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一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一-原文

天象一之一

夫在天成象,圣人是观,日月五星,象之著者,变常舛度,征咎随焉。然则明 晦晕蚀,疾余犯守,飞流欻起,彗孛不恆,或皇灵降临,示谴以戒下,或王化有亏, 感达於天路。《易》称“天垂象,见吉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书》曰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是故有国有家者之所祗畏也。百王兴废之验,万国 祸福之来,兆勤虽微,冈不必至,著於前载,不可得而备举也。班史以日晕五星之 属列《天文志》,薄蚀彗孛之比入《五行说》。七曜一也,而分为二《志》,故陆 机云学者所疑也。今以在天诸异咸入天象,其应征符合,随而条载,无所显验则阙 之云。

太祖天兴五年八月,天鸣。

六年九月,天鸣。

皇始二年十月壬辰,日晕,有佩璚。占曰“兵起”。天兴元年九月,乌丸张超 收合亡命,众党三千余家,据渤海之南皮,自号征东大将军、乌丸王,钞掠诸郡。 诏将军庚岳讨之。

天兴三年六月庚辰朔,日有蚀之。占曰“外国侵,土地分”。五年五月,姚兴 遣其弟义阳公平率众四万来侵平阳,乾壁为平所陷。

六年四月癸巳朔,日有蚀之。占曰“兵稍出”。十月,太祖诏将军伊谓率骑二 万北袭高车,大破之。

天赐五年七月戊戌朔,日有蚀之。占曰“后死”。六年七月,夫人刘氏薨,后 谥为宣穆皇后。

太宗神瑞二年八月庚辰晦,日有蚀之。

世祖始光四年六月癸卯朔,是有蚀之。占曰“诸侯非其人”。神元年二月, 司空奚斤、监军侍御史安颉讨赫连昌,擒之於安定。其余众立昌弟定为主,走还平 凉,斤追之,为定所擒。将军丘堆弃甲与守将高凉王礼东走蒲坂,世祖怒,斩堆。

神元年十一月乙未朔,日有蚀之。

太延元年正月己未朔,日有蚀之。

四年十一月丁卯朔,日有蚀之。

太平真君元年四月戊午朔,日有蚀之。

三年八月甲戌晦,日有蚀之。

六年六月戊子朔,日有蚀之。占曰“有九族夷灭”。七年正月戊辰,世祖车驾 次东雍州。庚午,围薛永宗营垒。永宗出战,大败,六军乘之,永宗众溃,斩永宗, 男女无少长皆赴汾水而死。

七年六月癸未朔,日有蚀之。占曰“不臣欲杀”。八年三月,河西王沮渠牧犍 谋反,伏诛。

十年夏四月丙申朔,日有蚀之。

六月庚寅朔,日有蚀之。占曰“将相诛”。十一年六月已亥,诛司徒崔浩。

十一年十二月辛未,日南北有珥。

高宗兴安元年十一月己卯,日出赤如血。

二年三月,日晕。

兴光元年七月丙申朔,日有蚀之。

和平元年九月庚申朔,日有蚀之。

三年二月壬子朔,日有蚀之。占曰“有白衣之会”。六年五月癸卯,高宗崩。

显祖皇兴元年十月己卯朔,日有蚀之。

二年四月丙子朔,日有蚀之。占曰“将诛”。四年十月,诛济南王慕容白曜。

十月癸酉朔,日有蚀之。占曰“尊后有忧”。三年,夫人李氏薨,后谥思皇后。

三年十月丁酉朔,日有蚀之。

高祖延兴元年十二月癸卯,日有蚀之。占曰“有兵”。二年正月乙卯,统万镇 胡民相率北叛,遣宁南将军、交阯公韩拔等灭之。

三年十二月癸卯朔,日有蚀之。

四年正月癸酉朔,日有蚀之。占曰“有崩主,天下改服。有大臣死”。五年十 二月己丑,征北大将军城阳王寿薨。六年六月辛未,显祖崩。

七月丙寅,日有背珥。

五年正月丁酉,白虹贯日,直珥一。

承明元年三月辛卯,日晕五重,有二珥。

太和元年冬十月辛亥朔,日有蚀之。

二年正月辛亥,日晕,东西有珥。

二月乙酉晦,日有蚀之。占曰“有欲反者,近三月,远三年”。四年正月癸卯, 洮阳羌叛,枹罕镇将讨平之。

九月乙巳朔,日有蚀之。占曰:“东邦发兵”。四年十月丁未,兰陵民桓富杀 其县令,与昌虑桓和北连太山群盗张和颜等,聚党保五固,推司马朗之为主,诏淮 阳王尉元等讨之。

三年春正月癸丑,日晕,东西有珥,有佩戟一重,北有偃戟四重,后有白气贯 日珥,状如车轮。京师不见,雍州以闻。

三月癸卯朔,日有蚀之。占曰“大臣诛”。四月,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有罪, 赐死。

