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三

作者: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文学家、诗人。他以性灵派诗歌和笔记小说闻名,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发真情实感。

年代:清代(18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志怪小说集,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故事。袁枚以幽默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清代社会的风俗和民间信仰,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三-原文

关神下乩

明季,关神下乩坛批某士人终身云:“官至都堂,寿止六十。”后士人登第,官果至中丞。国朝定鼎后,其人乞降,官不加迁,而寿已八十矣。偶至坛所,适关帝复降。其人自以为必有阴德,故能延寿,跽而请曰:“弟子官爵验矣,今寿乃过之,岂修寿在人,虽神明亦有所不知耶?”关帝大书曰:“某平生以忠孝待人,甲申之变,汝自不死,与我何与?”屈指计之,崇祯殉难时,正此公年六十时也。

遇太岁煞神祸福各异

徐坛长侍讲未遇时,赴都会试,如厕,见大肉块,遍身有眼,知为太岁。侍讲记某书云“鞭太岁者脱祸”,因取大棍与家丁次第笞击。每击一处,则遍身之眠愈加闪烁。是年成进士。蒋文肃公家中开井,得肉一块,方如桌面,刀刺不入,火灼不焦,蜿蜒而动,徐化为水。是年,文肃公卒。任香谷宗伯未遇时,走田埂上,遇一人口含一刀,两手持两刀,披发赤面,伛身而过。宗伯行未半里,见赤面人入丧者之家,知是煞神。宗伯后登第。苏州唐姓者,立孝子坊,忽于衣帽中得白纸帖书一“煞”字,如胡桃大。是年,其家死者七人。归安鱼怪

俗传:张天师不过归安县。云前朝归安知县某,到任半年,与妻同宿,夜半闻撞门声,知县起视之。少顷,登牀谓妻曰:“风扫门耳,无他异也。”其妻认为己夫,仍与同卧,而时觉其体有腥气,疑而未言。然自此归安大治,狱讼之事,判若神明。

数年后,张天师过归安,知县不敢迎谒。天师曰:“此县有妖气。”令人召知县妻,问曰:“尔记某年月日夜有撞门之事乎?”曰:“有之。”曰:“现在之夫,非尔夫也,乃黑鱼精也。尔之前夫已于撞门时为所食矣。”妻大骇,即求天师报仇。

天师登坛作法,得大黑鱼,长数丈,俯伏坛下。天师曰:“尔罪当斩,姑念作令时颇有善政,特免汝死。”乃取大瓮囚鱼,符封其口,埋之大堂,以土筑公案镇之。鱼乞哀,天师曰:“待我再过此则释汝。”天师自此不复过归安云。

张忆娘

苏州名妓张忆娘,色艺冠时,与蒋姓者素交好。蒋故巨室,花朝月夕,与忆娘游观音、灵岩等山,辄并辔而行。忆娘素明慧,欲托身于蒋,而蒋姬媵绝多,不甚属意,因与徽州陈通判者有终身之托。陈娶过门,蒋不得再通,大恚,百计离间之,诬控以奸拐。忆娘不得已,度为比丘,衣食犹资于陈。蒋更使人要而绝之,忆娘贫窘,自缢而亡。

居亡何,蒋早起进粥,忽头晕气绝,至一官衙,二弓丁掖之前,旁有人呼曰:“蒋某,汝事须六年后始讯,何遽至此?”呼者之面貌,乃蒋平日门下奔走士也,曾遣以间忆娘者,死三年矣。蒋惊醒,自此精气恍惚,饮食少进。

有玄妙观道士张某,精法律,为筑坛持咒作禳解法。三日后,道士曰:“冤魄已到,我不审其姓氏,试取大镜泼以明水,当有一女子现形。”召家人视之,宛然忆娘也。道士曰:“吾所能力制者,妖孽狐狸之类。今男女冤谴,非吾所能驱除。”竟拂衣去。蒋为忆娘作七昼夜道场,意欲超度之,卒不能遣。延苏州名医叶天士,赠以千金。药未至口,便见纤纤白手按覆之,或无故自泼于地。蒋病益增,六年而殁。

蒋氏从孙漪园,犹藏忆娘小照:戴乌纱髻,着天青罗裙,眉目秀媚,以左手簪花而笑,为当时杨子鹤笔也。

飞星入南斗

苏松道韩青岩,通天文,尝为予言:“宰宝山时,六月捕蝗,至野田中。四鼓起,坐胡牀,督率书役,见客星飞入南斗,私记占验书:‘见此灾者,一月之内当暴亡。法宜剪发寸许,东西禹步三匝,便可移祸他人。’尔时我即麾去书役,依法行之。居亡何,署中司书记者李某无故以小刀剖腹而死,我竟无恙。李乃我荐卷门生,年少能文,不料为我替灾,心为怅然。”余戏谓韩曰:“公言占验之术固神矣,然如我辈全不知天文,往往夜坐见飞星来往甚多。倘有入南斗者,竟不知厌胜法,为之奈何?”曰:“君辈不知天文者,虽见飞星入南斗,亦无害。”余曰:“然则公又何苦知天文,多此一事,而自祸祸人耶?”韩大笑,不能答。

杨妃见梦

康熙间,苏州汪山樵先生讳俊选陕西兴平县,宿马嵬驿中。梦一女子,容貌绝世,明珰翠羽,投牒而言曰:“妾有墓地为人所侵,幸明府哀而察之。”汪惊醒,询土人,曰:“此间惟有杨娘娘墓道,唐时改葬后,墓址原有数十亩宽,自宋、明以来,为樵牧所侵,渐无余地。”汪为清理,果有旧碑记存墓侧土中,题“大唐贵妃杨氏墓”。乃为别置界石,兼买树百株植其上,春秋设二祭焉。

