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

作者: 魏收(505年—572年),北齐史学家。他主持编撰了《魏书》。

年代:北齐(6世纪)。

内容简要:共114卷,记载了北魏的历史。书中详细记录了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北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原文

高湖 崔逞 封懿

高湖,字大渊,勃海蓚人也。汉太傅裒之后。祖庆,慕容垂司空。父泰,吏部 尚书。湖少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雅为乡人崔逞所敬异。少历显职, 为散骑常侍。登国十年,垂遣其太子宝来伐也,湖言于垂曰:“魏,燕之与国。彼 有内难,此遣赴之;此有所求,彼无违者。和好多年,行人相继。 往求马不得,遂 留其弟,曲在于此,非彼之失。政当敦修旧好,乂宁国家,而复令太子率众远伐。 且魏主雄略,兵马精强,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太子富于春秋,意果心锐,轻敌好 胜,难可独行。兵凶战危,愿以深虑!”言颇切厉。垂怒,免湖官。既而宝果败于 参合。宝立,乃起湖为征虏将军、燕郡太守。宝走和龙,兄弟交争,湖见其衰乱, 遂率户三千归国。太祖赐爵东阿侯,加右将军,总代东诸部。世祖时,除宁西将军、 凉州镇都大将,镇姑臧,甚有惠政。年七十,卒。赠镇西将军、秦州刺史,谥曰敬。 有四子。

第三子谧,字安平,有文武才度。天安中,以功臣子召入禁中,除中散,专典 秘阁。肃勤不倦,高宗深重之,拜秘书郎。谧以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 写。由是代京图籍,莫不审正。显祖之御宁光宫也,谧恆侍讲读,拜兰台御史。寻 转治书,掌摄内外,弹纠非法,当官而行,无所畏避,甚见称赏。延兴二年九月卒, 时年四十五。太昌初,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青徐齐济兗五州诸军事、骠骑大将 军、太尉公、青州刺史,谥武贞公。妻叔孙氏,陈留郡君。

长子树生。性通达,重节义,交结英雄,不事生产,有识者并宗奇之。蠕蠕侵 掠,高祖诏怀朔镇将、阳平王颐率众讨之。颐假树生镇远将军、都将,先驱有功。 树生尚气侠,意在浮沉自适,不愿职位,辞不受赏,论者高之。居宅数有赤光紫气 之异,邻伍惊恐,佥谓怪变,宅不可居。树生曰:“何往非善?”安之自若。雅好 音律,常以丝竹自娱。孝昌初,北州大乱,诏发众军,广开募赏。以树生有威略, 授以大都督,令率劲勇,镇捍旧蕃。二年卒,时年四十五。太昌初,追赠使持节、 都督冀相沧瀛殷定六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师、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追封勃海王, 谥曰文穆。妻韩氏,为勃海王国太妃。永熙中,后赠假黄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 事,加后部羽葆鼓吹,余如故。长子即齐献武王也。

王弟琛,字永宝。天平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南赵郡开 国公。

子叡,袭。武定末,太子庶子。

树生弟翻,字飞雀,亦以器度知名。卒于侍御中散。元象中,赠假黄钺、使持 节、侍中、都督冀定洛瀛并肆燕恆云朔十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傅、太尉公、录尚 书事、冀州刺史,谥曰孝宣。

子岳,武定末,侍中、太傅公、清河郡开国公。

谧长兄真,有志行。兄弟俱至孝,父亡,治丧墓次,甘露白雉降集焉。有司以 闻,诏标闾里。自泾州别驾,稍迁定安太守,甚著声绩。卒,赠龙骧将军,泾州刺 史。

囗带金城太守。神龟初卒。太昌元年,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相殷三州诸军 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曰武康。

子仁,正光中,卒于河州别驾。太昌初,赠使持节、侍中、都督青齐济三州诸 军事、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谥曰明穆。

子贯,字小胡。永兴末,通直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尚食典御。

拔弟者兒,美容貌,膂力过人,尤善弓马。显祖时,羽林幢将。皇兴中,主 仗令。高祖初,给事中,累迁散骑常侍、内侍长。坐事死。

子香,字明珍,有器尚。初除侍御史,拜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与叔徽俱使 西域,还至河洲遇贼攻围,城陷见害。太昌初,赠使持节,都督冀沧二州诸军事、 征东将军,冀州刺史。永熙中,重赠侍中、都督青徐光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 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谥曰文景。

子永乐,兴和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济州刺史、阳川县开国公。

永乐弟弼,武定中,安西将军、营州刺史、安陵县开国男。

者兒弟徽,字荣显,小字苟兒。聪敏有气干,为任城王澄所知赏。景明中, 起家奉朝请。延昌中,假员外散骑常侍,使于嚈侯,西域诸国莫不敬惮之,破洛侯、 乌孙并因之以献名马。还,拜冗从仆射。神龟中,迁射声校尉、左中郎将、游击将 军。又假平西将军、员外散骑常侍,使嚈哒。还至枹罕,属莫折念生反于秦陇。时 河州刺史元祚为前刺史梁钊息、景进等招引念生攻河州,祚以忧死。长史元永平、 治中孟宾、台使元湛共推徽行河州事,绥接有方,兵士用命。别驾乞伏世则潜通景 进,徽杀之。徵兵于吐谷浑,吐谷浑率众救之。景进败,退走,奔秦州。景进寻率 羌夷复来攻逼,徽遣统军六景相驰表请师,诏徽仍行河州事。久无援救,力屈城陷, 为贼所害。永熙中,丧还洛阳。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相瀛沧五州诸军事、司 徒公、冀州刺史,谥曰文宣。

子归义,有志烈。初除奉朝请,加威烈将军。与父徽俱使西域。还都,稍迁龙 骧将军、中散大夫、西征都督,每有战功。后没于阵。太昌初,赠侍中、骠骑大将 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曰孝贞。

子普,武

定末,安南将军、太子左卫率。

归义弟归彦,武定末,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安喜县开国男。

真弟各拔,广昌镇将。卒,赠燕州刺史。

子猛虎,鄯善镇录事。及居丧,以至性称,遂绝宦情。

子元国,早卒。

次显国,武定末,抚军将军、汶阳男。

显国弟达,武定中,骠骑将军、行沧州事。

达弟永国,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永国弟子国,武卫将军。

各拔少子盛,天平中、侍中、太尉公、广平郡开国公。

子子瑗,武定末,兼武卫将军。

谧弟稚,字幼宁。薄骨律镇将、营州刺史。

子陀,字难拖。沃野镇长。卒,赠琅邪太守。

子雍,字景云,司徒从事。后与少子思义俱奔萧衍,卒于江南。元象初,丧还, 特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定瀛沧幽五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令、司徒 公、冀州刺史。

子思宗,武定末,中军将军、仪同三司、兗州刺史、上洛郡开国男。思义,特 赠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兗齐三州军事、车骑大将军、尚书仆射、仪同三司、 青州刺史。