四年正月辛酉,日东西有珥,北有佩,日晕贯两珥。

五年正月庚辰,日晕,东西有珥;南北并白气,长一丈,广二尺许;北有连环 晕。又贯珥内,复有直气,长三丈许,内黄,中青,外白。晕乍成,散,乃灭。

七月庚申朔,日有蚀之。

七年十二月乙巳朔,日有蚀之。

八年正月戊寅,有白气贯日。占曰“近臣乱”。十年三月丁亥,中散梁众保等 谋反,伏诛。

十一年十一月丁亥,日失色。

十二年三月戊戌,白虹贯日。

十三年二月乙亥朔,日十五分蚀八。占曰“有白衣之会”。十一月己未,安丰 王猛薨。

十四年二月已巳朔未时,云气班驳,日十五分蚀一。占曰“有白衣之会”。九 月癸丑,文明太皇太后冯氏崩。

十五年正月癸亥晦,日有蚀之。占曰“王者将兵,天下扰动”。十七年六月丙 戌,高祖南伐。

十七年六月庚辰朔,日有蚀之。

十八年五月甲戌朔,日有蚀之。

二十年九月庚寅晦,日有蚀之。

二十三年六月已卯,日中有黑气。占曰“内有

逆谋”。八月癸亥,南徐州刺史 沈陵南叛。

十二月甲申,日中有黑气,大如桃。

世宗景明元年正月辛丑朔,日有蚀之。

七月己亥朔,日有蚀之。

二年四月癸酉,日自午及未再晕,内黄外白。

七月癸巳朔,日有蚀之。

八月戊辰,日赤无光,中有黑子一。

三年正月乙巳,日中有黑气如鹅子,申酉复见,又有二黑气横贯日。

二月辛卯,日中有黑气,大如鹅子。

七月丁巳朔,日有蚀之。

正始元年十二月丙戌,黑所贯日。壬子,日有冠珥,内黄外青。占曰“天下喜”。

三年正月丁卯,皇子生,大赦天下。

三年二月甲辰,日左右有珥,内赤外黄。辛亥,日晕,外白内黄。

十月乙巳,日赤无光。

十二月乙卯,日晕,内黄外青,东西有珥,北有背。巳时,白虹贯日。

永平元年三月己酉,日南北有珥,外青内黄,晕不匝;西北有直气,长尺余; 北有白虹贯日。

八月壬子朔,日有蚀之。

二年八月丙午朔,日有蚀之。丁卯旦,日旁有黑气,形如月,从东南来冲日。 如此者一辰,乃灭。

三年二月甲子,日中有黑气二。

十二月乙未,日交晕,中赤外黄,东西有珥,南北白晕贯日,皆匝。

四年十一月癸卯,日中有黑气二,大如桃。占曰“天子崩”。延昌四年正月丁 巳,世宗升遐。

十二月壬戌朔,日有蚀之。在牛四度。占曰“其国叛兵发”。延昌二年二月庚 辰,萧衍郁洲民徐玄明等斩送衍镇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州内附。

延昌元年二月甲戌至于辛巳,日初出及将没,赤白无光明。

五月己未晦,日十五分蚀九。占曰“大旱,民流千里”。二年春,京师民饥, 死者数万口。

二年闰月辛亥,日中有黑气。占曰“内有逆谋”。三年十一月丁巳,幽州沙门 刘僧绍聚众反,自号净居国明法王,州郡捕斩之。

五月甲寅朔,日有蚀之,京师不见,恆州以闻。

三年三月庚申,日交晕,其色内赤黄,外青白;南北有佩,可长二丈许,内赤 黄,外青白;西有白晕贯日。又日东有一抱,长二丈许,内赤黄,外青。

肃宗熙平元年三月戊辰朔,日有蚀之。丁丑,日出无光,至于酉时。占曰“兵 起”。神龟元年正月,秦州羌反;二月己酉,东益州氐反;七月,河州民却铁忽聚 众反,自称水池王。

四月甲辰卯时,日晕币;西有一背,内赤外黄;南北有珥,内赤外黄;渐灭。

十二月己酉,日晕,北有一抱,内赤外白,两傍有珥,北有白虹贯日。

神龟元年三月丁丑,白虹贯日。占曰“天下有来臣之众,不三年”。十一月乙 酉,蠕蠕莫缘梁贺侯豆率男女七百口来降。

二年正月辛巳朔,日有蚀之。

正光元年正月乙亥朔,日有蚀之。占曰“有大臣亡”。七月丙子,杀太傅、领 太尉、清河王怿。

二年五月丁酉,日有蚀之,夏州以闻。

三年正月甲寅,日交晕,内赤外青,有白虹贯晕;外有直气,长二丈许,内赤 外青。

五月壬辰朔,日有蚀之。占曰“秦邦不臣”。五年六月,秦州城人莫折大提据 城反,自称秦王。

十月己巳,太史奏自八月已来,黄埃掩日,日出三丈,色赤如赭,无光曜。

十一月己丑朔,日有蚀之。占曰“有小兵,在西北”。四年二月己卯,蠕蠕主 阿那瑰率众犯塞。

四年十一月癸未朔,日有蚀之。

五年闰月乙酉,日晕,内赤外青;南有珥,上有一抱两背,内赤外青。

三月丁卯,日晕三重,外青内赤。占曰“有谋其主”。孝昌元年正月庚申,徐 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反,自称宋王。

