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一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一-原文

皇后列传

汉因秦制,帝之祖母曰太皇太后,母曰皇太后,妃曰皇后,余则多称夫人,随 世增损,非如《周礼》有夫人、嫔妇、御妻之定数焉。魏晋相因,时有升降,前史 言之具矣。

魏氏王业之兆虽始于神元,至于昭成之前,世崇俭质,妃嫱嫔御,率多阙焉, 惟以次第为称。而章、平、思、昭、穆、惠、炀、烈八帝,妃后无闻。太祖追尊祖 妣,皆从帝谥谥为皇后,始立中宫,余妾或称夫人,多少无限,然皆有品次。世祖 稍增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后庭渐已多矣。又魏故事,将立皇后必令 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不成则不得立也。又世祖、高宗缘保母劬劳之恩,并极尊 崇之义,虽事乖典礼,而观过知仁。高祖改定内官,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 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后置女职,以典 内事。内司视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监,女尚书,美人, 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 人、恭使宫人视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神元皇后窦氏,没鹿回部大人宾之女也。宾临终,诫其二子速侯、回题,令善 事帝。及宾卒,速侯等欲因帝会丧为变,语颇漏泄。帝闻之,知其终不奉顺,乃先 图之。于是伏勇士于宫中,晨起以佩刀杀后,驰使告速侯等,言后暴崩。速侯等惊 走来赴,因执而杀之。

文帝皇后封氏,生桓、穆二帝,早崩。桓帝立,乃葬焉。高宗初,穿天渊池, 获一石铭,称桓帝葬母封氏,远近赴会二十余万人。有司以闻,命藏之太庙。

次妃兰氏,生二子,长子曰蓝,早卒;次子,思帝也。

桓帝皇后祁氏,生三子,长曰普根,次惠帝,次炀帝。平文崩,后摄国事,时 人谓之女国。后性猛忌,平文之崩,后所为也。

平文皇后王氏,广宁人也。年十三,因事入宫,得幸于平文,生昭成帝。平文 崩,昭成在衤强衤保。时国有内难,将害诸皇子。后匿帝于裤中,惧人知,咒曰: “若天祚未终者,汝便无声。”遂良久不啼,得免于难。昭成初欲定都于氵垒源川, 筑城郭,起宫室,议不决。后闻之,曰:“国自上世,迁徙为业。今事难之后,基 业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难卒迁动。”乃止。烈帝之崩,国祚殆危,兴复 大业,后之力也。十八年崩,葬云中金陵。太祖即位,配飨太庙。

昭成皇后慕容氏,元真之女也。初,帝纳元真妹为妃,未几而崩。元真复请继 好。遣大人长孙秩逆后,元真送于境上。后至,有宠,生献明帝及秦明王。后性聪 敏多知,沉厚善决断,专理内事,每事多从。初,昭成遣卫辰兄悉勿祈还部落也, 后戒之曰:“汝还,必深防卫辰。辰奸猾,终当灭汝。”悉勿祈死,其子果为卫辰 所杀,卒如后言。建国二十三年崩。太祖即位,配飨太庙。

献明皇后贺氏,父野于,东部大人。后少以容仪选入东宫,生太祖。苻洛之内 侮也,后与太祖及故臣吏避难北徙。俄而,高车奄来抄掠,后乘车与太祖避贼而南。 中路失辖,后惧,仰天而告曰:“国家胤胄,岂止尔绝灭也!惟神灵扶助。”遂驰, 轮正不倾。行百余里,至七介山南而得免难。

后刘显使人将害太祖,帝姑为显弟亢泥妻,知之,密以告后,梁眷亦来告难。 后乃令太祖去之。后夜饮显使醉。向晨,故惊厩中群马,显使起视马。后泣而谓曰: “吾诸子始皆在此,今尽亡失。汝等谁杀之?”故显不使急追。太祖得至贺兰部, 群情未甚归附。后从弟外朝大人悦,举部随从,供奉尽礼。显怒,将害后。后夜奔 亢泥家,匿神车中三日。亢泥举室请救,乃得免。会刘显部乱,始得亡归。

后后弟染干忌太祖之得人心,举兵围逼行宫。后出谓染干曰:“汝等今安所置 我,而欲杀吾子也?”染干惭而去。

后后少子秦王觚使于燕,慕容垂止之。后以觚不返,忧念寝疾,皇始元年崩, 时年四十六,祔葬于盛乐金陵。后追加尊谥,配飨焉。

道武皇后慕容氏,宝之季女也。中山平,入充掖庭,得幸。左丞相卫王仪等奏 请立皇后,帝从群臣议,令后铸金人,成,乃立之,告于郊庙。封后母孟为漂阳君。 后崩。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刘眷女也。登国初,纳为夫人,生华阴公主,后生太宗。 后专理内事,宠待有加,以铸金人不成,故不得登后位。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 贰,其母皆赐死。太祖末年,后以旧法薨。太宗即位,追尊谥号,配飨太庙。自此 后宫人为帝母,皆正位配飨焉。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姚兴女也,兴封西平长公主。太宗以后礼纳之,后为夫人。 后以铸金人不成,未升尊位,然帝宠幸之,出入居处,礼秩如后焉。是后犹欲正位, 而后谦让不当。泰常五年薨,帝追恨之,赠皇后玺绶,而后加谥焉。葬云中金陵。

明元密皇后杜氏,魏郡鄴人,阳平王超之妹也。初以良家子选入太子宫,有宠, 生世祖。及太宗即位,拜贵嫔。泰常五年薨,谥曰密贵嫔,葬云中金陵。世祖即位, 追尊号谥,配飨太庙。又立后庙于鄴,刺史四时荐祀。以魏郡太后所生之邑,复其 调役。后甘露降于庙庭。高祖时,相州刺史高闾表修后庙。诏曰:“妇人外

成,理 无独祀,阴必配阳以成天地,未闻有莘之国,立太姒之飨。此乃先皇所立,一时之 至感,非经世之远制。便可罢祀。”

先是,世祖保母窦氏,初以夫家坐事诛,与二女俱入宫。操行纯备,进退以礼。 太宗命为世祖保母。性仁慈,勤抚导。世祖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及即位,尊 为保太后,后尊为皇太后,封其弟漏头为辽东王。太后训厘内外,甚有声称。性恬 素寡欲,喜怒不形于色,好扬人之善,隐人之过。世祖征凉州,蠕蠕吴提入寇,太 后命诸将击走之。真君元年崩,时年六十三。诏天下大临三日,太保卢鲁元监护丧 事,谥曰惠,葬崞山,从后意也。初,后尝登崞山,顾谓左右曰:“吾母养帝躬, 敬神而爱人,若死而不灭,必不为贱鬼。然于先朝本无位次,不可违礼以从园陵。 此山之上,可以终托。”故葬焉。别立后寝庙于崞山,建碑颂德。