陀弟兴,早卒。兴子贵孙,晋州刺史。

湖弟恆,字叔宗,慕容垂钜鹿太守。太祖时,率郡降,赐爵泾县侯,加龙骧将 军,仍守钜鹿。卒赠安东将军、幽州刺史,谥曰惠。

子道,字始愔,袭爵。拜都牧令,迁镇南将军、相州刺史。未及之职,卒。仍 以为赠,谥曰庄。

子干,字干奴。好学,宽厚有雅度。袭爵泾县侯,后例降为伯。历南青州征虏 府司马、威远将军、鄯善镇远府长史。仍转汾州后军府长史、白水太守。所在以廉 平著称。太昌初,卒。赠使持节、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 州刺史,谥曰孝穆。

子侃,字伯欣,袭。除南秦州长史。卒,赠辅国将军、凉州刺史,谥曰宣。

子绍,字广祖,袭爵。兴和初,征虏将军、沧州刺史。

侃弟腾,字伏兴。卒于安东将军、光州刺史、襄城县开国公。

子陟,字祖迁。司空中郎、太尉主簿。

陟弟憬,通直郎。憬弟翙,袭父爵。

腾弟隆之,武定末,太保、尚书令、平原郡开国公。

崔逞,字叔祖,清河东武城人也,魏中尉琰之六世孙。曾祖谅,晋中书令。祖 遇,仕石虎,为特进。父瑜,黄门郎。逞少好学,有文才。遭乱,孤贫,躬耕于野, 而讲诵不废。慕容暐时,郡举上计掾,补著作郎。撰《燕记》。迁黄门侍郎。及苻 坚并慕容暐,以为齐郡太守。坚败,司马昌明以逞为清河、平原二郡太守。为翟辽 所虏,授以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以为秘书监。慕容宝东走和龙,为留台吏部尚 书。及慕容驎立,逞携妻子亡归太祖。张兗先称美逞,及见,礼遇甚重。拜为尚书, 任以政事,录三十六曹,别给吏属,居门下省,寻除御史中丞。

太祖攻中山未克,六军乏粮,民多匿谷,问群臣以取粟方略。逞曰:“取椹可 以助粮。故飞鸮食椹而改音,《诗》称其事。”太祖虽衔其侮慢,然兵既须食,乃 听以椹当租。逞又曰:“可使军人及时自取,过时则落尽。”太祖怒曰:“内贼未 平,兵人安可解甲仗入林野而收椹乎?是何言欤!”以中山未拔,故不加罪。天兴 初,姚兴侵司马德宗襄阳戍,戍将郗恢驰使乞师于常山王遵。遵以闻。太祖诏逞与 张衮为遵书以答。初,恢与遵书云:“贤兄虎步中原”,太祖以言悖君臣之体,敕 逞、衮亦贬其主号以报之。逞、衮乃云”贵主”。太祖怒曰:“使汝贬其主以答, 乃称贵主,何若贤兄也!”遂赐死。后司马德宗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数十人为桓玄 所逐,皆将来奔,至陈留南,分为二辈,一奔长安,一归广固。太祖初闻休之等降, 大悦,后怪其不至,诏兗州寻访。获其从者,问故,皆曰:“国家威声远被,是以 休之等咸欲归阙,及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处。”太祖深悔之。自是士人有过者,多 见优容。

逞七子,二子早亡,第三子义,义弟諲,諲弟祎,祎弟严,严弟赜。逞之内徙 也,终虑不免,乃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令归慕容德,遂奔广固。逞独与小子 颐在平城。及逞之死,亦以此为谴。

颐,字泰冲。初为太子洗马,后稍迁散骑常侍,赐爵清河侯。后世祖闻刘义隆 以諲为冀州刺史,乃曰:“义隆知用其兄,我岂无冀州也。”乃以颐为平东将军, 冀州刺史。又为大鸿胪,持节策拜杨难当为南秦王。奉使数返,光扬朝命,世祖善 之。及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等督诸军取上邽,使颐齑诏于丕前喻难当奉诏。后与 方士韦文秀诣王屋山造金丹,不就。真君初卒。颐五子。

长子秉,字公礼。早终,无子。

秉弟广,字公渊,袭爵。拜平东将军。子法度,早终。

广弟轨,字公则。太子中舍人、镇南司马。

轨弟穆,字公和。早终。

穆弟叡,字哲,小字男季。高祖初,以交通境外伏诛。从兄景真以子思叔继叡。

思叔,少为中书学生,迁中书博士。世宗时,历上党,钜鹿太守。自逞之死至 叡之诛,三世积五十余年而在北一门尽矣。

初,三齐平,祎孙相如入国,以才学知名。举冀州秀才,早卒。相如弟彧,在 《术艺传》。

逞兄适,字宁祖,亦有名于时。慕容垂尚书左丞,范阳、昌黎二郡太守。

适曾孙延寿,冀

州主薄。轻财好施,甚收乡曲之誉。

延寿子隆宗,简率爱友, 居丧以孝闻。历位冀州别驾,兰陵、燕郡二郡太守,司空谘议参军,冀州中正,中 军大将军府长史。仁信待物,出于至诚,故见重于世。卒,赠前将军、齐州刺史, 谥曰孝。

子敬保,员外散骑侍郎、冀州仪同府从事中郎。卒,赠冀州刺史。

子子恆,官至征虏将军、鲁郡太守。早卒。

子恆弟子安,冠军将军、西兗州司马。

子安弟子升,开府参军。武定中,坐连元瑾事,兄弟并伏法。

封懿,字处德,勃海蓚人也。曾祖释,晋东夷校尉。父放,慕容暐吏部尚书。 兄孚,慕容超太尉。懿俊伟有才气,能属文,与孚虽器行有长短,然名位略齐。仕 慕容宝,位至中书令、民部尚书。宝败,归阙,除给事黄门侍郎、都坐大官、宁朔 将军、章安子。太祖数引见,问以慕容旧事。懿应对疏慢,废还家。太宗初,复徵 拜都坐大官,进爵为侯。泰常二年卒。懿撰《燕书》,颇行于世。

子玄之,坐与司马国璠、温楷等谋乱,伏诛。临刑,太宗谓之曰:“终不令绝 汝种也,将宥尔一子。”玄之请曰:“弟虔之子磨奴,字君明,早孤,乞全其命。” 乃杀玄之四子,而赦磨奴。

磨奴被刑为宦人。崔浩之诛也,世祖谓磨奴曰:“汝本应全,所以至刑者,事 由浩之故。”后为中曹监,西使张掖,赐爵富城子,加建威将军、给事中。久之, 出为冠军将军、怀州刺史。太和七年卒。赠平东将军、冀州刺史、勃海公,谥曰定。 以族子叔念为后,高祖赐名回。