曹能始记前生

明季曹能始先生,登进士后,过仙霞岭,山光水色,恍如前世所游。暮宿旅店,闻邻家有妇哭甚哀,问之,曰:“为其亡夫作三十周年耳。”询其死年月日,即先生之生年月日也。遂入其家,历举某屋某径,毫发不爽。其家环惊,共来审视。曹亦凄然涕下,曰:“某书屋内有南向竹树数十株,我尚有文稿未终篇者,未知犹存否?”其家曰:“自主人捐馆后,恐夫人见书室而神伤,故至今犹关锁也。”曹命开之,则尘凝数寸,遗稿乱书,宛然具在,惟前妻已白发盈头,不可复认矣。曹以家财分半与之,俾终余年。

余按《文苑英华》白敏中书滑州太守崔彦武事:崔记前生为杜明福妻,骑马直抵杜家,而明福老矣。乃说旧事,取所藏金钗于垣中,施宅为

地庙。塑像成泥。

张光熊

直隶张光熊,幼而聪俊,年十八,居西楼读书。家豪富,多婢妾,而父母范之甚严。七月七日,感牛郎织女事,望星而坐,妄想此夕可有家婢来窥读书者否?心乍动,见帘外一美女侧身立,唤之不应。少顷,冉冉至前。视之,非家中婢也。问:“何姓?”曰:“姓王。”问:“居何处?”曰:“君之西邻。晨夕见郎出入,爱郎姿貌,故来相就。”张喜,即与同榻。此后每夕必至。

有家僮伴宿,女谓张曰:“小奴不宜在此,可麾令远宿,听唤再至。”张遣奴,奴不肯,曰:“每夜闻郎君枕席间妮妮软语,疑有别故。老主人命奴调护郎君,不敢远离。”张无奈何,以其言告女。女曰:“无庸,将自困。”是夕,奴未睡熟,被一物攫去,绳缚之,挂西园树上,奴哀号求郎主救命。女笑曰:“伊果知罪,远避即赦之。如敢漏泄,被老主人知者,将倍令受苦。”奴唯唯。实时绳解,奴已在地矣。居年余,张渐羸瘦,其父问奴,奴称郎处无他故,而意色惭沮。父愈疑,自至张斋前伺察。闻帐中有妇女声,蹋窗直入,揭帐无人,惟枕角有金簪一枝、山查花一朵。父念此地从无山查花,此必妖魅所致,怒将笞张。张不得已,以实告。父为迎名僧法官设坛禁咒。女夜间来哭谓张曰:“天机已泄,请从此辞。”张亦哀恸,临别问曰:“尚有相会期乎?”曰:“二十年后华州相见。”从此遂绝。

张随娶陈氏,登进士第,授吴江知县。推升华州知州,而陈氏卒。其父在家为续娶王某之女,送至华州官署。成婚却扇之夕,新人容貌,宛如书斋伴宿之人,问年纪,刚二十岁。或曰:“此狐仙感情欲而托生也。”语从前事,恰不记忆。

赵氏再婚成怨偶

雍正间,布政司郑禅宝妻赵氏有容德,与郑恩好甚隆,以瘵疾亡。临诀誓曰:“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卒之日,旗下刘某家生一女,生而能言,曰:“我郑家妻也。”刘父母大惊,以为怪,嗣后遂不复语。

八岁过亲戚家,路遇郑家奴骑马冲其车,怒曰:“汝郑四也,自幼卖身我家,何敢见我不下马?”郑奴愕然,因访至刘家,见女父母,具道生时之异。女归见郑四,因问:“汝主安否?”并询一切妣妗上下奴婢田宅事,历历如绘,有奴所不知而女悉知者。奴归,白之郑。郑亦至刘家,女谛视涕泣,絮语良久。时鄂西林相公以为两世婚姻,亦太平瑞事,劝郑续娶刘女。十四岁即行合卺之礼。时郑年六旬,白发飘萧,兼有继室。女嫁年余,郁郁不乐,竟缢死。袁子曰:情极而缘生,缘满而情又绝,异哉!

童其澜

绍兴童其澜,乾隆元年进士,官户部员外。一日,值宿衙门,与同官数人夜饮,忽仰天咤曰:“天使到矣!”披朝衣再拜俯伏。同官问:“何天使?”童笑曰:“人无二天,何问之有?天有敕书一卷,如中书阁诰封,云中金甲人捧头上而来,命我作东便门外花儿闸河神。将与诸公别矣。”言毕泣下,同官以为得狂易之疾,不甚介意。

次早,大司农海望到户部,童具冠带长揖辞官,具白所以。海曰:“君读书君子,办事明敏,如有病,不妨乞假,何必以神怪惑人?”童亦不辨,驾车归家,不饮不食,将家事料理。三日,端坐而逝。

东便门外居民闻连夜呼驺声,以为有贵官过,就视无有。花儿闸河神庙中道士叶某梦新河神到任,白皙微须,长不逾中人,果童公貌也。

镜山寺僧

钱塘王孝廉鼎实,余戊午同年。少聪颖,年十六举于乡。三试春官不第,有至戚官都下,留之邸中。偶感微疾,即屏去饮食,日啜凉水数杯,语其戚曰:“予前世镜山寺僧某也,修持数十年,几成大道。惟平生见少年登科者,辄心艳之;又华富之慕未能尽绝,以此尚须两世堕落,今其一世也。不数日当托生华富家,即顺治门外姚姓是也。君之留我不出都,想亦是定数耶!”其戚劝慰之,王曰:“去来有定,难以久留,惟父母生我之恩不能遽割。”乃索纸作别父书,大略云:“儿不幸客死数千里外,又年寿短促,遗少妻弱息,为堂上累。然儿非父母真子,有弟某乃父母之真子也。吾父曾忆某年在茶肆与镜山寺某僧饮茶事耶?儿即僧也。时与父谈甚洽,心念父忠诚谨厚,何造物者乃不与之后耶?一念之动,遂来为儿。儿妇亦是幼年时小有善缘。镜花水月,都是幻聚,何能久处?父幸勿以真儿视儿,速断爱牵,庶免儿之罪戾。”其戚问:“生姚家当以何日?”王曰:“予此生无罪过,此灭则彼生,不须轮回。”