太武皇后赫连氏,赫连屈丐女也。世祖平统万,纳后及二妹俱为贵人,后立为 皇后。高宗初崩,祔葬金陵。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代人也。初为夫人,生恭宗。神元年薨,追赠贵嫔,葬 云中金陵。后追加号谥,配飨太庙。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河东王毗妹也。少以选入东宫,有宠。真君元年,生高 宗。世祖末年薨。高宗即位,追尊号谥。葬云中金陵,配飨太庙。

高宗乳母常氏,本辽西人。太延中,以事入宫,世祖选乳高宗。慈和履顺,有 劬劳保护之功。高宗即位,尊为保太后,寻为皇太后,谒于郊庙。和平元年崩,诏 天下大临三日,谥曰昭,葬于广宁磨笄山,俗谓之鸣鸡山,太后遗志也。依惠太后 故事,别立寝庙,置守陵二百家,树碑颂德。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长乐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乐 浪王氏。后生于长安,有神光之异。朗坐事诛,后遂入宫。世祖左昭仪,后之姑也, 雅有母德,抚养教训。年十四,高宗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高宗崩,故 事: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后悲叫 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

显祖即位,尊为皇太后。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谅暗,太后密定大 策,诛浑,遂临朝听政。及高祖生,太后躬亲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太后行 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

承明元年,尊曰太皇太后,复临朝听政。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高祖诏曰:“朕以虚寡,幼纂宝历,仰恃慈明,缉宁四海。 欲报之德,正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其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始灵 塔。”于是罢鹰师曹,以其地为报德佛寺。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 焉之志。因谓群臣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岂必远祔山陵,然后为贵哉!吾百 年之后,神其安此。”高祖乃诏有司营建寿陵于方山,又起永固石室,将终为清庙 焉。太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刊石立碑,颂太后功德。太后以高祖富于春秋,乃 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文多不载。太后立文宣王庙于长安, 又立思燕佛图于龙城,皆刊石立碑。太后又制:内属五庙之孙,外戚六亲缌麻,皆 受复除。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于 故事十分之八。太后尝以体不安,服庵{艹闾}子。宰人昏而进粥,有蝘蜓在焉,后 举匕得之。高祖侍侧,大怒,将加极罚。太后笑而释之。

自太后临朝专政,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 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是以威福兼作, 震动内外。故杞道德、王遇、张祐、苻承祖等拔自微阉,岁中而至王公;王叡出入 卧内,数年便为宰辅,赏赉财帛以千万亿计,金书铁券,许以不死之诏。李冲虽以 器能受任,亦由见宠帷幄,密加锡赉,不可胜数。后性严明,假有宠待,亦无所纵。 左右纤介之愆,动加捶楚,多至百余,少亦数十。然性不宿憾,寻亦待之如初,或 因此更加富贵。是以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太后曾与高祖幸灵泉池,燕群臣及籓国使人、诸方渠帅,各令为其方舞。高祖 帅群臣上寿,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群臣各言其志,于是和歌者九十人。

太后外礼民望元丕、游明根等,颁赐金帛舆马。每至褒美叡等,皆引丕等参之, 以示无私。又自以过失,惧人议己,小有疑忌,便见诛戮。迄后之崩,高祖不知所 生。至如李、李惠之徒,猜嫌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率多枉滥,天下冤之。

十四年,崩于太和殿,时年四十九。其日,有雄雉集于太华殿。高祖酌饮不入 口五日,毁慕过礼。谥曰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日中而反,虞于鉴玄殿。诏 曰:“尊旨从俭,不申罔极之痛;称情允礼,仰损俭训之德。进退思惟,倍用崩感。 又山陵之节,亦有成命:内则方丈,外裁掩坎;脱于孝子之心有所不尽者,室中可 二丈,坟不得过三十余步。今以山陵万世所仰,复广为六十步。辜负遗旨,益以痛 绝。其幽房大小,棺椁质约,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

州郡计吏于朝堂。太后与肃宗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令王公已下各赋七言诗。太后诗曰:“化光造物含气贞。”帝诗曰: “恭己无为赖慈英。”王公已下赐帛有差。

太后父薨,百僚表请公除,太后不许。寻幸永宁寺,亲建刹于九级之基,僧尼士女赴者数万人。及改葬文昭高后,太后不欲令肃宗主事,乃自为丧主,出至终宁陵,亲奠遣事,还哭于太极殿。至于讫事,皆自主焉。后幸嵩高山,夫人、九嫔、公主已下从者数百人,升于顶中。废诸淫祀,而胡天神不在其列。后幸左藏,王公、嫔、主已下从者百余人,皆令任力负布绢,即以赐之,多者过二百匹,少者百余匹。唯长乐公主手持绢二十匹而出,示不异众而无劳也。世称共廉。仪同、陈留公李崇,章武王融并以所负过多,颠仆于地,崇乃伤腰,融至损脚。时人为之语曰:“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寻幸阙口温水,登鸡头山,自射象牙簪,一发中之,敕示文武。

时太后得志,逼幸清河王怿,淫乱肆情,为天下所恶。领军元叉、长秋卿刘腾等奉肃宗于显阳殿,幽太后于北宫,于禁中杀怿。其后太后从子都统僧敬与备身左右张车渠等数十人,谋杀叉,复奉太后临朝。事不克,僧敬坐徙边,车渠等死,胡氏多免黜。后肃宗朝太后于西林园,宴文武侍臣,饮至日夕。叉乃起至太后前,自陈外云太后欲害己及腾。太后答云“无此语”。遂至于极昏。太后乃起执肃宗手下堂,言:“母子不聚久,今暮共一宿,诸大臣送我入。”太后与肃宗向东北小阁,左卫将军奚康生谋欲杀叉,不果。

自刘腾死,叉又宽怠。太后与肃宗及高阳王雍为计,解叉领军。太后复临朝,大赦改元。自是朝政疏缓,威恩不立,在下牧守,所在贪惏。郑俨污乱宫掖,势倾海内;李神轨、徐纥并见亲侍,一二年中,位总禁要,手握王爵,轻重在心,宣淫于朝,为四方之所厌秽。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由于此矣。僧敬又因聚集亲族,遂涕泣谏曰:“陛下母仪海内,岂宜轻脱如此!”后大怒,自是不召僧敬。

太后自以行不修,惧宗室所嫌,于是内为朋党,防蔽耳目。肃宗所亲幸者,太后多以事害焉。有蜜多道人,能胡语,肃宗置于左右。太后虑其传致消息,三月三日于城南大巷中杀之。方悬赏募贼,又于禁中杀领左右、鸿胪少卿谷会、绍达,并帝所亲也。母子之间,嫌隙屡起。郑俨虑祸,乃与太后计,因潘充华生女,太后诈以为男,便大赦改年。肃宗之崩,事出仓卒,时论咸言郑俨、徐纥之计。于是朝野愤叹。太后乃奉潘嫔女言太子即位。经数日,见人心已安,始言潘嫔本实生女,今宜更择嗣君。遂立临洮王子钊为主,年始三岁,天下愕然。