回父鉴,即慕容暐太尉弈之后也。回,皇兴初为中书学生。袭爵富城子,累迁 太子家令。世宗即位,以回行华州事。回在州鞭中散大夫党智孙,为尚书左丞韦绩 纠奏,免。寻除镇远将军、安州刺史。山民愿朴,父子宾旅,同寝一室。回下车, 勒令别处,其俗遂改。徵为太尉长史,频行定州、徐州事。寻除后将军、汾州刺史。

肃宗初,转凉州刺史,加右将军,固辞不拜,仍授平北将军、瀛州刺史。时大 乘寇乱之后,加以水潦,百姓困乏。回表求赈恤,免其兵调,州内甚赖之。又为度 支尚书。寻转都官尚书、冀州大中正。荥阳郑云谄事长秋卿刘腾,货腾紫缬四百匹, 得为安州刺史。除书旦出,暮往诣回,坐未定,谓回曰:“我为安州,卿知之否? 彼土治生,何事为便?”回答之曰:“卿荷国宠灵,位至方伯,虽不能拔园葵,去 织妇,宜思方略以济百姓,如何见造而问治生乎?封回不为商贾,何以相示?”云 惭愧失色。

灵太后临朝,召百官问得失,群臣莫敢言。回对曰:“昔孔丘为司寇,十日而 诛少正卯,鲁国肃然,欺巧自息。姬旦行戮,不避兄弟,周道用隆。徐偃专行仁义, 其国乃灭。自古及今,未有不厉威刑而能治者。顷来颇由长吏宽怠,侵剥百姓,盗 贼群起。请肃刑书,以惩未犯。”太后意纳之,而不能用。转为七兵尚书,领御史 中尉。尚书右仆射元钦与从父兄丽妻崔氏奸通,回乃劾奏,时人称之。除镇东将军、 冀州刺史。

肃宗末,徵为殿中尚书,频表逊职,以为右光禄大夫。庄帝初,遇害于河阴, 时年七十七。赠侍中、车骑大将军、司空公、定州刺史,谥曰孝宣。

长子隆之,武定中,开府仪同三司,齐州刺史,安德郡开国公。

子子绘,武定中,勃海太守。

隆之弟兴之,字祖胄。经明行修,恬素清静。起家太学博士,员外郎。出为瀛 冀二州平北府长史,所历有当官之誉。孝昌中卒。天平中,追赠散骑常侍、抚军将 军、雍州刺史。寻重赠殿中尚书,谥曰文。

子孝琬,字子倩。武定末,开府中郎。

孝琬弟孝琰,秘书郎。

兴之弟延之,字祖业。天平中,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剡县开国子。

磨奴既以回为后,请于显祖,赠鉴宁远将军、沧水太守。

鉴长子琳,字彦宝。显祖末,本州表贡,拜中书博士。高祖初,大军南讨,琳 参镇南军事。后为河南七州大使。还,拜中书侍郎,与侍中、南平王冯诞等议定律 令,赐布帛六百匹,栗六百石,马牛各一。迁太尉长史,转司宗下大夫,有长者之 称。行东兗州事。及改定百官,除司空长史。出为立忠将军、南青州刺史、兼散骑 常侍、持节,西道大使。还为长兼太中大夫,转广平内史,又为光禄大夫。世宗末, 除后将军、夏州刺史。徵为安东将军、光禄大夫。神龟二年卒。赠使持节、抚军将 军、相州刺史。

子元称,元称弟子盛,并早卒。

子盛弟子施,武定末,沛郡太守。

琳子肃,在《文苑传》。

懿从兄子恺,字思悌,弈之孙也。父劝,慕容垂侍中、太常卿。恺,给事黄门 侍郎、散骑常侍。后入代都,名出懿子玄之右,俱坐司马氏事死。恺妻,庐玄姊也。 恺子伯达弃母及妻李氏南奔河表,改婚房氏。显祖末,伯达子休杰内入,祖母庐犹 存,垂百岁矣,而李已死。休杰,高祖时以归国勋为河间太守,兼冀州咸阳王府谘 议参军。

休杰从弟灵佑,仕刘义隆为青州治中、勃海太守。慕容白曜平三齐,灵佑率二 百人诣白曜降,赐爵下密子。后除建威将军、勃海太守。卒。

子进寿,袭爵。肃宗时,为扬州治中,以失义州为刺史元志所杀。事具《志传》。

子子游,武定中

开府中兵参军。

进寿弟蚌,卒于冀州别驾。

蚌弟粲,起家荆州长流参军、司空水曹参军、殿中侍御史。累迁征东将军、广州长史。还,除光禄大夫。卒,赠卫将军、冀州刺史。

回族叔轨,字广度。沉谨好学,博通经传。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善自修洁,仪容甚伟。或曰:“学士不事修饰,此贤何独如此?”轨闻,笑曰:“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言者惭退。

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迁尚书仪曹郎中,兼员外散骑常侍。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东归。轨具闻其状,移书徵之,云悉资给遣还。有司奏轨远使绝域,不辱朝命,权宜晓慰,边民来苏,宜加爵赏。世宗诏曰:“权宜徵口,使人常体,但光扬有称,宜赏一阶。”转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休叹其守正。轨在台中,称为儒雅。奏请遣四门博士明经学者,检试诸州学生。诏从之。寻除国子博士,加扬武将军。假通直散骑常侍,慰劳汾州山胡。

司空、清河王怿表修明堂辟雍,诏百僚集议。轨议曰:“明堂者,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所以严父配天,听朔设教,其经构之式,盖已尚矣。故《周官·匠人职》云: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五室、九阶、四户、八窗。郑玄曰:‘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之以见同制。’然则三代明堂,其制一也。案周与夏殷,损益不同,至于明堂,因而弗革,明五室之义,得天数矣。是以郑玄又曰:‘五室者,象五行也。然则九阶者,法九土;四户者,达四时;八窗者,通八风。”诚不易之大范,有国之恆式。若其上园下方以则天地,通水环宫以节观者,茅盖白盛为之质饰,赤缀白缀为之户牖,皆典籍所具载,制度之明义也。在秦之世,焚灭五典,毁黜三代,变更先圣,不依旧宪。故吕氏月令见九室之义,大戴之礼著十二堂之论。汉承秦法,亦未能改,东西二京,俱为九室。是以《黄图》,《白虎通》,蔡邕,应劭等,咸称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堂以象十二辰。夫室以祭天,堂以布政。依天而祭,故室不过五;依时布政,故堂不逾四。州之与辰,非所可法,九与十二,其用安在?今圣朝欲尊道训民,备礼化物,宜则五室,以为永制。至如庙学之嫌,台沼之杂,袁准之徒已论正矣,遗论具在,不复须载。”

