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原文
(疟、痢、疸、痹附)
五四、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
里虚故用人参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五五、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
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栝蒌皮(三钱) 桔梗(三钱) 黑山栀(二钱) 枳壳(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豉(二钱) 降香末(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方论〕按此证由上焦而来,其机尚浅,故用蒌皮、桔梗、枳壳微苦微辛开上,山栀轻浮微苦清热,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上条以下焦为邪之出路,故用重;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出路,故用轻;以下三焦均受者,则用分消。彼此互参,可以知叶氏之因证制方,心灵手巧处矣!惜散见于案中而人多不察,兹特为拈出,以概其余。
五六、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续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安宫牛黄丸(方法见前)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五七、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桔皮竹茹汤主之。
按《金匮》桔皮竹茹汤,乃胃虚受邪之治,今治湿热壅遏胃气致哕,不宜用参甘峻补,故改用柿蒂。按柿成于秋,得阳明燥金之主气,且其形多方,他果未之有也,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肺之脏象属金,胃之气运属金)。柿蒂乃柿之归束处,凡花皆散,凡子皆降,凡降先收,从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为之也,治逆呃之能事毕矣(再按∶草木一身,芦与蒂为升降之门户,载生气上升者芦也,受阴精归藏者蒂也,格物者不可不于此会心焉)。
新制桔皮竹茹汤(苦辛通降法)
桔皮(三钱) 竹茹(三钱) 柿蒂(七枚) 姜汁(三茶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有痰火者,加竹沥、栝蒌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五八、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再按此条与上第五十六条同为三焦受邪,彼以分消开窍为急务,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
一加减正气散方
藿香梗(二钱) 浓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方论〕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只以藿香化浊,浓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五九、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上条中焦病重,故以升降中焦为要。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经络证矣,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
二加减正气散(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浓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川通草(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六十、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前两法,一以升降为主,一以急宣经隧为主;此则以舌黄之故,预知其内已伏热,久必化热,而身亦热矣,故加杏仁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滑石辛淡而凉,清湿中之热,合藿香所以宣气机之不宣也。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连梗叶,三钱) 茯苓皮(三钱) 浓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六一、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以右脉见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故加草果、楂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
四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温法)
藿香梗(三钱) 浓朴(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楂肉(炒,
五钱)神曲(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六二、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秽湿而致脘闷,故用正气散之香开;便泄而知脾胃俱伤,故加大腹运脾气,谷芽升胃气也。以上二条,应入前寒湿类中,以同为加减正气散法,欲观者知化裁古方之妙,故列于此。
五加减正气散(苦辛温法)
藿香梗(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茯苓块(三钱) 浓朴(二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谷芽(一钱) 苍术(二钱)
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按今人以藿香正气散,统治四时感冒,试问四时止一气行令乎?抑各司一气,且有兼气乎?况受病之身躯脏腑,又各有不等乎?历观前五法,均用正气散,而加法各有不同,亦可知用药非丝丝入扣,不能中病,彼泛论四时不正之气,与统治一切诸病之方,皆未望见轩岐之堂室者也,乌可云医乎!
六三、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脉缓身痛,有似中风,但不浮,舌滑不渴饮,则非中风矣。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脾胃困于湿也;外复受时令之湿,经络亦困于湿矣。倘以伤寒发表攻里之法施之,发表则诛伐无过之表,阳伤而成痉;攻里则脾胃之阳伤,而成洞泄寒中,故必转坏证也。湿热两伤,不可偏治,故以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蔻仁、猪苓宣湿邪之正,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
黄芩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 滑石(三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二钱) 白蔻仁(一钱) 通草(一钱) 猪苓(三钱)
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六四、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呕而不渴者,饮多热少也,故主以小半夏加茯苓,逐其饮而呕自止。呕而兼痞,热邪内陷,与饮相抟,有固结不通之患,故以半夏泻心,去参、姜、甘、枣之补中,加枳实、生姜之宣胃也。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六钱) 茯苓(六钱) 生姜(四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大枣。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谓∶经热则痹。盖《金匮》诚补《内经》之不足。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本论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不及备载痹证之全,学人欲求全豹,当于《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宋元诸名家,合而参之自得。大抵不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山栀(三钱) 薏苡(五钱) 半夏(醋炒,三钱) 晚蚕砂(三钱) 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六六、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
上条但痹在经脉,此则脏腑亦有邪矣,故又立一法。汗多则表阳开,身痛则表邪郁,表阳开而不解表邪,其为风湿无疑,盖汗之解者寒邪也,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解,况湿为重浊之阴邪,故虽有汗不解也。学人于有汗不解之证,当识其非风则湿,或为风湿相搏也。自利者小便必短,白疹者,风湿郁于孙络毛窍。此湿停热郁之证,故主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俾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与下条互斟自明。
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 竹叶(三钱) 飞滑石(五钱) 白蔻仁(一钱五分) 连翘(三钱) 茯苓块(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
六七、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
连翘由中达外,其行湿固然矣。兼治劳倦者何?经云∶劳者温之。盖人身之动作云为,皆赖阳气为之主张,积劳伤阳。劳倦者,困劳而倦也,倦者,四肢倦怠也。脾主四肢,脾阳伤,则四肢倦而无力也。再肺属金而主气,气者阳也;脾属土而生金,阳气虽分内外,其实特一气之转输耳。劳虽自外而来,外阳既伤,则中阳不能独运,中阳不运,是人之赖食湿以生者,反为食湿所困,脾即困所食湿,安能不失牝马之贞,而上承干健乎!古人善治劳者,前者有仲景,后则有东垣,均从此处得手。奈之何后世医者,但云劳病,辄用补阴,非惑于丹溪一家之说哉!本论原为外感而设,并不及内伤,兹特因两感而略言之。
连翘赤豆饮方(苦辛微寒法)
连翘(二钱) 山栀(一钱) 通草(一钱) 赤豆(二钱) 花粉(一钱) 香豆豉(一钱)
煎送保和丸三钱。
保和丸方(苦辛温平法)
山楂 神曲 茯苓 陈皮 匐子 连翘 半夏
七四、湿甚为热,疟邪痞结心下,舌白口渴。烦躁自利,初身痛,继则心下亦痛,泻心汤主之。
此疟邪结心下气分之方也。
泻心汤(方法见前)
七五、疮家湿疟,忌用发散,苍术白虎汤加草果主之。
《金匮》谓疮家忌汗,发汗则病痉。盖以疮者血脉间病,心主血脉,血脉必虚而热,然后成疮;既成疮以后,疮脓又系血液所化,汗为心液,由血脉而达毛窍,再发汗以伤其心液,不痉何待!故以白虎辛凉重剂,清阳明之热湿,由肺卫而出;加苍术、草果,温散脾中重滞之寒湿,亦由肺卫而出。阳明阳土,清以石膏、知母之辛凉;太阴阴土,温以苍术、草果之苦温;适合其脏腑之宜,矫其一偏之性而已。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辛凉复苦温法)
即前白虎汤内加苍术,草果。
七六、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邪渐入阴,草果知母汤主之。