十二月丙申,日晕,南北有珥,上有两抱一背。

孝昌元年十二月丙戌,白虹刺日不过,虹中有一背。占曰:有臣背其主”,一 曰“有反城”。二年九月己卯,东豫州刺史元庆和据城南叛。

三年十一月戊寅辰时,日晕,东面不合,其色内赤外黄;东西有珥,内赤外黄; 西北去晕一尺余,有一背,长二丈余,广三尺许,内赤外黄。

庄帝永安二年三月甲戌未时,日晕三重,内黄赤,外青白,晕东西两处不合, 其状如抱。

五月辛酉,日晕,东西两处不合。辛未申时,日南有珥;去一尺余有一背,长 三丈许,广五尺余,内赤外青。

七月丙寅,直东去日三尺许有一背,长二丈余,内赤外青。半食顷,从北头渐 灭至半,须臾还如初见,内赤外青,其色分炳。

十月己酉朔,日从地下蚀出,十五分蚀七,亏从西南角起。占曰“西夷欲杀, 后有大兵,必西行”。三年四月丁卯,雍州刺史尔朱天光讨擒万俟丑奴、萧宝夤於 安定,送京师斩之。

三年五月戊戌辰时,日晕币,内赤外白,晕内有两珥;西有白虹贯日;东北有 一背,内赤外青;南有一背,内赤外青;东有一抱,内青外赤。京师不见,青州表 闻。

六月辛丑,日晕,白虹贯日。

前废帝普泰元年三月丁亥,日月并赤赭色,天地溷浊。

六月己亥朔,日蚀从西南角起,云阴不见,定相二州表闻。占曰“主弱,小人 持政”。时尔朱世隆兄弟专擅威福。

后废帝中兴二年二月辛丑辰时,日晕,东西不合,其色同内赤外青;南北有珥; 西北去晕一尺余有一背,长二丈许,可广三尺,内赤外青。

十一月,日晕再重;上有背,长三丈余,内青

外赤。

出帝太昌元年五月,日晕再重;上有两背,一尺许。癸丑午时,日南有珥;去 日一尺余有一背,长三丈许,广五尺,内赤外青。

十月辛酉朔,日从地下蚀出,亏从西南角起。占曰“有兵大行”。永熙二年正 月甲午,齐献武王自晋阳出讨尔朱兆。丁酉,大破之於赤洪岭,兆遁走自杀。

永熙二年四月巳未朔,日有蚀之,在丙,亏从正南起。占曰“君阴谋”。三年 五月辛卯,出帝为斛斯椿等诸佞关构,猜於齐献武王,托讨萧衍,盛暑征发河南诸 州之兵,天下怪恶之。语在《斛斯椿传》。

三年四月癸丑,日有蚀之。占曰“有乱杀天子者”。七月丁未,出帝为斛斯椿 等迫胁,遂出於长安。

孝静元象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蚀之。占曰“大臣死”。八月辛卯,司徒公 高敖曹战殁於河阴。六月己丑,日晕一重,有两珥;上有背,长二丈余。十一月己 巳辰时,日晕,南面不合,东西有珥、背;有白虹,至珥不彻。

二年二月己丑巳时,日晕币,白虹贯日不彻。

兴和二年闰月丁丑朔,日有蚀之。占曰“有小兵”。七月癸巳,元宝炬广豫二 州行台赵继宗、南青州刺史崔康寇阳翟,镇将击走之。

武定三年冬十一月壬申,日晕两重,东南角不合;西南、东北有珥;西北有两 重背;东北、西北有白气,并有两珥;中间有一白气,东西横至珥。

十二月乙酉,竟天微有白云,日晕,东南角不合;西南、东北有珥;西北有一 背,去日一尺。

五年正月己亥朔,日有蚀之,从西南角起。占曰“不有崩丧,必有臣亡,天下 改服”。丙午,齐献武王薨。

三月辛丑,日晕币,西北交晕贯日,并有一珥一抱。

六年七月庚寅朔,日有蚀之。亏从西北角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一-译文

天象一之一

天上的景象形成,圣人会观察,日月和五星是其中最显著的,它们的变化和异常会带来征兆和灾祸。然而,明暗、晕蚀、疾余、犯守、飞流、彗孛等现象,有时是皇灵降临,警示世人,有时是王化有亏,感应到天路。《易经》说“天垂象,见吉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尚书》说“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因此,国家和家族都对此敬畏。历代帝王的兴衰,各国的祸福,虽然征兆微小,但未必不会到来,记载在前人的典籍中,无法一一列举。班固的《汉书》将日晕、五星等现象列入《天文志》,薄蚀、彗孛等现象列入《五行说》。七曜本是同一类,却分为两《志》,所以陆机说这是学者所疑惑的。现在将天上的各种异常现象都归入天象,其应验的征兆符合的,随条记载,没有明显应验的则空缺。