寻以本官行东郡太守。迁前军将军、行夏州事。好立条教,所在有绩。转太子仆射,迁延尉少卿,加征虏将军。卒,赠右将军、济州刺史。

初,轨深为郭祚所知,祚常谓子景尚曰:“封轨、高绰二人,并干国之才,必应远至。吾平生不妄进举,而每荐此二公,非直为国进贤,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其见重如此。轨既以方直自业,高绰亦以风概立名。尚书令高肇拜司徒,绰送迎往来,轨竟不诣。绰顾不见轨,乃遽归,曰:“吾一生自谓无愆规矩,今日举措,不如封生远矣。”轨以务德慎言,修身之本;奸回谗佞,世之巨害,乃为《务德》,《慎言》,《远佞》,《防奸》四戒,文多不载。

轨长子伟伯,字君良。博学有才思,弱冠除太学博士,每朝廷大议,伟伯皆预焉。雅为太保崔光、仆射游肇所知赏。太尉、清河王怿辟参军事,怿亲为《孝经解诂》,命伟伯为《难例》九条,皆发起隐漏。伟伯又讨论《礼》、《传》、《诗》、《易》疑事数十条,儒者咸称之。寻将经始明堂,广集儒学,议其制度。九五之论,久而不定。伟伯乃搜检经纬,上《明堂图说》六卷。正光末,尚书仆射萧宝夤以为关西行台郎。及宝夤为逆,伟伯乃与南平王冏潜结关中豪右韦子粲等谋举义兵。事发见杀,年三十六,时人惜之。永安中,追赠散骑常侍、征虏将军、瀛州刺史,听一子出身。伟伯无子,转授第三弟翼。伟伯撰《封氏本录》六卷,并诗赋碑诔杂文数十篇。

伟伯弟业,字君修。奉朝请,领殿中侍御史。早卒。

业弟翼,字君赞。美容貌,腰带十围。以兄伟伯立节之勋,除给事中。后加扬烈将军。武定初卒。

翼弟述,字君义。武定末,延尉少卿。

述弟询,字景文。尚书起部郎。

史臣曰:高敬侯才鉴明远,见机而作,身名俱劭,世载人英,天所赞也。崔逞文学器识,当年之俊,虑远忽微,俱以为祸。赜有兹休烈,厥世不延。封懿获全为幸,回乃克光家,世不乏人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译文

高湖、崔逞、封懿

高湖,字大渊,是勃海蓚人。他是汉朝太傅高裒的后代。祖父高庆,曾任慕容垂的司空。父亲高泰,曾任吏部尚书。高湖年少时聪明机敏,有气度,与兄长高韬在当时都很有名,尤其受到同乡崔逞的敬重。他年轻时历任显要职位,担任散骑常侍。登国十年,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来讨伐魏国,高湖对慕容垂说:“魏国是燕国的友好国家。他们有内乱时,我们派兵去支援;我们有需求时,他们从不违背。两国和好多年,使者往来不断。之前我们求马不得,便扣留了他们的弟弟,错在我们,不在他们。现在应当继续修好关系,安定国家,却让太子率军远征。况且魏国君主雄才大略,兵马精强,经历过许多艰难险阻。太子年轻气盛,心志果决,轻敌好胜,难以独自承担重任。战争凶险,希望您深思!”言辞恳切严厉。慕容垂大怒,免去了高湖的官职。不久,慕容宝果然在参合战败。慕容宝即位后,起用高湖为征虏将军、燕郡太守。慕容宝逃往和龙,兄弟之间争斗不休,高湖见国家衰乱,便率领三千户归附魏国。太祖赐他东阿侯的爵位,加封右将军,统领代东各部。世祖时,任命他为宁西将军、凉州镇都大将,镇守姑臧,政绩卓著。他七十岁时去世,追赠镇西将军、秦州刺史,谥号为敬。他有四个儿子。

第三子高谧,字安平,文武双全。天安年间,因是功臣之子被召入宫中,担任中散,专管秘阁事务。他勤勉不懈,深受高宗器重,被任命为秘书郎。高谧见典籍残缺,便奏请广泛搜集书籍,大力抄写整理。从此,代京的图书典籍都得到了校正。显祖在宁光宫时,高谧常侍讲读,被任命为兰台御史。不久转任治书,掌管内外事务,弹劾不法行为,秉公执法,无所畏惧,深受赞誉。延兴二年九月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太昌初年,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青徐齐济兗五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尉公、青州刺史,谥号为武贞公。妻子叔孙氏,封为陈留郡君。

长子高树生,性格通达,重节义,结交英雄豪杰,不事生产,有识之士都推崇他。蠕蠕入侵时,高祖诏令怀朔镇将、阳平王元颐率军讨伐。元颐任命高树生为镇远将军、都将,他作为先锋立下战功。高树生崇尚气节侠义,喜欢自由自在,不愿担任官职,辞谢赏赐,受到时人称赞。他的住宅多次出现赤光紫气的异象,邻居们感到惊恐,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劝他搬走。高树生说:“哪里不是好地方?”安然自若。他酷爱音乐,常以丝竹自娱。孝昌初年,北州大乱,朝廷下令招募军队,广开赏赐。因高树生有威略,被任命为大都督,率领精锐部队,镇守旧地。两年后去世,时年五十五岁。太昌初年,追赠使持节、都督冀相沧瀛殷定六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师、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追封勃海王,谥号为文穆。妻子韩氏,封为勃海王国太妃。永熙年间,又追赠假黄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加后部羽葆鼓吹,其他封号如故。长子即齐献武王。

齐献武王的弟弟高琛,字永宝。天平年间,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南赵郡开国公。

儿子高叡,继承爵位。武定末年,担任太子庶子。

高树生的弟弟高翻,字飞雀,也以器度知名。去世时担任侍御中散。元象年间,追赠假黄钺、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洛瀛并肆燕恆云朔十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傅、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号为孝宣。

儿子高岳,武定末年,担任侍中、太傅公、清河郡开国公。

高谧的长兄高真,有志向和操守。兄弟们都极为孝顺,父亲去世后,他们在墓旁守丧,甘露和白雉降落在墓旁。有关部门上报此事,朝廷下令表彰他们的乡里。高真从泾州别驾做起,逐渐升任定安太守,政绩显著。去世后,追赠龙骧将军、泾州刺史。

囗带担任金城太守。神龟初年去世。太昌元年,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相殷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号为武康。

儿子高仁,正光年间,在河州别驾任上去世。太昌初年,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青齐济三州诸军事、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谥号为明穆。

儿子高贯,字小胡。永兴末年,担任通直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尚食典御。

高拔的弟弟高者兒,容貌俊美,膂力过人,尤其擅长骑射。显祖时,担任羽林幢将。皇兴年间,担任主仗令。高祖初年,担任给事中,逐渐升任散骑常侍、内侍长。因事获罪而死。

儿子高香,字明珍,有器量。起初担任侍御史,后任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与叔父高徽一起出使西域,返回时在河洲遭遇贼人围攻,城陷被害。太昌初年,追赠使持节、都督冀沧二州诸军事、征东将军、冀州刺史。永熙年间,又追赠侍中、都督青徐光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谥号为文景。