越三日巳刻,索水盥漱毕,趺坐胡牀,召其戚,欢笑如平时,问:“日午未?”曰:“正午。”曰:“是其时也。”拱手作别而逝。其戚访之姚家,果于是日生一子,家业骡马行,有数万金。

江秀才寄话

婺源江秀才号慎修,名永,能制奇器。取猪尿脬置黄豆,以气吹满,而缚其口,豆浮正中。益信“地如鸡子黄”之说。有愿为弟子者,便令先对此脬坐视七日,不厌不倦,方可教也。家中耕田,悉用木牛。行城外,骑一木驴,不食不鸣。人以为妖,笑曰:“此武侯成法,不过中用机关耳,非妖也。”置一竹筒,中用玻璃为盖,有钥开之。开则向筒说数千言,言毕即闭。传千里内,人开筒侧耳,其音宛在,如面谈也;过千里,则音渐渐散不全矣。忽一日自投于水,乡人惊救之,半溺而起,大恨曰:“吾今而知数之难逃也。

吾二子外游于楚,今日未时三刻,理应同溺洞庭。

吾欲以老身代之。

今诸公救我,必无人救二子矣。

不半月,凶问果至。

此其弟子戴震为余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三-译文

关神下乩

明朝末年,关神下乩坛预言某位士人的一生:“官至都堂,寿命止于六十。”后来这位士人考中进士,官位果然升到了中丞。清朝建立后,他请求投降,官位没有继续升迁,但寿命却到了八十岁。一次他偶然来到乩坛,正好关帝再次降临。他自认为一定有阴德,所以能延寿,跪着请求说:“弟子的官位已经应验了,如今寿命却超过了预言,难道寿命的长短是由人自己决定的,连神明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吗?”关帝大笔一挥写道:“我平生以忠孝待人,甲申之变时,你自己没有死,与我有什么关系?”屈指一算,崇祯皇帝殉难时,正是这位士人六十岁的时候。

遇到太岁和煞神,祸福各不相同

徐坛长在未成名时,去京城参加会试,上厕所时看到一个大肉块,全身长满眼睛,知道这是太岁。徐坛长记得某本书上说“鞭打太岁可以摆脱灾祸”,于是拿起大棍和家丁一起轮流抽打。每打一处,太岁身上的眼睛就更加闪烁。那一年,他考中了进士。蒋文肃公家里挖井时,挖出一块肉,像桌面一样大,刀刺不进去,火烧不焦,蜿蜒蠕动,最后慢慢化成了水。那一年,蒋文肃公去世了。任香谷在未成名时,走在田埂上,遇到一个人嘴里含着一把刀,两手各持一把刀,披头散发,脸色赤红,弯腰走过。任香谷走了不到半里路,看到那个赤面人进了办丧事的人家,知道这是煞神。后来任香谷考中了进士。苏州有个姓唐的人,立了孝子坊,忽然在衣帽中发现一张白纸,上面写着一个“煞”字,像核桃一样大。那一年,他家死了七个人。归安的鱼怪

民间传说:张天师从不经过归安县。据说前朝归安县的某位知县,上任半年后,和妻子同住,半夜听到撞门声,知县起来查看。过了一会儿,他回到床上对妻子说:“是风吹门的声音,没什么异常。”妻子以为是自己的丈夫,继续和他同睡,但总觉得他身上有腥味,心里怀疑但没有说出来。然而从此归安县治理得非常好,诉讼案件处理得如同神明一般。

几年后,张天师经过归安县,知县不敢去迎接。天师说:“这个县有妖气。”于是派人叫来知县的妻子,问她:“你还记得某年某月某日晚上有撞门的事吗?”妻子回答:“有。”天师说:“现在的丈夫不是你的丈夫,而是黑鱼精。你之前的丈夫在撞门时已经被它吃掉了。”妻子非常害怕,立刻请求天师为她报仇。

天师登上法坛作法,捉到一条大黑鱼,长几丈,俯伏在坛下。天师说:“你的罪应当斩首,但念在你做县令时颇有善政,特免你一死。”于是用大瓮把鱼囚禁起来,用符封住瓮口,埋在大堂下,用土筑成公案镇压。鱼哀求,天师说:“等我再次经过这里时再放你。”从此天师再也没有经过归安县。

张忆娘

苏州名妓张忆娘,容貌和才艺在当时都是顶尖的,与蒋姓男子关系很好。蒋家是豪门,每逢花朝月夕,蒋某与忆娘一起游览观音山、灵岩山等,常常并辔而行。忆娘聪明伶俐,想托付终身于蒋某,但蒋某的妻妾众多,对她并不特别在意,于是忆娘与徽州的陈通判有了终身之约。陈娶她过门后,蒋某无法再与她来往,非常愤怒,千方百计离间他们,诬告陈通判拐骗忆娘。忆娘不得已,出家为尼,衣食仍靠陈通判供给。蒋某更派人威胁她,断绝她的生活来源,忆娘陷入贫困,最终自缢身亡。

不久后,蒋某早上起来喝粥,突然头晕气绝,来到一个官衙,两个衙役扶着他,旁边有人喊道:“蒋某,你的事情要等到六年后才开始审理,怎么这么快就来了?”喊话的人的面貌,正是蒋某平日门下奔走的人,曾经被派去离间忆娘,已经死了三年了。蒋某惊醒后,从此精神恍惚,饮食减少。