太祖天兴五年八月,天鸣。

六年九月,天鸣。

皇始二年十月壬辰,日晕,有佩璚。占卜说“兵起”。天兴元年九月,乌丸张超收合亡命之徒,聚集了三千多家,占据渤海南皮,自号征东大将军、乌丸王,劫掠各郡。朝廷下诏派将军庚岳讨伐他。

天兴三年六月庚辰朔,日有蚀之。占卜说“外国侵,土地分”。五年五月,姚兴派他的弟弟义阳公平率四万大军来侵犯平阳,乾壁被平攻陷。

六年四月癸巳朔,日有蚀之。占卜说“兵稍出”。十月,太祖下诏派将军伊谓率两万骑兵北袭高车,大破敌军。

天赐五年七月戊戌朔,日有蚀之。占卜说“后死”。六年七月,夫人刘氏去世,谥号为宣穆皇后。

太宗神瑞二年八月庚辰晦,日有蚀之。

世祖始光四年六月癸卯朔,日有蚀之。占卜说“诸侯非其人”。神元年二月,司空奚斤、监军侍御史安颉讨伐赫连昌,在安定擒获了他。其余部众立昌的弟弟定为主,逃回平凉,奚斤追击,被定擒获。将军丘堆弃甲与守将高凉王礼东逃蒲坂,世祖大怒,斩了丘堆。

神元年十一月乙未朔,日有蚀之。

太延元年正月己未朔,日有蚀之。

四年十一月丁卯朔,日有蚀之。

太平真君元年四月戊午朔,日有蚀之。

三年八月甲戌晦,日有蚀之。

六年六月戊子朔,日有蚀之。占卜说“有九族夷灭”。七年正月戊辰,世祖车驾到达东雍州。庚午,围攻薛永宗的营垒。永宗出战,大败,六军乘胜追击,永宗部众溃散,斩永宗,男女老少都跳入汾水而死。

七年六月癸未朔,日有蚀之。占卜说“不臣欲杀”。八年三月,河西王沮渠牧犍谋反,被诛杀。

十年夏四月丙申朔,日有蚀之。

六月庚寅朔,日有蚀之。占卜说“将相诛”。十一年六月已亥,诛杀司徒崔浩。

十一年十二月辛未,日南北有珥。

高宗兴安元年十一月己卯,日出赤如血。

二年三月,日晕。

兴光元年七月丙申朔,日有蚀之。

和平元年九月庚申朔,日有蚀之。

三年二月壬子朔,日有蚀之。占卜说“有白衣之会”。六年五月癸卯,高宗去世。

显祖皇兴元年十月己卯朔,日有蚀之。

二年四月丙子朔,日有蚀之。占卜说“将诛”。四年十月,诛杀济南王慕容白曜。

十月癸酉朔,日有蚀之。占卜说“尊后有忧”。三年,夫人李氏去世,谥号为思皇后。

三年十月丁酉朔,日有蚀之。

高祖延兴元年十二月癸卯,日有蚀之。占卜说“有兵”。二年正月乙卯,统万镇的胡民相继北叛,朝廷派宁南将军、交阯公韩拔等讨平。

三年十二月癸卯朔,日有蚀之。

四年正月癸酉朔,日有蚀之。占卜说“有崩主,天下改服。有大臣死”。五年十二月己丑,征北大将军城阳王寿去世。六年六月辛未,显祖去世。

七月丙寅,日有背珥。

五年正月丁酉,白虹贯日,直珥一。

承明元年三月辛卯,日晕五重,有二珥。

太和元年冬十月辛亥朔,日有蚀之。

二年正月辛亥,日晕,东西有珥。

二月乙酉晦,日有蚀之。占卜说“有欲反者,近三月,远三年”。四年正月癸卯,洮阳羌叛,枹罕镇将讨平。

九月乙巳朔,日有蚀之。占卜说:“东邦发兵”。四年十月丁未,兰陵民桓富杀其县令,与昌虑桓和北连太山群盗张和颜等,聚党保五固,推司马朗之为主,朝廷下诏淮阳王尉元等讨伐。

三年春正月癸丑,日晕,东西有珥,有佩戟一重,北有偃戟四重,后有白气贯日珥,状如车轮。京师不见,雍州报告。

三月癸卯朔,日有蚀之。占卜说“大臣诛”。四月,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有罪,赐死。