儿子高永乐,兴和年间,担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济州刺史、阳川县开国公。

高永乐的弟弟高弼,武定年间,担任安西将军、营州刺史、安陵县开国男。

高者兒的弟弟高徽,字荣显,小字苟兒。聪明机敏,有才干,深受任城王元澄赏识。景明年间,初任奉朝请。延昌年间,假员外散骑常侍,出使嚈侯,西域各国无不敬畏他,破洛侯、乌孙等国因此献上名马。返回后,任冗从仆射。神龟年间,升任射声校尉、左中郎将、游击将军。又假平西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出使嚈哒。返回至枹罕时,正值莫折念生在秦陇叛乱。当时河州刺史元祚被前刺史梁钊的儿子景进等人勾结莫折念生攻打河州,元祚忧愤而死。长史元永平、治中孟宾、台使元湛共同推举高徽代理河州事务,他安抚有方,士兵效命。别驾乞伏世则暗中勾结景进,高徽将其处死。向吐谷浑征兵,吐谷浑率军来援。景进败退,逃往秦州。景进不久又率羌夷来攻,高徽派统军六景相驰表请求援军,朝廷下诏让高徽继续代理河州事务。因久无援军,力竭城陷,被贼人杀害。永熙年间,灵柩运回洛阳。追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相瀛沧五州诸军事、司徒公、冀州刺史,谥号为文宣。

儿子高归义,有志向和节烈。初任奉朝请,加威烈将军。与父亲高徽一起出使西域。返回后,逐渐升任龙骧将军、中散大夫、西征都督,屡立战功。后战死沙场。太昌初年,追赠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号为孝贞。

儿子高普,武

定末,担任安南将军、太子左卫率。

归义的弟弟归彦,在武定末年,担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徐州刺史、安喜县开国男。

真的弟弟各拔,担任广昌镇将。去世后,追赠为燕州刺史。

儿子猛虎,担任鄯善镇录事。在居丧期间,以极致的孝道著称,因此放弃了仕途。

儿子元国,早逝。

次子显国,在武定末年,担任抚军将军、汶阳男。

显国的弟弟达,在武定年间,担任骠骑将军、行沧州事。

达的弟弟永国,担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永国的弟弟子国,担任武卫将军。

各拔的小儿子盛,在天平年间,担任侍中、太尉公、广平郡开国公。

儿子子瑗,在武定末年,兼任武卫将军。

谧的弟弟稚,字幼宁。担任薄骨律镇将、营州刺史。

儿子陀,字难拖。担任沃野镇长。去世后,追赠为琅邪太守。

儿子雍,字景云,担任司徒从事。后来与幼子思义一起投奔萧衍,在江南去世。元象初年,灵柩返回,特别追赠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冀定瀛沧幽五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尚书令、司徒公、冀州刺史。

儿子思宗,在武定末年,担任中军将军、仪同三司、兗州刺史、上洛郡开国男。思义,特别追赠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青兗齐三州军事、车骑大将军、尚书仆射、仪同三司、青州刺史。

陀的弟弟兴,早逝。兴的儿子贵孙,担任晋州刺史。

湖的弟弟恆,字叔宗,担任慕容垂的钜鹿太守。太祖时,率领郡投降,赐爵泾县侯,加封龙骧将军,仍然镇守钜鹿。去世后追赠为安东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惠。

儿子道,字始愔,继承爵位。担任都牧令,升迁为镇南将军、相州刺史。未到任便去世。仍然追赠为镇南将军、相州刺史,谥号为庄。

儿子干,字干奴。好学,宽厚有雅量。继承爵位泾县侯,后来按例降为伯。历任南青州征虏府司马、威远将军、鄯善镇远府长史。后转任汾州后军府长史、白水太守。在任期间以廉洁公平著称。太昌初年去世。追赠为使持节、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空公、雍州刺史,谥号为孝穆。

儿子侃,字伯欣,继承爵位。担任南秦州长史。去世后,追赠为辅国将军、凉州刺史,谥号为宣。

儿子绍,字广祖,继承爵位。兴和初年,担任征虏将军、沧州刺史。

侃的弟弟腾,字伏兴。去世时担任安东将军、光州刺史、襄城县开国公。

儿子陟,字祖迁。担任司空中郎、太尉主簿。

陟的弟弟憬,担任通直郎。憬的弟弟翙,继承父亲的爵位。

腾的弟弟隆之,在武定末年,担任太保、尚书令、平原郡开国公。

崔逞,字叔祖,是清河东武城人,魏中尉崔琰的六世孙。曾祖崔谅,担任晋中书令。祖父崔遇,在石虎手下任职,担任特进。父亲崔瑜,担任黄门郎。崔逞年少时好学,有文才。遭遇乱世,孤贫,亲自在田野耕作,但仍不停止讲诵。慕容暐时,郡里举荐他为上计掾,补任著作郎。撰写《燕记》。升迁为黄门侍郎。苻坚吞并慕容暐后,任命他为齐郡太守。苻坚失败后,司马昌明任命崔逞为清河、平原二郡太守。被翟辽俘虏,任命为中书令。慕容垂灭翟钊后,任命他为秘书监。慕容宝东走和龙时,担任留台吏部尚书。慕容驎即位后,崔逞带着妻子儿女投奔太祖。张兗先前称赞崔逞,见面后,太祖对他礼遇甚重。任命他为尚书,委以政事,掌管三十六曹,另给吏属,居门下省,不久又任命为御史中丞。

太祖攻打中山未能攻克,六军缺乏粮食,百姓大多藏匿谷物,太祖询问群臣如何获取粮食的策略。崔逞说:“取桑椹可以辅助粮食。所以飞鸮吃桑椹而改变声音,《诗经》中记载了这件事。”太祖虽然对他的轻慢感到不满,但军队需要粮食,于是同意用桑椹代替租税。崔逞又说:“可以让军人及时自己去取,过了时间就会落尽。”太祖怒道:“内贼未平,士兵怎么能解甲仗进入林野去收桑椹呢?这是什么话!”因为中山尚未攻下,所以没有加罪于他。天兴初年,姚兴侵犯司马德宗的襄阳戍,戍将郗恢派人向常山王遵求援。遵将此事报告太祖。太祖诏令崔逞与张衮为遵写信回复。起初,郗恢给遵的信中说:“贤兄虎步中原”,太祖认为这话违背了君臣之体,命令崔逞、张衮贬低其主号以回复。崔逞、张衮于是称“贵主”。太祖怒道:“让你们贬低其主以回复,却称贵主,怎么能比得上贤兄呢!”于是赐死崔逞。后来司马德宗的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数十人被桓玄驱逐,都准备来投奔,到陈留南,分为两批,一批奔长安,一批归广固。太祖起初听说休之等人投降,非常高兴,后来奇怪他们未到,诏令兗州寻访。抓到他们的随从,询问原因,都说:“国家威声远播,所以休之等人都想归顺朝廷,但听说崔逞被杀,所以分奔两处。”太祖深感后悔。从此以后,士人有过错的,大多得到宽容。