及武泰元年,尔朱荣称兵渡河,太后尽召肃宗六宫皆令入道,太后亦自落发。荣遣骑拘送太后及幼主于河阴。太后对荣多所陈说,荣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并沉于河。太后妹冯翊君收瘗于双灵佛寺。出帝时,始葬以后礼而追加谥。

孝明皇后胡氏,灵太后从兄冀州刺史盛之女。灵太后欲荣重门族,故立为皇后。肃宗颇有酒德,专嬖充华潘氏,后及嫔御并无过宠。太后为肃宗选纳,抑屈人流。时博陵崔孝芬、范阳卢道约、陇西李瓚等女,但为世妇。诸人诉讼,咸见忿责。武泰初,后既入道遂居于瑶光寺。

孝静皇后高氏,齐献武王之第二女也。天平四年,娉以为皇后。王前后固辞,帝不许。兴和初,诏侍中、司徒公孙腾,司空公、襄城王旭,兼尚书令、司州牧、西河王忭,兼太常卿及宗正卿元孝友等奉诏致礼,并备宫官侍卫,以后驾迎于晋阳之丞相第。五月,立为皇后,大赦天下。齐受禅,降为中山王妃。后降于尚书左仆射杨遵彦。

史臣曰:始祖生自天女,克昌后叶。灵后淫恣,卒亡天下。倾城之戒,其在兹乎?钩弋年稚子幼,汉武所以行权,魏世遂为常制。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高祖终革其失,良有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一-译文

皇后列传

汉朝沿袭秦朝的制度,皇帝的祖母称为太皇太后,母亲称为皇太后,妃子称为皇后,其余的妃子多称为夫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增减,不像《周礼》中有夫人、嫔妇、御妻的固定数目。魏晋时期也沿袭了这一制度,时有升降,前史已经详细记载。

魏氏王朝的基业虽然始于神元皇帝,但在昭成皇帝之前,历代崇尚节俭质朴,妃嫔的数量大多不足,只是按顺序称呼。而章、平、思、昭、穆、惠、炀、烈八位皇帝,妃后的事迹没有记载。太祖追尊祖妣,都按照皇帝的谥号称为皇后,开始设立中宫,其余的妾室称为夫人,数量不限,但都有品级。世祖逐渐增加了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等职位,后宫逐渐增多。又根据魏国的旧例,将要立皇后时,必须让她亲手铸造金人,成功者为吉,不成功则不能立为皇后。又因世祖、高宗感念保母的辛劳之恩,极尽尊崇之义,虽然违背了礼制,但通过观察过失可以知道他们的仁心。高祖改革内官制度,左右昭仪的职位相当于大司马,三夫人相当于三公,三嫔相当于三卿,六嫔相当于六卿,世妇相当于中大夫,御女相当于元士。后来又设置了女职,负责内宫事务。内司相当于尚书令、仆。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相当于二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相当于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相当于四品,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相当于五品。

神元皇后窦氏,是没鹿回部大人宾的女儿。宾临终前,告诫他的两个儿子速侯、回题,要他们好好侍奉皇帝。宾去世后,速侯等人想趁皇帝参加丧礼时发动政变,消息泄露。皇帝得知后,知道他们终究不会顺从,于是先下手为强。皇帝在宫中埋伏勇士,早晨起来用佩刀杀死皇后,派人快马告知速侯等人,说皇后突然去世。速侯等人惊慌失措地赶来,被抓住并杀死。

文帝皇后封氏,生了桓帝和穆帝,早逝。桓帝即位后,才将她安葬。高宗初年,挖掘天渊池时,发现一块石碑,上面记载桓帝安葬母亲封氏时,远近有二十多万人前来参加葬礼。有关部门将此事上报,命令将石碑收藏在太庙。

次妃兰氏,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蓝,早逝;次子就是思帝。

桓帝皇后祁氏,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名叫普根,次子是惠帝,三子是炀帝。平文皇帝去世后,祁氏摄政,当时人称她为女国。祁氏性格刚烈且多疑,平文皇帝的去世,是她所为。

平文皇后王氏,是广宁人。十三岁时因事入宫,得到平文皇帝的宠爱,生下昭成帝。平文皇帝去世时,昭成帝还在襁褓中。当时国家内部有动乱,有人想杀害皇子。王氏将昭成帝藏在裤子里,害怕被人发现,咒语说:“如果天命未终,你就不要出声。”于是昭成帝很久没有啼哭,得以幸免于难。昭成帝最初想定都于氵垒源川,修筑城郭,建造宫室,但议而未决。王氏听说后,说:“国家自上古以来,以迁徙为业。如今经过动乱,基业未稳。如果筑城居住,一旦敌人来袭,难以迅速迁移。”于是作罢。烈帝去世后,国家几乎陷入危机,复兴大业,全靠王氏的力量。王氏在位十八年后去世,葬于云中金陵。太祖即位后,将她配享太庙。

昭成皇后慕容氏,是元真的女儿。最初,皇帝纳元真的妹妹为妃,不久后去世。元真再次请求联姻。皇帝派大人长孙秩迎接皇后,元真将她送到边境。皇后到达后,受到宠爱,生下献明帝和秦明王。皇后聪明机智,沉着稳重,善于决断,专管内务,许多事情都听从她的意见。最初,昭成帝派卫辰的哥哥悉勿祈返回部落,皇后告诫他说:“你回去后,一定要严密防备卫辰。卫辰奸诈狡猾,最终会灭掉你。”悉勿祈死后,他的儿子果然被卫辰所杀,正如皇后所言。建国二十三年,皇后去世。太祖即位后,将她配享太庙。

献明皇后贺氏,父亲是野于,东部大人。贺氏年轻时因容貌出众被选入东宫,生下太祖。苻洛内乱时,贺氏与太祖及旧臣避难北迁。不久,高车突然来袭,贺氏乘车与太祖向南逃难。途中车轴脱落,贺氏害怕,仰天祷告说:“国家的血脉,难道就此断绝吗?愿神灵保佑。”于是马车继续奔驰,车轮没有倾斜。行了一百多里,到达七介山南,得以幸免于难。

