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三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三-原文

游明根 刘芳

游明根,字志远,广平任人也。祖鱓,慕容熙乐浪太守。父幼,冯跋假广平太守。和龙平,明根乃得归乡里。游雅称荐之,世祖擢为中书学生。性贞慎寡欲,综习经典。及恭宗监国,与公孙叡俱为主书。

高宗践祚,迁都曹主书,赐爵安乐男、宁远将军。高宗以其小心敬慎,每嗟美之。假员外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安乐侯,使于刘骏,直使明僧暠相对。前后三返,骏称其长者,迎送之礼,有加常使。显祖初,以本将军出为东青州刺史,加员外常侍。迁散骑常侍、平东将军、都督兗州诸军事、瑕丘镇将,寻就拜东兗州刺史,改爵新泰侯。为政清平,新民乐附。

高祖初,入为给事中,迁仪曹长,加散骑常侍。清约恭谨,号为称职。后王师南讨,诏假安南将军、仪曹尚书、广平公,与梁郡王嘉参谋军计。后兗州民叛,诏明根慰喻。敕南征沔西、仇城、连口三道诸军,禀明根节度。还都,正尚书,仍加散骑常侍。

诏以与萧赜绝使多年,今宜通否,群臣会议。尚书陆叡曰:“先以三吴不靖,荆梁有难,故权停之,将观衅而动。今彼方既靖,宜还通使。”明根曰:“中绝行人,是朝廷之事,深筑醴阳,侵彼境土,二三之理,直在萧赜。我今遣使,于理为长。”高祖从之。文明太后崩,群臣固请公除,高祖与明根往复。事在《礼志》。迁大鸿胪卿、河南王干师,尚书如故。随例降侯为伯。又参定律令,屡进谠言。

明根以年逾七十,表求致仕,诏不许。频表固请,乃诏曰:“明根风度清干,志尚贞敏,温恭静密,乞言是寄,故抑其高蹈之操,至于再三。表请殷勤,不容违夺,便己许其告辨。可出前后表付外,依礼施行。”引明根入见,高祖曰:“卿年耆德茂,服勤累朝,历职内外,并著显绩,逮于耆老,履道不渝。是以釐革之始,委以礼任,迟能迂德,匡赞于朕。然高尚悠邈,便尔言归,君臣之礼,于斯而毕,眷德思仁,情何可已。夫七十致仕,典礼所称;位隆固辞,贤者达节。但季俗陵迟,斯道弗继。卿独秉冲操,居今行古,有魏以来,首振颓俗,进可以光我朝化,退可以荣慰私门。”明根对曰:“臣桑榆之年,钟鸣漏尽,蒙陛下之泽,首领获全,待尽私庭,下奉先帝、陛下大恩,臣之愿也。但犬马之恋,不胜悲塞。”因泣不自胜。高祖命之令进,言别殷勤,仍为流涕。赐青纱单衣、委貌冠、被褥、锦袍等物。

其年,以司徒尉元为三老,明根为五更,行礼辟雍。语在《元传》。赐步挽一乘,给上卿之禄,供食之味,太官就第月送之。以定律令之勤,赐布帛一千匹、谷一千斛。后明根归广平,赐绢五百匹、安车一乘、马二匹、幄帐被褥。车驾幸鄴,明根朝于行宫。诏曰:“游五更光素蓬檐,归终衡里,可谓朝之旧德,国之老成。可赐帛五百匹、谷五百斛。”敕太官备送珍羞。后车驾幸鄴,又朝行宫,赐谷帛如前,为造甲第。国有大事,恆玺书访之。旧疹发动,手诏问疾,太医送药。太和二十三年卒于家,年八十一。世宗遣使吊祭,赙钱一十万、绢三百匹、布二百匹,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谥靖侯。

明根历官内外五十余年,处身以仁和,接物以礼让,时论贵之。高祖初,明根与高闾以儒老学业,特被礼遇,公私出入,每相追随,而闾以才笔时侮明根,世号高、游焉。子肇,袭爵。

肇,字伯始,高祖赐名焉。幼为中书学生,博通经史及《苍》、《雅》、《林》说。高祖初,为内秘书侍御中散。司州初建,为都官从事,转通直郎、秘阁令,迁散骑侍郎、典命中大夫。车驾南伐,肇上表谏止,高祖不纳。寻迁太子中庶子。

肇谦素敦重,文雅见任。以父老,求解官扶侍。高祖欲令遂禄养,乃出为本州南安王祯镇北府长史,带魏郡太守。王薨,复为高阳王雍镇北府长史,太守如故。为政清简,加以匡赞,历佐二王,甚有声迹。数年,以父忧解任。

景明末,征为廷尉少卿,固辞,乃授黄门侍郎。迁散骑常侍,黄门如故。兼侍中,为畿内大使,黜陟善恶,赏罚分明。转太府卿,徙廷尉卿,兼御史中尉,黄门如故。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持法仁平,断狱务于矜恕。尚书令高肇,世宗之舅,为百僚慑惮,以肇名与己同,欲令改易。肇以高祖所赐,秉志不许,高肇甚衔之。世宗嘉其刚梗。

卢昶之在朐山也,肇谏曰:“朐山蕞尔,僻在海滨,山湖下垫,民无居者,于我非急,于贼为利。为利,故必致死而争之;非急,故不得已而战。以不得已之众,击必死之师,恐稽延岁月,所费遂甚。假令必得朐山,徒致交争,终难全守,所谓无益之田也。知贼将屡以宿豫求易朐山,臣愚谓此言可许。朐山久捍危敝,宜速审之。若必如此,宿豫不征而自伏。持此无用之地,复彼旧有之疆,兵役时解,其利为大。”世宗将从之,寻而昶败。

迁侍中。萧衍军主徐玄明斩其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以郁洲内附,朝议遣兵赴援。肇表曰:“玄明之款,虽奔救是当,然事有损益,或惮举而功多,或因小而生患,不可必也。今六里、朐山,地实接海,陂湖下湿,人不可居。郁洲又在海中,所谓虽获石田,终无所用。若不待连兵,

言为然,曰:“此非刘石经邪?”

昔汉世造三字石经于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 往质焉。

芳音义明辨,疑者皆往询访,故时人号为刘石经。

酒阑,芳与肃俱出,肃 执芳手曰:“吾少来留意《三礼》,在南诸儒,亟共讨论,皆谓此义如吾向言,今 闻往释,顿祛平生之惑。”

芳理义精通,类皆如是。

高祖迁洛,路由朝歌,见殷比干墓,怆然悼怀,为文以吊之。

芳为注解,表上 之。

诏曰:“览卿注,殊为富博。但文非屈宋,理惭张贾。既有雅致,便可付之集 书。”

诏以芳经学精洽,超迁国子祭酒。

以母忧去官。

高祖南征宛邓,起为辅国将 军、太尉长史,从太尉、咸阳王禧攻南阳。

萧鸾将裴叔业入寇徐州,疆场之民颇怀 去就,高祖忧之,以芳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徐州大中正,行徐州事。

后兼侍中, 从征马圈。

高祖崩于行宫。

及世宗即位,芳手加衮冕。

高祖自袭敛暨于启祖、山陵、 练除,始末丧事,皆芳撰定。

咸阳王禧等奉申遗旨,令芳入授世宗经。

及南徐州刺 史沈陵外叛,徐州大水,遣芳抚慰赈恤之。

寻正侍中,祭酒、中正并如故。

芳表曰:“夫为国家者,罔不崇儒尊道,学校为先。诚复政有质文,兹范不易, 谅由万端资始,众务禀法故也。唐虞已往,典籍无据;隆周以降,任居虎门。《周 礼·大司乐》云:‘师氏,掌以微诏王。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之事,以 教国子弟。’蔡氏《劝学篇》云:‘周之师氏,居虎门左,敷陈六艺,以教国子。’ 今之祭酒,即周师氏。《洛阳记》:国子学宫与天子宫对,太学在开阳门外。案 《学记》云:‘古之王者,建国亲民,教学为先。’郑氏注云:‘内则设师保以教, 使国子学焉;外则有太学、庠序之官。’由斯而言,国学在内,太学在外,明矣。 案如《洛阳记》,犹有仿像。臣愚谓:今既徙县崧瀍,皇居伊洛,宫阙府寺,佥复 故趾,至于国学,岂可舛替?校量旧事,应在宫门之左。至如太学,基所炳在,仍 旧营构。又云:太和二十年,发敕立四门博士,于四门置学。臣案:自周已上,学 惟以二,或尚西,或尚东,或贵在国,或贵在郊。爰暨周室,学盖有六。师氏居内, 太学在国,四小在郊。《礼记》云周人‘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礼》 又云:‘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太子齿。’注云:‘四学,周四郊之虞庠也。’案 《大戴·保傅篇》云:‘帝入东学,尚亲而贵仁;帝入南学,尚齿而贵信;帝入西 学,尚贤而贵德;帝入北学,尚贵而尊爵;帝入太学,承师而问道。’周之五学, 于此弥彰。案郑注《学记》,周则六学。所以然者,注云:‘内则设师保以教,使 国子学焉;外则有太学、庠序之官。’此其证也。汉魏已降,无复四郊。谨寻先旨, 宜在四门。案王肃注云:‘天子四郊有学,去王都五十里。’考之郑氏,不云远近。 今太学故坊,基趾宽旷,四郊别置,相去辽阔,检督难周。计太学坊并作四门,犹 为太广。以臣愚量,同处无嫌。且今时制置,多循中代,未审四学应从古不?求集 名儒礼官,议其定所。”从之。