四年正月辛酉,日东西有珥,北有佩,日晕贯两珥。

五年正月庚辰,日晕,东西有珥;南北并白气,长一丈,广二尺许;北有连环晕。又贯珥内,复有直气,长三丈许,内黄,中青,外白。晕乍成,散,乃灭。

七月庚申朔,日有蚀之。

七年十二月乙巳朔,日有蚀之。

八年正月戊寅,有白气贯日。占卜说“近臣乱”。十年三月丁亥,中散梁众保等谋反,被诛杀。

十一年十一月丁亥,日失色。

十二年三月戊戌,白虹贯日。

十三年二月乙亥朔,日十五分蚀八。占卜说“有白衣之会”。十一月己未,安丰王猛去世。

十四年二月已巳朔未时,云气斑驳,日十五分蚀一。占卜说“有白衣之会”。九月癸丑,文明太皇太后冯氏去世。

十五年正月癸亥晦,日有蚀之。占卜说“王者将兵,天下扰动”。十七年六月丙戌,高祖南伐。

十七年六月庚辰朔,日有蚀之。

十八年五月甲戌朔,日有蚀之。

二十年九月庚寅晦,日有蚀之。

二十三年六月已卯,日中有黑气。占卜说“内有

有人策划叛乱。八月癸亥日,南徐州刺史沈陵向南叛变。

十二月甲申日,太阳中出现黑气,大小如桃。

世宗景明元年正月辛丑日初一,发生日食。

七月己亥日初一,发生日食。

二年四月癸酉日,太阳从午时到未时再次出现晕圈,内黄外白。

七月癸巳日初一,发生日食。

八月戊辰日,太阳呈红色无光,中间有一个黑点。

三年正月乙巳日,太阳中出现黑气如鹅蛋大小,申时和酉时再次出现,还有两道黑气横贯太阳。

二月辛卯日,太阳中出现黑气,大小如鹅蛋。

七月丁巳日初一,发生日食。

正始元年十二月丙戌日,黑气贯穿太阳。壬子日,太阳出现冠珥,内黄外青。占卜说“天下将有大喜事”。

三年正月丁卯日,皇子出生,大赦天下。

三年二月甲辰日,太阳左右出现珥,内赤外黄。辛亥日,太阳出现晕圈,外白内黄。

十月乙巳日,太阳呈红色无光。

十二月乙卯日,太阳出现晕圈,内黄外青,东西有珥,北面有背。巳时,白虹贯穿太阳。

永平元年三月己酉日,太阳南北有珥,外青内黄,晕圈不完整;西北有直气,长一尺多;北面有白虹贯穿太阳。

八月壬子日初一,发生日食。

二年八月丙午日初一,发生日食。丁卯日早晨,太阳旁有黑气,形状如月亮,从东南方向冲向太阳。持续了一个时辰,然后消失。

三年二月甲子日,太阳中出现两道黑气。

十二月乙未日,太阳出现交晕,中赤外黄,东西有珥,南北有白晕贯穿太阳,晕圈完整。

四年十一月癸卯日,太阳中出现两道黑气,大小如桃。占卜说“天子将崩”。延昌四年正月丁巳日,世宗去世。

十二月壬戌日初一,发生日食。在牛宿四度。占卜说“国家将有叛兵发动”。延昌二年二月庚辰日,萧衍的郁洲民徐玄明等人斩杀并送来萧衍的镇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张稷的首级,以州归附。

延昌元年二月甲戌日至辛巳日,太阳初出和将落时,赤白无光。

五月己未日晦日,日食十五分之九。占卜说“将有大旱,百姓流离千里”。二年春天,京师百姓饥荒,死者数万人。

二年闰月辛亥日,太阳中出现黑气。占卜说“内部有叛乱阴谋”。三年十一月丁巳日,幽州僧人刘僧绍聚众反叛,自称净居国明法王,州郡捕杀了他。

五月甲寅日初一,发生日食,京师未见,恆州报告。

三年三月庚申日,太阳出现交晕,内赤黄外青白;南北有佩,长约二丈,内赤黄外青白;西面有白晕贯穿太阳。太阳东面有一抱,长约二丈,内赤黄外青。

肃宗熙平元年三月戊辰日初一,发生日食。丁丑日,太阳初出无光,直到酉时。占卜说“将有兵乱”。神龟元年正月,秦州羌人反叛;二月己酉日,东益州氐人反叛;七月,河州民却铁忽聚众反叛,自称水池王。

