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国

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国-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子产的儿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称国氏。

2、出自姜姓,以赐姓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载,春秋时齐国有上卿国氏,本是齐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便赐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

3、出自古代百济国大臣八姓之一有国姓,其后称国氏。

家族名人

国侨:春秋时郑国大夫。国侨即公孙侨,字子产。孔子曾称赞他是“古之遗爱也”。

国渊:三国时魏国人,是后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大批农民脱离土地,流落四方,大量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粮食极端匮乏。曹操根据谋士们的建议实行屯田制度。屯田,有军屯和民屯两种,军屯是由驻军一面戍守,一面种地;民屯则是由政府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垦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可以不服徭役。他们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即用官牛耕种的,收获物官六民四;用私牛的,官民对分)。国渊忠于职守,勤政爱民,认真贯彻执行屯田制度,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好的恢复。官升太仆。

国柱:清代楚雄镇总兵,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年间袭一等子爵。乾隆年间任前锋侍卫。因功升马兰镇总兵。从征缅甸,凋楚雄镇总兵。

国用安:先名安用,本名咬儿。金淄州(今淄博市南淄川镇)人。随李全参加红袄军。后降宋。宋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死,奉李全妻杨妙真为主,同降蒙古,称都元帅,行山东路尚书省事。金天兴元年(1232年),杀蒙古帅阿术鲁部将张进及杨妙真部海州元帅田福,降金。任金平章政事兼都元帅,京东、山东等路行尚书省事,特封兖王。赐号“英烈戡难保节忠臣”,锡姓完颜,附属籍,改名用安,赐金镀银英驼纽金英金虎符、世袭千户宣命、敕样、牌样、御画体宣、空头河朔山东赦文,便宜从事,且以彭王妃诰委用安招妙真。

迁徙分布(缺)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广韵》一书中引用《姓苑》上的说法,认为国姓是姜太公的后代。《姓氏考略》上也有同样的说法。而《元和姓纂》一书中则另辟新论,认为,郑穆公子发(字子国),他的后人以王字为氏,亦称为国氏。此外《姓氏考略》上还提及,又卫与百济大臣八姓都有国氏。由此可见,国氏姓源复杂,目前中国人中姓国的人家要想找到自己属于那个支流,困难很大。

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国-译文

1、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一个儿子叫公子发,字子国。子国的儿子公孙侨,字子产,在郑国执政了三十多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子产的儿子的姓氏就是以祖父的字命名的,称为国姓。

2、出自姜姓,以赐姓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位上卿叫国氏,原本是齐侯的公族大夫,被周天子亲自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便赐给他国姓,这个姓氏意味着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他的后代就称为国姓。

3、出自古代百济国大臣八姓之一有国姓,其后代称国姓。

家族名人:

国侨: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即公孙侨,字子产。孔子曾称赞他是‘古之遗爱也’。

国渊:三国时期魏国人,是后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粮食匮乏。曹操根据谋士的建议实行屯田制度。国渊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严格执行屯田制度,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后来官至太仆。

国柱:清代楚雄镇总兵,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年间被封为子爵。乾隆年间任前锋侍卫,因功升为马兰镇总兵。曾从征缅甸,后来调任楚雄镇总兵。

国用安:原名安用,本名咬儿。是金朝淄州(今淄博市南淄川镇)人。曾随李全参加红袄军,后来投降宋朝。宋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死后,他奉李全的妻子杨妙真为主,一同投降蒙古,被封为都元帅,行山东路尚书省事。金天兴元年(1232年),他杀死了蒙古帅阿术鲁的部将张进和杨妙真部海州元帅田福,又投降金朝。任金平章政事兼都元帅,京东、山东等路行尚书省事,被封为兖王,赐号‘英烈戡难保节忠臣’,赐姓完颜,改名为用安,赐予金镀银英驼纽金英金虎符、世袭千户宣命、敕样、牌样、御画体宣、空头河朔山东赦文,允许便宜从事,并以彭王妃诰委用安招妙真。

迁徙分布:

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广韵》中引用《姓苑》的说法,认为国姓是姜太公的后代。《姓氏考略》也有同样的说法。而《元和姓纂》则有不同的说法,认为郑穆公的儿子公子发(字子国),他的后人以王字为姓,也称为国姓。此外,《姓氏考略》还提到,卫国和百济的大臣八姓中也有国姓。由此可见,国姓的来源复杂,对于中国人中姓国的人来说,要找到自己属于哪个分支是非常困难的。国姓的望族居住在下邳郡(今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国-注解

姬姓: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周朝,是周文王的后代。姬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古代帝王和贵族都出自姬姓。

祖字:祖字在古代常用来指代祖先或家族的始祖,此处指公子发以自己的字作为姓氏的来源。

郑穆公:郑穆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他的儿子公子发是国姓的始祖之一。

公子发:公子发是郑穆公的儿子,字子国,其后人以字为姓,成为国姓。

公孙侨:公孙侨是公子发的儿子,字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著名政治家。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阶段。

郑国: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姜姓:姜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的后代。

赐姓:赐姓是指古代君主赐予臣民或功臣的姓氏,以示尊宠。

周天子:周天子是周朝的君主,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齐侯:齐侯是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百济国:百济国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与高句丽、新罗并称为朝鲜三国。

国侨:国侨即公孙侨,字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著名政治家,被孔子称赞。

国渊:国渊是三国时期魏国的人物,是后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因执行屯田制度有功而被提拔。

屯田制度:屯田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土地制度,通过组织军队或农民耕种荒地,以增加国家的粮食储备。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后来建立了曹魏政权。

雍正年间:雍正年间是清朝雍正帝在位的时期。

乾隆年间:乾隆年间是清朝乾隆帝在位的时期。

李全:李全是金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

红袄军:红袄军是金朝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

宋:宋是宋朝的简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蒙古:蒙古是蒙古帝国的简称,由铁木真建立,后来成为元朝的基础。

金:金是金朝的简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

完颜:完颜是金朝的姓氏,金朝的君主都姓完颜。

下邳郡:下邳郡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国-评注

历史来源1:这段文字首先介绍了国姓的起源,分为三个主要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姬姓,以祖字为氏,讲述了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的后代,以祖父的字命氏,称为国氏。第二个来源是姜姓,以赐姓为氏,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有上卿国氏,由周天子赐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第三个来源是古代百济国大臣八姓之一有国姓,其后称国氏。这一段文字通过历史记载,展现了国姓的源远流长,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形成和发展。

家族名人:这一部分列举了几个国姓家族的名人。国侨,春秋时郑国大夫,孔子曾称赞他是‘古之遗爱也’,体现了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国渊,三国时魏国人,是后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他认真贯彻执行屯田制度,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好的恢复,展现了他在政治和农业方面的才能。国柱,清代楚雄镇总兵,因功升马兰镇总兵,从征缅甸,凋楚雄镇总兵,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国用安,金淄州人,随李全参加红袄军,后降宋,降金,任金平章政事兼都元帅,展现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这些家族名人的事迹,丰富了国姓的历史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迁徙分布:这部分提到国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广韵》、《姓氏考略》和《元和姓纂》等书籍中可以看出,国姓的源流复杂,要想找到自己属于哪个支流,困难很大。同时,国姓望族居下邳郡(今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这一信息为我们了解国姓的分布提供了线索。总的来说,这一段文字从历史起源、家族名人和迁徙分布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国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我们深入了解国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36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