迁中书令,祭酒如故。

出除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为政儒缓,不能禁止奸盗, 廉清寡欲,无犯公私。

还朝,议定律令。

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益,多 芳意也。

世宗以朝仪多阙,其一切诸议,悉委芳修正。

于是朝廷吉凶大事皆就谘访 焉。

转太常卿。

芳以所置五郊及日月之位,去城里数,于礼有违,又灵星、周公之 祀,不应隶太常,乃上疏曰:

臣闻国之大事,莫先郊祀,郊祀之本,实在审位。是以列圣格言,彪炳绵籍; 先儒正论,昭著经史。臣学谢全经,业乖通古,岂可轻荐瞽言,妄陈管说。窃见所 置坛祠远近之宜,考之典制,或未允衷,既曰职司,请陈肤浅。

《孟春令》云“其数八”,又云“迎春于东郊”。卢植云:“东郊、八里之郊 也。”贾逵云:“东郊,木帝太昊,八里。”许慎云:“东郊,八里郊也。”郑玄 《孟春令》注云:“王居明堂。《礼》曰:王出十五里迎岁,盖殷礼也。周礼,近 郊五十里。”郑玄别注云:“东郊,去都城八里。”高诱云:“迎春气于东方,八 里郊也。”王肃云:“东郊,八里,因木数也。”此皆同谓春郊八里之明据也。

《孟夏令》云“其数七”,又云“迎夏于南郊”。卢植云:“南郊、七里郊也。” 贾逵云:“南郊,火帝炎帝,七里。”许慎云:“南郊,七里郊也。”郑玄云: “南郊,去都城七里。”高诱云:“南郊,七里之郊也。”王肃云:“南郊,七里, 因火数也。”此又南郊七里之审据也。

《中央令》云“其数五”。卢植云:“中郊, 五里之郊也。”贾逵云:“中央,黄帝之位,并南郊之季,故云兆五帝于四郊也。” 郑玄云:“中郊,西南未地,去都城五里。”此又中郊五里之审据也。

《孟秋令》 云“其数九”,又曰:“迎秋于西郊”。卢植云:“西郊、九里郊。”贾逵云: “西郊,金帝少皞,九里。”许慎云:“西郊,九里郊也。”郑玄云:“西郊,去 都城九里。”高诱云:“西郊,九里之郊也。”王肃云:“西郊,九里,因金数也。” 此又西郊九里之审据也。

《孟冬令》云“其数六”,又云“迎冬于北

东将军、徐州刺史,谥文贞。

长子怿,字祖欣。雅有父风,颇好文翰。历徐州别驾、兗州左军府长史、司空谘议参军。屡为行台出使,所历皆有当官之称。转通直散骑常侍、徐州大中正、行郢州事,寻迁安南将军、大司农卿。卒,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曰简。无子,弟廞以第三子夋为后。夋,天平中,走江南。武定末归国,赐爵临颍县子。

怿弟廞,字景兴。好学强立,善事当世。高肇之盛及清河王怿为宰辅,廞皆与其子侄交游往来。灵太后临朝,又与太后兄弟往还相好,太后令廞以诗赋授弟元吉。历尚书郎、太尉属、中书侍郎、冠军将军、行南青州事,寻征安南将军、光禄大夫。孝庄初,除国子祭酒,复以本官行徐州事。前废帝时,除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出帝初,除散骑常侍,迁骠骑大将军,复领国子祭酒。出帝于显阳殿讲孝经,廞为执经,虽詶答论难未能精尽,而风采音制足有可观。寻兼都官尚书,又兼殿中尚书。及出帝入关,齐献武王至洛,责廞而诛之,时年五十二。

子骘,字子升。少有风气,颇涉文史。弱冠,州辟主簿,奉使诣阙,见庄帝于显阳殿,问以边事。骘应对闲敏,帝善之,遂敕除员外散骑侍郎。出补徐州开府从事中郎。父廞之死,骘率勒乡部赴兗州,与刺史樊子鹄抗御王师,每战流涕突陈。城陷,擒送晋阳,齐献武王矜而赦之。文襄王之为仪同开府,以骘为属——本州大中正。武定初,转中书舍人,加安东将军。于时与萧衍和通,骘前后受敕接对其使十六人。出为司徒右长史,未几,迁左长史。六年,受使兗州,行达东郡,暴疾卒,时人嗟惜之。追赠本将军、南青州刺史。

廞弟悦,永安中,开府记室。

悦弟戫,武定中,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戫弟粹,徐州别驾、朱衣直阁。粹少尚气侠,兄廞死,粹招合部曲,就兗州刺史樊子鹄,谋应关西。大将军攻讨,城陷,杀之。

芳叔抚之孙思祖,勇健有将略。高祖末入朝,历羽林监,梁、沛二郡太守,员外常侍。屡为统军南征,累著功捷。任城王之围钟离也,萧衍遣其冠军将军张惠绍及彭甕、张豹子等率众一万送粮钟离。时思祖为平远将军,领兵数千邀衍饷军于邵阳,遣其长史元少骑一千,于钟离之北遏其前锋,录事参军缪琰掩其后,思祖身率精锐横冲其陈,三军合击,大破之;擒惠绍及衍骁骑将军、祁阳县开国男赵景悦、悦弟宁远将军景脩、宁远将军梅世和、屯骑校尉任景攸、长水校尉边欣、越骑校尉贾庆真、龙骧将军徐敞等,俘斩数千人。尚书论功,拟封千户侯。思祖有二婢,美姿容,善歌舞,侍中元晖求之不得,事遂停寝。后除扬烈将军、辽西太守。思祖于路叛奔萧衍,衍以思祖为辅国将军、北徐州刺史,频寇淮北。数年而死。

缵子晰,历萧衍琅邪、东莞二郡太守,戍朐山。朐山人王万寿斩晰,送首,以朐山内附,并晰子翐于京师。数年后,以翐为给事中、汝阳太守。正光初,自郡南叛。

芳从子懋,字仲华。祖泰之,父承伯,仕于刘彧,并有名位。懋聪敏好学,博综经史,善草隶书,多识奇字。世宗初,入朝,拜员外郎。迁尚书外兵郎中,加轻车将军。芳甚重之,凡所撰制朝廷轨仪,皆与参量。尚书博议,懋与殿中郎袁翻常为议主。达于从政,台中疑事,咸所访决。受诏参议新令。性沉雅厚重,善与人交,器宇渊旷,风流甚美,时论高之。尚书李平,与之结莫逆之友。迁步兵校尉,领郎中,兼东宫中舍人。转员外常侍、镇远将军,领考功郎中,立考课之科,明黜陟之法,甚有条贯。肃宗初,大军攻硖石。懋为李平行台郎中,城拔,懋颇有功。太傅、清河王怿爱其风雅,常目而送之曰:“刘生堂堂,搢绅领袖,若天假之年,必为魏朝宰辅。”诏懋与诸才学之士,撰成仪令。怿为宰相积年,礼懋尤重,令诸子师之。迁太尉司马。熙平二年冬,暴病卒。家甚清贫,亡之日,徒四壁而已。太傅怿及当时才俊莫不痛惜之。赠持节、前将军、南秦州刺史,谥曰宣简。懋诗诔赋颂及诸文笔,见称于时,又撰诸品物造作之始十五卷,名曰《物祖》。