此素积烦劳,未病先虚,故伏邪不肯解散,正阳馁弱,邪热固结。是以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浓朴佐草果泻中焦之湿蕴,合姜、半而开痞结,花粉佐知母而生津退热;脾胃兼病,最畏木克,乌梅、黄芩清热而和肝;疟来日晏,邪欲入阴,其所以升之使出者,全赖草果(俗以乌梅、五味等酸敛,是知其一,莫知其他也。酸味秉厥之气,居五味之首,与辛味合用,开发阳气最速,观小青龙汤自知)。
草果知母汤方(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一钱五分) 知母(二钱) 半夏(三钱) 浓朴(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乌梅(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姜汁(五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此方即吴又可之达原饮去槟榔,加半夏、乌梅、姜汁。治中焦热结阳陷之证,最为合拍;吴氏乃以治不兼湿邪之温疫初起,其谬甚矣。
再按前贤制方,与集书者选方,不过示学人知法度,为学人立模范而已,未能预测后来之病证,其变幻若何?其兼证若何?其年岁又若何?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至于奇巧绝伦之处,不能传,亦不可传,可遇而不可求,可暂而不可常者也。学人当心领神会,先务识其所以然之故,而后增减古方之药品分量,宜重宜轻,宜多宜寡,自有准的,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七七、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此虽阳气受伤,阴汁被劫,恰偏于阳伤为多。故救阳立胃基之药四,存阴泻邪热之药二,喻氏所谓变胃而不受胃变之法也。
加减人参泻心汤(苦辛温复咸寒法)
人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牡蛎(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大辛大温,与大苦大寒合方,乃厥阴经之定例。盖别脏之与腑,皆分而为二,或上下,或左右,不过经络贯通,臆膜相连耳,惟肝之与胆,合而为一,胆即居于肝之内,肝动则胆亦动,胆动而肝即随。肝宜温,胆宜凉,仲景乌梅丸、泻心汤,立万世法程矣;于小柴胡,先露其端。此证疟邪扰胃,致命胃气上逆,而亦用此辛温寒苦合法者何?盖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本系下降,无上升之理;其呕吐哕痞,有时上逆,升者胃气,所以使胃气上升者,非胃气也,肝与胆也,故古人以呕为肝病,今人则以为胃病已耳。
七八、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麦冬麻仁汤主之。
暑湿伤气,疟邪伤阴,故见证如是。此条与上条不饥不饱不便相同。上条以气逆味酸不食辨阳伤,此条以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定阴伤也。阴伤既定,复胃阴者莫若甘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阴也。
两条胃病,皆有不便者何?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也。
麦冬麻仁汤方(酸甘化阴法)
麦冬(连心,五钱) 火麻仁(四钱) 生白芍(四钱) 何首乌(三钱) 乌梅肉(二钱) 知母(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七九、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热聚心胸,黄连白芍汤主之,烦躁甚者,可另服牛黄丸一丸。
脾主四肢,寒起四末而不渴,故知其为脾疟也。热聚心胸而多呕,中土病而肝木来乘,故方以两和肝胃为主。此偏于热甚,故清热之品重,而以芍药收脾阴也。
黄连白芍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枳实(一钱五分) 白芍(三钱) 姜汁(五匙,冲)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八十、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露姜饮主之。
此偏于太阴虚寒,故以甘温补正。其退邪之妙,全在用露,清肃能清邪热,甘润不伤正阴,又得气化之妙谛。
露姜饮方(甘温复甘凉法)
人参(一钱) 生姜(一钱)
水两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汤温服。
八一、太阴脾疟,脉弦而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苦辛寒法,不中与也;苦辛温法,加味露姜饮主之。
上条纯是太阴虚寒,此条邪气更甚,脉兼弦则土中有木矣,故加温燥泄木退邪。
加味露姜饮方(苦辛温法)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草果(一钱) 生姜(二钱) 广皮(一钱) 青皮(醋炒,一钱)
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叶露三匙,温服,渣再煮一杯服。
八二、中焦疟,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补中益气汤主之。
留邪以气虚之故,自以升阳益气立法。
补中益气汤方
炙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术(炒,一钱) 广皮(五分) 当归(五分) 升麻(炙,三分) 柴胡(炙,三分)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八三、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少阳疟偏于热重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少阳切近三阴,立法以一面领邪外出,一面防邪内入为要领。小柴胡汤以柴胡领邪,以人参、大枣、甘草护正;以柴胡清表热,以黄芩、甘草苦甘清里热∶半夏、生姜两和肝胃,蠲内饮,宣胃阳,降胃阴,疏肝,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表者不争,里者内安,清者清,补者补,升者升,降者降,平者平,故曰和也。青蒿鳖甲汤,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却不用小柴胡之药者,小柴胡原为伤寒立方,疟缘于暑湿,其受邪之源,本自不同,故必变通其药味,以同在少阳一经,故不能离其法。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领邪,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有独胜。寒邪伤阳,柴胡汤中之人参、甘草、生姜,皆护阳者也;暑热伤阴,故改用鳖甲护阴,鳖甲乃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柴胡汤以胁痛、干呕为饮邪所致,故以姜、半通阳降阴而清饮邪;青蒿鳖甲汤以邪热伤阴,则用知母、花粉以清热邪而止渴,丹皮清少阳血分,桑叶清少阳络中气分。宗古法而变古方者,以邪之偏寒偏热不同也,此叶氏之读古书,善用古方,岂他人之死于句下者,所可同日语哉!
八四、少阳疟如伤寒证者,小柴胡汤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脉弦迟者,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主之。
少阳疟如伤寒少阳证,乃偏于寒重而热轻,故仍从小柴胡法。若内躁渴甚,则去半夏之燥,加栝蒌根生津止渴。脉弦迟则寒更重矣,金匮谓脉弦迟者,当温之,故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陈皮温中,且能由中达外,使中阳得伸,逐邪外出也。
青蒿鳖甲汤方(苦辛咸寒法)
青蒿(三钱) 知母(二钱) 桑叶(二钱) 鳖甲(五钱) 丹皮(二钱) 花粉(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疟来前,分二次温服。
小柴胡汤方(苦辛甘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加减如伤寒论中法。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苦辛温法)
即于小柴胡汤内,加干姜(二钱),陈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八五、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湿蕴之故,名曰湿疟,浓朴草果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之证。舌白脘闷,皆温为之也;寒起四末,湿郁脾阳,脾主四肢,故寒起于此;渴,热也,当喜凉饮,而反喜热饮者,湿为阴邪,弥漫于中,喜热以开之也。故方法以苦辛通降,纯用温开,而不必苦寒也。
浓朴草果汤方(苦辛温法)
浓朴(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半夏(二钱) 茯苓块(三钱) 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按中焦之疟,脾胃正当其冲。偏于热者胃受之,法则偏于救胃;偏于湿者脾受之,法则偏于救脾。胃,阳腑也,救胃必用甘寒苦寒;脾,阴脏也救脾必用甘温苦辛。两平者,两救之。本论列疟证,寥寥数则,略备大纲,不能偏载。然于此数条反复对勘,彼此互印,再从上焦篇究来路,下焦篇阅归路,其规矩准绳,亦可知其大略矣。
八六、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遂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以其深入脏腑也。初起腹痛胀者易治;日久不痛并不胀者难治。脉小弱者易治;脉实大数者难治。老年久衰,实大小弱并难治;脉调和者易治。日数十行者易治;一、二行或有或无者难治。面色便色鲜明者易治;秽暗者难治。噤口痢属实者尚可治;属虚者难治。先滞(俗所谓痢疾)后利(俗谓之泄泻)者易治;先利后滞者难治。先滞后疟者易治;先疟后滞者难治。本年新受者易治;上年伏暑,酒客积热,老年阳虚积湿者难治。季胁少腹无动气疝瘕者易治,有者难治。
此痢疾之大纲。虽罗列难治易
治十数条,总不出邪机向外者易治,深入脏络者难治也。
谚云∶饿不死的伤寒,撑不死的痢疾。
时人解云∶凡病伤寒者,当禁其食,令病者饿,则不至与外邪相搏而死也。
痢疾日下数十行,下者既多,肠胃空虚,必令病者多食,则不至肠胃尽空而死也。
不知此二语,乃古之贤医金针度人处,后人不审病情,不识句读,以致妄解耳。
按《内经》热病禁食,在少愈之际,不在受病之初。
仲景《伤寒论》中,现有食粥却病之条,但不可食重浊肥腻耳。
痢疾暑湿夹饮食内伤,邪非一端,肠胃均受其殃!
古人每云淡薄滋味,如何可以恣食,与邪气团成一片,病久不解耶!
吾见痢疾不戒口腹而死者,不可胜数。
盖此二语,饿字 字,皆自为一句,谓患伤寒之人,尚知饿而思食,是不死之证;其死者,医杀之也。
盖伤寒暴发之病,自外而来,若伤卫而未及于营,病患知饿,病机尚浅,医者助胃气,捍外侮,则愈,故云不死,若不饿则重矣。
仲景谓∶“风病能食,寒病不能食”是也。
痢疾久伏之邪,由内下注,若脏气有余;不肯容留邪气,彼此互争则 ,邪机向外,医者顺水推舟则愈,故云不死。
若脏气已虚,纯逊邪气则不 而寇深矣。
八七、自利不爽,欲作滞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汤主之。
既自利(俗谓泄泻)矣,理当快利,而又不爽者何?
盖湿中藏热,气为湿热郁伤,而不得畅遂其本性,故滞。
脏腑之中,全赖此一气之转输,气既滞矣,焉有不欲作滞下之理乎!
曰欲作,作而未遂也;拘急,不爽之象,积滞之情状也;
小便短者,湿注大肠,阑门(小肠之末,大肠之始)不分水,膀胱不渗湿也。
故以四苓散分阑门,通膀胱,开支河,使邪不直注大肠;
合芩芍法宣气分,清积滞,预夺其滞下之路也。
此乃初起之方,久痢阴伤,不可分利,故方后云∶久利不在用之。
按浙人倪涵初,作疟痢三方,于痢疾条下,先立禁汗、禁分利、禁大下、禁温补之法,是诚见世之妄医者,误汗、误下、误分利、误温补,以致沉 不起,痛心疾首而有是作也。
然一概禁之,未免因噎废食;
且其三方,亦何能包括痢门诸证,是安于小成,而不深究大体也。
瑭勤求古训,静与心谋,以为可汗则汗,可下则下,可清则清,可补则补,一视其证之所现,而不可先有成见也。
至于误之一字,医者时刻留心,犹恐思虑不及,学术不到,岂可谬于见闻而不加察哉!
