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厍-原文
历史来源1、厍姓系出厍狄氏所改。北周时有厍狄氏,后改为厍姓。据《后汉书》载,有金城太守厍均。据《后汉书·注》载:“羌中有厍姓,(Shè)音舍。”王先谦《集解》载,厍,即“库”之俗音,但读音不作(Kù),而作(Shè),与“舍”音同。
2、出自鲜卑族和羌族,以官名为氏。周代(一说汉代)有守库大夫,其后人以库为氏。据《风俗通》载:古守厍大夫,因官命氏。厍(Shè)姓今已无存。厍字于隋朝初年改为库,读音与库(Kù)相同,因出于鲜卑和羌族,讹书为厍,隋朝以后通库字,厍姓也就并入了库姓。
3、出自库傉官氏。南北朝时,北魏有库傉官氏,入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后改为库氏。
家族名人库钧:汉代人,做金城太守的官,立有功劳,又受封为辅义侯。他与当时的名人窦融交情很好,窦融当大司空的官。他俩全起出入,弹琴作诗,又都长得端庄,很受人们赞誉。
另外,维吾尔族人的姓名中,有库的发音,音译成汉语,也写为库尔班等等。在与汉文化交流中,大约也会形成库姓。
迁徙分布(缺)库(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库(厍)姓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汉文帝时期。
按照《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早在汉文帝的时候,便已经出现了以厍为姓的人,因此厍姓的历史至少有2000年。
据《风俗通》上说,厍姓的祖先是古代的守厍大夫,后代因官而得姓。
而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厍姓,以官为姓氏,汉文帝时就有仓氏。
因为厍氏担任厍姓这个官职历史很久,所以子孙就以官职为姓氏。
望族居于括苍。这个姓氏是以浙江的天台山和山一带为中心,进而繁衍遍布全国。
另一支厍姓来自少数民族。
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的鲜卑族人涌入中原,其中复姓厍门氏、厍狄氏,以及三个字的库傉官氏受汉族影响,改为单姓库(厍)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厍-译文
厍姓是从厍狄氏改姓而来的。在北周时期有厍狄氏,后来改为厍姓。根据《后汉书》记载,有名叫厍均的金城太守。在《后汉书·注》中提到,羌族中有厍姓,读音是‘舍’。王先谦的《集解》中说,厍字是‘库’的俗音,但读音是‘舍’,和‘舍’字的音相同。
厍姓出自鲜卑族和羌族,是以官职为姓氏。在周代(或汉代)有守库大夫这个官职,其后代以‘库’为姓。根据《风俗通》记载,古代守库大夫因为官职而得姓。厍姓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厍字在隋朝初年改为库,读音和‘库’字相同,因为出自鲜卑和羌族,所以误写为厍,隋朝以后通称库字,厍姓也就并入库姓。
厍姓还出自库傉官氏。南北朝时期,北魏有库傉官氏,进入中原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后来改为库姓。
家族名人库钧:他是汉代人,担任过金城太守,有功绩,还被封为辅义侯。他与当时的名人窦融关系很好,窦融担任过大司空的官职。他们两人常常一起出入,弹琴作诗,都长得端庄,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另外,维吾尔族人的名字中也有读作‘库’的发音,比如库尔班等,在与汉族文化交流中,也可能形成了库姓。
迁徙分布:厍(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被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厍(厍)姓因为官名而得姓,始祖可以追溯到汉文帝时期。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有以厍为姓的人,所以厍姓的历史至少有2000年。据《风俗通》记载,厍姓的祖先是古代的守厍大夫,后代因为官职而得姓。而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厍姓是以官职为姓氏,汉文帝时期就有仓姓。因为厍氏担任厍姓这个官职历史悠久,所以子孙就以官职为姓氏。望族居住在括苍。这个姓氏是以浙江的天台山和山一带为中心,进而繁衍遍布全国。另一支厍姓来自少数民族。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的鲜卑族人涌入中原,其中复姓厍门氏、厍狄氏,以及三个字的库傉官氏受到汉族影响,改为单姓库(厍)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厍-注解
厍姓:厍姓,古称厍狄氏,是北周时期从厍狄氏改姓而来。厍姓与库姓在隋朝以后通用,因读音相近而常被混淆。
厍狄氏:厍狄氏是北周时期的姓氏,后改为厍姓。厍狄氏在古代属于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
后汉书:《后汉书》是中国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是二十四史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
金城太守:金城太守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金城(今甘肃兰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羌: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与汉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交往。
鲜卑族:鲜卑族是古代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在中国北方,与汉族有着密切的交流。
羌族:羌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守库大夫:守库大夫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库。
风俗通:《风俗通》是一部研究古代风俗习惯的书籍,对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有重要参考价值。
库傉官氏:库傉官氏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一个官姓,后改为库姓。
北魏: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386年至534年,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
库钧:库钧是汉代人,曾任金城太守,因功被封为辅义侯,与窦融交好。
窦融:窦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将,曾任大司空。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
百家姓:《百家姓》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姓氏书,收录了当时常见的姓氏。
汉文帝:汉文帝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其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括苍:括苍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浙江省。
天台山:天台山是位于浙江省的一座山,也是中国古代的道教圣地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厍-评注
历史来源1:此段文字详细介绍了厍姓的起源,从北周时期厍狄氏改为厍姓开始,通过《后汉书》等文献,揭示了厍姓与库(舍)的音同关系,以及厍姓在羌族中的存在。王先谦的《集解》进一步阐释了厍字的读音,强调了其与‘舍’的音同,而非‘库’。这一段文字展现了厍姓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其在不同民族间的传播和演变。
历史来源2:此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厍姓的来源,指出其出自鲜卑族和羌族,并以官名为姓。周代或汉代的守库大夫后人以库为姓。通过《风俗通》的记载,说明了厍姓的消失以及读音的改变。此段文字强调了厍姓与官职的关联,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变迁。
历史来源3:此段文字揭示了厍姓的另一来源,即库傉官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库傉官氏入中原后受汉族文化影响,改为库氏。这一段文字展示了厍姓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及其在文化融合中的变化。
家族名人库钧:此段文字介绍了厍姓的家族名人库钧,他是汉代金城太守,因功被封为辅义侯。他与窦融的交情以及他们的共同爱好,如弹琴作诗,展现了厍姓家族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地位。此段文字通过具体人物,揭示了厍姓在历史上的影响。
迁徙分布:此段文字虽然缺失具体内容,但提到了厍姓在大陆和台湾的分布情况,以及厍姓的历史悠久。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厍姓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以官职为姓氏,并指出厍姓的望族居于括苍,以浙江天台山为中心,遍布全国。此段文字强调了厍姓的历史地位和地理分布。
少数民族来源:此段文字补充了厍姓的少数民族来源,指出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人大量涌入中原,其中的厍门氏、厍狄氏以及库傉官氏受汉族影响,改为单姓库(厍)氏。这一段文字展示了厍姓在民族融合中的角色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