子筠,字士贞。自员外散骑侍郎,历河南郡丞、中散大夫、徐州大中正、秘书丞。天平初,卒。赠前将军、徐州刺史。子规,早卒。

筠弟筟,字士文。少而聪惠。年十二,诣尚书王衍,衍与语,大奇之,遂与太傅李延实、秘书李凯上疏荐之,拜秘书郎。筟亦善士。兴和元年卒,年二十八。无子,兄子矩继。

懋从叔元孙,养志丘园,不求闻达。高祖幸彭城,起家拜兰陵太守。治以清白为名。卒官。

子长文,高祖擢为南兗州冠军府长史,带谯郡太守。被围粮竭,固节全城,以功赐爵下邑子。迁鲁郡太守。高祖为太子恂纳其女为孺子。卒。

子敬先,袭爵。敬先弟徽,奉朝请,徐州治中。

长文弟永,字履南。颇有将略,累著征战之勤。历位中散大夫、龙骧将军。神龟中,兼大鸿胪卿,持策拜高丽王安。还,除范阳太守。

芳族兄僧利,轻财通侠,甚得乡情。高祖幸徐州,引见,善之,拜徐州别驾。迁沛郡太守。后遂从容乡里,不乐台官。积十余年,朝议虑其有二志,征拜轻车将军、羽林

监。卒官。长子世雄,至太山太守。

世雄弟世明,字伯楚,颇涉书传。自奉朝请稍迁兰陵太守、彭城内史。属刺史 元法僧以城外叛,遂送萧衍。衍欲加封爵,世明固辞不受,频请衍乞还,衍听之。 肃宗时,征为谏议大夫。孝庄末,除征虏将军、南兗州刺史。时尔朱世龙等威权自 己,四方怨叛,城民王乞得逼劫世明,据州归萧衍。衍封世明开国县侯,食邑千户, 征西大将军、郢州刺史,又加仪同三司。世明复辞不受,固请北归。衍不夺其意, 乃躬饯之于乐游苑。世明既还,奉送所持节,身归乡里。自是不复入朝,常以射猎 为适。兴和三年卒于家。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子祎,字彦英。武 定末,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初,兰陵缪俨灵奇,与彭城刘氏才望略等。及彭城内附,灵奇弟子承先随薛安 都至京师,赐爵襄贲子,寻还徐州;数十年间,了无从宦者。世宗末,承先子彦植 袭爵见叙,稍迁伏波将军、羽林监。彦植恭慎长厚,为时所称。

时荥阳郑演,仕刘彧为琅邪太守。属徐州刺史薛安都将谋内附,演赞成其事。 显祖初入朝,以功除冠军将军、彭城太守、洛阳侯。后拜太中大夫,改爵云阳伯。 卒,赠幽州刺史,谥曰懿。其子孙因此遂家彭、泗。

子长猷,以父勋起家,拜宁远将军、东平太守。寻转沛郡。入为南主客郎中、 太尉属,袭爵云阳伯。车驾南伐,既克宛城,拜长猷南阳太守。及銮舆将反,诏长 猷曰:“昔曹公克荆州,留满宠于后。朕今委卿此郡,兼统戎马,非直绥初附,以 扞城相托。”特赐缣二百匹。高祖崩于南阳,敛于其郡。寻征护军长史。世宗初, 寿春归款,兼给事黄门侍郎,持节宣慰。及任城王为扬州刺史,诏长猷为谘议参军, 带安丰太守。转徐州武昌王府长史,带彭城内史。征拜谏议大夫,转司徒谘议,迁 通直散骑常侍。永平五年卒。谥曰贞侯。

子廓,袭。卒。

子元休,袭。兴和中,睢州刺史。齐受禅,爵例降。

元休弟凭,字元祐。武定中,司徒从事中郎。

史臣曰:游明根雅道儒风,终受非常之遇,以太和之盛,当乞言之重,抑亦旷 世一时。肇既聿修,克隆堂构,正情梗气,颠沛不渝,辞爵主幼之年,亢节臣权之 日,顾视群公,其风固以远矣。刘芳矫然特立,沉深好古,博通洽识,为世儒宗, 亦当年之师表也。懋才流识学,有名士之风,见重于世,不虚然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三-译文

游明根 刘芳

游明根,字志远,是广平任人。他的祖父鱓,曾任慕容熙的乐浪太守。父亲幼,曾任冯跋的广平太守。和龙平定后,明根得以回到家乡。游雅推荐他,世祖提拔他为中书学生。他性格贞慎寡欲,广泛学习经典。恭宗监国时,他与公孙叡一起担任主书。

高宗即位后,明根被调任都曹主书,赐爵安乐男、宁远将军。高宗因为他小心谨慎,常常称赞他。他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安乐侯,出使刘骏,与明僧暠相对。前后三次往返,刘骏称赞他是长者,迎送之礼比平常使者更加隆重。显祖初年,他以本将军身份出任东青州刺史,加员外常侍。后升任散骑常侍、平东将军、都督兗州诸军事、瑕丘镇将,不久被任命为东兗州刺史,改爵新泰侯。他为政清平,百姓乐于归附。

高祖初年,明根被召入朝担任给事中,升任仪曹长,加散骑常侍。他清约恭谨,被称为称职。后来王师南征,他被任命为安南将军、仪曹尚书、广平公,与梁郡王嘉一起参谋军计。后来兗州百姓叛乱,高祖下诏让明根去安抚。他奉命指挥南征沔西、仇城、连口三道的军队。回京后,他被任命为正尚书,仍加散骑常侍。

高祖下诏讨论是否与萧赜恢复使节往来,群臣开会讨论。尚书陆叡说:“之前因为三吴不安定,荆梁有难,所以暂时停止使节往来,等待时机。现在那边已经安定,应该恢复使节往来。”明根说:“中断使节往来是朝廷的决定,深筑醴阳,侵犯他们的领土,责任在萧赜。我们现在派遣使节,从道理上讲是合适的。”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文明太后去世后,群臣坚持要求高祖除服,高祖与明根反复讨论。此事记载在《礼志》中。明根被任命为大鸿胪卿、河南王干师,仍担任尚书。按照惯例,他的爵位从侯降为伯。他还参与制定律令,多次进献忠言。

明根因为年过七十,上表请求退休,高祖没有批准。他多次上表坚持请求,高祖下诏说:“明根风度清干,志向贞敏,温恭静密,寄托了朝廷的希望,所以一再挽留他的高蹈之志。他多次上表请求,不容拒绝,朕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可以将他的前后表章交给有关部门,按照礼仪办理。”高祖召见明根,对他说:“你年高德劭,勤勉服侍多朝,历任内外官职,都有显著成绩,到了老年,依然坚守正道。所以在改革之初,朕委以礼任,希望你能以德匡赞朕。然而你高尚悠远,突然提出退休,君臣之礼就此结束,朕对你的眷恋之情难以言表。七十岁退休是典礼所规定的;位高权重却坚持辞职,是贤者的达节。但如今世风日下,这种美德已经不再传承。你独守冲操,居今行古,自魏以来,首振颓俗,进可以光耀朝廷,退可以荣慰家门。”明根回答说:“臣已到暮年,钟鸣漏尽,蒙陛下恩泽,得以保全首领,在家中终老,下奉先帝、陛下的大恩,这是臣的愿望。但臣对朝廷的眷恋之情,难以抑制。”说着不禁流泪。高祖命他上前,言辞恳切,自己也流下了眼泪。赐给他青纱单衣、委貌冠、被褥、锦袍等物。

同年,高祖任命司徒尉元为三老,明根为五更,在辟雍行礼。此事记载在《元传》中。赐给他步挽一乘,享受上卿的俸禄,太官每月送食物到他家中。因为他参与制定律令的功劳,赐给他布帛一千匹、谷一千斛。后来明根回到广平,高祖赐给他绢五百匹、安车一乘、马二匹、幄帐被褥。高祖到鄴城时,明根在行宫朝见。高祖下诏说:“游五更光素蓬檐,归终衡里,可谓朝之旧德,国之老成。可赐帛五百匹、谷五百斛。”命令太官准备珍馐送给他。后来高祖再次到鄴城,明根又在行宫朝见,赐给他谷帛如前,并为他建造了一座宅第。国家有大事时,常常下诏征求他的意见。他旧病复发时,高祖亲自下诏询问病情,派太医送药。太和二十三年,明根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世宗派使者吊祭,赐钱一十万、绢三百匹、布二百匹,追赠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谥号靖侯。