四苓合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浓朴(二钱) 木香(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久痢不在用之。
八八、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主之。
此证乃伤水谷之酿湿,外受时令之风湿,中气本自不足之人,又气为湿伤,内外俱急。
立方之法,以人参为君,坐镇中州,为督战之帅;
以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出外,喻氏所谓逆流挽舟者此也;
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中焦之湿,以桔梗开肺与大肠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痢之初起,憎寒壮热者,非此不可也。
若云统治伤寒温疫痹气则不可,凡病各有所因,岂一方之所得而统之也哉!
此方在风湿门中,用处甚多,若湿不兼风而兼热者,即不合拍,奚况温热门乎!
世医用此方治温病,已非一日,吾只见其害,未见其利也。
活人败毒散(辛甘温法)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枳壳 柴胡 人参 前胡 桔梗(以上各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之。
热毒冲胃噤口者,本方加陈仓米各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加一倍,噤口属虚者勿用之。
八九、滞下已成,腹胀痛,加减芩芍汤主之。
此滞下初成之实证,一以疏利肠间湿热为主。
加减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浓朴(二钱) 木香(煨,一钱) 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坠者,加槟榔二钱。
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
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下。
如积未净,当减其制,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 桃仁(二钱)。
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钱),枳壳(一钱五分)。
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九十、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滞下由于湿热内蕴,以致中痞,但以泻心治痞结之所由来,而滞自止矣。
泻心汤(方法并见前)
九十一、滞下红白,舌色灰黄,渴不多饮,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汤主之。
此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窒,故不肯见积治积,乃以辛淡渗湿宣气,芳香利窍,治所以致积之因,庶积滞不期愈而自愈矣。
滑石藿香汤方(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皮(三钱) 藿香梗(二钱) 浓朴(二钱) 白蔻仁(钱)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九
十二、湿温下利,脱肛,五苓散加寒水石主之。
此急开支河,俾湿去而利自止。
五苓散加寒水石方(辛温淡复寒法)
即于五苓散内加寒水石三钱,如服五苓散法,久痢不在用之。
九十三、久痢阳明不阖,人参石脂汤主之。
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久痢胃虚,虚则寒,胃气下溜,故以堵截阳明为法。
人参石脂汤方(辛甘温合涩法,即桃花汤之变法也)
人参(三钱) 赤石脂(细末,三钱) 炮姜(二钱) 白粳米(炒,一合)
水五杯,先煮人参、白米、炮姜令浓,得二杯,后调石脂细末和匀,分二次服。
九十四、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加减附子理中汤主之。
此偏于湿,合脏阴无热之证,故以附子理中汤,去甘守之人参、甘草,加通运之茯苓、浓朴。
加减附子理中汤方(苦辛温法)
白术(三钱) 附子(二钱) 干姜(二钱)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九十五、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俗名呃忒),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
此条较上条更危,上条阴湿与脏阴相合,而脏之真阳未败,此则脏阳结而邪阴与脏阴毫无忌惮,故上条犹系通补,此则纯用守补矣。扶阳抑阴之大法如此。
附子粳米汤方(苦辛热法)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炙甘草(二钱) 粳米(一合) 干姜(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六、疟邪热气,内陷变痢,久延时日,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加减小柴胡汤主之。
疟邪在经者多,较之痢邪在脏腑者浅,痢则深于疟矣。内陷云者,由浅入深也。治之之法,不出喻氏逆流挽舟之议,盖陷而入者,仍提而使之出也。故以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浅,合黄芩两和阴阳之邪,以人参合谷芽宣补胃阳,丹皮、归、芍内护三阴,谷芽推气分之滞,山楂推血分之滞。谷芽升气分故推谷滞,山楂降血分故推肉滞也。
加减小柴胡汤(苦辛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人参(一钱) 丹皮(一钱) 白芍(炒,二钱) 当归(土炒,一钱五分) 谷芽(一钱五分) 山楂(炒,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七、春温内陷下痢,最易厥脱,加减黄连阿胶汤主之。
春温内陷,其为热多湿少明矣。热必伤阴,故立法以救阴为主。救阴之法,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此黄连之坚阴,阿胶之育阴,所以合而名汤也。从黄连者黄芩,从阿胶者生地、白芍也,炙草则统甘苦而并和之。此下三条,应列下焦,以与诸内陷并观,故列于此。
加减黄连阿胶汤(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黄连(三钱) 阿胶(三钱) 黄芩(二钱) 炒生地(四钱) 生白芍(五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八、气虚下陷,门户不藏,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
此邪少虚多,偏于气分之证,故以升补为主。
加减补中益气汤(甘温法)
人参(二钱) 黄 (二钱) 广皮(一钱) 炙甘草(一钱) 归身(二钱) 炒白芍(三钱) 防风(五分) 升麻(三分)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九十九、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加味白头翁汤主之。
此内虚湿热下陷,将成滞下之方。仲景厥阴篇,谓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按热注下焦,设不瘥,必圊脓血;脉右大者,邪从上中而来;左小者,下焦受邪,坚结不散之象。故以白头翁无风而摇者,禀甲乙之气,透发下陷之邪,使之上出;又能有风而静,禀庚辛之气,清能除热,燥能除湿,湿热之积滞去而腹痛自止。秦皮得水木相生之气,色碧而气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热。黄连得少阴水精,能清肠 之热,黄柏得水土之精,渗湿而清热。加黄芩、白芍者,内陷之证,由上而中而下,且右手脉大,上中尚有余邪,故以黄芩清肠胃之热,兼清肌表之热;黄连、黄柏但走中下,黄芩则走中上,盖黄芩手足阳明、手太阴药也;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且能调血中之气也。按仲景太阳篇,有表证未罢,误下而成协热下利之证,心下痞硬之寒证,则用桂枝人参汤;脉促之热证,则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与此不同。
加味白头翁汤(苦寒法)
白头翁(三钱) 秦皮(二钱) 黄连(二钱) 黄柏(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译文
(疟疾、痢疾、黄疸、痹症附)
五四、湿热在上焦未清除,里虚导致内陷,神志不清,舌滑脉缓,用人参泻心汤加白芍治疗。
湿在上焦,如果中阳不虚,湿邪会始终停留在上焦,不会内陷;但如果中阳本就虚弱,或者因误用药物导致中阳受损,湿邪就会内陷。湿邪侵袭人体时,头部感觉像被包裹,眼睛模糊,热邪会使人昏沉,因此神志不清,这与热邪直接侵入心包导致谵语神昏有所不同。
因为里虚,所以用人参保护里阳,白芍保护真阴;湿邪内陷,所以用干姜、枳实的辛通作用;湿中兼有热,所以用黄芩、黄连的苦降作用。此时邪气已经内陷,无法回到体表,治疗方法是通降,从内部治疗。
人参泻心汤方(苦辛寒兼甘法)
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
用五杯水煮成两杯,分两次服用,药渣再煮一杯服用。
五五、湿热从口鼻进入,由募原直走中道,导致不饥不食,机窍不灵,用三香汤治疗。
三香汤方(微苦微辛微寒兼芳香法)
栝蒌皮(三钱) 桔梗(三钱) 黑山栀(二钱) 枳壳(二钱) 郁金(二钱) 香豉(二钱) 降香末(三钱)
用五杯水煮成两杯,分两次温服。
〔方论〕此证由上焦而来,病情尚浅,所以用栝蒌皮、桔梗、枳壳微苦微辛开上焦,山栀轻浮微苦清热,香豉、郁金、降香化中上焦的秽浊而开郁。上一条以下焦为邪气的出路,所以用药较重;此条以上焦为邪气的出路,所以用药较轻;如果三焦都受邪,则用分消法。彼此相互参考,可以看出叶氏因证制方的巧妙之处!可惜这些内容散见于医案中,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现在特别提出来,以概括其他情况。
五六、吸入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志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用芳香通神利窍的安宫牛黄丸;接着用淡渗分消浊湿的茯苓皮汤。
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都被湿热所困,最怕内闭外脱,所以急用牛黄丸宣窍清热以保护神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所以接着用茯苓皮汤。
安宫牛黄丸(方法见前)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
用八杯水煮成三杯,分三次服用。
五七、阳明湿温,气壅导致呃逆,用新制桔皮竹茹汤治疗。
《金匮》中的桔皮竹茹汤是治疗胃虚受邪的,现在治疗湿热壅遏胃气导致的呃逆,不宜用参甘峻补,所以改用柿蒂。柿蒂在秋天成熟,得阳明燥金的主气,且其形状多方,其他果实没有这种特性,所以治疗肺胃疾病有独特效果(肺的脏象属金,胃的气运属金)。柿蒂是柿子的归束处,花散子降,降之前先收,从生到散到收再到降,都是由一蒂完成的,治疗呃逆的能力非常强(再按:草木一身,芦与蒂是升降的门户,载生气上升的是芦,受阴精归藏的是蒂,研究事物的人不可不在此处用心体会)。
新制桔皮竹茹汤(苦辛通降法)
桔皮(三钱) 竹茹(三钱) 柿蒂(七枚) 姜汁(三茶匙,冲)
用五杯水煮成两杯,分两次温服;如果无效,再服一次。有痰火的,加竹沥、栝蒌霜。有瘀血的,加桃仁。
五八、三焦湿郁,升降失调,脘腹胀满,大便不畅,用一加减正气散治疗。
此条与上第五十六条同为三焦受邪,上条以分消开窍为急务,此条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证状不同。
一加减正气散方
藿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用五杯水煮成两杯,再服。
〔方论〕正气散本是苦辛温兼甘法,现在加减后,成为苦辛微寒法。去掉原方中的紫苏、白芷,因为不需要发表。去掉甘桔,此证以中焦为关键,不必提上焦。只用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藿香只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茯苓只用皮,因为诸皮皆凉,泻湿热效果最好。
五九、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用二加减正气散治疗。
上条中焦病重,所以以升降中焦为主。此条脘闷便溏,是中焦证,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是经络证,所以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因为便溏不同于大便不畅,所以加通草、薏仁,利小便以实大便;大豆黄卷由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解蕴酿的湿热,蒸变脾胃之气。
二加减正气散(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用八杯水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六十、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用三加减正气散治疗。
前两种方法,一种以升降为主,一种以急宣经隧为主;此条因为舌黄,预知体内已伏热,久必化热,身体也会发热,所以加杏仁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滑石辛淡而凉,清湿中之热,合藿香以宣气机之不宣。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连梗叶,三钱)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用五杯水煮成两杯,再服。
六一、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用四加减正气散治疗。
因为右脉见缓,知道气分的湿阻,所以加草果、楂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的地气不上蒸手太阴的天气。
四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温法)
藿香梗(三钱) 厚朴(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楂肉(炒,
五钱神曲,二钱。
用五杯水煮成两杯,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服用。
六二、体内有秽湿,导致脘部闷胀和腹泻,应使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
秽湿导致脘部闷胀,因此使用正气散的香气来开解;腹泻表明脾胃都受到了伤害,因此加大腹皮来运脾气,谷芽来升胃气。以上两条应归入之前的寒湿类中,因为它们都使用了加减正气散的方法,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如何巧妙地调整古方,因此列在这里。
五加减正气散(苦辛温法)
藿香梗二钱,广皮一钱五分,茯苓块三钱,浓朴二钱,大腹皮一钱五分,谷芽一钱,苍术二钱。
用五杯水煮成两杯,每日服用两次。
现在人们用藿香正气散来治疗四季的感冒,但四季中是否只有一种气在运行?还是各有其气,并且有兼气?何况受病的身体和脏腑又各有不同?纵观前五种方法,都使用了正气散,但加法各有不同,这也说明用药必须精确,不能泛泛而论。那些泛论四时不正之气和统治一切疾病的方子,都没有真正理解医学的精髓,怎么能称为医生呢?