后来刘显派人想杀害太祖,皇帝的姑姑是刘显的弟弟亢泥的妻子,得知此事后,秘密告知贺氏,梁眷也来报告危险。贺氏于是让太祖离开。贺氏夜里让刘显的使者喝醉。天亮时,故意惊动马厩中的马群,刘显的使者起来查看马匹。贺氏哭着对他们说:“我的儿子们原本都在这里,现在全都失踪了。你们谁杀了他们?”因此刘显没有急于追赶。太祖得以逃到贺兰部,但众人并未完全归附。贺氏的堂弟外朝大人悦,率领部众跟随,尽心供奉。刘显大怒,想杀害贺氏。贺氏连夜逃到亢泥家,藏在神车中三天。亢泥全家请求救援,贺氏才得以幸免。后来刘显部内发生动乱,贺氏才得以逃回。

后来贺氏的弟弟染干嫉妒太祖得人心,举兵围逼行宫。贺氏出来对染干说:“你们现在要把我安置在哪里,却想杀我的儿子?”染干羞愧而退。

贺氏的小儿子秦王觚出使燕国,被慕容垂扣留。贺氏因觚不归,忧思成疾,皇始元年去世,享年四十六岁,祔葬于盛乐金陵。后来追加尊谥,配享太庙。

道武皇后慕容氏,是慕容宝的小女儿。中山平定后,被选入掖庭,得到宠爱。左丞相卫王仪等人奏请立皇后,皇帝听从群臣的建议,让慕容氏铸造金人,成功后立为皇后,并告祭于郊庙。封慕容氏的母亲孟为漂阳君。慕容氏去世。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是刘眷的女儿。登国初年,被纳为夫人,生下华阴公主,后来又生下太宗。刘氏专管内务,备受宠爱,但因铸造金人未成功,未能登上后位。魏国的旧例是,后宫妃子生下太子后,其母都要被赐死。太祖末年,刘氏按照旧法去世。太宗即位后,追尊谥号,配享太庙。自此以后,后宫妃子成为皇帝的母亲,都正式配享太庙。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是姚兴的女儿,姚兴封她为西平长公主。太宗以皇后之礼纳她为夫人。姚氏因铸造金人未成功,未能登上后位,但皇帝对她宠爱有加,出入居处,礼仪待遇如同皇后。姚氏后来还想正式登上后位,但她谦让不肯接受。泰常五年去世,皇帝追悔不已,赠予皇后玺绶,并追加谥号。葬于云中金陵。

明元密皇后杜氏,是魏郡鄴人,阳平王超的妹妹。最初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太子宫,得到宠爱,生下世祖。太宗即位后,封为贵嫔。泰常五年去世,谥号为密贵嫔,葬于云中金陵。世祖即位后,追尊谥号,配享太庙。又在鄴城建立后庙,刺史四季祭祀。因魏郡是太后出生的地方,免除其赋役。后来甘露降于庙庭。高祖时,相州刺史高闾上表请求修缮后庙。诏书说:“妇人外

成,理 无独祀,阴必配阳以成天地,未闻有莘之国,立太姒之飨。此乃先皇所立,一时之 至感,非经世之远制。便可罢祀。”

从前,世祖的保母窦氏,最初因为夫家的事情被诛杀,和两个女儿一起进入宫中。她的操行非常纯正,进退都合乎礼仪。太宗任命她为世祖的保母。她性格仁慈,勤于抚育和教导。世祖感激她的恩情和教导,对她的奉养和对待自己的生母没有区别。等到世祖即位后,尊她为保太后,后来又尊为皇太后,封她的弟弟漏头为辽东王。太后在内外事务上都很有声望。她性格恬淡朴素,喜怒不形于色,喜欢表扬别人的优点,隐藏别人的过错。世祖征讨凉州时,蠕蠕的吴提入侵,太后命令将领们击退了他。真君元年,太后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皇帝下令全国哀悼三天,太保卢鲁元负责监护丧事,谥号为惠,葬在崞山,这是太后的遗愿。当初,太后曾经登上崞山,对左右的人说:“我的母亲养育了皇帝,敬神而爱人,如果死后不灭,一定不会成为贱鬼。然而在先朝本来没有位次,不能违背礼仪而葬在皇陵。这座山上,可以终托。”所以葬在这里。另外在崞山建立了太后的寝庙,立碑颂扬她的功德。

太武皇后赫连氏,是赫连屈丐的女儿。世祖平定统万后,纳她及她的两个妹妹为贵人,后来立她为皇后。高宗初年去世,合葬在金陵。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是代国人。最初是夫人,生了恭宗。神元年去世,追赠为贵嫔,葬在云中金陵。后来追加谥号,配享太庙。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是河东王毗的妹妹。年轻时被选入东宫,受到宠爱。真君元年,生了高宗。世祖末年去世。高宗即位后,追尊谥号。葬在云中金陵,配享太庙。

高宗的乳母常氏,本是辽西人。太延年间,因为事情进入宫中,世祖选她为高宗的乳母。她慈和顺服,有辛勤保护和养育的功劳。高宗即位后,尊她为保太后,不久又尊为皇太后,在郊庙中祭祀。和平元年去世,皇帝下令全国哀悼三天,谥号为昭,葬在广宁磨笄山,俗称鸣鸡山,这是太后的遗愿。依照惠太后的先例,另外建立寝庙,安置守陵的二百户人家,立碑颂扬她的功德。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是长乐信都人。父亲冯朗,是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亲是乐浪王氏。皇后出生在长安,有神光的异象。冯朗因为事情被诛杀,皇后于是进入宫中。世祖的左昭仪,是皇后的姑姑,非常有母德,抚养和教导她。十四岁时,高宗即位,被选为贵人,后来立为皇后。高宗去世后,按照惯例:国家有大丧,三天之后,御服器物都要烧毁,百官和中宫都哭泣着参加。皇后悲痛地跳入火中,左右的人救了她,很久才苏醒。

显祖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丞相乙浑谋反,显祖当时十二岁,处于谅暗期间,太后秘密定下大计,诛杀了乙浑,于是临朝听政。等到高祖出生后,太后亲自抚养。后来罢免了命令,不再听政。太后行为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为事情诛杀了李弈,太后感到不满意。显祖突然去世,当时有人说这是太后所为。

承明元年,尊她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太后性格聪明通达,自从进入宫中,粗略地学习了书算。等到登上尊位后,处理万机。高祖下诏说:“我因为年幼,继承了皇位,仰仗太后的慈明,安定四海。想要报答她的恩德,正觉是凭,那些伤害生命的猛禽,应该放归山林。用这块地为太皇太后建立灵塔。”于是罢免了鹰师曹,用这块地建立了报德佛寺。太后与高祖游览方山,看着山川,有了终老于此的志向。于是对群臣说:“舜葬在苍梧,二妃没有跟随。难道一定要远葬山陵,然后才尊贵吗?我百年之后,神灵就安息在这里。”高祖于是命令有关部门在方山营建寿陵,又建造了永固石室,准备将来作为清庙。太和五年开始建造,八年完成,立碑颂扬太后的功德。太后因为高祖年轻,于是写了《劝戒歌》三百多章,又写了《皇诰》十八篇,文章大多没有记载。太后在长安建立了文宣王庙,又在龙城建立了思燕佛图,都立碑颂扬。太后又规定:内属五庙的子孙,外戚六亲缌麻,都免除赋税。她性格俭朴,不喜欢华丽的装饰,亲自穿着素色的衣服。厨师上膳时,案板只有一尺宽,菜肴的味道比以往减少了十分之八。太后曾经因为身体不适,服用了庵{艹闾}子。厨师在黄昏时端上粥,里面有蝘蜓,太后用勺子舀到了它。高祖在旁边,非常生气,要严惩厨师。太后笑着释放了他。

