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卢-原文
历史来源
「卢」源出 ;
一 ; 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 ( 山东长清县 ) ,其后人以「卢」为氏。
二 ; 以国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古庐子国,后有庐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庐氏,亦作「卢」,庐子戢黎之后。
三 ; 为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魏书.官氏志》云 ; 北魏莫庐氏改为「芦」氏,后去草头改为「卢」氏; 吐伏卢氏亦改为卢氏。
家族名人
卢植 ( ? ~ 192 )
字子干,汉末涿郡人。通古今之学,好学而不墨守成规,备称谓海内大儒。
卢照邻 ( 636~695)
初唐范阳人,字升之。博学能文,与王勃、杨擳、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着有卢升之集。
地望分布
河北范阳郡,河南顾丘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卢-译文
历史来源:
‘卢’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三种;
一是出自‘姜’姓,以封地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期,齐国的文公的儿子名叫高,他在卢邑(位于今天的山东长清县)有封地,他的后代就以‘卢’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以国家为姓氏。根据《风俗通义》的记载,古代有一个庐子国,后来有了庐姓。《通志·氏族略·以国为姓》中提到,庐姓也写作‘卢’,是庐子国的后代。
三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卢’。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北魏的莫庐氏改为‘芦’姓,后来去掉草字头改为‘卢’姓;吐伏卢氏也改为卢姓。
家族名人:
卢植(?~192年),字子干,是汉末涿郡人。他通晓古今之学,喜欢学习但不墨守成规,被誉为海内大儒。
卢照邻(636~695年),初唐时期范阳人,字升之。他博学多才,擅长文学,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著有《卢升之集》。
地望分布:
河北的范阳郡,河南的顾丘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卢-注解
卢:卢是中文姓氏之一,起源有多种说法。在古代,姓氏与人的社会地位、家族背景紧密相关。
姜姓:姜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源自远古时期的炎帝神农氏。
邑名:邑名指的是古代城邑的名字,古代贵族和士人往往以所居住的城邑为名。
采邑:采邑是古代封建制度下,分封给诸侯、贵族的封地,诸侯或贵族在其封地内享有一定的权力。
齐国:齐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周朝晚期的一个阶段。
文公:文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之一。
食采:食采指的是封地内的诸侯、贵族享受封地的收入。
风俗通义:《风俗通义》是东汉时期的一部风俗学著作,作者应劭。
庐子国:庐子国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鲜卑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内蒙古一带。
北魏: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存在于公元386年至534年。
官氏志:《魏书·官氏志》是北魏时期的一部官职名录。
复姓:复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字组成的姓氏。
莫庐氏:莫庐氏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复姓。
吐伏卢氏:吐伏卢氏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复姓。
涿郡:涿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海内大儒:海内大儒指的是国内著名的儒学大师。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初唐时期四位杰出的文学家,包括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范阳:范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顾丘郡:顾丘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卢-评注
历史来源的阐述,首先揭示了‘卢’姓的起源,这种追溯历史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姓氏文化中对源远流长的重视。以下是对每一段落的赏析:
‘卢’源出;一;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文公子名高,食采于卢邑(山东长清县),其后人以‘卢’为姓。
这一段落详细介绍了‘卢’姓的第一个来源,即源于姜姓,并以邑名为姓。这种以邑名为姓的姓氏起源方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土地和封地的重视。‘卢邑’作为地名,也暗示了该姓氏的早期居住地,这对于研究古代地理分布和族群迁徙具有重要意义。
‘卢’源出;二;以国为姓。据《风俗通义》所载,古庐子国,后有庐姓。《通志.氏族略.以国为姓》所载,庐姓,亦作‘卢’,庐子戢黎之后。
此段落介绍了‘卢’姓的第二个来源,即源于古庐子国。这种以国为姓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国家观念对姓氏文化的影响。‘庐子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其后的庐姓也演变为‘卢’姓,这种演变体现了姓氏随着国家兴衰而变化的特色。
‘卢’源出;三;为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魏书.官氏志》云;北魏莫庐氏改为‘芦’氏,后去草头改为‘卢’氏;吐伏卢氏亦改为卢氏。
第三段落讲述了‘卢’姓的第三个来源,即源于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复姓。这种姓氏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莫庐氏’和‘吐伏卢氏’的改姓,不仅是姓氏的变化,更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家族名人部分,介绍了卢植和卢照邻两位历史人物。
卢植(?~192),字子干,汉末涿郡人。通古今之学,好学而不墨守成规,备称谓海内大儒。
卢植是汉末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学识渊博,不拘泥于传统,被誉为海内大儒。这一描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知识分子的尊崇和对学问的追求。
卢照邻(636~695),初唐范阳人,字升之。博学能文,与王勃、杨擳、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著有卢升之集。
卢照邻是初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初唐四杰’齐名,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初唐四杰’的称号,也体现了唐代对文学人才的重视和对文学创作的推崇。
地望分布部分,提到了河北范阳郡和河南顾丘郡。
河北范阳郡,河南顾丘郡。
这一部分介绍了‘卢’姓的主要分布地区,这种地望分布的记载,有助于了解‘卢’姓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人口迁徙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