四月甲辰日卯时,太阳出现晕圈;西面有一背,内赤外黄;南北有珥,内赤外黄;逐渐消失。

十二月己酉日,太阳出现晕圈,北面有一抱,内赤外白,两旁有珥,北面有白虹贯穿太阳。

神龟元年三月丁丑日,白虹贯穿太阳。占卜说“天下将有来臣之众,不到三年”。十一月乙酉日,蠕蠕莫缘梁贺侯豆率男女七百口来降。

二年正月辛巳日初一,发生日食。

正光元年正月乙亥日初一,发生日食。占卜说“将有大臣去世”。七月丙子日,杀太傅、领太尉、清河王怿。

二年五月丁酉日,发生日食,夏州报告。

三年正月甲寅日,太阳出现交晕,内赤外青,有白虹贯穿晕圈;外有直气,长约二丈,内赤外青。

五月壬辰日初一,发生日食。占卜说“秦邦将不臣服”。五年六月,秦州城人莫折大提据城反叛,自称秦王。

十月己巳日,太史报告自八月以来,黄埃遮蔽太阳,太阳升起三丈高,色赤如赭,无光。

十一月己丑日初一,发生日食。占卜说“西北方将有小的兵乱”。四年二月己卯日,蠕蠕主阿那瑰率众侵犯边塞。

四年十一月癸未日初一,发生日食。

五年闰月乙酉日,太阳出现晕圈,内赤外青;南面有珥,上有一抱两背,内赤外青。

三月丁卯日,太阳出现三重晕圈,外青内赤。占卜说“将有谋反其主之事”。孝昌元年正月庚申日,徐州刺史元法僧据城反叛,自称宋王。

十二月丙申日,太阳出现晕圈,南北有珥,上有两抱一背。

孝昌元年十二月丙戌日,白虹刺日不过,虹中有一背。占卜说“有臣子背叛其主”,一说“有城池反叛”。二年九月己卯日,东豫州刺史元庆和据城南叛。

三年十一月戊寅日辰时,太阳出现晕圈,东面不完整,内赤外黄;东西有珥,内赤外黄;西北离晕圈一尺多,有一背,长约二丈,宽三尺,内赤外黄。

庄帝永安二年三月甲戌日未时,太阳出现三重晕圈,内黄赤外青白,晕圈东西两处不完整,形状如抱。

五月辛酉日,太阳出现晕圈,东西两处不完整。辛未日申时,太阳南面有珥;离一尺多有一背,长约三丈,宽五尺多,内赤外青。

七月丙寅日,直东离太阳三尺多有一背,长约二丈,内赤外青。半顿饭的时间,从北头逐渐消失到一半,片刻后又恢复如初,内赤外青,颜色分明。

十月己酉日初一,太阳从地下蚀出,十五分之七被蚀,亏从西南角开始。占卜说“西夷欲杀,后有大兵,必西行”。三年四月丁卯日,雍州刺史尔朱天光讨擒万俟丑奴、萧宝夤于安定,送京师斩首。

三年五月戊戌日辰时,太阳出现晕圈,内赤外白,晕圈内有两珥;西面有白虹贯穿太阳;东北有一背,内赤外青;南面有一背,内赤外青;东面有一抱,内青外赤。京师未见,青州报告。

六月辛丑日,太阳出现晕圈,白虹贯穿太阳。

前废帝普泰元年三月丁亥日,日月皆呈赤赭色,天地浑浊。

六月己亥日初一,日食从西南角开始,云阴不见,定相二州报告。占卜说“君主软弱,小人掌权”。当时尔朱世隆兄弟专擅威福。

后废帝中兴二年二月辛丑日辰时,太阳出现晕圈,东西不完整,内赤外青;南北有珥;西北离晕圈一尺多有一背,长约二丈,宽三尺,内赤外青。

十一月,太阳出现双重晕圈;上有背,长约三丈多,内青。

外部呈现红色。

出帝太昌元年五月,太阳周围出现了两层光环;光环上有两个背,长约一尺。癸丑日午时,太阳南侧出现了日珥;距离太阳一尺多的地方有一个背,长约三丈,宽约五尺,内部红色,外部青色。

十月辛酉日初一,太阳从地下蚀出,亏缺从西南角开始。占卜说“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永熙二年正月甲午日,齐献武王从晋阳出发讨伐尔朱兆。丁酉日,在赤洪岭大败尔朱兆,尔朱兆逃走并自杀。

永熙二年四月巳未日初一,太阳出现蚀象,位于丙位,亏缺从正南开始。占卜说“君主有阴谋”。三年五月辛卯日,出帝被斛斯椿等奸臣构陷,对齐献武王产生猜疑,借口讨伐萧衍,在盛夏征发河南各州的兵力,天下人都感到奇怪和厌恶。详情记载在《斛斯椿传》中。

三年四月癸丑日,太阳出现蚀象。占卜说“有叛乱者杀害天子”。七月丁未日,出帝被斛斯椿等人胁迫,最终逃往长安。

孝静元象元年春正月辛丑日初一,太阳出现蚀象。占卜说“大臣会死”。八月辛卯日,司徒公高敖曹在河阴战死。六月己丑日,太阳周围出现一层光环,有两个日珥;光环上有一个背,长约二丈多。十一月己巳日辰时,太阳周围出现光环,南面不闭合,东西两侧有日珥和背;有白虹,但未贯穿日珥。