六三、脉象缓慢,身体疼痛,舌苔淡黄而滑,口渴但不多饮,或者完全不渴,出汗后热退,但随后又发热,体内不能运化水谷的湿气,外部又感受到时令的湿气,既不能发表也不能攻里,误认为是伤寒,必然导致病情恶化,单纯清热则湿气不退,单纯祛湿则热更盛,应使用黄芩滑石汤治疗。
脉象缓慢,身体疼痛,类似于中风,但脉不浮,舌滑不渴饮,则不是中风。如果是中风,出汗后身体疼痛会缓解且不再发热;现在出汗后再次发热,是因为湿热相蒸的汗,湿是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所以再次发热。体内不能运化水谷的湿气,脾胃被湿气困扰;外部又感受到时令的湿气,经络也被湿气困扰。如果使用伤寒的发表攻里方法,发表则会伤害无过的表阳,导致痉病;攻里则会伤害脾胃的阳气,导致洞泄寒中,所以必然导致病情恶化。湿热两伤,不能偏治,因此使用黄芩、滑石、茯苓皮来清湿中的热,蔻仁、猪苓来宣湿邪的正气,再加上腹皮、通草,共同达到宣气利小便的效果,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
黄芩滑石汤方(苦辛寒法)
黄芩三钱,滑石三钱,茯苓皮三钱,大腹皮二钱,白蔻仁一钱,通草一钱,猪苓三钱。
用六杯水煮成两杯,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六四、阳明湿温,呕吐但不渴,应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呕吐严重且脘部痞满,应使用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治疗。
呕吐但不渴,是因为饮多热少,因此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逐饮而呕自止。呕吐且脘部痞满,热邪内陷,与饮相搏,有固结不通的危险,因此使用半夏泻心汤,去掉人参、干姜、甘草、大枣的补中作用,加入枳实、生姜来宣胃。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六钱,茯苓六钱,生姜四钱。
用五杯水煮成两杯,分两次服用。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半夏六钱,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三钱,生姜三钱。
用八杯水煮成三杯,分三次服用,虚者再加入人参、大枣。
六五、湿气聚集,热气蒸腾,蕴结在经络中,寒战发热,骨骼关节疼痛,舌苔灰滞,面色萎黄,病名为湿痹,应使用宣痹汤治疗。
《内经》说: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说:经热则痹。《金匮》确实补充了《内经》的不足。痹证因寒者多,但兼有热者也不少,结合两经原文,仔细验证于临床,自然会有权衡。本论因记载湿温而涉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但未完全记载痹证的全部,学者欲求全貌,应参考《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宋元诸名家的论述,综合参考自得。大体上不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如同伤寒两感。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骼关节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无效矣。因此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杏仁五钱,滑石五钱,连翘三钱,山栀三钱,薏苡五钱,半夏(醋炒)三钱,晚蚕砂三钱,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
用八杯水煮成三杯,分三次温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六六、湿气郁结在经脉,身体发热疼痛,汗多自利,胸腹出现白疹,内外合邪,单纯辛味走表,单纯苦味清热,都是禁忌,应使用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治疗。
上条只是痹在经脉,此条则脏腑也有邪气,因此又立一法。汗多则表阳开,身痛则表邪郁,表阳开而不解表邪,其为风湿无疑,因为汗能解寒邪,风为阳邪,尚不能以汗解,何况湿为重浊之阴邪,故虽有汗不解也。学者于有汗不解之证,当识其非风则湿,或为风湿相搏也。自利者小便必短,白疹者,风湿郁于孙络毛窍。此湿停热郁之证,故主以辛凉解肌表之热,辛淡渗在里之湿,使表邪从气化而散。里邪从小便而驱,双解表里之妙法也,与下条互斟自明。
薏苡竹叶散方(辛凉淡法,亦轻以去实法)
薏苡五钱,竹叶三钱,飞滑石五钱,白蔻仁一钱五分,连翘三钱,茯苓块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每日三次。
六七、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
连翘的作用是从内部到达外部,它的祛湿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它还能治疗疲劳呢?经典上说:疲劳的人应该用温性的药物来治疗。人体的所有活动和功能都依赖于阳气来主导,过度劳累会损伤阳气。疲劳是指因劳累而感到疲倦,疲倦则表现为四肢无力。脾脏主管四肢,脾阳受损,四肢就会感到疲倦无力。此外,肺属金,主气,气就是阳;脾属土,生金,阳气虽然分为内外,但实际上只是同一气的转化和输送。疲劳虽然是从外部引起的,但外部的阳气一旦受损,内部的阳气就无法单独运作,内部阳气不运作,人体依赖食物和湿气来生存的机制就会受到阻碍,脾脏被湿气所困,怎么能不失其正常功能,继续向上输送阳气呢!古代善于治疗疲劳的医家,前有张仲景,后有李东垣,都是从这一点入手的。可惜后世的医生,一提到疲劳病,就只用补阴的方法,这难道不是被朱丹溪一家的学说所迷惑了吗!本论原本是为外感病而设的,并不涉及内伤,这里只是因为内外两感而略作说明。
连翘赤豆饮方(苦辛微寒法)
连翘(二钱) 山栀(一钱) 通草(一钱) 赤豆(二钱) 花粉(一钱) 香豆豉(一钱)
煎煮后送服保和丸三钱。
保和丸方(苦辛温平法)
山楂 神曲 茯苓 陈皮 匐子 连翘 半夏
七四、湿气过盛转化为热,疟邪积聚在心下,舌苔白,口渴。烦躁,自发性腹泻,最初身体疼痛,接着心下也疼痛,用泻心汤治疗。
这是治疗疟邪积聚在心下气分的方剂。
泻心汤(方法见前)
七五、患有疮病的人得了湿疟,忌用发散药物,用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治疗。
《金匮要略》说,患有疮病的人忌用发汗,发汗会导致痉病。因为疮病是血脉间的疾病,心主血脉,血脉必然虚弱而发热,然后形成疮;疮形成后,疮脓又是血液所化,汗是心液,通过血脉到达毛孔,再发汗会损伤心液,不痉病才怪!所以用白虎汤这种辛凉重剂,清阳明的热湿,通过肺卫排出;加苍术、草果,温散脾中的寒湿,也通过肺卫排出。阳明属阳土,用石膏、知母的辛凉来清热;太阴属阴土,用苍术、草果的苦温来温散;这样适合脏腑的特性,纠正其偏性。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辛凉复苦温法)