明根在内外任职五十多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待人,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高祖初年,明根与高闾因为儒老学业,特别受到礼遇,公私出入时常常相伴,而高闾因为才华时常轻视明根,世人称他们为高、游。他的儿子肇,继承了爵位。

肇,字伯始,是高祖赐的名字。他幼年时是中书学生,博通经史及《苍》、《雅》、《林》等学说。高祖初年,他担任内秘书侍御中散。司州初建时,他担任都官从事,后转任通直郎、秘阁令,升任散骑侍郎、典命中大夫。高祖南征时,肇上表劝阻,高祖没有采纳。不久他升任太子中庶子。

肇谦逊朴素,敦厚稳重,文雅有才,受到重用。因为父亲年老,他请求辞官回家侍奉。高祖想让他继续享受俸禄,于是任命他为南安王祯的镇北府长史,兼任魏郡太守。南安王去世后,他又担任高阳王雍的镇北府长史,仍兼任太守。他为政清简,辅佐两位王爷,政绩显著。几年后,因为父亲去世,他辞去官职。

景明末年,他被征召为廷尉少卿,但他坚决推辞,于是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升任散骑常侍,仍兼任黄门侍郎。他还兼任侍中,担任畿内大使,赏罚分明。后转任太府卿,调任廷尉卿,兼任御史中尉,仍兼任黄门侍郎。肇是儒者,行事注重名教,他所举荐的人,都是伤风败俗之辈。他持法仁平,断案时注重宽恕。尚书令高肇是世宗的舅舅,百官都畏惧他,因为肇的名字与他相同,高肇想让肇改名。肇因为名字是高祖所赐,坚持不改,高肇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世宗赞赏他的刚直。

卢昶在朐山时,肇进谏说:“朐山地方狭小,地处海滨,山湖低洼,百姓无法居住,对我们来说并不急迫,但对敌人有利。因为有利,敌人必定会拼死争夺;对我们来说并不急迫,所以不得不战。用不得不战的军队,去攻打拼死的敌人,恐怕会拖延时间,耗费巨大。即使我们得到朐山,也只会引发更多的争夺,最终难以守住,这就是所谓的无益之地。我知道敌人多次想用宿豫来交换朐山,我认为可以答应。朐山长期处于危险之中,应该尽快决定。如果这样做,宿豫不战自降。用这块无用的土地,换回我们原有的疆土,兵役得以解除,这是最大的利益。”世宗准备采纳他的建议,但不久卢昶战败。

肇升任侍中。萧衍的军主徐玄明斩杀了青冀二州刺史张稷的首级,以郁洲归附朝廷,朝中商议派兵支援。肇上表说:“徐玄明的归附,虽然值得救援,但事情有利有弊,有时因为害怕行动而功亏一篑,有时因为小事而引发大患,不能一概而论。现在六里、朐山,地处海滨,陂湖低湿,人无法居住。郁洲又在海中,即使得到,也像石田一样无用。如果不等待连兵,

有人说:“这不是刘石经吗?”

从前汉朝在太学里刻了三字石经,学者们的文字不准确,大多去那里请教。

刘芳的音义解释清晰明了,有疑问的人都去咨询他,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刘石经。

酒宴结束后,刘芳和肃一起出来,肃握着刘芳的手说:“我从小就关注《三礼》,在南方的儒者中,多次与他们讨论,他们都认为这个意思和我以前说的一样,现在听了你的解释,顿时消除了我多年的疑惑。”

刘芳对义理的理解非常精通,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高祖迁都洛阳,途经朝歌,看到殷比干的墓,感到悲伤,写了一篇文章来悼念他。

刘芳为这篇文章作了注解,并上表呈给皇帝。

皇帝下诏说:“看了你的注解,内容非常丰富。但文采比不上屈原、宋玉,义理也比不上张衡、贾谊。既然有雅致,就可以把它编入文集。”

皇帝因为刘芳的经学造诣深厚,提拔他为国子祭酒。

因为母亲去世,刘芳辞去了官职。

高祖南征宛邓,任命刘芳为辅国将军、太尉长史,跟随太尉、咸阳王禧攻打南阳。

萧鸾的将领裴叔业入侵徐州,边境的百姓人心惶惶,高祖对此感到忧虑,任命刘芳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徐州大中正,负责徐州的事务。

后来刘芳兼任侍中,跟随高祖征讨马圈。

高祖在行宫去世。

世宗即位后,刘芳亲自为世宗加冕。

从高祖的丧事到启祖、山陵、练除等仪式,所有的丧事都由刘芳制定。

咸阳王禧等人奉高祖的遗旨,命令刘芳进宫为世宗讲授经书。

南徐州刺史沈陵外叛,徐州发生大水,朝廷派刘芳去安抚和赈济灾民。

不久,刘芳正式担任侍中,祭酒、中正的职务依旧。

刘芳上表说:“治理国家的人,无不崇尚儒学,尊重道德,学校是最重要的。即使政治有文质之分,这个规范也不会改变,因为万事万物都需要从根本开始,所有事务都要遵循法则。唐虞时代以前,典籍没有记载;周朝以后,学校设在虎门。《周礼·大司乐》说:‘师氏,负责教导君王。住在虎门的左边,掌管朝廷的事务,教导国家的子弟。’蔡邕的《劝学篇》说:‘周朝的师氏,住在虎门的左边,教授六艺,教导国子。’现在的祭酒,就是周朝的师氏。《洛阳记》记载:国子学宫与天子宫相对,太学在开阳门外。根据《学记》说:‘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亲近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郑玄注解说:‘内则设立师保来教导,让国子学习;外则有太学、庠序的官员。’由此看来,国学在内,太学在外,这是很明显的。根据《洛阳记》,还有类似的记载。我认为:现在既然迁都到崧瀍,皇居在伊洛,宫阙府寺都恢复了旧貌,国学怎么能有差错呢?根据旧事,国学应该在宫门的左边。至于太学,基址还在,应该继续修建。又说:太和二十年,皇帝下令设立四门博士,在四门设立学校。我查考:从周朝以前,学校只有两种,有的崇尚西方,有的崇尚东方,有的重视在国都,有的重视在郊外。到了周朝,学校有六种。师氏在城内,太学在国都,四小在郊外。《礼记》说周人‘在虞庠养庶老,虞庠在国都的西郊。’《礼》又说:‘天子设立四学,太子入学时要按年龄排序。’注解说:‘四学,是周朝四郊的虞庠。’根据《大戴·保傅篇》说:‘皇帝进入东学,崇尚亲情和仁爱;皇帝进入南学,崇尚年龄和诚信;皇帝进入西学,崇尚贤能和德行;皇帝进入北学,崇尚尊贵和爵位;皇帝进入太学,接受老师的教导并问道。’周朝的五学,在这里更加明显。根据郑玄注《学记》,周朝有六学。之所以如此,注解说:‘内则设立师保来教导,让国子学习;外则有太学、庠序的官员。’这是证据。汉魏以后,不再有四郊。我谨遵先旨,认为应该在四门。根据王肃的注解说:‘天子四郊有学校,距离王都五十里。’查考郑玄的注解,没有提到远近。现在太学的旧址,基址宽广,四郊另外设立,距离太远,难以监督。考虑到太学坊和四门一起设立,还是太宽了。以我的愚见,同处一处没有妨碍。而且现在的制度,大多遵循中古时代,不知道四学是否应该遵循古制?请求召集名儒和礼官,讨论确定位置。”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刘芳升任中书令,祭酒的职务依旧。

出任安东将军、青州刺史。

他治理政务温和,不能禁止奸盗,但廉洁清正,没有侵犯公私利益。

回到朝廷后,参与制定律令。

刘芳斟酌古今,成为大议的主持者,其中的增减,大多是刘芳的意思。

世宗因为朝廷礼仪多有缺失,所有的议定都交给刘芳修正。

于是朝廷的吉凶大事都向他咨询。

刘芳转任太常卿。

刘芳认为所设立的五郊及日月的位置,距离城里的距离,违背了礼制,而且灵星、周公的祭祀,不应该隶属于太常,于是上疏说:

我听说国家的大事,没有比郊祀更重要的,郊祀的根本在于确定位置。因此历代圣人的格言,彪炳典籍;先儒的正论,昭著经史。我学识浅薄,岂敢轻易提出愚见,妄自陈述。我私下认为所设立的坛祠远近的安排,查考典制,或许并不合适,既然这是我的职责,请允许我陈述一些肤浅的看法。

《孟春令》说‘其数为八’,又说‘迎春于东郊’。卢植说:‘东郊,是八里的郊外。’贾逵说:‘东郊,是木帝太昊,八里。’许慎说:‘东郊,是八里的郊外。’郑玄在《孟春令》注解说:‘王住在明堂。《礼》说:王出十五里迎接岁星,这是殷礼。周礼,近郊五十里。’郑玄另外注解说:‘东郊,距离都城八里。’高诱说:‘迎春气于东方,八里的郊外。’王肃说:‘东郊,八里,因为木数。’这些都是春郊八里的明确依据。

《孟夏令》说‘其数为七’,又说‘迎夏于南郊’。卢植说:‘南郊,是七里的郊外。’贾逵说:‘南郊,是火帝炎帝,七里。’许慎说:‘南郊,是七里的郊外。’郑玄说:‘南郊,距离都城七里。’高诱说:‘南郊,是七里的郊外。’王肃说:‘南郊,七里,因为火数。’这些都是南郊七里的明确依据。

《中央令》说‘其数为五’。卢植说:‘中郊,是五里的郊外。’贾逵说:‘中央,是黄帝的位置,也是南郊的季,所以说兆五帝于四郊。’郑玄说:‘中郊,是西南未地,距离都城五里。’这些都是中郊五里的明确依据。

《孟秋令》说‘其数为九’,又说‘迎秋于西郊’。卢植说:‘西郊,是九里的郊外。’贾逵说:‘西郊,是金帝少皞,九里。’许慎说:‘西郊,是九里的郊外。’郑玄说:‘西郊,距离都城九里。’高诱说:‘西郊,是九里的郊外。’王肃说:‘西郊,九里,因为金数。’这些都是西郊九里的明确依据。

《孟冬令》说‘其数为六’,又说‘迎冬于北

东将军、徐州刺史,谥号为文贞。

长子刘怿,字祖欣。他继承了父亲的风范,非常喜欢文学。历任徐州别驾、兗州左军府长史、司空谘议参军。多次作为行台出使,所到之处都有称职的名声。后来转任通直散骑常侍、徐州大中正、行郢州事,不久升任安南将军、大司农卿。去世后,追赠为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号为简。他没有儿子,弟弟刘廞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刘夋过继给他。刘夋在天平年间逃到江南,武定末年回到国家,被赐予临颍县子的爵位。

刘怿的弟弟刘廞,字景兴。他好学且性格坚强,善于处理世事。在高肇权势鼎盛和清河王刘怿担任宰相时,刘廞都与他们的子侄交往。灵太后临朝时,他又与太后的兄弟往来密切,太后命令刘廞用诗赋教导弟弟元吉。历任尚书郎、太尉属、中书侍郎、冠军将军、行南青州事,不久被征召为安南将军、光禄大夫。孝庄帝初年,被任命为国子祭酒,又以本官行徐州事。前废帝时,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出帝初年,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升任骠骑大将军,再次担任国子祭酒。出帝在显阳殿讲解《孝经》时,刘廞负责执经,虽然他的回答和辩论不够精妙,但他的风采和音调却非常值得欣赏。不久兼任都官尚书,又兼任殿中尚书。当出帝入关时,齐献武王到洛阳,责备刘廞并杀了他,时年五十二岁。

刘廞的儿子刘骘,字子升。他年轻时就有风度,涉猎文史。二十岁时,州里征召他为主簿,奉命到朝廷,在显阳殿见到庄帝,庄帝询问他关于边境事务的问题。刘骘应对自如,庄帝非常欣赏他,于是任命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后来出任徐州开府从事中郎。父亲刘廞被杀后,刘骘率领乡部前往兗州,与刺史樊子鹄一起抵抗朝廷的军队,每次战斗都流泪冲锋。城陷后,他被擒送到晋阳,齐献武王怜悯他并赦免了他。文襄王担任仪同开府时,任命刘骘为本州大中正。武定初年,转任中书舍人,加安东将军。当时与萧衍和好,刘骘前后奉命接待萧衍的使者十六人。后来出任司徒右长史,不久升任左长史。六年,奉命出使兗州,行至东郡时,突然病逝,时人为他感到惋惜。追赠为本将军、南青州刺史。

刘廞的弟弟刘悦,永安年间担任开府记室。

刘悦的弟弟刘戫,武定年间担任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刘戫的弟弟刘粹,担任徐州别驾、朱衣直阁。刘粹年轻时崇尚气节和侠义,兄长刘廞被杀后,他召集部曲,投靠兗州刺史樊子鹄,谋划响应关西。大将军率军讨伐,城陷后,刘粹被杀。

刘芳的叔祖父刘抚的孙子刘思祖,勇猛且有将略。高祖末年入朝,历任羽林监、梁、沛二郡太守、员外常侍。多次作为统军南征,屡立战功。任城王围攻钟离时,萧衍派遣冠军将军张惠绍及彭甕、张豹子等率军一万运送粮草到钟离。当时刘思祖担任平远将军,率领数千士兵在邵阳拦截萧衍的运粮军,派遣长史元少率领一千骑兵在钟离以北阻击敌军前锋,录事参军缪琰从后方袭击,刘思祖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横冲敌阵,三军合力,大败敌军;俘虏了张惠绍及萧衍的骁骑将军、祁阳县开国男赵景悦、赵景悦的弟弟宁远将军赵景脩、宁远将军梅世和、屯骑校尉任景攸、长水校尉边欣、越骑校尉贾庆真、龙骧将军徐敞等人,俘虏和斩杀了数千人。尚书论功,拟封他为千户侯。刘思祖有两个婢女,容貌美丽,擅长歌舞,侍中元晖想要她们但未能得到,事情因此搁置。后来刘思祖被任命为扬烈将军、辽西太守。刘思祖在途中叛逃投奔萧衍,萧衍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北徐州刺史,他频繁侵扰淮北。几年后去世。

刘缵的儿子刘晰,历任萧衍的琅邪、东莞二郡太守,驻守朐山。朐山人王万寿杀了刘晰,将他的首级送到朝廷,朐山归附朝廷,刘晰的儿子刘翐也被带到京城。几年后,刘翐被任命为给事中、汝阳太守。正光初年,刘翐从郡中叛逃到南方。

刘芳的侄子刘懋,字仲华。他的祖父刘泰之,父亲刘承伯,都在刘彧手下任职,都有名望和地位。刘懋聪明好学,博览经史,擅长草书和隶书,认识许多奇字。世宗初年,入朝担任员外郎。后来升任尚书外兵郎中,加轻车将军。刘芳非常器重他,凡是朝廷的礼仪制度,都与他商议。尚书博议时,刘懋与殿中郎袁翻常常是主要讨论者。他善于处理政务,朝廷中的疑难事务,都向他咨询解决。他受命参与制定新法令。他性格沉稳雅致,善于与人交往,气度宽广,风度翩翩,当时的人对他评价很高。尚书李平与他结为莫逆之交。后来升任步兵校尉,兼任郎中,兼东宫中舍人。转任员外常侍、镇远将军,兼任考功郎中,制定了考核官员的标准,明确了升降的规则,非常有条理。肃宗初年,大军攻打硖石。刘懋担任李平行台郎中,城破后,刘懋立下不少功劳。太傅、清河王刘怿欣赏他的风雅,常常目送他说:“刘生堂堂,是士大夫的领袖,如果天假以年,他一定会成为魏朝的宰相。”皇帝下诏让刘懋与一些有才学的人一起撰写仪令。刘怿担任宰相多年,对刘懋特别礼遇,让他的儿子们拜刘懋为师。后来刘懋升任太尉司马。熙平二年冬天,他突然病逝。家中非常清贫,去世时,家中只有四面墙壁。太傅刘怿和当时的才俊们都为他感到痛惜。追赠他为持节、前将军、南秦州刺史,谥号为宣简。刘懋的诗、诔、赋、颂及其他文章在当时都很有名,他还撰写了《物祖》十五卷,记录了各种物品的起源。

