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司徒-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
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
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
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
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
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家族名人司徒映:唐朝人。
太和元年时(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两朝之弊,励精求治,任司徒映为太常卿。
出宫女3000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号清明。
不料数年后,宦官挠权,勾心斗角,奢侈浪费,腐败回潮,文宗仁而少断,制之不得其术,遂成甘露之变。
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决定辞官还乡,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司徒诩:五代时南汉人。
厉永年间任项城县令,有政绩,汉初升为礼部侍郎。
周世宗即位后,留意雅乐,议欲考其正音,而诩为足疾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官至仕。
春秋时陈国有大夫司徒卯,五代后汉有司徒羽,宋朝有进士司徒公绰、司徒肃。
迁徙分布(缺)司徒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司徒姓起源于先秦历代都设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
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
司徒姓同司空、司马等姓,司徒起初特指官名。
早在商周时,就设有司徒一职,主管民众、土地、教化、行政事务。
周朝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类似于宰相。
春秋各国多有沿袭。
相传舜作过尧的司徒,其后代就以官名司徒为姓。
卫国有大夫夏戊之子夏朝任司徒,后来也有子孙称司徒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司徒-译文
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担任炎黄部落首领的时候,舜是尧的司徒官,负责管理和处理土地事务,因此也被称为土司。舜的后代中有些人以他们的官职为姓,称为司徒氏。
2、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担任司徒官,他的后代也被称为司徒氏。司徒是上古时期的官名,相传在尧、舜时期就已经设立,负责教育和民众的行政事务。在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作为六卿之一,被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也普遍设有这个职位,有的以官职为姓,就形成了司徒氏。
司徒映:唐朝人。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两朝之弊,努力治理国家,任命司徒映为太常卿。他出宫女3000余人,放五坊鹰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1200余人,政治清明。然而,数年后,宦官干预朝政,互相勾心斗角,奢侈浪费,腐败现象回潮,文宗仁爱但缺乏决断,无法有效制止,最终导致了甘露之变。司徒映目睹这一切,毅然决定辞官回乡,不再担任不清明的官职。
司徒诩:五代时南汉人。在厉永年间担任项城县令,有政绩,汉初升任礼部侍郎。周世宗即位后,重视雅乐,想要考察其正确音律,而司徒诩因脚病所苦,经常请假,于是被任命为原职退休。
春秋时期陈国有大夫司徒卯,五代后汉有司徒羽,宋朝有进士司徒公绰、司徒肃。
迁徙分布(缺):司徒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司徒姓起源于先秦时期,历代都设有司徒这一官职,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后代将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司徒姓与司空、司马等姓相似,司徒最初特指官名。早在商周时期,就设立了司徒一职,负责民众、土地、教化和行政事务。周朝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类似于宰相。春秋各国多有继承。
相传舜曾担任过尧的司徒,其后代就以官名司徒为姓。卫国有大夫夏戊之子夏朝任司徒,后来也有子孙称司徒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司徒-注解
姬姓: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帝,是华夏族的主要姓氏之一。在中国古代,姬姓是王族的姓氏,因此具有很高的地位。
舜帝:舜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认为是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以禅让制著称,被后人尊为圣君。
尧帝:尧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认为是古代贤明的君主,以禅让制让位给舜帝而闻名。
司徒官:司徒官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土地、农业、教化等事务,是六卿之一,地位相当于宰相。
土司:土司是古代中国对地方官的一种称呼,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
司徒氏:司徒氏是以官职命名的姓氏,起源于古代的司徒官。
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周朝后期的一个阶段。
卫国: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夏丁氏:夏丁氏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大夫家族。
夏戊:夏戊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大夫。
期任:期任是指担任某种职务或职位。
官名:官名是指古代官职的名称。
六卿:六卿是古代中国朝廷中的六个高级官职,包括司徒、司空、司马、司寇、司士、太常。
地官大司徒:地官大司徒是周朝的一种官职,主管土地、农业、教化等事务,是六卿之一。
宰相:宰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代的总理,负责国家政务。
司徒映:司徒映是唐朝的一位官员,曾任太常卿。
太和元年:太和元年是唐朝文宗李昂的年号,公元827年。
唐文宗:唐文宗是唐朝的一位皇帝,以励精图治著称。
宦官:宦官是古代中国宫廷中的官员,通常由阉人担任。
甘露之变:甘露之变是唐朝时期的一次宫廷政变。
司徒诩:司徒诩是五代时期南汉的一位官员。
项城县令:项城县令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方官职,负责管理项城县的事务。
礼部侍郎:礼部侍郎是古代中国礼部的一个高级官职,负责礼仪和外交事务。
周世宗:周世宗是五代时期后周的一位皇帝。
雅乐:雅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通常用于祭祀和宫廷仪式。
司徒卯:司徒卯是春秋时期陈国的一位大夫。
司徒羽:司徒羽是五代后汉时期的一位人物。
司徒公绰:司徒公绰是宋朝时期的一位进士。
司徒肃:司徒肃是宋朝时期的一位人物。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姓氏汇编,收录了当时社会上较为常见的姓氏。
先秦:先秦是指秦朝之前的时期,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时期。
商周:商周是指商朝和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司徒-评注
历史来源的第一段详细介绍了司徒姓的起源,追溯至姬姓,舜帝的后代。这一段文字通过描述尧帝时期舜的官职和职责,为司徒姓的命名提供了历史背景。舜作为尧的司徒,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这一形象化的描述使得司徒姓的起源更加生动。其中‘土司’一称,既点明了司徒的职责,又体现了古代对官职的称谓习惯。
第二段进一步阐述了司徒姓的演变,从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开始,司徒氏逐渐成为姓氏。司徒官职在上古时期已经存在,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这一官职在夏、商、周时期都设有,并成为六卿之一,即地官大司徒,其职位相当于宰相。这一描述不仅展现了司徒官职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也说明了司徒姓与官职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家族名人部分,司徒映的故事描绘了一位唐朝太常卿的忠直形象。司徒映在唐文宗时期担任太常卿,其政治举措和清明的政绩被详细记载,体现了古代官员应有的品德和责任。然而,面对宦官的干预和腐败的回潮,司徒映选择了辞官还乡,这种坚持正义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司徒诩则是五代时期南汉的一位官员,他在项城县令任上政绩显著,后升任礼部侍郎。司徒诩的故事强调了官职的流动性和个人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官员的选拔和晋升机制。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缺失,但从已提供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司徒姓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与司徒官职紧密相关。司徒姓与司空、司马等姓一样,起初特指官名,后来逐渐演变为姓氏。商周时期设立的地官大司徒职位,类似于宰相,其职责范围涵盖了民众、土地、教化、行政事务等多个方面,这也反映了司徒姓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内容通过追溯司徒姓的起源、官职演变、家族名人以及迁徙分布等方面,展现了司徒姓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官职到姓氏,从历史到个人,司徒姓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家族史,也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