即在前面的白虎汤中加入苍术、草果。
七六、背部寒冷,胸中痞结,疟疾发作时间推迟,邪气逐渐进入阴分,用草果知母汤治疗。
这是因为长期劳累,未病先虚,所以邪气不肯解散,阳气虚弱,邪热固结。因此用草果温太阴的寒,知母泻阳明的热,厚朴辅助草果泻中焦的湿气,配合姜、半夏来开痞结,花粉辅助知母生津退热;脾胃同时患病,最怕木克,乌梅、黄芩清热和肝;疟疾发作时间推迟,邪气欲入阴分,之所以能将其升出,全靠草果(一般人只知道乌梅、五味子等酸敛,却不知道其他。酸味秉厥阴之气,居五味之首,与辛味合用,开发阳气最快,参考小青龙汤就知道了)。
草果知母汤方(苦辛寒兼酸法)
草果(一钱五分) 知母(二钱) 半夏(三钱) 厚朴(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乌梅(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姜汁(五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这个方子就是吴又可的达原饮去掉槟榔,加入半夏、乌梅、姜汁。治疗中焦热结阳陷的证候,非常合适;吴氏却用它来治疗不兼湿邪的温疫初起,这是非常错误的。
再按前贤制方,与集书者选方,不过是为了让学习者知道法度,为学习者树立模范而已,无法预测后来的病证,其变化如何?其兼证如何?其年龄又如何?所谓大匠教人,只能教人规矩,不能教人技巧;至于奇巧绝伦之处,不能传,也不可传,可遇而不可求,可暂而不可常。学习者应当心领神会,先要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后增减古方的药品分量,宜重宜轻,宜多宜寡,自然有标准,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七七、疟疾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道变酸浊,用加减人参泻心汤治疗。
这虽然是阳气受伤,阴液被劫,但偏重于阳伤。所以救阳立胃基的药物有四味,存阴泻邪热的药物有两味,喻氏所说的变胃而不受胃变的方法。
加减人参泻心汤(苦辛温复咸寒法)
人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牡蛎(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
大辛大温与大苦大寒合方,是厥阴经的定例。因为其他脏腑都是分开的,或上下,或左右,不过经络贯通,臆膜相连,只有肝与胆合而为一,胆居于肝内,肝动则胆也动,胆动则肝也随。肝宜温,胆宜凉,张仲景的乌梅丸、泻心汤,立下了万世法程;在小柴胡汤中,已经显露了端倪。这个证候是疟邪扰胃,导致胃气上逆,为什么也用这种辛温寒苦合方呢?因为胃作为腑,体阳而用阴,本应下降,没有上升的道理;其呕吐、哕、痞,有时上逆,上升的是胃气,使胃气上升的,不是胃气本身,而是肝与胆,所以古人认为呕是肝病,今人则认为是胃病罢了。
七八、疟疾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津液不复者,用麦冬麻仁汤治疗。
暑湿伤气,疟邪伤阴,所以出现这些症状。这一条与上一条不饥不饱不便相同。上一条以气逆味酸不食辨阳伤,这一条以潮热得食则烦热愈加定阴伤。阴伤既定,恢复胃阴的最好方法是甘寒,恢复酸味的方法是酸甘化阴。
两条胃病,都有不便的症状,为什么呢?九窍不和,都属于胃病。
麦冬麻仁汤方(酸甘化阴法)
麦冬(连心,五钱) 火麻仁(四钱) 生白芍(四钱) 何首乌(三钱) 乌梅肉(二钱) 知母(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七九、太阴脾疟,寒从四肢末端开始,不渴多呕,热聚心胸,用黄连白芍汤治疗,烦躁严重的,可以另服牛黄丸一丸。
脾主四肢,寒从四肢末端开始而不渴,所以知道是脾疟。热聚心胸而多呕,中土病而肝木来乘,所以方子以调和肝胃为主。这偏于热甚,所以清热药物较重,用芍药收敛脾阴。
黄连白芍汤方(苦辛寒法)
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枳实(一钱五分) 白芍(三钱) 姜汁(五匙,冲)
用八杯水煮,煮到剩下三杯,分三次温服。
八十、太阴脾疟,脉象濡滑,寒热交替,疟疾发作时间延迟。腹部微微胀满,四肢不暖和,用露姜饮治疗。
这是因为太阴虚寒,所以用甘温的药物来补正气。其退邪的妙处在于使用露水,露水清肃能清除邪热,甘润不伤正气,又符合气化的妙理。
露姜饮方(甘温复甘凉法)
人参(一钱) 生姜(一钱)
用两杯半水煮,煮成一杯,露一晚上,再用热水温服。
八一、太阴脾疟,脉象弦而缓,寒战,严重时呕吐噫气,腹部鸣响,大便溏泄,苦辛寒法不适用;苦辛温法,用加味露姜饮治疗。
上一条完全是太阴虚寒,这一条邪气更重,脉象兼有弦象,说明土中有木,所以加温燥的药物来泄木退邪。
加味露姜饮方(苦辛温法)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草果(一钱) 生姜(二钱) 广皮(一钱) 青皮(醋炒,一钱)
用两杯半水煮,煮成一杯,滴入荷叶露三匙,温服,药渣再煮一杯服用。
八二、中焦疟,寒热交替久不止,气虚留邪,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留邪是因为气虚,所以用升阳益气的方法。
补中益气汤方
炙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术(炒,一钱) 广皮(五分) 当归(五分) 升麻(炙,三分) 柴胡(炙,三分)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用五杯水煮,煮到剩下两杯,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八三、脉象左弦,傍晚发热,早上凉快,出汗后口渴想喝水,少阳疟偏于热重的,用青蒿鳖甲汤治疗。
少阳接近三阴,治疗方法是既要领邪外出,又要防止邪气内入。小柴胡汤用柴胡领邪,用人参、大枣、甘草护正气;用柴胡清表热,用黄芩、甘草苦甘清里热;半夏、生姜调和肝胃,消除内饮,宣发胃阳,降胃阴,疏肝,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表邪不争,里邪内安,清者清,补者补,升者升,降者降,平者平,所以叫和。青蒿鳖甲汤,用小柴胡法但稍作变化,不用小柴胡的药,因为小柴胡原是为伤寒立方的,疟疾源于暑湿,受邪的源头不同,所以必须变通药味,因为同在少阳一经,所以不能离开其法。青蒿鳖甲汤用青蒿领邪,青蒿比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的功效比柴胡更胜一筹。寒邪伤阳,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生姜都是护阳的;暑热伤阴,所以改用鳖甲护阴,鳖甲是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柴胡汤以胁痛、干呕为饮邪所致,所以用姜、半通阳降阴而清饮邪;青蒿鳖甲汤以邪热伤阴,则用知母、花粉清热邪而止渴,丹皮清少阳血分,桑叶清少阳络中气分。遵循古法但变通古方,因为邪气偏寒偏热不同,这是叶氏读古书,善用古方,岂是那些死于句下的人所能比的!