有个玄妙观的道士张某,精通法术,为蒋某筑坛念咒,进行禳解。三天后,道士说:“冤魂已经到了,我不知道她的姓名,试试用大镜子泼上明水,应该会有一个女子现形。”叫家人来看,果然像是忆娘。道士说:“我能制服的,只是妖孽狐狸之类。如今男女之间的冤仇,不是我能够驱除的。”说完拂袖而去。蒋某为忆娘做了七昼夜的道场,想要超度她,但最终没能成功。他请来苏州名医叶天士,赠以千金。药还没入口,就看到一只纤细的白手按住药碗,或者药无故自己泼在地上。蒋某的病情加重,六年后去世。

蒋氏的从孙漪园,还收藏着忆娘的小像:头戴乌纱髻,身穿天青罗裙,眉目秀媚,左手簪花而笑,是当时杨子鹤画的。

飞星入南斗

苏松道的韩青岩精通天文,曾对我说:“我在宝山当县令时,六月去捕蝗,到了田野中。四更天起床,坐在胡床上,督促书役们工作,看到一颗客星飞入南斗,我私下记下占验书上的话:‘看到这种灾星的人,一个月内会暴死。应该剪下一寸左右的头发,东西方向走三圈,就可以把灾祸转移到别人身上。’当时我立刻让书役们离开,按照方法做了。不久后,衙门里的书记李某无故用小刀剖腹而死,我却没有事。李某是我推荐的考生,年轻有才华,没想到为我替灾,我心里很惆怅。”我开玩笑对韩青岩说:“你说的占验术确实神奇,但像我们这些完全不懂天文的人,常常晚上坐着看到很多飞星来往。如果有飞星进入南斗,我们却不知道厌胜法,该怎么办呢?”他说:“你们这些不懂天文的人,即使看到飞星进入南斗,也不会有事。”我说:“那你又何必懂天文,多此一举,既害自己又害别人呢?”韩青岩大笑,无法回答。

杨妃见梦

康熙年间,苏州的汪山樵先生被任命为陕西兴平县的县令,住在马嵬驿中。他梦见一个女子,容貌绝世,戴着明珰翠羽,递上状纸说:“我的墓地被人侵占了,希望县令大人怜悯并查明此事。”汪山樵惊醒后,询问当地人,他们说:“这里只有杨贵妃的墓道,唐朝改葬后,墓址原本有几十亩宽,但从宋、明以来,被樵夫和牧人侵占,渐渐没有余地了。”汪山樵清理墓地,果然在墓旁的土中发现了一块旧碑,上面写着“大唐贵妃杨氏墓”。于是他重新立了界石,还买了百棵树种在墓地上,春秋两季设祭。

曹能始记前生

明朝末年,曹能始先生考中进士后,经过仙霞岭,山光水色,仿佛前世曾经游历过。晚上住在旅店,听到邻家有个妇人哭得很伤心,问她为什么,她说:“是为我死去的丈夫做三十周年祭。”曹能始询问她丈夫的死亡年月日,发现正是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于是他进入她家,一一指出某屋某径,丝毫不差。那家人非常惊讶,都来仔细看他。曹能始也悲伤地流下眼泪,说:“某间书房里有几十株南向的竹树,我还有未完成的文稿,不知道还在不在?”那家人说:“自从主人去世后,怕夫人看到书房伤心,所以一直锁着。”曹能始让他们打开,发现灰尘积了几寸厚,遗稿和乱书都还在,只是前妻已经白发苍苍,认不出来了。曹能始把家产分了一半给她,让她安度晚年。

我按《文苑英华》中白敏中书写的滑州太守崔彦武的事迹:崔彦武记得前生是杜明福的妻子,骑马直接到了杜家,而杜明福已经老了。于是她说起旧事,从墙中取出所藏的金钗,施舍给寺庙。

地庙。塑像变成了泥。

张光熊

直隶的张光熊,从小就聪明俊秀,十八岁时住在西楼读书。家里非常富有,有很多婢女和妾室,但父母对他管教非常严格。七月七日,他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感动,望着星星坐着,幻想着今晚会不会有家里的婢女来偷看他读书。心里一动,看见帘子外面有一个美女侧身站着,叫她却没有回应。过了一会儿,美女慢慢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发现不是家里的婢女。问她:“你姓什么?”她说:“姓王。”又问:“住在哪里?”她说:“你的西邻。早晚都看见你进出,喜欢你的容貌,所以来接近你。”张光熊很高兴,立刻和她同床共枕。从此以后,她每晚都来。

有一个家僮陪他睡觉,女子对张光熊说:“小奴仆不适合在这里,可以让他去远处睡觉,需要时再叫他来。”张光熊让家僮离开,家僮不肯,说:“每天晚上都听见郎君在床上低声细语,怀疑有别的事情。老主人让我照顾郎君,不敢远离。”张光熊无奈,把家僮的话告诉了女子。女子说:“不用管他,他会自己困住的。”当晚,家僮还没睡熟,就被一个东西抓走,用绳子绑住,挂在西园的树上,家僮哀号着求郎君救命。女子笑着说:“他如果知道错了,远远避开就饶了他。如果敢泄露出去,被老主人知道了,会让他加倍受苦。”家僮连连答应。绳子立刻解开,家僮已经在地上了。过了一年多,张光熊渐渐消瘦,他父亲问家僮,家僮说郎君那里没有别的事情,但神色惭愧沮丧。父亲更加怀疑,亲自到张光熊的书房前观察。听见帐子里有女人的声音,踢开窗户直接进去,揭开帐子却没有人,只有枕头角上有一支金簪和一朵山查花。父亲想到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山查花,这一定是妖魅作怪,愤怒地要打张光熊。张光熊不得已,把实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请来名僧和法官设坛念咒。女子晚上来哭着对张光熊说:“天机已经泄露,请从此告别。”张光熊也很悲伤,临别时问:“还有再见的可能吗?”她说:“二十年后在华州相见。”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

