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卞-原文
历史来源
「卞」源出 ;
一﹕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 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的支子(嫡妻第二子以下及妾子皆称为’支子’) 受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兖州, 泗州附近), 称为卞伯, 其后为’卞’氏。
二﹕春秋时鲁国有勇士庄子为卞邑大夫, 称为卞庄子, 又写为弁庄子, 其后亦为卞氏, 亦为 弁氏。
家族名人
卞和
春秋楚人。于荆山得璞玉献于楚王,两次见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卞庄子
春秋卞邑大夫,以勇著名,尝刺虎,一举而获两虎,齐人惧之,不敢伐鲁。汉朝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地望分布
山东济阴郡,河南济阳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卞-译文
历史来源:
「卞」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两个:
一:以邑名为姓。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文王的第六子曹叔振的支子(包括嫡妻的第二个儿子以下的儿子和妾生的儿子都称为支子)被封在卞邑(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兖州,靠近泗州),被称为卞伯,他的后代就姓卞。
二: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勇士名叫庄子,他是卞邑的大夫,被称为卞庄子,也写作弁庄子,他的后代也姓卞,也有的姓弁。
家族名人:
卞和:春秋时期楚国人。在荆山得到一块璞玉,献给楚王,但两次都被怀疑,左右脚被砍去,后来楚王派玉匠雕琢这块璞玉,果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见于《韩非子》中的《和氏》。
卞庄子:春秋时期的卞邑大夫,以勇猛著称,曾经一次刺杀了两只老虎,齐国人因此害怕他,不敢攻打鲁国。汉朝时,因为要避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将‘庄’字改为‘严’,所以也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地望分布:
山东济阴郡,河南济阳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卞-注解
卞:卞是一个姓氏,其来源有两个主要传说。第一个传说中,卞姓起源于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的支子,他们被封于卞邑,因此以邑名为姓。第二个传说中,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勇士庄子,担任卞邑的大夫,因此也被称为卞庄子,后来他的后代也以卞为姓。
周文王:周文王,名昌,是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的父亲,被认为是周朝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儒家文化中仁德的典范。
曹叔振:曹叔振,周文王的第六子,这里指的是曹叔振的后代,他们被封于卞邑。
支子:支子,指嫡妻所生的儿子,以及妾室所生的儿子,这些儿子在宗法制度中被视为宗族的一部分。
卞邑:卞邑,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兖州、泗州附近。
卞伯:卞伯,指被封于卞邑的官员,即卞邑的封君。
鲁国:鲁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庄子:庄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勇士,以勇猛著称。
大夫: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
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古代的一块著名宝玉,由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发现。
韩非子:韩非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韩非子》一书。
刘庄:刘庄,即东汉明帝,名庄,东汉时期的皇帝。
地望分布:地望分布,指某个姓氏或家族在历史上的分布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卞-评注
「卞」源出;一﹕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的支子(嫡妻第二子以下及妾子皆称为’支子’) 受封于卞邑(在今山东省兖州, 泗州附近), 称为卞伯, 其后为’卞’氏。
此段文字揭示了姓氏起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以封地或居住地为姓氏。在中国古代,姓氏制度与封建制度紧密相连,封地往往成为家族姓氏的来源。卞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第六子,这种以王族支系命名的方式,体现了古代贵族姓氏的传承和家族地位的象征。卞邑的地理位置在今山东省兖州、泗州附近,这一地望的描述,也为后世研究卞姓的迁徙和分布提供了线索。
二﹕春秋时鲁国有勇士庄子为卞邑大夫, 称为卞庄子, 又写为弁庄子, 其后亦为卞氏, 亦为 弁氏。
这段文字讲述了卞姓的另一种起源,即以人名为姓。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勇士庄子,因其勇猛,被任命为卞邑的大夫,因此被称为卞庄子。这里的“弁庄子”可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写法。这种以官职或个人名字为姓氏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姓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同时,卞庄子和弁庄子的并存,也说明了古代姓氏的演变和分化。
卞和
春秋楚人。于荆山得璞玉献于楚王,两次见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
卞和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著名典故,它体现了卞姓家族的智慧和坚韧。卞和发现了璞玉,却因误解和冤屈而遭受磨难,最终宝玉被识出,并命名为和氏璧。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卞和的慧眼识宝,也反映了古代贵族对宝玉的重视,以及宝玉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卞庄子
春秋卞邑大夫,以勇著名,尝刺虎,一举而获两虎,齐人惧之,不敢伐鲁。汉朝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卞庄子的故事则展现了卞姓家族的勇猛和忠诚。卞庄子以勇猛著称,他的事迹在春秋时期流传甚广,甚至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政治格局。他的勇敢不仅体现在个人武艺上,还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上。故事中提到的“避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体现了对君权的尊重和对语言的禁忌。
地望分布
山东济阴郡,河南济阳郡。
地望分布的提及,为卞姓的地理分布提供了历史依据。山东济阴郡和河南济阳郡的位置,表明了卞姓家族在古代的分布范围,这对于研究卞姓的迁徙、分布以及与其他姓氏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地望的描述也反映了古代地理政治的变迁,为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