崔逞有七个儿子,两个早逝,第三个儿子义,义的弟弟諲,諲的弟弟祎,祎的弟弟严,严的弟弟赜。崔逞内迁时,担心最终难免一死,于是让妻子张氏与四个儿子留在冀州,让他们归附慕容德,自己则带着小儿子颐逃奔广固。崔逞死后,也因此受到谴责。

颐,字泰冲。起初担任太子洗马,后来逐渐升迁为散骑常侍,赐爵清河侯。后世祖听说刘义隆任命諲为冀州刺史,便说:“义隆知道用他的兄长,我难道没有冀州吗?”于是任命颐为平东将军,冀州刺史。又担任大鸿胪,持节策拜杨难当为南秦王。多次奉命出使,光扬朝廷的威命,世祖对他很满意。骠骑大将军、乐平王丕等督诸军攻取上邽时,派颐带着诏书在丕面前喻令难当奉诏。后来与方士韦文秀到王屋山炼制金丹,未能成功。真君初年去世。颐有五个儿子。

长子秉,字公礼。早逝,无子。

秉的弟弟广,字公渊,继承爵位。担任平东将军。儿子法度,早逝。

广的弟弟轨,字公则。担任太子中舍人、镇南司马。

轨的弟弟穆,字公和。早逝。

穆的弟弟叡,字哲,小字男季。高祖初年,因与境外交通被处死。从兄景真以儿子思叔继承叡。

思叔,年少时担任中书学生,升迁为中书博士。世宗时,历任上党、钜鹿太守。从崔逞之死到叡被诛杀,三代积累五十余年,而在北的一门尽灭。

起初,三齐平定后,祎的孙子相如入国,以才学知名。举荐为冀州秀才,早逝。相如的弟弟彧,在《术艺传》中有记载。

崔逞的哥哥适,字宁祖,在当时也很有名。担任慕容垂的尚书左丞,范阳、昌黎二郡太守。

适的曾孙延寿,冀

担任州主薄。他轻财好施,深受乡里人的赞誉。

延寿的儿子隆宗,性格简朴直率,友爱朋友,居丧期间以孝道闻名。历任冀州别驾,兰陵、燕郡二郡太守,司空谘议参军,冀州中正,中军大将军府长史。他以仁信待人,出于至诚,因此受到世人的尊重。去世后,被追赠为前将军、齐州刺史,谥号为孝。

他的儿子敬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冀州仪同府从事中郎。去世后,被追赠为冀州刺史。

敬保的儿子子恆,官至征虏将军、鲁郡太守。早逝。

子恆的弟弟子安,担任冠军将军、西兗州司马。

子安的弟弟子升,担任开府参军。武定年间,因牵连元瑾事件,兄弟都被处死。

封懿,字处德,是勃海蓚人。曾祖封释,是晋朝的东夷校尉。父亲封放,是慕容暐的吏部尚书。兄长封孚,是慕容超的太尉。封懿才华出众,能写文章,与封孚虽然才能品行有高低,但名位大致相当。他在慕容宝手下任职,官至中书令、民部尚书。慕容宝失败后,他归顺朝廷,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都坐大官、宁朔将军、章安子。太祖多次召见他,询问慕容氏的旧事。封懿应对疏慢,被废黜回家。太宗初年,再次被征召为都坐大官,进爵为侯。泰常二年去世。封懿撰写的《燕书》,在当时颇为流行。

他的儿子玄之,因与司马国璠、温楷等人谋反,被处死。临刑前,太宗对他说:“我不会让你绝后,将赦免你一个儿子。”玄之请求说:“弟弟虔的儿子磨奴,字君明,早年丧父,请求保全他的性命。”于是杀了玄之的四个儿子,赦免了磨奴。

磨奴被处以宫刑成为宦官。崔浩被诛杀时,世祖对磨奴说:“你本应保全性命,之所以受刑,是因为崔浩的缘故。”后来磨奴担任中曹监,出使张掖,被赐爵富城子,加封建威将军、给事中。很久以后,出任冠军将军、怀州刺史。太和七年去世。被追赠为平东将军、冀州刺史、勃海公,谥号为定。他以族子叔念为后,高祖赐名为回。

回的父亲鉴,是慕容暐太尉弈的后代。回在皇兴初年担任中书学生。继承爵位富城子,历任太子家令。世宗即位后,任命回代理华州事务。回在州中鞭打中散大夫党智孙,被尚书左丞韦绩弹劾,被免职。不久被任命为镇远将军、安州刺史。山民淳朴,父子宾客同住一室。回上任后,下令分开居住,这一习俗因此改变。后被征召为太尉长史,多次代理定州、徐州事务。不久被任命为后将军、汾州刺史。

肃宗初年,转任凉州刺史,加封右将军,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仍被任命为平北将军、瀛州刺史。当时大乘寇乱之后,加上水灾,百姓生活困苦。回上表请求赈济,免除兵役,州内百姓非常依赖他。后又担任度支尚书。不久转任都官尚书、冀州大中正。荥阳郑云谄媚长秋卿刘腾,贿赂刘腾四百匹紫缬,得以担任安州刺史。任命书刚下达,郑云晚上就去拜访回,刚坐下就问回:“我担任安州,你知道吗?那里治理百姓,什么事情最方便?”回回答说:“你受国家恩宠,官至方伯,虽然不能拔除园中的葵菜,赶走织妇,但也应该考虑如何救济百姓,怎么来问我治理百姓的事情呢?封回不做商贾,怎么给你建议?”郑云惭愧失色。

灵太后临朝听政,召见百官询问得失,群臣都不敢说话。回回答说:“从前孔丘担任司寇,十天后就诛杀了少正卯,鲁国因此肃然,欺诈巧伪自然消失。姬旦行刑,不避兄弟,周朝因此兴盛。徐偃专行仁义,他的国家却灭亡了。从古至今,没有不严厉刑罚而能治理好国家的。近来由于官吏宽怠,侵夺百姓,盗贼群起。请严肃刑律,以惩未犯之人。”太后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没有实施。回转任七兵尚书,兼任御史中尉。尚书右仆射元钦与从父兄丽的妻子崔氏通奸,回弹劾了他,当时人都称赞他。后被任命为镇东将军、冀州刺史。

肃宗末年,被征召为殿中尚书,多次上表请求辞去职务,被任命为右光禄大夫。庄帝初年,在河阴遇害,时年七十七岁。被追赠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司空公、定州刺史,谥号为孝宣。