张光熊后来娶了陈氏,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知县。后来升任华州知州,而陈氏去世了。他父亲在家为他续娶了王某的女儿,送到华州官署。新婚之夜,新娘的容貌和当年在书房陪他睡觉的女子一模一样,问她年纪,刚好二十岁。有人说:“这是狐仙因为感情而托生的。”问她从前的事情,她却完全不记得。

赵氏再婚成怨偶

雍正年间,布政司郑禅宝的妻子赵氏容貌美丽,品德高尚,和郑禅宝感情很好,但因为痨病去世。临终前发誓说:“愿生生世世做夫妻。”她去世的那天,旗下刘某家生了一个女儿,生下来就会说话,说:“我是郑家的妻子。”刘父母非常惊讶,认为这是怪事,后来她就不再说话了。

八岁时,她去亲戚家,路上遇到郑家的奴仆骑马冲撞她的车,她生气地说:“你是郑四,从小卖身到我家,怎么敢见我不下马?”郑四非常惊讶,于是到刘家拜访,见到女孩的父母,详细讲述了女孩出生时的奇异事情。女孩回家见到郑四,问他:“你主人还好吗?”并且询问了所有妯娌、上下奴婢、田宅的事情,清清楚楚,有些连奴仆都不知道的事情,女孩却都知道。奴仆回去后告诉了郑禅宝。郑禅宝也到刘家,女孩仔细看着他,流着泪,絮絮叨叨说了很久。当时鄂西林相公认为这是两世婚姻,也是太平盛世的祥瑞之事,劝郑禅宝续娶刘女。十四岁时,他们就举行了婚礼。当时郑禅宝已经六十岁,白发苍苍,还有继室。女孩嫁过去一年多,郁郁不乐,最后上吊自杀了。袁子说:情到极致时缘分就来了,缘分尽了情也就断了,真是奇怪啊!

童其澜

绍兴的童其澜,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官至户部员外。一天,他在衙门值夜,和几个同事一起喝酒,忽然仰天大叫:“天使来了!”他穿上朝服,再次跪拜。同事问:“什么天使?”童其澜笑着说:“人没有第二个天,何必问呢?天上有敕书一卷,像中书阁的诰封一样,云中有一个金甲人捧着它从头上飞来,命令我做东便门外花儿闸的河神。我要和各位告别了。”说完就哭了,同事们以为他得了疯病,不太在意。

第二天早上,大司农海望到户部,童其澜穿戴整齐,长揖辞官,详细说明了原因。海望说:“你是读书君子,办事明敏,如果有病,不妨请假,何必用神怪来迷惑人?”童其澜也不辩解,驾车回家,不吃不喝,处理家事。三天后,他端坐着去世了。

东便门外的居民听到连夜有呼喝声,以为有贵官经过,去看却没有。花儿闸河神庙的道士叶某梦见新河神上任,白皙微须,身高不超过中等,果然是童其澜的样子。

镜山寺僧

钱塘的王孝廉鼎实,是我戊午年的同年。他从小就聪明,十六岁就中了乡试。三次参加春闱都没有考中,有一个至亲在京城做官,留他在府邸中。他偶然得了小病,就停止饮食,每天只喝几杯凉水,对他的亲戚说:“我前世是镜山寺的某位僧人,修持了几十年,几乎成道。只是我一生中见到少年登科的人,心里总是羡慕;又对荣华富贵的向往没有完全断绝,因此还需要两世堕落,现在就是第一世。过几天我就要托生到华富之家,就是顺治门外的姚家。你留我在京城,想必也是定数吧!”他的亲戚安慰他,王鼎实说:“去来有定数,难以久留,只是父母生养我的恩情不能立刻割舍。”于是他索要纸笔,写了一封告别父亲的信,大致说:“儿子不幸客死在数千里之外,又寿命短促,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弱小的孩子,给父母添麻烦。但儿子不是父母的真儿子,弟弟某才是父母的真儿子。父亲还记得某年在茶肆和镜山寺的某位僧人喝茶的事吗?儿子就是那位僧人。当时和父亲谈得很投机,心里想着父亲忠诚厚道,为什么造物主不给他后代呢?一念之间,就来做您的儿子。儿媳妇也是幼年时有些善缘。镜花水月,都是虚幻的相聚,怎么能长久呢?父亲千万不要把儿子当真儿子看待,尽快断掉爱的牵绊,免得儿子罪孽深重。”他的亲戚问:“你托生到姚家是哪一天?”王鼎实说:“我这一生没有罪过,这一世结束,下一世就开始,不需要轮回。”

过了三天巳时,他索要水洗漱完毕,盘腿坐在胡床上,叫来他的亲戚,欢笑如常,问:“中午了吗?”亲戚说:“正午。”他说:“是时候了。”拱手告别后就去世了。他的亲戚去姚家打听,果然在那天生了一个儿子,家业是骡马行,有几万金的家产。

江秀才寄话

婺源的江秀才,号慎修,名永,能制作奇特的器物。他取猪尿脬放入黄豆,用气吹满,然后绑住口,豆子浮在正中间。他更加相信“地如鸡子黄”的说法。有人愿意做他的弟子,他就让他们先对着这个尿脬坐视七天,不厌不倦,才能教他们。他家里耕田,都用木牛。在城外行走,骑一匹木驴,不吃不叫。人们以为他是妖怪,他笑着说:“这是武侯的成法,不过是用了机关罢了,不是妖怪。”他做了一个竹筒,中间用玻璃做盖子,有钥匙可以打开。打开后向竹筒里说几千句话,说完就关上。传到千里之内,人们打开竹筒侧耳倾听,声音仿佛就在耳边,像面对面交谈一样;超过千里,声音就渐渐散开,听不全了。忽然有一天,他自己跳进水里,乡人惊慌地救他,他半淹在水中起来,非常悔恨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我的两个儿子外出游玩到了楚国,今天未时三刻,他们应该一起在洞庭湖溺水了。