八四、少阳疟如伤寒证者,用小柴胡汤治疗。口渴严重的去半夏,加栝蒌根;脉象弦迟的,用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治疗。
少阳疟如伤寒少阳证,偏于寒重而热轻,所以仍用小柴胡法。如果内躁口渴严重,则去半夏的燥性,加栝蒌根生津止渴。脉象弦迟则寒更重,金匮说脉弦迟者,当温之,所以在小柴胡汤内加干姜、陈皮温中,且能由中达外,使中阳得伸,逐邪外出。
青蒿鳖甲汤方(苦辛咸寒法)
青蒿(三钱) 知母(二钱) 桑叶(二钱) 鳖甲(五钱) 丹皮(二钱) 花粉(二钱)
用五杯水煮,煮到剩下两杯。疟疾发作前,分两次温服。
小柴胡汤方(苦辛甘温法)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去核,二枚)
用五杯水煮,煮到剩下两杯,分两次温服。加减如伤寒论中法。口渴严重的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方(苦辛温法)
即在小柴胡汤内加干姜(二钱),陈皮(二钱)。
用八杯水煮,煮到剩下三杯,分三次温服。
八五、舌苔白,脘部闷,寒从四肢末端开始,口渴喜欢热饮,这是湿蕴的缘故,叫做湿疟,用浓朴草果汤治疗。
这是热少湿多的证候。舌苔白,脘部闷,都是湿邪所致;寒从四肢末端开始,湿郁脾阳,脾主四肢,所以寒从这里开始;口渴是热,应该喜欢凉饮,但反而喜欢热饮,因为湿是阴邪,弥漫于中,喜欢热来开之。所以方法是用苦辛通降,纯用温开,而不必用苦寒。
浓朴草果汤方(苦辛温法)
浓朴(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半夏(二钱) 茯苓块(三钱) 广皮(一钱)
用五杯水煮,煮到剩下两杯,分两次温服。
按中焦的疟疾,脾胃正受其冲击。偏于热的胃受之,治疗法则偏于救胃;偏于湿的脾受之,治疗法则偏于救脾。胃是阳腑,救胃必用甘寒苦寒;脾是阴脏,救脾必用甘温苦辛。两者平衡的,两者都要救。本论列疟证,寥寥数则,略备大纲,不能全部记载。但通过这几条反复对照,彼此互印,再从上焦篇究来路,下焦篇阅归路,其规矩准绳,也可知其大略了。
八六、湿温内蕴,夹杂饮食停滞,气不得运,血不得行,于是形成滞下,俗名痢疾,古称重证,因为其深入脏腑。初起腹痛胀的易治;日久不痛并不胀的难治。脉象小弱的易治;脉象实大数的难治。老年久衰,实大小弱并难治;脉象调和的易治。日数十行的易治;一、二行或有或无的难治。面色便色鲜明的易治;秽暗的难治。噤口痢属实的尚可治;属虚的难治。先滞(俗所谓痢疾)后利(俗谓之泄泻)的易治;先利后滞的难治。先滞后疟的易治;先疟后滞的难治。本年新受的易治;上年伏暑,酒客积热,老年阳虚积湿的难治。季胁少腹无动气疝瘕的易治,有的难治。
这是痢疾的大纲。虽然罗列了难治易治的情况
治疗十几种病症,总的来说,邪气向外发展的容易治疗,深入脏腑经络的难以治疗。
俗话说:饿不死的伤寒,撑不死的痢疾。
现在的人解释说:凡是得了伤寒的人,应该禁止他们吃东西,让病人饿着,这样就不会与外邪相搏斗而死。
痢疾每天拉几十次,拉的次数多了,肠胃空虚,一定要让病人多吃,这样肠胃就不会完全空虚而死。
不知道这两句话,是古代贤医传授的秘诀,后人没有仔细研究病情,不懂得句读,导致误解了。
根据《内经》的说法,热病在快要痊愈的时候禁止吃东西,而不是在刚得病的时候。
仲景的《伤寒论》中,有吃粥治病的条文,但不可以吃油腻的食物。
痢疾是暑湿和饮食内伤导致的,邪气不止一种,肠胃都受到了伤害!
古人常说饮食要清淡,怎么可以随便吃,让邪气和食物混在一起,病久了也不见好呢!
我见过很多痢疾患者因为不忌口而死的,数不胜数。
这两句话中的“饿”字和“撑”字,各自成句,意思是说得了伤寒的人,如果还知道饿想吃东西,是不会死的;如果死了,那是医生害死的。
伤寒是突然发作的病,从外而来,如果只是伤了卫气而没有伤到营气,病人知道饿,病情还轻,医生帮助胃气,抵御外邪,病就会好,所以说不会死,如果不知道饿,那就严重了。
仲景说:“风病能吃东西,寒病不能吃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痢疾是长期潜伏的邪气,从内而下,如果脏气充足,不肯让邪气停留,两者互相争斗,邪气向外发展,医生顺势而为,病就会好,所以说不会死。
如果脏气已经虚弱,完全屈服于邪气,那就危险了。
八七、自己拉肚子但拉得不顺畅,感觉要拉但拉不出来,肚子紧绷,小便短少,用四苓合芩芍汤治疗。
既然自己拉肚子了,按理应该拉得顺畅,但为什么拉得不顺畅呢?
因为湿气中藏着热气,气被湿热所伤,不能顺畅运行,所以会滞涩。
脏腑之中,全靠这一股气来运转,气既然滞涩了,怎么会不想拉肚子呢!
说“欲作”,是想拉但拉不出来;肚子紧绷,拉得不顺畅,是积滞的表现;
小便短少,是因为湿气注入了大肠,阑门(小肠的末端,大肠的起点)不分水,膀胱也不渗湿。
所以用四苓散来分开阑门,通膀胱,开支河,让邪气不直接注入大肠;
合芩芍法来宣通气分,清除积滞,提前阻断滞下的路径。
这是初期的方子,久痢伤阴,不能用分利的方法,所以方子后面说:久痢不能用。
浙江人倪涵初,写了疟疾和痢疾的三个方子,在痢疾的条文中,先立下了禁止发汗、禁止分利、禁止大下、禁止温补的法则,这确实是因为他看到世上的庸医,误用发汗、误用下法、误用分利、误用温补,导致病情加重,痛心疾首才写了这些。
但是一概禁止,未免因噎废食;
而且他的三个方子,怎么能包括所有痢疾的症状呢,这是安于小成,没有深入研究大体的表现。
我勤求古训,静心思考,认为可以发汗就发汗,可以下就下,可以清就清,可以补就补,完全根据病症的表现,不能先有成见。
至于“误”这个字,医生要时刻留心,还怕思考不周,学术不到,怎么能因为见闻不广而不加考察呢!
四苓合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苍术(二钱) 猪苓(二钱) 茯苓(二钱) 泽泻(二钱) 白芍(二钱) 黄芩(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浓朴(二钱) 木香(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温服,久痢不能用。
八八、暑湿风寒混杂感染,寒热交替发作,表证正盛,里证又急,肚子不舒服而且滞下,用活人败毒散治疗。
这种病症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导致湿气内生,外受时令的风湿,中气本来不足的人,气又被湿气所伤,内外都急。
立方的原则,以人参为主药,坐镇中焦,作为督战的统帅;
用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的地方,带领邪气外出,这就是喻氏所说的“逆流挽舟”;
用枳壳宣通中焦的气,茯苓渗中焦的湿,用桔梗开通肺与大肠的闭塞,甘草调和诸药,这是“陷者举之”的方法,不治痢疾而治导致痢疾的根源,痢疾初起,憎寒壮热的,非此不可。
如果说这个方子能统治伤寒、温疫、痹气,那是不可能的,每种病都有其原因,怎么能用一个方子来统治呢!
这个方子在风湿门中用处很多,但如果湿不兼风而兼热,就不合适了,更何况温热门呢!
世上的医生用这个方子治温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只看到它的害处,没看到它的好处。
活人败毒散(辛甘温法)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枳壳 柴胡 人参 前胡 桔梗(以上各一两) 甘草(五钱)
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杯,生姜三片,煎至七分,顿服。
热毒冲胃导致噤口的,本方加陈仓米各等分,名仓廪散,服法如前,加一倍,噤口属虚的不能用。
八九、滞下已经形成,肚子胀痛,用加减芩芍汤治疗。
这是滞下初成的实证,主要目的是疏利肠间的湿热。
加减芩芍汤方(苦辛寒法)
白芍(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浓朴(二钱) 木香(煨,一钱) 广皮(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忌油腻生冷。
〔加减法〕肛门坠胀的,加槟榔二钱。
肚子痛得厉害,想拉肚子,拉完痛减,再痛再拉的,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
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酒炒大黄(三钱),通爽后即止,不可频繁下泻。
如果积滞未净,应当减少剂量,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红花(一钱) 桃仁(二钱)。
舌苔浊腻,脉象实,有食积的,加楂肉(一钱五分),神曲(二钱),枳壳(一钱五分)。
湿气重的,眼睛发黄,舌苔白,不渴的,加茵陈(三钱),白通草(一钱),滑石一钱。
九十、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志昏乱,用泻心汤治疗。
滞下是因为湿热内蕴,导致中焦痞结,只要用泻心汤治疗痞结的根源,滞下自然就会停止。
泻心汤(方法见前)
九十一、滞下红白,舌色灰黄,口渴但不多喝水,小便不利,用滑石藿香汤治疗。
这是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滞,所以不直接治疗积滞,而是用辛淡渗湿宣气,芳香利窍,治疗导致积滞的原因,积滞自然会不期而愈。
滑石藿香汤方(辛淡合芳香法)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猪苓(二钱) 茯苓皮(三钱) 藿香梗(二钱) 浓朴(二钱) 白蔻仁(钱)广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九
第十二条:湿温引起的腹泻和脱肛,使用五苓散加寒水石治疗。
这是为了迅速排除湿气,使湿气去除后腹泻自然停止。
五苓散加寒水石的配方(辛温淡复寒法):
在五苓散中加入三钱寒水石,服用方法与五苓散相同,但长期腹泻不宜使用。
第九十三条:长期腹泻导致阳明不闭合,使用人参石脂汤治疗。
九窍不调和,都是胃病,长期腹泻导致胃虚,虚则寒,胃气下溜,因此以堵截阳明为治疗原则。
人参石脂汤配方(辛甘温合涩法,即桃花汤的变方):
人参(三钱)、赤石脂(细末,三钱)、炮姜(二钱)、白粳米(炒,一合)。
用五杯水,先煮人参、白米、炮姜至浓稠,得到两杯,然后调入石脂细末,搅拌均匀,分两次服用。
第九十四条:自发性腹泻伴有腹部胀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治疗应以温脏为主,不要通腑,使用加减附子理中汤治疗。
这是偏于湿气,合脏阴无热的证候,因此使用附子理中汤,去掉甘守的人参、甘草,加入通运的茯苓、浓朴。
加减附子理中汤配方(苦辛温法):
白术(三钱)、附子(二钱)、干姜(二钱)、茯苓(三钱)、浓朴(二钱)。
用五杯水,煮取两杯,分两次温服。
第九十五条:自发性腹泻不渴者属于太阴,严重时会出现呃逆,冲气逆,急救土败,使用附子粳米汤治疗。
这条比上一条更危险,上条是阴湿与脏阴相合,而脏的真阳未败,这条则是脏阳结而邪阴与脏阴毫无忌惮,因此上条还是通补,这条则纯用守补。扶阳抑阴的大法如此。
附子粳米汤配方(苦辛热法):
人参(三钱)、附子(二钱)、炙甘草(二钱)、粳米(一合)、干姜(二钱)。
用五杯水,煮取两杯,渣再煮一杯,分三次温服。
第九十六条:疟疾邪气内陷变成痢疾,拖延日久,脾胃气衰,面浮腹膨,里急肛坠,中虚伏邪,使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
疟疾邪气多在经络,比痢疾邪气在脏腑要浅,痢疾则比疟疾更深。内陷的意思是由浅入深。治疗的方法,不出喻氏的逆流挽舟之议,即陷而入者,仍提而使之出。因此用柴胡由下而上,入深出浅,合黄芩调和阴阳之邪,用人参合谷芽宣补胃阳,丹皮、归、芍内护三阴,谷芽推气分之滞,山楂推血分之滞。谷芽升气分故推谷滞,山楂降血分故推肉滞。
加减小柴胡汤配方(苦辛温法):
柴胡(三钱)、黄芩(二钱)、人参(一钱)、丹皮(一钱)、白芍(炒,二钱)、当归(土炒,一钱五分)、谷芽(一钱五分)、山楂(炒,一钱五分)。
用八杯水,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第九十七条:春温内陷导致下痢,最易出现厥脱,使用加减黄连阿胶汤治疗。
春温内陷,其热多湿少明显。热必伤阴,因此立法以救阴为主。救阴的方法,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这是黄连的坚阴,阿胶的育阴,所以合而名汤。从黄连者黄芩,从阿胶者生地、白芍,炙草则统甘苦而并和之。这三条应列在下焦,以与诸内陷并观,因此列在此处。
加减黄连阿胶汤配方(甘寒苦寒合化阴气法):
黄连(三钱)、阿胶(三钱)、黄芩(二钱)、炒生地(四钱)、生白芍(五钱)、炙甘草(一钱五分)。
用八杯水,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第九十八条:气虚下陷,门户不藏,使用加减补中益气汤治疗。
这是邪少虚多,偏于气分的证候,因此以升补为主。
加减补中益气汤配方(甘温法):
人参(二钱)、黄芪(二钱)、广皮(一钱)、炙甘草(一钱)、归身(二钱)、炒白芍(三钱)、防风(五分)、升麻(三分)。
用八杯水,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第九十九条:内虚下陷,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小右大,使用加味白头翁汤治疗。
这是内虚湿热下陷,将成滞下的方子。仲景厥阴篇说,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按热注下焦,如果不愈,必定会脓血;脉右大者,邪从上中而来;左小者,下焦受邪,坚结不散的象征。因此用白头翁无风而摇者,禀甲乙之气,透发下陷之邪,使之上出;又能有风而静,禀庚辛之气,清能除热,燥能除湿,湿热之积滞去而腹痛自止。秦皮得水木相生之气,色碧而气味苦寒,所以能清肝热。黄连得少阴水精,能清肠之热,黄柏得水土之精,渗湿而清热。加黄芩、白芍者,内陷之证,由上而中而下,且右手脉大,上中尚有余邪,因此用黄芩清肠胃之热,兼清肌表之热;黄连、黄柏但走中下,黄芩则走中上,因为黄芩是手足阳明、手太阴药;白芍去恶血,生新血,且能调血中之气。按仲景太阳篇,有表证未罢,误下而成协热下利之证,心下痞硬之寒证,则用桂枝人参汤;脉促之热证,则用葛根黄连黄芩汤,与此不同。