他的长子隆之,武定年间,担任开府仪同三司,齐州刺史,安德郡开国公。

隆之的儿子子绘,武定年间,担任勃海太守。

隆之的弟弟兴之,字祖胄。他精通经学,品行端正,恬淡清静。初任太学博士,员外郎。后出任瀛冀二州平北府长史,所到之处都有当官的好名声。孝昌年间去世。天平年间,被追赠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雍州刺史。后又追赠为殿中尚书,谥号为文。

兴之的儿子孝琬,字子倩。武定末年,担任开府中郎。

孝琬的弟弟孝琰,担任秘书郎。

兴之的弟弟延之,字祖业。天平年间,担任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剡县开国子。

磨奴以回为后,向显祖请求,追赠鉴为宁远将军、沧水太守。

鉴的长子琳,字彦宝。显祖末年,本州上表推荐,被任命为中书博士。高祖初年,大军南征,琳参与镇南军事。后担任河南七州大使。回朝后,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与侍中、南平王冯诞等人议定律令,被赐予布帛六百匹,栗六百石,马牛各一。后升任太尉长史,转任司宗下大夫,有长者之称。代理东兗州事务。后来改定百官,被任命为司空长史。出任立忠将军、南青州刺史、兼散骑常侍、持节,西道大使。回朝后担任长兼太中大夫,转任广平内史,又担任光禄大夫。世宗末年,被任命为后将军、夏州刺史。后被征召为安东将军、光禄大夫。神龟二年去世。被追赠为使持节、抚军将军、相州刺史。

琳的儿子元称,元称的弟弟子盛,都早逝。

子盛的弟弟子施,武定末年,担任沛郡太守。

琳的儿子肃,在《文苑传》中有记载。

封懿的堂兄的儿子恺,字思悌,是弈的孙子。父亲劝,是慕容垂的侍中、太常卿。恺担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后来进入代都,名声超过封懿的儿子玄之,都因司马氏事件被处死。恺的妻子是庐玄的姐姐。恺的儿子伯达抛弃母亲和妻子李氏南逃到河表,改娶房氏。显祖末年,伯达的儿子休杰回到朝廷,祖母庐氏还活着,已经近百岁了,而李氏已经去世。休杰在高祖时因归国有功被任命为河间太守,兼任冀州咸阳王府谘议参军。

休杰的堂弟灵佑,在刘义隆手下担任青州治中、勃海太守。慕容白曜平定三齐时,灵佑率领二百人向白曜投降,被赐爵下密子。后担任建威将军、勃海太守。去世。

灵佑的儿子进寿,继承爵位。肃宗时,担任扬州治中,因失义州被刺史元志所杀。事情记载在《志传》中。

进寿的儿子子游,武定年间

担任开府中兵参军。

进寿的弟弟蚌,在冀州别驾的职位上去世。

蚌的弟弟粲,从荆州长流参军、司空水曹参军、殿中侍御史开始仕途。后来升任征东将军、广州长史。回来后,被任命为光禄大夫。去世后,被追赠为卫将军、冀州刺史。

回族叔轨,字广度。性格沉稳谨慎,喜欢学习,广泛通晓经传。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志同道合,关系友好,惠蔚常常推崇轨说:“封生对于经义的理解,不仅仅是章句上的奇特,他标明的纲格,统括的大归,我有很多地方不如他。”轨善于自我修养,仪表非常庄重。有人说:“学士不注重修饰,这位贤人为何独独如此?”轨听后,笑着说:“君子整理衣冠,尊重自己的仪表,何必蓬头垢面,然后才算是贤人?”说话的人惭愧地退下了。

太和年间,被任命为著作佐郎,逐渐升迁为尚书仪曹郎中,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奉命出使高丽,高丽王云依仗自己地处偏远,称病不亲自接受诏书。轨严肃地责备他,以大义开导,云才面向北方接受诏书。在此之前,契丹虏掠了六十多名边民,又被高丽拥掠东归。轨详细了解了情况,写信征讨,云全部资助并遣返了这些边民。有关部门上奏轨远使绝域,不辱朝命,权宜晓慰,边民得以复苏,应该加爵赏赐。世宗下诏说:“权宜征口,使人常体,但光扬有称,宜赏一阶。”转任考功郎中,任命为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朝为吏部郎,因为兄长的事情求助于轨。轨说:“法律是天下公平的准则,不能因为旧君的缘故而损害它。”休感叹他守正不阿。轨在台中,被称为儒雅之士。他上奏请求派遣四门博士明经学者,检查测试各州的学生。诏书同意了他的请求。不久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加授扬武将军。假通直散骑常侍,慰劳汾州山胡。

司空、清河王怿上表建议修建明堂辟雍,诏令百官集议。轨建议说:“明堂是布政的宫殿,位于国家的阳面,用来严父配天,听朔设教,其建筑形式,早已有之。所以《周官·匠人职》说: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五室、九阶、四户、八窗。郑玄说:‘或举宗庙,或举王寝,或举明堂,互之以见同制。’然而三代明堂,其制度是一样的。考察周与夏殷,损益不同,至于明堂,因而没有改变,明确了五室的意义,得到了天数。所以郑玄又说:‘五室者,象五行也。然则九阶者,法九土;四户者,达四时;八窗者,通八风。’这确实是不易的大范,国家的恆式。如果上圆下方以则天地,通水环宫以节观者,茅盖白盛为之质饰,赤缀白缀为之户牖,都是典籍所记载的,制度的明义。在秦朝时,焚灭五典,毁黜三代,变更先圣,不依照旧宪。所以吕氏月令见九室之义,大戴之礼著十二堂之论。汉承秦法,亦未能改,东西二京,俱为九室。所以《黄图》,《白虎通》,蔡邕,应劭等,都称九室以象九州,十二堂以象十二辰。室用来祭天,堂用来布政。依天而祭,所以室不过五;依时布政,所以堂不逾四。州与辰,不是可以效法的,九与十二,其用何在?今圣朝欲尊道训民,备礼化物,应该以五室为永制。至于庙学之嫌,台沼之杂,袁准之徒已论正矣,遗论具在,不再需要记载。”

不久以本官行东郡太守。升任前军将军、行夏州事。喜欢制定条教,所在之处都有政绩。转任太子仆射,升任延尉少卿,加授征虏将军。去世后,被追赠为右将军、济州刺史。

起初,轨深得郭祚的赏识,祚常对儿子景尚说:“封轨、高绰二人,都是治国之才,必定会有远大的前途。我平生不轻易推荐人,但每次推荐这二位,不仅是为国进贤,也是为你们将来的桥梁。”轨以正直自持,高绰也以风概立名。尚书令高肇拜司徒,绰送迎往来,轨竟然不去。绰回头不见轨,于是急忙回去,说:“我一生自认为没有违背规矩,今日的举动,不如封生远矣。”轨认为务德慎言是修身的根本;奸回谗佞是世上的大害,于是写了《务德》,《慎言》,《远佞》,《防奸》四戒,文章内容很多,不一一记载。