我想用我这老命去代替他们。

现在各位救了我,必定没有人去救我的两个儿子了。

不到半个月,噩耗果然传来了。

这是他的弟子戴震告诉我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三-注解

关神下乩:关神即关羽,乩是一种占卜方式,通过神灵附体来传达信息。关神下乩指的是关羽神灵通过乩坛传达预言。

都堂:明代官名,指都察院的官员,职位较高。

中丞:明代官名,指都察院的副职,相当于副都御史。

甲申之变:指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历史事件。

太岁:古代神话中的凶神,传说每年有一位太岁神主宰人间祸福。

煞神:古代传说中的凶神,常与死亡、灾祸相关。

张天师:道教中的天师,通常指张道陵,被视为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黑鱼精:传说中的妖怪,常以鱼的形象出现,具有变化能力。

比丘: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通常指僧人。

飞星入南斗:古代占星术中的一种现象,认为飞星进入南斗星座会带来灾祸。

杨妃见梦:指杨贵妃在梦中显灵,请求帮助。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历史上著名的美人。

曹能始记前生:指曹能始回忆起自己的前世经历,具有轮回转世的意味。

明福寺:一座寺庙的名称,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江南客寓的故事有关。

江南客寓:位于京师贾家胡衕的一家客栈,以其不寻常的事件而闻名。

涤斋先生:故事中的主角,一位书生,居住在江南客寓,与鬼魂有互动。

荆波宛在:一句神秘的提示,出现在佟国相的梦中,后来在关公庙上发现。

冯侍御:即冯静山,一位侍御,因改造书屋而引发的一系列灵异事件。

药师父:昆山徐大司寇之子,因毒死业师而被称为“药师父”。

庄秀才:通州庄孝廉成,因佃户之女的痴情而卷入灵异事件。

蔼蔼幽人:笔神的自称,与李臬司(李玉鋐)有密切关系,助其功名。

僵尸求食:描述了一个僵尸因饥饿而外出寻找食物的故事。

饩:古代指官府供给的粮食,这里指王生某有固定的收入来源。

湫隘:形容房屋狭小、低矮。

爝火:指微弱的火光,常用于形容鬼火或磷火。

鬼磷:指磷火,古人认为磷火是鬼魂所化。

黄白:指金银,古代常用黄白代指金银财宝。

麻冠草履:指死者穿戴的简陋服饰,常用于形容贫苦人家的丧葬。

越俗:指越地的风俗习惯,越地即今浙江一带。

科头:指不戴帽子,常用于形容简朴的装束。

茧紬袍:指用茧丝织成的粗布袍,形容衣着简朴。

打醮:道教仪式,用于祈福禳灾。

血食:指祭祀时用牲畜的血来供奉神灵。

牲牢:指祭祀时用的牲畜,通常为牛、羊、猪等。

乌台:指古代官府中用于审案的高台,因包拯审案公正,后人称其为“乌台”。

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的牲畜,通常为羊或猪。

包公: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以公正无私、明察秋毫著称,后世尊称为包公。

顺治乙酉:清朝顺治二年,即1645年。

建昌:今江西省南城县,明清时期为建昌府。

益王:明朝宗室,封地在建昌。

盱江张令公祠:盱江,今江西省抚州市一带;张令公,指唐代名将张巡,因守城有功,后人建祠纪念。

石漈:地名,位于福建与广东交界处。

戊子岁:清朝顺治五年,即1648年。

绯衣人:穿红色衣服的人,古代常指鬼神或仙人。

乾隆三十九年: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大司寇:古代官名,掌管刑狱。

康熙癸卯:清朝康熙二年,即1663年。

周仓:三国时期关羽的部将,后世常作为关帝庙中的陪祀神像。

解梁: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关羽的故乡。

皖江:今安徽省一带。

康熙戊戌科:清朝康熙五十七年,即1718年。

磨勘:科举考试后对试卷的复查,防止舞弊。

顺治间:清朝顺治年间,即1644年至1661年。

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

土地神:民间信仰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祇。

地庙:地庙是指供奉土地神的庙宇,土地神在中国民间信仰中被视为掌管一方土地的神祇,地庙通常建在村庄或城镇的入口处,以祈求土地神的保佑。

塑像成泥:塑像成泥是指神像或雕像因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而逐渐损坏,最终变成泥土。这里可能象征着某种信仰或文化的衰落。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对恋人,分别代表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传说他们会在鹊桥相会,这一天被称为七夕节,象征着爱情和忠贞。

华州:华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一带。历史上华州曾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狐仙:狐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精灵,通常被认为是狐狸修炼成精后的形态。狐仙常被描绘为美丽而神秘的女性,具有超自然的能力。

雍正:雍正是指清朝的雍正皇帝(1722-1735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

布政司:布政司是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一省的财政、民政等事务。布政司的长官称为布政使。

合卺之礼:合卺之礼是中国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新婚夫妇共饮一杯酒,象征着两人的结合和未来的幸福生活。

乾隆:乾隆是指清朝的乾隆皇帝(1735-179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户部员外:户部员外是明清时期户部的一个官职,户部负责全国的财政、税收等事务,员外郎是其中的中级官员。

花儿闸:花儿闸是北京东便门外的一处地名,可能与水利工程有关,具体历史背景不详。

镜山寺:镜山寺是一个虚构的寺庙名称,可能象征着佛教的修行场所。

顺治门:顺治门是北京城的一个城门,位于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清代时是进出京城的重要通道。