二年二月己丑日巳时,太阳周围出现光环,白虹贯穿太阳但未完全穿透。

兴和二年闰月丁丑日初一,太阳出现蚀象。占卜说“有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七月癸巳日,元宝炬的广豫二州行台赵继宗、南青州刺史崔康侵犯阳翟,被镇将击退。

武定三年冬十一月壬申日,太阳周围出现两层光环,东南角不闭合;西南、东北有日珥;西北有两层背;东北、西北有白气,并有两个日珥;中间有一道白气,东西横贯至日珥。

十二月乙酉日,天空微有白云,太阳周围出现光环,东南角不闭合;西南、东北有日珥;西北有一个背,距离太阳一尺。

五年正月己亥日初一,太阳出现蚀象,亏缺从西南角开始。占卜说“如果没有国家崩溃或丧事,必定有大臣死亡,天下将改换服饰”。丙午日,齐献武王去世。

三月辛丑日,太阳周围出现光环,西北方向的光环贯穿太阳,并有一个日珥和一个抱。

六年七月庚寅日初一,太阳出现蚀象。亏缺从西北角开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一-注解

天象:指天空中的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等。古人认为天象与人事有密切关系,常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吉凶祸福。

圣人:指具有极高智慧和道德的人,通常指古代圣贤或帝王。圣人通过观察天象来理解天道,指导人事。

日月五星:指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古人认为这些天体的运行和变化与人间事务有直接关联。

变常舛度:指天体运行偏离正常轨道或规律,古人认为这是天象异常的表现,预示着人间将有灾祸或变故。

征咎:指天象异常所预示的灾祸或过失。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是对人间行为的警示或惩罚。

明晦晕蚀:指日月的明暗变化、光晕和日食、月食等现象。这些现象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天象征兆。

疾余犯守:指天体运行速度异常或与其他天体相冲撞,古人认为这是天象异常的表现,预示着人间将有灾祸。

飞流欻起:指流星或彗星突然出现,古人认为这是天象异常的表现,预示着人间将有重大变故。

彗孛:指彗星,古人认为彗星的出现是不祥之兆,预示着战争、灾难等。

皇灵:指天帝或神灵,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是天帝或神灵对人间行为的警示或惩罚。

王化:指帝王的教化或统治,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与帝王的德行和统治有直接关系。

天路:指天象的变化与人间事务之间的联系,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是天帝或神灵通过天路传达信息的方式。

易:指《易经》,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哲学、占卜等,其中提到“天垂象,见吉凶”,强调天象与人事的关系。

书:指《尚书》,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等,其中提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强调通过观察天象来指导农业生产。

百王兴废:指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与帝王的命运有直接关系。

万国祸福:指各国的吉凶祸福,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与各国的命运有直接关系。

兆勤:指天象的征兆,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是人间事务的预兆。

班史:指《汉书》,中国古代史书之一,其中设有《天文志》,专门记载天象变化及其与人事的关系。

五行说:指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与天象、人事有密切关系。

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古人认为这七种天体的运行与人间事务有直接关系。

陆机:西晋文学家,曾对天象与人事的关系提出疑问,认为天象的变化不一定与人间事务有直接关系。

天鸣:指天空中发出的异常声音,古人认为这是天象异常的表现,预示着人间将有重大变故。

日晕:古代天文学术语,指太阳周围出现的光环,通常由大气中的冰晶折射阳光形成。在古代,日晕被视为天象异常,常被用来占卜吉凶。

佩璚:指日晕中出现的光环,古人认为这是天象异常的表现,预示着人间将有战争或其他灾祸。

乌丸: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曾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姚兴:后秦皇帝,曾多次发动对外战争。

高车: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赫连昌:夏国皇帝,曾与北魏发生战争。

薛永宗:北魏时期的叛将,曾发动叛乱,最终被镇压。

沮渠牧犍:北凉国王,曾发动叛乱,最终被北魏镇压。

崔浩:北魏时期的政治家,曾因政治斗争被诛杀。

慕容白曜:北魏时期的宗室,曾因谋反被诛杀。

韩拔:北魏时期的将领,曾参与镇压叛乱。

梁众保:北魏时期的官员,曾因谋反被诛杀。

冯氏:北魏文明太皇太后,曾掌握朝政大权。

高祖:指北魏孝文帝,曾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南征。

逆谋:指反叛、谋反的行为。在古代中国,逆谋被视为严重的罪行,通常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日有蚀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常与国家的兴衰、君主的命运相联系。

黑气:古代天文学中,黑气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可能与灾祸、战争、疾病等负面事件相关。

珥: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日晕或月晕两侧的光斑,形似耳环。在古代占卜中,珥的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白虹贯日:指白虹穿过太阳的现象,古代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可能与战争、叛乱等事件相关。