刘懋的儿子刘筠,字士贞。从员外散骑侍郎开始,历任河南郡丞、中散大夫、徐州大中正、秘书丞。天平初年去世。追赠为前将军、徐州刺史。他的儿子刘规早逝。

刘筠的弟弟刘筟,字士文。他从小就聪明。十二岁时,去拜访尚书王衍,王衍与他交谈后,非常惊奇,于是与太傅李延实、秘书李凯上疏推荐他,任命他为秘书郎。刘筟也是个有才之士。兴和元年去世,年仅二十八岁。没有儿子,由哥哥的儿子刘矩继承。

刘懋的叔父刘元孙,志向高远,不求闻达。高祖到彭城时,他被任命为兰陵太守。他以清廉著称。后来在任上去世。

刘元孙的儿子刘长文,高祖提拔他为南兗州冠军府长史,兼任谯郡太守。在被围困粮草耗尽时,他坚守节操,保全了城池,因功被赐予下邑子的爵位。后来升任鲁郡太守。高祖为太子刘恂娶了他的女儿为孺子。后来去世。

刘长文的儿子刘敬先继承了爵位。刘敬先的弟弟刘徽,担任奉朝请、徐州治中。

刘长文的弟弟刘永,字履南。他很有将略,屡次在征战中立功。历任中散大夫、龙骧将军。神龟年间,兼任大鸿胪卿,奉命前往高丽册封高丽王。回来后,被任命为范阳太守。

刘芳的族兄刘僧利,轻财重义,深受乡里人的喜爱。高祖到徐州时,召见他并对他很赏识,任命他为徐州别驾。后来升任沛郡太守。之后他回到乡里,不再愿意担任朝廷官职。过了十多年,朝廷担心他有二心,征召他为轻车将军、羽林

监。去世于任上。长子世雄,官至太山太守。

世雄的弟弟世明,字伯楚,广泛涉猎书籍。从奉朝请逐渐升迁为兰陵太守、彭城内史。当时刺史元法僧在城外叛乱,于是将世明送到萧衍那里。萧衍想加封他爵位,世明坚决推辞不接受,多次请求萧衍让他回去,萧衍同意了。肃宗时,征召他为谏议大夫。孝庄末年,任命他为征虏将军、南兗州刺史。当时尔朱世龙等人专权,四方怨叛,城民王乞得逼迫劫持世明,占据州城归附萧衍。萧衍封世明为开国县侯,食邑千户,征西大将军、郢州刺史,又加仪同三司。世明再次推辞不接受,坚决请求北归。萧衍不违背他的意愿,亲自在乐游苑为他饯行。世明回来后,奉还所持的节杖,回到乡里。从此不再入朝,常以射猎为乐。兴和三年在家中去世。追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儿子祎,字彦英。武定末年,任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起初,兰陵的缪俨灵奇,与彭城的刘氏才望相当。等到彭城归附,灵奇的弟子承先随薛安都到京师,赐爵襄贲子,不久回到徐州;数十年间,没有从政的人。世宗末年,承先的儿子彦植袭爵被叙用,逐渐升迁为伏波将军、羽林监。彦植恭敬谨慎,宽厚待人,为当时所称道。

当时荥阳的郑演,在刘彧手下任琅邪太守。当时徐州刺史薛安都打算归附,郑演赞成此事。显祖初入朝时,因功任命他为冠军将军、彭城太守、洛阳侯。后来拜为太中大夫,改爵为云阳伯。去世后,追赠幽州刺史,谥号懿。他的子孙因此定居在彭城、泗水一带。

儿子长猷,因父亲的功勋起家,拜为宁远将军、东平太守。不久转任沛郡。入朝为南主客郎中、太尉属,袭爵云阳伯。皇帝南伐,攻克宛城后,任命长猷为南阳太守。等到皇帝回銮时,下诏给长猷说:“昔日曹操攻克荆州,留下满宠在后。朕今天委任你此郡,兼统兵马,不仅是为了安抚新归附的人,也是将城池托付给你。”特别赐予缣二百匹。高祖在南阳去世,遗体在其郡收敛。不久征召为护军长史。世宗初年,寿春归顺,兼任给事黄门侍郎,持节宣慰。等到任城王任扬州刺史时,下诏任命长猷为谘议参军,兼任安丰太守。转任徐州武昌王府长史,兼任彭城内史。征拜谏议大夫,转任司徒谘议,升迁为通直散骑常侍。永平五年去世。谥号贞侯。

儿子廓,袭爵。去世。

儿子元休,袭爵。兴和年间,任睢州刺史。齐受禅后,爵位按例降级。

元休的弟弟凭,字元祐。武定年间,任司徒从事中郎。

史臣说:游明根雅道儒风,最终受到非常之遇,以太和之盛,当乞言之重,也是旷世一时。肇既聿修,克隆堂构,正情梗气,颠沛不渝,辞爵主幼之年,亢节臣权之日,顾视群公,其风固以远矣。刘芳矫然特立,沉深好古,博通洽识,为世儒宗,也是当年的师表。懋才流识学,有名士之风,见重于世,不虚然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三-注解

游明根:字志远,广平任人,北魏时期的官员,历任中书学生、都曹主书、东青州刺史等职,以清平为政著称。

刘芳: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精通经学。

广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广平县一带。

慕容熙:十六国时期后燕的君主,乐浪太守是其任命的官职。

冯跋: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君主,假广平太守是其任命的官职。

和龙:古代地名,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

游雅:北魏时期的官员,曾推荐游明根。

世祖: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庙号。

恭宗: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庙号。

公孙叡:北魏时期的官员,与游明根同为主书。

高宗: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庙号。

刘骏:南朝宋孝武帝,刘宋的第五位皇帝。

明僧暠:南朝宋的官员,与游明根相对。

显祖: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庙号。

东青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青州市一带。

兗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兖州市一带。

瑕丘:古代地名,今山东省兖州市一带。

新泰侯:游明根的爵位。

高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庙号。

给事中:古代官职名,负责审核皇帝的诏令。

仪曹长: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安南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南方的军事事务。

广平公:游明根的爵位。

梁郡王嘉:北魏时期的宗室,与游明根参谋军计。

萧赜:南朝齐高帝,萧齐的开国皇帝。

陆叡:北魏时期的官员,尚书。

三吴:古代地名,指吴郡、吴兴、会稽三地,今江苏、浙江一带。

荆梁:古代地名,指荆州和梁州,今湖北、四川一带。

文明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曾摄政。

大鸿胪卿:古代官职名,负责外交事务。

河南王干师:北魏时期的宗室,游明根为其师。

尉元:北魏时期的官员,司徒。

三老: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五更: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辟雍:古代学宫,用于举行礼仪活动。

太官:古代官职,负责宫廷饮食。

步挽:古代车驾的一种。

上卿:古代官职,地位较高的官员。

太和:北魏孝文帝的年号。

世宗: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庙号。

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礼仪和宴会。

金章紫绶:古代高级官员的服饰标志,象征高贵的地位。

谥靖侯:游明根的谥号。

高闾:北魏时期的官员,与游明根并称高、游。

肇:游明根的儿子,字伯始,北魏时期的官员。

内秘书侍御中散:古代官职,负责文书事务。

司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都官从事:古代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通直郎:古代官职,负责文书事务。

秘阁令:古代官职,负责文书事务。

散骑侍郎:古代官职,负责谏议事务。

典命中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礼仪事务。

太子中庶子:古代官职,负责太子事务。

南安王祯:北魏时期的宗室,游肇为其镇北府长史。

高阳王雍:北魏时期的宗室,游肇为其镇北府长史。

廷尉少卿:古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意见。

侍中:古代官名,皇帝的近臣,负责顾问和传达诏令。

畿内大使:古代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太府卿:古代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廷尉卿:古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御史中尉:古代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高肇:北魏时期的官员,尚书令,世宗的舅舅。

卢昶:北魏时期的官员,曾驻守朐山。

朐山:古代地名,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带。

宿豫: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宿迁市一带。

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即梁武帝,公元502年建立梁朝。

徐玄明:南朝梁的将领,曾斩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首。

张稷:南朝梁的青冀二州刺史。

郁洲:古代地名,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一带。

六里: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此处指代一处战略要地。

灾俭之年:指灾荒和歉收的年份,百姓生活困苦。

新附之民:指新近归附的百姓,尚未完全融入新的统治体系。

修文德以来之:通过文化和道德的教化来吸引远方的民族归附。

山东、关右:山东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关右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泛指中国北方。