武侯:武侯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以其智慧和军事才能闻名,后世尊称他为武侯。

木牛:木牛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运输工具,用于在崎岖的山路上运输粮草,象征着古代中国的科技智慧。

木驴:木驴是一种古代的木制交通工具,通常用于短途运输或代步。

楚: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以文化繁荣和自然风光著称。

未时三刻:古代中国的时间表示方法,未时相当于现代时间的13:00-15:00,三刻即45分钟,因此未时三刻大约为13:45。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以风景秀丽和文化底蕴深厚闻名。

老身:古代汉语中,老年人自称的谦辞,意为“我这个老人”。

凶问:古代汉语中指不幸的消息或噩耗。

戴震: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以研究经学和哲学著称,是清代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三-评注

《关神下乩》一文通过关羽神灵的预言,展现了明代士人的命运与历史变迁。关羽作为忠义的象征,其预言不仅体现了对士人命运的掌控,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历史动荡。文中士人虽官至中丞,但最终因投降清朝而未能继续升迁,暗示了忠义与现实的冲突。关羽的回应‘甲申之变,汝自不死,与我何与?’更是点明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大势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天命与人事的思考。

《遇太岁煞神祸福各异》通过几个不同的故事,展现了太岁和煞神在民间信仰中的复杂形象。太岁既是凶神,又可以通过鞭打来脱祸,反映了古人对灾祸的应对方式。而煞神则与死亡紧密相关,文中通过不同人物的遭遇,揭示了煞神带来的祸福无常。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也揭示了人们对命运不可控的恐惧与无奈。

《归安鱼怪》通过张天师与黑鱼精的故事,展现了道教与民间传说的结合。黑鱼精化身为知县,治理归安,虽有善政,但其本质仍是妖怪,最终被张天师制服。这一故事不仅体现了道教对妖邪的镇压能力,也反映了古人对善恶的复杂认知。黑鱼精的善政与恶行的矛盾,揭示了人性与妖性的交织,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

《张忆娘》通过名妓张忆娘的悲剧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无奈与悲惨。张忆娘虽色艺双绝,却因蒋某的嫉妒与陷害,最终自缢而亡。蒋某虽得一时之快,却因忆娘的冤魂而精神恍惚,最终病逝。这一故事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也反映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忆娘的冤魂不散,蒋某的恶行终得报应,体现了古人对正义与道德的坚守。

《飞星入南斗》通过韩青岩的占星经历,展现了古代占星术的神秘与残酷。韩青岩通过占星术避开了灾祸,却无意中将灾祸转嫁给了自己的门生。这一故事不仅揭示了占星术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道德的选择。韩青岩的愧疚与怅然,体现了古人对因果报应的深刻认知。

《杨妃见梦》通过杨贵妃在梦中显灵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敬仰。杨贵妃作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其墓地被侵占,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汪山樵为杨贵妃清理墓地,不仅体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人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这一故事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人对历史的深刻情感。

《曹能始记前生》通过曹能始回忆前世的经历,展现了轮回转世的思想。曹能始不仅回忆起前世的家庭与生活,还与前世的家人重逢,体现了古人对生死轮回的信仰。这一故事不仅具有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考。曹能始的慷慨解囊,体现了古人对前世因果的认同与对现世道德的坚守。

这段文本融合了多个灵异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于超自然现象的丰富想象和信仰。每个故事都围绕着人与鬼魂、神灵的互动展开,反映了古人对生死、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江南客寓”的故事中,涤斋先生与鬼魂的对话揭示了冤魂寻求昭雪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冤屈未申的同情和对正义的追求。焚状纸的行为则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体现,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与阴间的灵魂沟通。

“荆波宛在”的故事则带有神秘色彩,佟国相通过梦境获得神谕,最终在关公庙上发现相同的字样,这反映了古人对神灵指引的信仰,以及对命运和预兆的重视。关公庙的修葺也体现了对忠义精神的尊崇。

“冯侍御”的故事则揭示了人与亡灵之间的复杂关系。冯静山因改造书屋而无意中打扰了亡灵的安宁,最终导致自己患病。这一故事强调了尊重亡灵、避免打扰阴间秩序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因果报应的信仰。

“药师父”的故事则带有强烈的道德警示意味。徐冠卿因毒死业师而背负罪孽,最终在刑部受审时见到与业师相似的杨景震,暗示了因果报应的不可逃避。这一故事揭示了古人对道德和正义的重视,以及对恶行的惩罚。

“庄秀才”的故事则充满了浪漫与灵异的色彩。佃户之女因痴情而死,死后仍以灵体的形式陪伴庄秀才,最终助其登第。这一故事反映了古人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灵魂不灭的信仰。

“蔼蔼幽人”的故事则展现了笔神与李臬司之间的神秘关系。笔神通过扶乩的方式与李臬司沟通,助其功名,体现了古人对神灵助力的信仰。笔神的自称“蔼蔼幽人”则带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气质,象征着智慧与神秘。

“僵尸求食”的故事则带有浓厚的民间传说色彩。僵尸因饥饿而外出寻找食物,最终被更夫任三用赤豆、铁屑等物困住。这一故事反映了古人对僵尸的恐惧,以及通过特定物品驱邪的民间智慧。

总体而言,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灵异文化,还通过人与鬼魂、神灵的互动,揭示了古人对生死、因果、正义、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这些故事在文学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道德观念。

《僵尸贪财受累》一文通过王生某与僵尸的互动,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王生某因贪图棺中金银而冒险开棺,结果招致僵尸的追逐,最终虽侥幸逃脱,但也因此付出了代价。故事通过僵尸的贪婪行为,反衬出王生某的贪念,警示人们不可贪图不义之财。僵尸的贪婪与王生某的贪念形成对比,最终僵尸因贪财而被焚毁,王生某也因贪念而险些丧命。故事通过这一情节,深刻揭示了贪婪的危害,告诫人们应克制贪欲,避免因贪念而招致灾祸。