大赦天下:指君主发布赦令,赦免全国的罪犯,通常在国家有重大喜事或灾祸时发布。

天子崩:指皇帝去世,古代认为这是国家的大事,常与天象的变化相联系。

占:古代占卜术语,指根据天象异常进行占卜,预测吉凶。

兵起:指战争爆发,古代认为天象的变化可能与战争的爆发有关。

大旱:指严重的干旱,古代认为干旱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常与天象的变化相联系。

民流千里:指百姓流离失所,古代认为这是国家动荡、灾祸频发的表现。

反城:指城池被反叛者占领,古代认为这是国家动荡的表现。

主弱,小人持政:指君主软弱无能,小人掌握政权,古代认为这是国家衰败的表现。

背: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日晕或月晕上方的光斑,形似背脊。在古代占卜中,背的出现常被视为凶兆。

白虹: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日晕或月晕中出现的白色光带。在古代占卜中,白虹的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尤其是白虹贯日,被认为是极凶之兆。

蚀: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日食或月食。在古代占卜中,日食或月食被视为天象异常,常被用来占卜国家的吉凶。

齐献武王:指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欢,他在北魏末年崛起,最终建立了北齐政权。

斛斯椿:北魏末年的权臣,曾多次参与宫廷政变,最终导致北魏的分裂。

孝静:指北魏孝静帝元善见,他是北魏末代皇帝,最终被权臣逼迫退位。

高敖曹:北魏末年的将领,曾多次参与对抗尔朱氏的战斗,最终战死。

元宝炬:北魏末年的宗室成员,曾参与对抗尔朱氏的战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一-评注

《天象一之一》是《魏书》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的天象变化及其与人事的关系。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间事务有密切关系,通过观察天象可以预测吉凶祸福。本文通过对天象的详细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重视和对天命的敬畏。

本文首先提出了“在天成象,圣人是观”的观点,强调了天象与人事的关系。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是天帝或神灵对人间行为的警示或惩罚,因此帝王和统治者必须通过观察天象来理解天道,指导人事。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对天命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本文通过对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的记载,展示了古人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和记录。古人认为这些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间的吉凶祸福,因此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分析。例如,日食被认为预示着战争、灾祸或帝王的死亡,彗星的出现则被视为不祥之兆,预示着战争或灾难。

本文还通过对天象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对应关系的记载,展示了古人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理解。例如,文中记载了多次日食与战争、叛乱、帝王死亡等事件的对应关系,反映了古人对天象变化的重视和对天命的敬畏。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天命的敬畏。

总的来说,《天象一之一》通过对天象的详细记载和分析,展示了古人对天象与人事关系的理解,反映了古人对天命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的天象变化及其与政治事件的关联。古代中国,天象被视为上天对人间事务的预示,尤其是日食、黑气、珥、白虹贯日等现象,常被解释为国家的吉凶祸福。文本中多次提到日食、黑气、珥等天象,并附有占卜的结果,这些占卜结果往往与当时的政治事件相吻合,如叛乱、战争、君主去世等。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本反映了古代中国天人感应的思想,即天象与人间事务密切相关。天象的变化被视为上天对人间事务的警示或预示,尤其是日食、黑气等不祥之兆,常被解释为国家的动荡或君主的命运。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君主和官员们常常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国家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每一段都记录了具体的天象现象及其占卜结果,语言简练,信息密集。这种叙述方式符合古代史书的写作风格,注重事实的记载,较少加入主观评价。同时,文本中多次使用‘占曰’来引出占卜结果,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文本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本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天象观测和占卜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文本,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国家的未来,以及天象变化与政治事件之间的关联。此外,文本中提到的叛乱、战争、君主去世等事件,也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天人感应思想和占卜文化,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天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魏末年至北齐初年的一系列天象异常及其占卜结果,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及其与政治、军事事件的紧密联系。天象异常在古代被视为天意的体现,尤其是日晕、日食、白虹等异常现象,常被用来占卜国家的吉凶。

文中提到的日晕、珥、背、白虹等天象异常,均被赋予了特定的占卜意义。例如,日晕的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尤其是日晕再重、日晕币等复杂现象,往往预示着国家的动荡或君主的危机。白虹贯日更是被视为极凶之兆,预示着国家的重大变故或君主的死亡。

这些天象异常与当时的政治、军事事件紧密相关。例如,日晕再重、白虹贯日等异常现象出现后,紧接着便是齐献武王高欢的崛起、斛斯椿的政变、孝静帝的退位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似乎印证了天象异常的占卜结果,反映了古代中国“天人感应”的思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占卜结果,如“有兵大行”、“君阴谋”、“有乱杀天子者”等,这些占卜结果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揭示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敬畏与依赖。天象异常被视为天意的体现,君主和权臣们常常根据天象异常来调整自己的政治策略,甚至发动战争或政变。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复杂的天象异常及其占卜结果,语言凝练,信息量大。通过对天象异常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也揭示了天象异常与政治、军事事件的紧密联系,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天象记录,也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通过对天象异常的描写及其占卜结果的记载,作者揭示了古代中国“天人感应”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志-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7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