自从太后临朝专政后,高祖性格孝顺谨慎,不想参与决策,事情无论大小,都禀告太后。太后多智谋,猜忌残忍,能够决断大事,生杀赏罚,瞬间决定,大多不经过高祖。因此威福并施,震动内外。所以杞道德、王遇、张祐、苻承祖等人从微贱的宦官中提拔,一年之内就升到王公;王叡出入卧内,几年就成为宰辅,赏赐的财帛以千万亿计,金书铁券,许诺不死的诏书。李冲虽然因为才能受到任用,也因为受到太后的宠爱,秘密赏赐,不可胜数。太后性格严明,即使有宠待,也不会放纵。左右的人有微小的过失,就会受到鞭打,多则一百多下,少则几十下。然而她性格不记仇,不久就会像以前一样对待他们,有时因此更加富贵。因此人人都怀着利欲之心,至死也不思退。

太后曾经与高祖到灵泉池,宴请群臣和藩国的使者、各方的首领,让他们各自表演自己国家的舞蹈。高祖率领群臣向太后祝寿,太后高兴地唱歌,皇帝也和歌。于是命令群臣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于是和歌的有九十人。

太后对外礼待民望元丕、游明根等人,赏赐他们金帛和车马。每当表扬王叡等人时,都会让元丕等人参与,以示无私。她又因为自己的过失,害怕别人议论自己,稍有疑忌,就会诛杀。直到太后去世,高祖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至于李、李惠等人,因为猜忌而被灭族的有十几家,死者数百人,大多是冤枉的,天下人都感到冤屈。

十四年,太后在太和殿去世,享年四十九岁。那天,有雄雉聚集在太华殿。高祖五天没有进食,哀悼过度。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葬在永固陵。中午返回,在鉴玄殿举行虞祭。下诏说:“尊旨从俭,不申罔极之痛;称情允礼,仰损俭训之德。进退思惟,倍用崩感。又山陵之节,亦有成命:内则方丈,外裁掩坎;脱于孝子之心有所不尽者,室中可 二丈,坟不得过三十余步。今以山陵万世所仰,复广为六十步。辜负遗旨,益以痛 绝。其幽房大小,棺椁质约,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

州郡的计吏在朝堂上。太后与肃宗皇帝驾临华林园,在都亭曲水宴请群臣,命令王公以下的官员各自创作七言诗。太后的诗说:“化光造物含气贞。”皇帝的诗说:“恭己无为赖慈英。”王公以下的官员被赐予不同数量的帛。

太后的父亲去世,百官上表请求太后除去丧服,太后不允许。不久,太后驾临永宁寺,亲自在九级基座上建立佛塔,僧尼和士女前来参加的有数万人。等到改葬文昭高后时,太后不想让肃宗主持事务,于是自己担任丧主,出宫到终宁陵,亲自祭奠并处理事务,回到太极殿哭泣。直到事情结束,都是自己主持。后来太后驾临嵩高山,夫人、九嫔、公主以下的随从有数百人,登上山顶。废除了各种淫祀,但胡天神不在废除之列。太后驾临左藏,王公、嫔妃、公主以下的随从有百余人,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力气背负布匹和绢帛,然后赐给他们,多的超过二百匹,少的也有百余匹。只有长乐公主手持二十匹绢帛出来,表示与众人无异且不费力。世人称赞她廉洁。仪同、陈留公李崇,章武王元融因为背负过多,跌倒在地上,李崇伤了腰,元融伤了脚。当时人们为此说:“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不久,太后驾临阙口温水,登上鸡头山,亲自射象牙簪,一箭射中,命令展示给文武百官。

当时太后得志,逼迫清河王元怿,淫乱放纵,被天下人所厌恶。领军元叉、长秋卿刘腾等人奉肃宗皇帝于显阳殿,将太后幽禁在北宫,在宫中杀了元怿。后来太后的侄子都统僧敬与备身左右张车渠等数十人,密谋杀害元叉,重新奉太后临朝听政。事情没有成功,僧敬被流放到边疆,张车渠等人被处死,胡氏家族大多被免职或贬黜。后来肃宗皇帝在西林园朝见太后,宴请文武侍臣,饮酒到傍晚。元叉起身到太后面前,自己陈述外面传言太后想害自己和刘腾。太后回答说“没有这样的话”。于是到了深夜。太后起身拉着肃宗皇帝的手下堂,说:“母子很久没有相聚了,今晚一起住一晚,各位大臣送我进去。”太后与肃宗皇帝走向东北的小阁,左卫将军奚康生密谋杀害元叉,没有成功。

自从刘腾死后,元叉又变得宽怠。太后与肃宗皇帝及高阳王元雍密谋,解除了元叉的领军职务。太后重新临朝听政,大赦天下并改元。从此朝政松懈,威恩不立,地方官员贪得无厌。郑俨在宫中污乱,权势倾覆海内;李神轨、徐纥都被亲近侍奉,一两年间,掌握了禁中的重要职位,手握王爵,随心所欲,在朝中宣淫,被四方所厌恶。文武官员解体,各地叛乱,土崩鱼烂,由此开始。僧敬又因为聚集亲族,流泪劝谏说:“陛下作为天下的母亲,怎么能如此轻率!”太后大怒,从此不再召见僧敬。

太后自知行为不端,害怕宗室嫌弃,于是在内部结成朋党,防止耳目被遮蔽。肃宗皇帝所亲近的人,太后大多找借口加害。有一个叫蜜多的道人,能说胡语,肃宗皇帝将他安置在身边。太后担心他传递消息,三月三日在城南的大巷中杀了他。当时正在悬赏捉拿贼人,太后又在宫中杀了领左右、鸿胪少卿谷会、绍达,他们都是皇帝所亲近的人。母子之间,嫌隙屡屡发生。郑俨担心祸患,于是与太后密谋,因为潘充华生了一个女儿,太后假装是男孩,于是大赦天下并改年号。肃宗皇帝的去世,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当时舆论都说是郑俨、徐纥的计谋。于是朝野愤慨叹息。太后于是奉潘嫔的女儿为太子即位。过了几天,见人心已经安定,才说潘嫔其实生的是女儿,现在应该另选嗣君。于是立临洮王的儿子元钊为君主,年仅三岁,天下愕然。