蜀地险隘:蜀地指四川地区,因其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中书令:古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要事务。

太常卿:古代官名,负责宗庙祭祀和礼仪事务。

尚书右仆射: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副长官,负责政务。

东园秘器:指皇帝赐予的珍贵器物,常用于葬礼。

骠骑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地位崇高,负责军事指挥。

仪同三司:古代官职名,享有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等的礼仪待遇。

冀州刺史:冀州为古代行政区划,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文贞公:谥号,表彰其文治和贞洁的品德。

周易:古代经典之一,主要讲述阴阳变化和宇宙规律。

毛诗:即《诗经》,古代诗歌总集。

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古代礼仪制度。

儒棋:一种象征儒家思想的棋类游戏,表达作者的志向。

廷尉:古代官职,负责司法审判。

文安县开国侯:封爵名,文安为地名,开国侯为爵位。

高邑县开国侯:封爵名,高邑为地名,开国侯为爵位。

征虏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征讨外敌。

给事黄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宫廷事务。

幽州刺史:幽州,古代地名,今属河北省。刺史,负责一州的行政、军事等事务。

文:谥号,表彰其文治和学识。

司空墨曹参军:古代官职,司空为三公之一,墨曹参军为其属官。

齐受禅:指北齐取代东魏的政权更迭。

中书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授经典和起草文书。

濮阳、钜鹿二郡太守:濮阳和钜鹿为古代郡名,太守为地方行政长官。

冠军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指挥,地位较高。

相州刺史:相州为古代行政区划,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国子博士:古代官职,负责教授国子监学生。

尚书郎中:古代官职,尚书省的属官,负责具体事务。

彭城:古代地名,今江苏徐州一带。

汉楚元王:指西汉时期的楚元王刘交。

晋司隶校尉:晋朝官职,负责监察京师及周边地区。

刘义隆:南朝宋文帝,刘宋的第三位皇帝。

青徐二州刺史:青州和徐州为古代行政区划,刺史为地方行政长官。

兗州长史:兗州为古代行政区划,长史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副手。

刘义宣:南朝宋宗室,曾参与叛乱。

刘子业:南朝宋前废帝,刘宋的第六位皇帝。

沈文秀:南朝宋将领,曾任青州刺史。

慕容白曜:北魏将领,曾率军南征。

平齐民:指北魏时期被迁徙到平城的齐地百姓。

南部尚书:北魏官职,负责南部地区的政务。

司徒崔浩:北魏著名政治家,曾任司徒。

穷通论:刘芳所著的哲学著作,探讨人生的穷困与通达。

刘缵:刘芳的族兄,曾任南朝齐使节。

主客郎:古代官职,负责接待外国使节。

崔光:北魏著名学者,曾任中书侍郎。

宋弁:北魏官员,曾任中书侍郎。

邢产:北魏官员,曾任中书侍郎。

太子庶子:古代官职,负责辅导太子。

员外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属于荣誉性职位,多授予有功之臣。

王肃:北魏著名学者,精通经学。

华林:指华林园,北魏时期的皇家园林。

笄:古代男女成年时束发用的簪子。

刘石经:刘芳的别称,因其精通音义,能明辨文字,学者有疑问常向他请教,故被称为刘石经。石经指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汉代曾刻三字石经于太学,作为学者学习的标准。

国子祭酒:古代官职名,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负责教育事务。

太尉长史:太尉的属官,太尉是古代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大中正:古代官职名,负责选拔和推荐官员。

衮冕:古代皇帝和贵族的礼服,衮指礼服,冕指礼帽。

四门博士:古代官名,负责四门学的教育事务,四门学是古代的一种学校。

五郊:指古代祭祀五方天帝的场所,分别为东郊、南郊、西郊、北郊和中郊。

灵星:古代祭祀的星神,主掌农业丰收。

周公:周朝的开国功臣,被后世尊为圣人,祭祀周公是古代的重要礼仪。

北郊:古代祭祀场所之一,位于都城北面,距离都城六里。北郊祭祀的对象是水帝颛顼,象征着北方和水德。

颛顼: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视为水帝,掌管北方。颛顼在祭祀中常与北郊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北方的神灵。

王畿:古代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通常以都城为中心,方圆千里。王畿内的土地分为近郊和远郊,近郊距离都城较近,远郊则更远。

郊兆: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的场所,通常设在都城的郊外。郊兆的设置依据不同的朝代和礼仪有所变化。

灵星祠:汉代设立的祭祀场所,主要用于祈求农业丰收。灵星祠的设立始于汉高祖时期,后来成为郡县祭祀的一部分。

社稷:古代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场所,象征着国家的根本。社稷的祭祀是古代国家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设有社树以象征土地的神圣。

太社:天子祭祀土地神的场所,通常设有社树。太社的设立象征着天子对土地的统治权。

松柏栗:古代社稷祭祀中常用的树木,象征着土地的神圣和国家的稳固。不同朝代和地区对社树的种类有不同的规定。

谥文贞:谥号,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文贞’表示该官员生前文治武功,德行高尚。

别驾:古代官职名,州郡的副职,负责协助刺史处理政务。

长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府内事务,相当于现代的秘书长。

司空:古代官职名,三公之一,负责国家的土木工程和水利建设。

谘议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参与军事和政治决策。

通直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事务。

大司农卿: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粮食管理。

镇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东方的军事事务。

谥曰简:谥号,表示该官员生前简朴、正直。

天平中:指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公元534-537年。

武定末:指北魏孝武帝的年号,公元543-550年。

临颍县子:爵位名,临颍县的子爵。

尚书郎: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和审核皇帝的诏令。

太尉属:古代官职名,太尉的属官,负责军事事务。

中书侍郎:古代官职名,中书省的副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骠骑将军:古代将军名号,地位仅次于大将军。

左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礼仪和宴会。

都官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的司法事务。

殿中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齐献武王:指北魏的权臣高欢,后被追封为齐献武王。

员外散骑侍郎:古代官职名,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意见。

开府从事中郎:古代官职名,开府的属官,负责府内事务。

安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东方的军事事务。

司徒右长史:古代官职名,司徒的属官,负责府内事务。

左长史:古代官职名,司徒的属官,负责府内事务。

南青州刺史:古代官职名,南青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开府记室:古代官职名,开府的属官,负责文书工作。

镇南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南方的军事事务。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礼仪和宴会。

朱衣直阁: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羽林监: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宫禁卫军的指挥。

员外常侍:古代官职名,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和意见。

平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该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扬烈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该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辽西太守:古代官职名,辽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辅国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该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北徐州刺史:古代官职名,北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汝阳太守:古代官职名,汝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员外郎: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和审核皇帝的诏令。

尚书外兵郎中: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轻车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该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步兵校尉:古代官职名,负责步兵的训练和指挥。

东宫中舍人:古代官职名,太子的属官,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

镇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该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考功郎中:古代官职名,负责官员的考核和奖惩。

太尉司马:古代官职名,太尉的属官,负责军事事务。

持节:古代官职名,表示该官员有权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前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该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南秦州刺史:古代官职名,南秦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谥曰宣简:谥号,表示该官员生前宣德简朴。

秘书丞:古代官职名,秘书省的副职,负责文书工作。

徐州刺史:古代官职名,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秘书郎: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和审核皇帝的诏令。

兰陵太守:兰陵,古代地名,今属山东省。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称谓,负责一郡的行政事务。

南兗州冠军府长史:古代官职名,南兗州冠军府的副职,负责府内事务。

谯郡太守:古代官职名,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鲁郡太守:古代官职名,鲁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孺子:古代对太子妃的称呼。

奉朝请: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帝的礼仪和宴会。

徐州治中:古代官职名,徐州的属官,负责府内事务。

中散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文教事务,参与朝政讨论。

龙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表示该将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范阳太守:古代官职名,范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羽林:古代官职名,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

彭城内史:彭城,古代地名,今属江苏省徐州市。内史,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行政、军事等事务。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向皇帝进谏,参与朝政讨论。