加味白头翁汤配方(苦寒法):
白头翁(三钱)、秦皮(二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白芍(二钱)、黄芩(三钱)。
用八杯水,煮取三杯,分三次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注解
人参泻心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等症状。方中人参用于护里阳,白芍用于护真阴,干姜、枳实用于辛通,黄芩、黄连用于苦降。
三香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等症状。方中栝蒌皮、桔梗、枳壳用于开上,山栀用于清热,香豉、郁金、降香用于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
安宫牛黄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热所困、神识昏迷等症状。方中牛黄丸用于宣窍清热而护神明。
茯苓皮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热所困、小便不通等症状。方中茯苓皮、生薏仁、猪苓、大腹皮、白通草、淡竹叶用于淡渗分消浊湿。
新制桔皮竹茹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阳明湿温、气壅为哕等症状。方中桔皮、竹茹、柿蒂、姜汁用于苦辛通降。
一加减正气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三焦湿郁、升降失司等症状。方中藿香梗、厚朴、杏仁、茯苓皮、广皮、神曲、麦芽、绵茵陈、大腹皮用于升降中焦。
二加减正气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郁三焦、脘闷便溏等症状。方中藿香梗、广皮、厚朴、茯苓皮、木防己、大豆黄卷、川通草、薏苡仁用于急走经络中湿郁。
三加减正气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秽湿着里、舌黄脘闷等症状。方中藿香、茯苓皮、厚朴、广皮、杏仁、滑石用于宣气机之不宣。
四加减正气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秽湿着里、邪阻气分等症状。方中藿香梗、厚朴、茯苓、广皮、草果、楂肉用于急运坤阳。
正气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湿邪引起的脘闷、便泄等症状。其成分包括藿香梗、广皮、茯苓块等,具有温中散寒、化湿和胃的功效。
黄芩滑石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热相蒸引起的症状,如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等。主要成分包括黄芩、滑石、茯苓皮等,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小半夏加茯苓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呕而不渴的症状。主要成分包括半夏、茯苓、生姜,具有和胃止呕、利水渗湿的功效。
宣痹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痹,即因湿聚热蒸引起的寒战热炽、骨骱烦疼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防己、杏仁、滑石等,具有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薏苡竹叶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郁经脉引起的身热身痛、汗多自利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薏苡、竹叶、滑石等,具有辛凉解表、利湿清热的作用。
杏仁薏苡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气不主宣导致的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等症状。方剂成分包括杏仁、薏苡、桂枝、生姜、浓朴、半夏、防己、白蒺藜,具有宣气、辛温的作用。
加减木防己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暑湿痹症。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加减不同的药材,如桂枝、桑叶、滑石、萆、苍术等,以适应风胜、湿胜、寒胜等不同情况。
二金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夏秋季节的疸病,主要成分包括鸡内金、海金沙、浓朴、大腹皮、猪苓、白通草,具有宣通气分、苦辛淡法的作用。
茵陈五苓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黄胆气分实证,主要成分包括茵陈末和五苓散,具有宣通表里之邪、开郁清湿热的作用。
杏仁石膏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黄胆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杏仁、石膏、半夏、山栀、黄柏、枳实汁、姜汁,具有开上焦、开中焦、直清下焦的作用。
连翘赤豆饮: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素积劳倦、再感湿温、误用发表导致的身面俱黄、不饥溺赤等症状,主要成分包括连翘和赤豆,具有解外和中的作用。
连翘:连翘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等症状。
劳倦:劳倦指因过度劳累而导致的疲倦状态,中医认为劳倦会损伤阳气,导致四肢无力等症状。
脾阳:脾阳指脾脏的阳气,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脾阳受损会导致四肢倦怠无力。
肺属金: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主气,气为阳,肺与脾相生,脾属土而生金。
仲景: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
东垣:李东垣,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著有《脾胃论》,强调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丹溪: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著有《格致余论》,主张滋阴降火。
泻心汤: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湿热内蕴引起的症状,具有清热泻火、利湿解毒的功效。
苍术白虎汤:苍术白虎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疟、疮家湿疟等症状。
草果知母汤:草果知母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背寒、胸中痞结、疟来日晏等症状。
加减人参泻心汤:加减人参泻心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等症状。
麦冬麻仁汤:麦冬麻仁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疟伤胃阴、不饥不饱、不便等症状。
黄连白芍汤:黄连白芍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等症状。
黄芩:黄芩是一种中药材,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等症状。
半夏:半夏是一种中药材,性味辛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多咳嗽、呕吐等症状。
枳实:枳实是一种中药材,性味苦辛微寒,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食积不化、胸腹胀满等症状。
白芍:白芍是一种中药材,性味苦酸微寒,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腹痛等症状。
姜汁:姜汁是生姜的汁液,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散寒、止呕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呕吐等症状。
露姜饮:露姜饮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人参和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炙黄芪、人参、炙甘草等,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等症状。
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青蒿、鳖甲、知母等,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少阳疟偏于热重者。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黄芩、半夏等,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少阳病、寒热往来等症状。
浓朴草果汤:浓朴草果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浓朴、草果、半夏等,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宽中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疟、脘闷等症状。
伤寒:中医病名,指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等。
痢疾:中医病名,主要指由湿热或寒湿引起的肠道疾病,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
四苓合芩芍汤: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腹泻,具有清热利湿、调和肠胃的功效。
活人败毒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因外感风寒湿邪引起的疾病,具有解表散寒、祛湿止痛的作用。
滑石藿香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暑湿内伏、三焦气机阻窒引起的疾病,具有清热利湿、芳香化浊的作用。
湿温下利:指因湿热内蕴引起的腹泻,常伴有脱肛等症状。
五苓散: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寒水石:中药名,性寒,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久痢阳明不阖:指长期腹泻导致阳明经气不固,胃气下溜。
人参石脂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胃虚寒引起的久痢。
太阴:中医术语,指脾经,主运化水湿。
附子理中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
哕:中医术语,指呃逆,即打嗝。
附子粳米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呃逆等症状。
疟邪热气:指疟疾引起的热邪内陷,导致痢疾。
加减小柴胡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疟邪内陷引起的痢疾。
春温内陷:指春季温病内陷,导致下痢。
加减黄连阿胶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春温内陷引起的下痢。
气虚下陷:指气虚导致的内脏下垂,门户不藏。
加减补中益气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症状。
内虚下陷:指内虚导致的热利下重,腹痛。
加味白头翁汤: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内虚湿热下陷引起的痢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湿热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涉及多个中药方剂的应用。这些方剂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人参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的症状。方中人参和白芍分别用于护里阳和护真阴,干姜和枳实用于辛通,黄芩和黄连用于苦降。这种组合体现了中医治疗湿热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香汤则用于治疗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的症状。方中栝蒌皮、桔梗、枳壳用于开上,山栀用于清热,香豉、郁金、降香用于化中上之秽浊而开郁。这种方剂的设计体现了中医对湿热病机理的深刻理解。