到了武泰元年,尔朱荣起兵渡河,太后召集肃宗皇帝的后宫全部出家为尼,太后自己也剃发为尼。尔朱荣派骑兵将太后和幼主拘送到河阴。太后对尔朱荣说了很多话,尔朱荣拂衣而起。太后和幼主都被沉入河中。太后的妹妹冯翊君将他们的尸体收殓在双灵佛寺。出帝时,才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并追加谥号。

孝明皇后胡氏,是灵太后堂兄冀州刺史胡盛的女儿。灵太后想要荣耀家族,所以立她为皇后。肃宗皇帝有酒德,专宠充华潘氏,皇后和其他嫔妃都没有得到过分的宠爱。太后为肃宗皇帝选纳妃嫔,压抑了其他人。当时博陵崔孝芬、范阳卢道约、陇西李瓚等人的女儿,只能做世妇。这些人诉讼,都受到愤怒的责备。武泰初年,皇后出家后居住在瑶光寺。

孝静皇后高氏,是齐献武王的第二个女儿。天平四年,被聘为皇后。齐献武王前后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兴和初年,诏令侍中、司徒公孙腾,司空公、襄城王旭,兼尚书令、司州牧、西河王忭,兼太常卿及宗正卿元孝友等人奉诏行礼,并配备宫官侍卫,以皇后的车驾迎接到晋阳的丞相府。五月,立为皇后,大赦天下。齐受禅后,降为中山王妃。后来嫁给尚书左仆射杨遵彦。

史臣说:始祖生自天女,能够昌盛后代。灵太后淫乱放纵,最终失去了天下。倾城的教训,就在这里吧?钩弋夫人年纪轻轻,儿子年幼,汉武帝因此行使权宜之计,魏世于是成为常制。儿子尊贵母亲死亡,矫枉过正的意义不是太过分了吗!高祖最终改革了这一过失,确实有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一-注解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地位尊崇,通常享有极高的礼仪待遇。

皇太后:指北魏宣武帝的皇后胡氏,宣武帝死后被尊为皇太后。

皇后:皇帝的正妻,后宫之主,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夫人:皇帝的妾室,地位低于皇后,通常没有固定的数量限制。

嫔妇: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御妻: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中宫:皇后的居所,也指皇后本人。

昭仪:古代妃嫔的封号之一,地位较高,仅次于皇后。

贵人:古代宫廷中的女官,地位较高,通常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椒房:古代宫廷中的女官,地位较高,通常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中式:古代宫廷中的女官,地位较高,通常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内官: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大司马: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地位极高。

三公:古代官职,包括太尉、司徒、司空,地位极高。

三卿:古代官职,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地位较高。

六卿:古代官职,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地位较高。

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地位较高。

元士: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地位较高。

女职: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内司: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尚书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地位极高。

仆: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地位较高。

作司: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大监: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女侍中: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监: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女尚书: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美人: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女史: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记录宫廷事务。

女贤人: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书史: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记录宫廷事务。

书女: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记录宫廷事务。

小书女: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记录宫廷事务。

中才人: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供人: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中使女生: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才人: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恭使宫人: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侍奉皇帝和后宫事务。

春衣: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女酒: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女飨: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女食: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奚官女奴:古代宫廷中的女官,负责管理后宫事务。

神元皇后窦氏:北魏神元皇帝的皇后,窦氏是没鹿回部大人宾的女儿。

文帝皇后封氏:北魏文帝的皇后,封氏生有桓帝和穆帝,早逝。

桓帝皇后祁氏:北魏桓帝的皇后,祁氏生有普根、惠帝和炀帝,性格刚烈。

平文皇后王氏:北魏平文皇帝的皇后,王氏生有昭成帝,曾保护昭成帝免于内难。

昭成皇后慕容氏:北魏昭成皇帝的皇后,慕容氏生有献明帝和秦明王,聪敏多知。

献明皇后贺氏:北魏献明皇帝的皇后,贺氏生有太祖,曾多次保护太祖免于危难。

道武皇后慕容氏:北魏道武皇帝的皇后,慕容氏是宝的季女,曾铸金人成功后被立为皇后。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北魏道武皇帝的皇后,刘氏生有太宗,因铸金人不成未能登后位。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北魏明元皇帝的皇后,姚氏是姚兴的女儿,因铸金人不成未能升尊位。

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明元皇帝的皇后,杜氏生有世祖,后被追尊为皇后。

太姒:太姒是周文王的妻子,周武王的母亲,被后世尊为贤妻良母的典范。

世祖: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世祖是他的庙号。

保太后:保太后是北魏时期对皇帝乳母的尊称,因其在皇帝幼年时担任保护和抚养的职责。

蠕蠕:蠕蠕是古代对柔然族的称呼,柔然是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真君:真君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使用时间为440年至451年。

崞山:崞山位于今山西省崞县,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地理标志。

赫连屈丐:赫连屈丐是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建立者赫连勃勃的父亲。

统万:统万是夏国的都城,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

高宗:指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高宗是他的庙号。

神:神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年号,使用时间为452年至453年。

云中金陵:云中金陵是北魏时期的一个陵墓区,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河东王毗:河东王毗是北魏时期的一个王爵,具体人物不详。

太延:太延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使用时间为435年至440年。

广宁磨笄山:广宁磨笄山位于今辽宁省北镇市,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地理标志。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氏是她的姓氏。

秦、雍二州刺史:秦、雍二州刺史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秦州和雍州的行政事务。

西城郡公:西城郡公是北魏时期的一个爵位,西城郡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乐浪王氏:乐浪王氏是北魏时期的一个贵族家族,乐浪位于今朝鲜半岛。

左昭仪:左昭仪是北魏时期后宫中的一个高级妃嫔称号。

显祖:指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显祖是他的庙号。

乙浑:乙浑是北魏时期的一个权臣,曾试图谋反。

谅暗:谅暗是北魏时期对皇帝年幼时的一种称呼,意指皇帝尚未成年。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承明:承明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使用时间为476年至479年。

太和:太和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年号,使用时间为477年至499年。

方山:方山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地理标志。

永固石室:永固石室是北魏时期为文明太后冯氏建造的陵墓建筑。

文宣王庙:文宣王庙是北魏时期为文宣王冯跋建立的祭祀场所。

思燕佛图:思燕佛图是北魏时期在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建立的一座佛教建筑。

内属五庙之孙:内属五庙之孙指北魏皇室内部的亲属关系,五庙指皇帝的祖先庙。

外戚六亲缌麻:外戚六亲缌麻指皇帝的外戚亲属,缌麻是古代丧服的一种。

庵{艹闾}子:庵{艹闾}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蝘蜓:蝘蜓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俗称壁虎。