南兗州刺史:南兗州,古代地名,今属山东省。刺史,负责一州的行政、军事等事务。

开国县侯:古代爵位名,封地为县,享有一定的封地和特权。

伏波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指挥,地位较高。

太中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文教事务,参与朝政讨论。

云阳伯:古代爵位名,封地为云阳,享有一定的封地和特权。

宁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负责军事指挥,地位较高。

东平太守:东平,古代地名,今属山东省。太守,负责一郡的行政事务。

南主客郎中:古代官职名,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处理外交事务。

睢州刺史:睢州,古代地名,今属河南省。刺史,负责一州的行政、军事等事务。

司徒从事中郎:古代官职名,司徒的属官,负责文教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三-评注

游明根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其生平事迹反映了北魏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一些特点。首先,游明根的仕途经历展示了北魏时期官员的晋升途径和职责。他从中书学生起步,逐步晋升至东青州刺史、散骑常侍等职,最终成为大鸿胪卿、河南王干师,显示出北魏政府对儒家经典和礼仪的重视。

游明根的为政风格以清平著称,他在东青州刺史任上,政绩显著,新民乐附,这表明他不仅具备行政能力,还深得民心。他的清约恭谨、小心敬慎的作风,得到了高宗的赞赏,这也反映了北魏朝廷对官员品德的要求。

游明根在外交事务中表现出色,曾多次出使南朝宋,与刘骏、明僧暠等人交涉,显示出其外交才能和礼仪修养。他的外交活动不仅促进了南北朝的交流,也提升了北魏的国际地位。

游明根在晚年多次请求致仕,但高祖一再挽留,最终在七十岁时得以退休。这一过程反映了北魏朝廷对老臣的尊重和礼遇,同时也体现了游明根的高尚品德和忠诚。他的退休仪式和待遇,显示了北魏政府对功臣的优厚待遇和尊重。

游明根的儿子游肇,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和爵位,并在北魏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游肇的仕途经历和政绩,进一步证明了游氏家族在北魏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游明根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示了北魏时期官员的晋升途径和职责,还反映了北魏政府对儒家经典和礼仪的重视,以及对老臣的尊重和礼遇。他的为政风格和外交才能,为北魏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斗争。

首先,文中提到的‘六里虽克,尚不可守’反映了当时军事战略的复杂性。六里虽然被攻克,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难以长期驻守。这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地理因素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政权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修文德以来之’,强调了文化和道德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源于儒家传统,主张通过文化和道德的感召力来吸引远方的民族归附,而非单纯依靠武力。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政权更迭频繁的南北朝时期。

文中还提到‘灾俭之年,百姓饥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困境。灾荒和歉收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稳定的重大威胁。因此,文中主张‘宜在安静,不宜劳役’,强调在困难时期应减少劳役,以安抚民心,避免社会动荡。

此外,文中对刘芳的记载尤为详细,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和卓越的学术成就。刘芳虽出身贫寒,但通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名儒。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缩影。刘芳的《穷通论》更是体现了其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最后,文中提到的‘笄’之辩,反映了当时学者对经典文献的细致考究。刘芳与王肃的辩论不仅展示了他们对《礼》经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当时学术界对经典文献的重视和严谨态度。这种学术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还通过他们的言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文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军事战略、社会治理等内容,为我们理解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刘芳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学术、政治上的贡献。刘芳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学者和官员,精通经学,尤其擅长《三礼》,被时人尊称为‘刘石经’。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对经典的注解和阐释上,还体现在他对国家礼仪制度的制定和修正上。

刘芳的学术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不仅担任过国子祭酒、太尉长史、散骑常侍等重要官职,还在高祖迁都洛阳、世宗即位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高祖去世后,刘芳负责撰定丧事礼仪,并亲自为世宗授经,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特殊地位。

文中还详细记载了刘芳对国学、太学等教育机构的建议和改革。他主张国学应设在宫门之左,太学则应沿用旧基,这些建议体现了刘芳对古代教育制度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他还提出了设立四门博士的建议,进一步推动了当时的教育发展。

刘芳的政治生涯虽然以儒缓著称,但他廉洁清正,不犯公私,深受朝廷信任。他在律令制定、朝仪修正等方面的贡献,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特别是在郊祀礼仪的制定上,刘芳提出了许多符合古代经典的建议,显示了他在礼仪制度上的深厚造诣。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刘芳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北魏时期学术、政治、礼仪制度的发展情况。刘芳作为一位学者型官员,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刘芳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魏时期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古代学者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讨论了古代祭祀礼仪中的郊祀制度,尤其是北郊的设置及其历史依据。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文献的引用,作者展示了北郊祭祀的演变过程。北郊作为祭祀水帝颛顼的场所,象征着北方的神灵和水德,其设置距离都城六里,体现了古代礼仪中对地理方位的重视。

文中还提到了汉代郊祀制度的变化,特别是汉光武帝时期在洛阳城南七里设立郊兆的记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代对前代礼仪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展示了汉代对天地神灵祭祀的重视。郊祀制度的演变不仅是礼仪的调整,更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体现了天子对天地神灵的尊崇和对国家统治的合法性。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灵星祠和社稷祭祀的内容。灵星祠作为汉代设立的祭祀场所,主要用于祈求农业丰收,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依赖和对自然神灵的敬畏。社稷祭祀则是国家礼仪的核心,象征着国家的根本和土地的稳固。社树的设置不仅是对土地神的尊崇,也是对国家的象征性表达。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文献的引用和对比,本文展示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朝代对郊祀、社稷祭祀的规定有所不同,反映了各个时期对礼仪的理解和实践。同时,本文也体现了古代学者对礼仪制度的严谨态度,他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考证和讨论,力求使礼仪制度符合经典的要求。

最后,本文还提到了刘芳对社稷无树的批评和建议。刘芳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考证,提出了社稷应植松树的建议,并得到了皇帝的采纳。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刘芳对礼仪制度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古代学者对礼仪制度的重视和对经典的尊重。通过对礼仪制度的讨论和实践,古代学者力求使礼仪制度符合经典的要求,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祭祀礼仪的讨论,展示了古代礼仪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地神灵的尊崇和对国家统治的重视。同时,本文也体现了古代学者对礼仪制度的严谨态度和对经典的尊重,展示了他们在维护国家礼仪制度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一个家族的几代人的官职变迁和事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结构和家族势力的重要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官职如’别驾’、’长史’、’司空’、’谘议参军’等,都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官职,显示了当时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严密性。这些官职的设置和变迁,反映了北魏政权对地方和中央的控制力度。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谥号’,如’谥文贞’、’谥曰简’等,谥号是对已故官员的尊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德行和功绩的重视。谥号的授予,不仅是对个人的褒奖,也是对其家族地位的肯定。

再次,文中提到的’天平中’、’武定末’等年号,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这些年号的变化,标志着不同皇帝的上台和政策的调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齐献武王至洛,责廞而诛之’,反映了北魏时期权臣之间的斗争和政权的更迭。这些事件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斗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最后,文中提到的家族成员的官职变迁和事迹,反映了当时家族势力的重要性。家族的兴衰,往往与政治斗争密切相关。通过家族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北魏时期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残酷。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北魏时期一个家族的几代人的官职变迁和事迹,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结构、官僚体系、家族势力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残酷。这些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几位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些特点。首先,文中提到的世明、世雄、彦植、郑演、长猷等人,都是当时的重要官员,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官员的升迁、封爵、辞官等常见现象。世明多次辞去萧衍的封爵,坚持北归,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节操。郑演因功被封为洛阳侯,后改爵云阳伯,反映了当时封爵制度的灵活性。

其次,文中提到的官职如兰陵太守、彭城内史、刺史、谏议大夫、征虏将军等,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复杂的官僚体系。这些官职的设置和官员的升迁,体现了当时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特别是世明从兰陵太守升迁为彭城内史,再到谏议大夫,显示了官员的升迁路径。

再次,文中提到的封爵制度,如开国县侯、云阳伯等,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封爵制度。封爵不仅是对官员功绩的奖励,也是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世明被封为开国县侯,郑演被封为云阳伯,都是对他们功绩的认可。

最后,文中提到的军事行动,如世明被逼劫据州归萧衍,长猷被委任为南阳太守兼统戎马,反映了南北朝时期频繁的军事冲突和地方割据的局面。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官员的个人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几位官员生平事迹的记载,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复杂面貌。官员的升迁、封爵、辞官等现象,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同时,频繁的军事冲突和地方割据,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这些内容为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四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6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