安宫牛黄丸和茯苓皮汤则分别用于治疗湿热所困、神识昏迷和小便不通的症状。安宫牛黄丸用于宣窍清热而护神明,茯苓皮汤用于淡渗分消浊湿。这两种方剂的使用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湿热病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新制桔皮竹茹汤用于治疗阳明湿温、气壅为哕的症状。方中桔皮、竹茹、柿蒂、姜汁用于苦辛通降。这种方剂的设计体现了中医对湿热病机理的深刻理解。
一加减正气散、二加减正气散、三加减正气散和四加减正气散则分别用于治疗三焦湿郁、升降失司、湿郁三焦、脘闷便溏、秽湿着里、舌黄脘闷和秽湿着里、邪阻气分的症状。这些方剂的设计和使用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湿热病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多个中药方剂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湿热病时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理论。这些方剂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也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种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及适应症,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对不同症状的细致分析,作者展示了如何根据病情的不同,灵活调整药物组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重要特点之一。
文中提到的正气散、黄芩滑石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宣痹汤和薏苡竹叶散等方剂,都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功效,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药物配伍的精湛技艺。
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湿邪相关疾病的独特思路。中医认为湿邪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时注重化湿、利湿、清热等方法的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能够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此外,文中还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多种中药方剂的介绍和分析,展示了中医治疗湿邪相关疾病的独特思路和方法。这些方剂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还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实践经验。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的人来说,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医治疗湿温、黄胆等病症的几种重要方剂及其应用。这些方剂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还展示了中药配伍的复杂性和科学性。
首先,杏仁薏苡汤和加减木防己汤的讨论,展示了中医对于湿温病症的细致分类和治疗方法。这些方剂根据病症的不同表现,调整药材的种类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二金汤和茵陈五苓散的介绍,突出了中医对于黄胆病症的独特理解和治疗策略。这些方剂通过调节体内的气分和湿热,来达到治疗黄胆的目的。
再次,杏仁石膏汤和连翘赤豆饮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于复杂病症的综合治疗能力。这些方剂不仅针对病症的表象,还深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治疗方剂,还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为理解和学习中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中药的科学配伍。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疟疾的多种方剂及其应用,涵盖了连翘赤豆饮、泻心汤、苍术白虎汤、草果知母汤、加减人参泻心汤、麦冬麻仁汤和黄连白芍汤等。这些方剂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还展示了中药配伍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文中提到的连翘赤豆饮方,以连翘为主药,配以山栀、通草、赤豆等,具有清热解毒、行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热、湿邪困脾等症状。泻心汤则主要用于治疗疟邪结心下气分的症状,体现了中医对疟疾病因的深刻理解。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方,结合了辛凉和苦温的药物,清阳明之热湿,温散脾中寒湿,适用于疮家湿疟的治疗。草果知母汤则以草果和知母为主药,温太阴之寒,泻阳明之热,适用于背寒、胸中痞结等症状。
加减人参泻心汤和麦冬麻仁汤分别针对疟伤胃阳和疟伤胃阴的症状,前者以人参、黄连等药物救阳立胃基,后者以麦冬、麻仁等药物复胃阴,体现了中医对阴阳平衡的重视。
黄连白芍汤则主要用于治疗太阴脾疟,以黄连清热,白芍收脾阴,适用于寒起四末、不渴多呕等症状。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详细介绍了多种治疗疟疾的中药方剂,还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展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和中药配伍的巧妙之处。这些方剂和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疟疾的多种方剂及其适应症。疟疾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外感病范畴,多因感受外邪所致。文中提到的太阴脾疟、少阳疟、湿疟等不同类型的疟疾,分别对应不同的病因病机,因此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太阴脾疟主要表现为脉濡寒热、腹微满、四肢不暖等症状,属于太阴虚寒证。治疗上以甘温补正为主,露姜饮方中的人参和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养血的功效,适合用于此类病症。
少阳疟则表现为脉弦而缓、寒战、呕吐噫气、腹鸣溏泄等症状,属于邪气较重的证型。治疗上采用苦辛温法,加味露姜饮方中的半夏、草果等药物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宽中的功效,适合用于此类病症。
中焦疟表现为寒热久不止、气虚留邪等症状,属于气虚证。治疗上以升阳益气为主,补中益气汤方中的炙黄芪、人参等药物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适合用于此类病症。
少阳疟偏于热重者,表现为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等症状,属于热重证。治疗上采用青蒿鳖甲汤,方中的青蒿、鳖甲等药物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功效,适合用于此类病症。
湿疟表现为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等症状,属于湿蕴证。治疗上采用浓朴草果汤,方中的浓朴、草果等药物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宽中的功效,适合用于此类病症。
本文通过对不同疟疾类型的详细描述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展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每种方剂都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进行配伍,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灵活性和个体化特点。同时,文中对方剂的药物组成和功效进行了详细解释,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对于伤寒和痢疾的治疗理念,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于疾病治疗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文中提到的‘饿不死的伤寒,撑不死的痢疾’这一谚语,揭示了古代医家对于疾病治疗中饮食控制的重视。通过对伤寒和痢疾的不同治疗策略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于疾病机制的深刻洞察和治疗方法的精准运用。
文中提到的四苓合芩芍汤、活人败毒散、泻心汤和滑石藿香汤等方剂,都是中医治疗湿热、风寒湿邪等病症的经典方剂。这些方剂的组成和运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这种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此外,文中对于误治的警示,反映了古代医家对于医疗实践中的责任感和谨慎态度。通过对误治案例的分析,强调了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医学原则,避免因误诊误治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风险。这种对于医疗质量的严格要求,是中医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于伤寒和痢疾治疗的深刻见解,也反映了中医治疗学中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和严格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对现代医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段文本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湿热、痢疾、脾胃虚寒等病症的方剂和治疗方法。文本中提到的方剂如五苓散、人参石脂汤、附子理中汤、附子粳米汤、加减小柴胡汤、加减黄连阿胶汤、加减补中益气汤和加味白头翁汤,都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五苓散加寒水石方主要用于治疗湿温下利,通过急开支河的方法,使湿去而利自止。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的治疗原则。
人参石脂汤则用于治疗久痢阳明不阖,通过堵截阳明的方法,治疗胃虚寒引起的久痢。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
附子理中汤和附子粳米汤则用于治疗太阴虚寒引起的腹泻和呃逆,通过温脏的方法,治疗脾胃虚寒。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寒则温之’的治疗原则。
加减小柴胡汤和加减黄连阿胶汤则用于治疗疟邪内陷和春温内陷引起的痢疾,通过逆流挽舟的方法,治疗内陷之邪。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陷者举之’的治疗原则。
加减补中益气汤和加味白头翁汤则用于治疗气虚下陷和内虚下陷引起的症状,通过升补和清热燥湿的方法,治疗气虚和湿热。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虚则补之’和‘热则清之’的治疗原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中医治疗湿热、痢疾、脾胃虚寒等病症的丰富经验,还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通过这些方剂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医在治疗复杂病症时的独特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