杞道德:杞道德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宦官,因受宠而升迁至高位。

王遇:王遇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宦官,因受宠而升迁至高位。

张祐:张祐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宦官,因受宠而升迁至高位。

苻承祖:苻承祖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宦官,因受宠而升迁至高位。

王叡:王叡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宦官,因受宠而升迁至高位。

李冲:李冲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大臣,因才能受到重用。

灵泉池:灵泉池是北魏时期的一个皇家园林,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元丕:元丕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大臣,因功绩受到表彰。

游明根:游明根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大臣,因功绩受到表彰。

李:李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大臣,因猜忌被诛杀。

李惠:李惠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大臣,因猜忌被诛杀。

太和殿:古代宫殿中的重要建筑,常用于举行重大仪式和朝会。

永固陵:永固陵是北魏文明太后冯氏的陵墓,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鉴玄殿:鉴玄殿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宫殿建筑,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梓宫:古代帝王的棺材,通常用梓木制成,象征尊贵和庄重。

玄堂:指陵墓中的主墓室,是安放帝王遗体的地方,象征着帝王的永恒安息。

圣灵:指帝王的灵魂,古人认为帝王死后灵魂仍然存在,需要受到尊重和供奉。

祔祭:古代祭祀仪式之一,通常在帝王去世后举行,以示对其的追思和尊崇。

万年堂:指为帝王预建的陵墓,象征着帝王的永恒和尊贵。

掖庭:古代皇宫中的一部分,通常是妃嫔居住的地方。

练行尼:指佛教中的修行者,通常指女性修行者,她们在寺庙中修行,追求心灵的净化。

瑶光佛寺:古代著名的佛教寺庙,常用于供奉佛像和进行佛教仪式。

幽皇后:指北魏孝文帝的皇后冯氏,因失宠被赐死,谥号幽皇后。

世宗:指北魏宣武帝元恪,孝文帝之子,继承皇位后继续推行汉化政策。

彭城王勰:北魏宗室,孝文帝的弟弟,曾参与朝政。

北海王详:北魏宗室,孝文帝的弟弟,曾参与朝政。

长秋卿:古代官职,负责皇后宫中的事务。

白整:北魏时期的官员,曾任长秋卿。

咸阳王禧:北魏宗室,孝文帝的弟弟,曾参与朝政。

孝文昭皇后高氏:北魏孝文帝的皇后,世宗之母,谥号文昭皇后。

文明太后:指北魏孝文帝的母亲冯太后,她在孝文帝年幼时摄政,对北魏的政治有重要影响。

冯昭仪:北魏孝文帝的妃子,曾有意抚养世宗。

终宁陵:北魏皇室的陵墓之一。

宣武顺皇后于氏:北魏宣武帝的皇后,谥号顺皇后。

宣武皇后高氏:北魏宣武帝的皇后,文昭皇后之弟的女儿,谥号高皇后。

灵太后:即胡太后,北魏孝明帝时期的摄政太后。

瑶光寺:北魏时期的佛教寺庙,位于洛阳。

神龟元年:北魏宣武帝的年号,公元518年。

皇太妃:指北魏宣武帝的妃子胡氏,宣武帝死后被尊为皇太妃。

周礼:中国古代的礼制经典,记载了周代的礼仪制度。

汉和熹邓后:指东汉和帝的皇后邓绥,她在和帝死后临朝听政,对东汉的政治有重要影响。

太后:指北魏的灵太后,即胡太后,她在北魏孝明帝时期掌握实权,对朝政有重大影响。

肃宗:北魏孝明帝的庙号,他在位期间由胡太后摄政。

华林园:北魏时期皇家园林,位于洛阳,是皇室举行宴会和庆典的场所。

都亭曲水:华林园中的一处景点,常用于举行宴会和赋诗活动。

七言诗:一种每句七个字的诗体,流行于中国古代。

公除:古代官员丧期结束后恢复职务的仪式。

永宁寺:北魏时期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洛阳。

刹:佛教寺庙中的塔,通常用于供奉佛像或佛舍利。

太极殿:皇宫中的主要大殿,用于举行重要的朝会和仪式。

嵩高山:即嵩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

淫祀:指不符合正统礼制的祭祀活动。

胡天神:指祆教的神祇,祆教是古代波斯的一种宗教。

左藏:皇宫中的仓库,用于存放财物。

长乐公主:北魏皇室成员,胡太后的女儿。

阙口温水: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一处温泉。

鸡头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北魏时期的一处山名。

象牙簪:用象牙制成的发簪,古代贵族常用的饰品。

清河王怿:北魏皇室成员,胡太后的亲属。

领军元叉:北魏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宫廷政变。

长秋卿刘腾: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显阳殿:皇宫中的一处大殿,用于举行重要的朝会和仪式。

北宫:皇宫中的一部分,通常用于安置被废黜的皇室成员。

都统僧敬:北魏时期的佛教僧侣,曾参与宫廷政变。

备身左右张车渠: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西林园:皇宫中的一处园林,用于举行宴会和庆典。

左卫将军奚康生:北魏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宫廷政变。

高阳王雍:北魏皇室成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郑俨:北魏时期的官员,曾掌握朝政大权。

李神轨:北魏时期的官员,曾掌握朝政大权。

徐纥:北魏时期的官员,曾掌握朝政大权。

潘充华:北魏时期的妃嫔,曾参与宫廷政变。

临洮王子钊:北魏皇室成员,曾被立为皇帝。

尔朱荣:北魏时期的将领,曾发动政变推翻胡太后。

河阴: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城市。

双灵佛寺:北魏时期的佛教寺庙,位于洛阳。

孝明皇后胡氏:北魏孝明帝的皇后,胡太后的侄女。

博陵崔孝芬: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范阳卢道约: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陇西李瓚: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孝静皇后高氏:北魏孝静帝的皇后,齐献武王的女儿。

齐献武王:北魏时期的皇室成员,曾掌握朝政大权。

天平四年:北魏孝静帝的年号,公元537年。

兴和初:北魏孝静帝的年号,公元539年。

公孙腾: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襄城王旭:北魏皇室成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西河王忭:北魏皇室成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元孝友: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晋阳: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城市。

中山王妃:北魏时期的皇室成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杨遵彦: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参与宫廷政变。

史臣:指撰写史书的官员,通常负责记录历史事件。

始祖:指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

天女:传说中的仙女,通常与皇室的神话起源有关。

灵后:即胡太后,北魏孝明帝时期的摄政太后。

钩弋:指汉武帝的妃子钩弋夫人,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她被处死。

汉武:指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

魏世:指北魏时期。

子贵母死:指北魏时期的宫廷制度,太子即位后,其生母通常被处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一-评注

