):姬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崇拜龙图腾。相传黄帝出生在一条叫姬的河边,于是黄帝就姓姬。而黄帝的25个儿子中,有14个得到了共12个姓,其中也有姬姓。后来,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而武王自己就姓姬,叫作姬发。姬发后来分封天下,将自己的许多同姓亲族分到各地为诸侯,这些国家的王族后来大多改以其所在国的国名为姓。而周朝结束后,周朝王族的后代也改姓周,不再以姬为姓。所以尽管姬姓曾经很大,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姬-注解

姬: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上古时期黄帝的部落。黄帝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始祖,他的出生地被认为是姬水,因此他姓姬。姬姓后来成为周朝王族的姓氏,周文王、周武王等都是姬姓。

黄帝: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其出生地与姓氏有关,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和文化英雄。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历时近千年。周朝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他是姬姓。

周文王:周文王,名昌,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的父亲,周朝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姬姓。

周武王:周武王,名发,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追封其父姬昌为文王。

姬姓国:指周朝时期,以姬姓为王族的诸侯国,这些国家分布在周朝的各个地方。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确切纪年的朝代,其末代君主是商纣王,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

崇侯虎:崇侯虎是商朝末年的一位大臣,周文王曾被商纣王囚禁,后来是崇侯虎的谗言导致周文王被囚。

散宜生:散宜生是周文王的大臣,他向商纣王献上美女、宝贝等,帮助周文王获得释放。

岐山:岐山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是周文王回到周族后发展生产和训练军队的地方。

奉邑:奉邑是指古代诸侯国或贵族的封地,周文王曾定都于奉邑。

虞、芮:虞、芮是古代的两个国家,周文王曾调解了虞、芮两国的争端,使两国归附于周。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传统的姓氏书籍,收录了大量的姓氏,姬姓和周姓都位列其中。

图腾:图腾是原始社会的一种信仰,指一个氏族或部落的象征性标志,黄帝的部落崇拜龙图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姬-评注

历史来源的第一段详细描述了姬姓的起源和演变。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降生在姬河,从而形成了姬姓,这一描述体现了古人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周朝作为姬姓的传承者,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名字直接体现了姬姓的延续。周朝结束后的王族后代改姓周,反映了姓氏的变迁与政治权力的更迭紧密相关。唐玄宗时期避讳改姓,则展示了姓氏与皇帝个人意志的关联。姬姓和周姓的融合,说明了同族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了12个姓,姬姓在其中,这一叙述揭示了姓氏的传承与家族的扩张。五帝以及夏、商、周三代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后裔,姬姓的传承脉络得以清晰展现。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姬姓国众多,但后来因国名、封邑名等因素,姬姓人口逐渐减少。这一过程反映了姓氏的多样性和流动性。

家族名人部分,姬昌作为周族的领袖,其被囚禁和释放的经历,展现了周朝与商朝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姬昌在位期间的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以及联合反商联盟,为周朝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姬昌死后,武王灭商建周,姬昌被追封为文王,体现了家族的荣耀和传承。

姬常、姬嘉作为汉代人,因周朝王族后代的身份而受到优待,说明了姓氏与政治地位的联系。姬澹作为南北朝时期的将军,通过征战立功,被封为侯,展现了姓氏与个人成就的关联。姬敏作为明朝的文官,在律学、数学等领域有成就,体现了姓氏与个人才华的关联。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但根据已有的信息,可以推测姬姓的迁徙与周朝的扩张密切相关。姬姓人口分布广泛,从北方到南方,从内陆到沿海,反映了周朝的统治范围和对姓氏传播的影响。

总结来说,这段古文内容从姓氏的起源、演变、传承、迁徙等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姬姓作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历史变迁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体现了家族、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姬》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3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