《宋荔裳受恶土地之累》一文通过宋荔裳与其族子的矛盾,揭示了家族内部的纷争与背叛。族子因与恶人勾结而背叛家族,甚至诬告宋荔裳,导致其入狱。故事通过族子的背叛行为,反映了家族内部的信任危机与道德沦丧。宋荔裳虽最终得以昭雪,但这一事件无疑给家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故事通过这一情节,警示人们应重视家族内部的和谐与信任,避免因个人私欲而破坏家族团结。

《陆夫人》一文通过陆夫人的梦境,揭示了因果报应与前世孽缘的主题。陆夫人在梦中被带到阴间,得知自己的病痛源于前世的孽缘。故事通过陆夫人与文达公的对话,强调了因果报应的不可逃避性。陆夫人虽试图通过扶起女尸来化解孽缘,但最终未能成功,暗示了孽缘的深重与难以化解。故事通过这一情节,告诫人们应行善积德,避免因前世孽缘而招致今生的苦难。

《牛头大王》一文通过牛头大王的传说,揭示了民间信仰与现实的冲突。牛头大王作为神灵,起初因村民的供奉而显灵,但随着村民周蛮子儿的死亡,牛头大王的威信受到质疑。周蛮子儿因儿子死亡而愤怒,最终毁坏了牛头大王的塑像与庙宇。故事通过这一情节,反映了民间信仰的脆弱性与现实生活的残酷性。牛头大王的消失,象征着村民对神灵的信仰破灭,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绝望。

《水定庵牡丹》一文通过汪公易堂与牡丹妖的对抗,揭示了人与妖之间的较量。汪公易堂因不信邪而试图折取牡丹,结果反被牡丹妖所伤。故事通过汪公易堂的失败,强调了妖力的强大与人类的渺小。牡丹妖的存在,象征着自然界的不可控与神秘力量。汪公易堂虽最终折断了牡丹,但也因此付出了代价。故事通过这一情节,告诫人们应敬畏自然,不可轻易挑战未知的力量。

《乌台》一文通过乌台的传说,揭示了包拯审案的公正与威严。乌台作为包拯审案的地方,象征着正义与法律的权威。故事通过乌台的神秘与不可侵犯,强调了包拯审案的公正无私。乌台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包拯的敬仰与对正义的追求。故事通过这一情节,告诫人们应尊重法律与正义,不可轻易挑战法律的权威。

这段文本包含了多个独立的故事,涉及鬼神、科举、梦境等元素,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间信仰。

首先,故事中的鬼神情节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信仰。例如,鬼附身、鬼复仇、鬼相思等情节,反映了人们相信鬼神能够干预人间事务,甚至影响人的命运。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如孝道、忠诚、正义等。

其次,科举考试的故事揭示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重要性。程叔才的故事反映了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偶然性,即使文章有误,也可能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中举。这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文人对科举的重视和焦虑。

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也是这些故事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江闿梦见周仓,后来在现实中见到与梦中相似的周仓像,这种梦境与现实的呼应反映了人们对命运的敬畏和对神明的信仰。

此外,故事中的孝道观念也贯穿始终。例如,汪以炘为救母亲而采取极端措施,反映了孝道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这种孝道观念不仅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些故事通过鬼神、科举、梦境等元素,展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间信仰,反映了人们对命运、道德、家庭伦理的深刻思考。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婚姻习俗以及官场生活等多个方面。首先,张光熊的故事反映了古代读书人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家庭对子女的严格管束。牛郎织女的传说在这里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纯洁与忠贞,而狐仙的出现则增添了神秘色彩,反映了民间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赵氏再婚成怨偶的故事则揭示了古代婚姻中的宿命观念。赵氏与郑禅宝的誓言‘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体现了古代人对婚姻的执着与忠诚,而赵氏转世后的悲剧则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婚姻的复杂性,也揭示了社会对女性命运的束缚。

童其澜的故事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反映了古代官员对天命与神职的信仰。童其澜自称被任命为河神,表现了他对神职的虔诚与敬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神权的崇拜。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官员的精神世界,也揭示了他们对生死的超然态度。

镜山寺僧的故事则带有佛教的轮回观念,反映了古代人对前世今生的思考。王孝廉自称前世为镜山寺僧,今生为官宦子弟,表现了他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佛教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也揭示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江秀才的故事则展示了古代科技与民间智慧的结合。江秀才制作的奇器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创造力,也反映了民间对科技的探索与追求。木牛、木驴等工具的发明则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既有对爱情、婚姻、宗教的思考,也有对科技、官场、命运的探索。这些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位父亲对两个儿子外出游历的担忧,以及他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子平安的深情。文中提到‘吾二子外游于楚’,楚地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风景秀丽的地方,但也因其地理位置偏远,常被视为险地。父亲对儿子的安危感到极度忧虑,甚至愿意‘以老身代之’,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庭中父爱的深沉与无私。

文中提到‘今日未时三刻,理应同溺洞庭’,洞庭湖作为中国著名的湖泊,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许多关于水患的传说。父亲担心儿子会在洞庭湖遭遇不测,这种担忧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知命运的恐惧。

‘不半月,凶问果至’这句话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局,父亲的预感成真,儿子的噩耗传来。这种情节安排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宿命论思想,即人的命运往往无法逃脱天意的安排。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悲剧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怀与无奈。

最后,文中提到‘此其弟子戴震为余言’,戴震作为清代著名的学者,他的言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通过戴震的叙述,这段故事不仅具有情感上的感染力,还带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戴震的参与也为这段故事增添了学术和文化上的深度,使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悲剧,更是一个反映古代社会伦理和思想的文化符号。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家庭伦理中的父爱、宿命论思想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它不仅具有文学上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齐谐-卷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11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