《皇后列传》是《魏书》中的一部分,详细记载了北魏时期各位皇后的生平事迹。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北魏后宫制度的演变,还揭示了皇后在政治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文中提到北魏后宫制度的演变,从最初的简朴到后来的繁复,反映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北魏初期,后宫制度较为简朴,妃嫔数量有限,但随着皇权的加强,后宫制度逐渐复杂化,妃嫔的数量和品级也逐渐增多。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皇权的加强,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日益严格。

其次,文中详细记载了各位皇后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她们在政治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例如,神元皇后窦氏因政治斗争而被杀,文帝皇后封氏早逝,桓帝皇后祁氏性格刚烈,平文皇后王氏曾保护昭成帝免于内难,昭成皇后慕容氏聪敏多知,献明皇后贺氏多次保护太祖免于危难,道武皇后慕容氏因铸金人成功被立为皇后,道武宣穆皇后刘氏因铸金人不成未能登后位,明元昭哀皇后姚氏因铸金人不成未能升尊位,明元密皇后杜氏生有世祖,后被追尊为皇后。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皇后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也展现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后宫制度,如将立皇后必令手铸金人,以成者为吉,不成则不得立。这种制度反映了北魏时期对皇后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皇后的重视和尊崇。

总的来说,《皇后列传》不仅是一部记载北魏皇后生平事迹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反映北魏社会制度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皇后生平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以及皇后在政治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几位重要皇后和太后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女性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文中提到的窦氏、赫连氏、贺氏、郁久闾氏、常氏和冯氏等女性,她们或为皇后,或为太后,都在北魏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文明太后冯氏,她在显祖年幼时临朝听政,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决断力。她的统治时期,北魏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也有所发展。

其次,文中提到的这些女性大多出身贵族或皇室,她们的命运与北魏的政治紧密相连。例如,赫连氏是夏国公主,她的婚姻是北魏与夏国政治联姻的结果;冯氏则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她的家族背景显赫,父亲是秦、雍二州刺史。这些女性的婚姻和政治地位,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

再次,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阴谋。例如,乙浑谋逆事件,显祖年幼时太后冯氏密定大策,诛杀乙浑,展现了她在政治上的果断和智慧。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宦官和大臣因受宠而升迁至高位,如杞道德、王遇、张祐等人,他们的崛起反映了当时宫廷内部的权力分配和宠信政治的特点。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如太后冯氏建立报德佛寺、思燕佛图等,反映了北魏时期佛教的兴盛和皇室对佛教的推崇。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皇室权力和地位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几位皇后和太后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北魏时期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女性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文中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权力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北魏时期几位皇后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文中通过对皇后们的生平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她们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她们与皇帝、太后、宦官等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文中提到的几位皇后,如文成元皇后李氏、献文思皇后李氏、孝文贞皇后林氏、孝文废皇后冯氏和孝文幽皇后,她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宫廷生活的无常和残酷。例如,文成元皇后李氏因美貌而得宠,最终成为皇后,但她的兄弟却因政治斗争而被诛杀,反映了宫廷中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其次,文中还提到了皇后们与皇帝、太后、宦官等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孝文废皇后冯氏因与宦官高菩萨私通而被废为庶人,最终成为练行尼,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宫廷中的道德沦丧,也揭示了宦官在宫廷中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皇后们的葬礼和祭祀仪式,如祔祭、葬金陵等,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皇后们的尊崇,也是对其家族地位的象征。通过这些仪式,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皇后及其家族的重视和尊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皇后生平的描写,展现了北魏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皇后及其家族的尊崇和重视。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历史背景。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期的几位皇后和妃子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北魏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后宫生活的复杂性。

首先,幽皇后冯氏的故事揭示了后宫妃嫔在权力斗争中的脆弱性。冯氏因失宠被赐死,反映了古代宫廷中妃嫔的命运往往与皇帝的宠爱息息相关,一旦失宠,便可能面临悲惨的结局。冯氏的死亡也反映了北魏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尤其是宗室成员对后宫妃嫔的控制和干预。

其次,孝文昭皇后高氏的故事则展现了妃嫔在宫廷中的另一种命运。高氏因美貌和德行被选入宫中,最终成为皇后,并生下了世宗。她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宫廷中妃嫔的晋升往往依赖于皇帝的宠爱和家族的背景。高氏的梦境被解读为吉兆,预示了她未来的尊贵地位,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梦境的重视和对天命、预兆的信仰。

宣武顺皇后于氏和宣武皇后高氏的故事则进一步揭示了后宫妃嫔在宫廷中的复杂处境。于氏因宽容不妒忌而受到宠爱,但最终暴崩,死因成谜,反映了后宫生活的险恶。高氏则因妒忌而限制了其他妃嫔的晋升,最终在肃宗即位后出家为尼,反映了后宫妃嫔在权力更迭中的无奈和被动。

最后,灵太后胡氏的故事则展现了妃嫔在宫廷中的另一种可能性。胡氏因聪慧多才艺而被选入宫中,最终成为皇后,并在宣武帝死后临朝听政,对北魏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宫廷中妃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能获得的权力和地位。胡氏的执政也反映了北魏时期女性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皇帝年幼或无能的情况下,太后往往成为实际的掌权者。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几位皇后和妃子的生平事迹,揭示了北魏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后宫生活的复杂性以及妃嫔在宫廷中的不同命运。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宫廷生活的真实面貌,也展现了女性在宫廷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和复杂处境。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北魏时期胡太后的政治生涯及其对朝政的影响。胡太后作为北魏孝明帝的摄政太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但她的统治充满了宫廷斗争和阴谋。她不仅干预朝政,还多次发动政变,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她的统治最终导致了北魏的衰落和灭亡。

胡太后的统治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她一方面试图通过佛教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如亲建刹于永宁寺,另一方面又废除了许多不符合正统礼制的祭祀活动。她的统治手段既有仁慈的一面,如赐帛给王公大臣,也有残酷的一面,如幽禁和杀害反对她的官员。

胡太后的统治还反映了北魏时期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她与肃宗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猜忌和矛盾,母子之间的嫌隙屡屡发生。她的统治不仅影响了北魏的政治稳定,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腐败。

胡太后的统治最终以失败告终。她的统治手段和决策导致了北魏的衰落,最终被尔朱荣推翻。她的失败不仅是个人权力的丧失,也是北魏王朝的终结。这段历史反映了宫廷政治的残酷和复杂性,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后果。

总的来说,胡太后的统治是北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她的统治手段和决策不仅影响了北魏的政治稳定,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腐败。她的失败不仅是个人权力的丧失,也是北魏王朝的终结。这段历史反映了宫廷政治的残酷和复杂性,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后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2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