轨的长子伟伯,字君良。博学有才思,二十岁就被任命为太学博士,每次朝廷有重大议论,伟伯都参与其中。深受太保崔光、仆射游肇的赏识。太尉、清河王怿征召他为参军事,怿亲自撰写《孝经解诂》,命伟伯撰写《难例》九条,都揭示了隐漏之处。伟伯又讨论了《礼》、《传》、《诗》、《易》中的疑事数十条,儒者都称赞他。不久将要开始修建明堂,广泛召集儒学之士,讨论其制度。九五之论,久而不定。伟伯于是搜检经纬,上呈《明堂图说》六卷。正光末年,尚书仆射萧宝夤任命他为关西行台郎。及宝夤谋反,伟伯与南平王冏暗中联合关中豪右韦子粲等谋划举义兵。事情败露被杀,年仅三十六岁,时人惋惜。永安年间,追赠散骑常侍、征虏将军、瀛州刺史,允许一个儿子继承官职。伟伯没有儿子,转授给第三弟翼。伟伯撰写了《封氏本录》六卷,并诗赋碑诔杂文数十篇。

伟伯的弟弟业,字君修。担任奉朝请,兼任殿中侍御史。早逝。

业的弟弟翼,字君赞。容貌俊美,腰围十围。因为兄长伟伯立节的功勋,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加授扬烈将军。武定初年去世。

翼的弟弟述,字君义。武定末年,担任延尉少卿。

述的弟弟询,字景文。担任尚书起部郎。

史臣说:高敬侯才鉴明远,见机而作,身名俱劭,世载人英,天所赞也。崔逞文学器识,当年之俊,虑远忽微,俱以为祸。赜有兹休烈,厥世不延。封懿获全为幸,回乃克光家,世不乏人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注解

高湖:高湖,字大渊,勃海蓚人,汉太傅裒之后。祖庆为慕容垂司空,父泰为吏部尚书。高湖少时机敏有器度,与兄韬俱知名于时,为崔逞所敬异。历任散骑常侍等职,后因劝谏慕容垂勿伐魏而被免官。慕容宝败后,高湖归附北魏,受封东阿侯,历任宁西将军、凉州镇都大将等职,卒后赠镇西将军、秦州刺史,谥曰敬。

崔逞:北魏时期的著名官员。

封懿:北魏时期的著名官员。

慕容垂:慕容垂,字道明,鲜卑族,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之子,后燕开国皇帝。慕容垂少时聪敏,勇武过人,为前燕名将。前燕灭亡后,慕容垂投奔前秦,后自立为后燕皇帝。慕容垂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后燕国力强盛,成为北方强国。

魏:魏,指北魏,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前期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国力强盛,成为北方强国。

燕:燕,指后燕,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政权。后燕由慕容垂建立,都城在中山(今河北定州)。后燕前期国力强盛,后因内乱和外患而衰落。

参合:参合,指参合陂,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南。参合陂之战是北魏与后燕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北魏大败后燕,奠定了北魏统一北方的基础。

和龙:和龙,指和龙城,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和龙城是后燕的都城,慕容宝败于参合陂后,逃回和龙城。

太祖:太祖,指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少时聪敏,勇武过人,为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励精图治,使北魏国力强盛,成为北方强国。

世祖:世祖,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第二位皇帝。拓跋焘少时聪敏,勇武过人,为北魏名将。拓跋焘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北魏国力强盛,成为北方强国。

姑臧:姑臧,指姑臧城,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市。姑臧城是北魏凉州镇都大将的驻地,高湖曾任凉州镇都大将,镇守姑臧。

谧:谧,指高谧,字安平,高湖第三子。高谧少时聪敏,博学多才,为北魏名臣。高谧历任中散、秘书郎、兰台御史等职,卒后赠使持节、侍中、都督青徐齐济兗五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太尉公、青州刺史,谥武贞公。

坟典:坟典,指古代典籍。高谧以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写,使代京图籍莫不审正。

显祖:显祖,指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魏第五位皇帝。拓跋弘少时聪敏,博学多才,为北魏名君。拓跋弘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北魏国力强盛,成为北方强国。

兰台御史:兰台御史,北魏官职,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高谧曾任兰台御史,掌摄内外,弹纠非法,当官而行,无所畏避,甚见称赏。

树生:树生,指高树生,高谧长子。高树生性通达,重节义,交结英雄,不事生产,有识者并宗奇之。高树生曾任镇远将军、都将,先驱有功,后辞不受赏,论者高之。高树生卒后赠使持节、都督冀相沧瀛殷定六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师、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追封勃海王,谥曰文穆。

蠕蠕:蠕蠕,指柔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曾多次侵掠北魏边境,北魏高祖诏怀朔镇将、阳平王颐率众讨之。

怀朔镇:怀朔镇,北魏六镇之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怀朔镇是北魏防御柔然的重要军事据点。

阳平王颐:阳平王颐,指元颐,北魏宗室,阳平王。元颐曾任怀朔镇将,率众讨伐柔然。

孝昌:孝昌,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25年—527年。孝昌初,北州大乱,诏发众军,广开募赏。高树生有威略,授以大都督,令率劲勇,镇捍旧蕃。

太昌:太昌,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年号,公元528年—530年。太昌初,高树生追赠使持节、都督冀相沧瀛殷定六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师、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追封勃海王,谥曰文穆。

齐献武王:齐献武王,指高欢,字贺六浑,渤海蓚人,北齐开国皇帝。高欢少时聪敏,勇武过人,为北魏名将。高欢建立北齐后,励精图治,使北齐国力强盛,成为北方强国。

琛:琛,指高琛,字永宝,高树生弟。高琛曾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南赵郡开国公。

叡:叡,指高叡,高琛子。高叡袭父爵,武定末,任太子庶子。

翻:翻,指高翻,字飞雀,高树生弟。高翻亦以器度知名,卒于侍御中散。元象中,赠假黄钺、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洛瀛并肆燕恆云朔十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傅、太尉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谥曰孝宣。

岳:岳,指高岳,高翻子。高岳武定末,任侍中、太傅公、清河郡开国公。

真:真,指高真,高谧长兄。高真有志行,兄弟俱至孝,父亡,治丧墓次,甘露白雉降集焉。有司以闻,诏标闾里。高真自泾州别驾,稍迁定安太守,甚著声绩。卒,赠龙骧将军,泾州刺史。

泾州别驾:泾州别驾,北魏官职,负责辅佐泾州刺史处理政务。高真曾任泾州别驾,稍迁定安太守,甚著声绩。

定安太守:定安太守,北魏官职,负责治理定安郡。高真曾任定安太守,甚著声绩。

神龟:神龟,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年号,公元518年—520年。神龟初,高真卒。太昌元年,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定相殷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曰武康。

仁:仁,指高仁,高真子。高仁正光中,卒于河州别驾。太昌初,赠使持节、侍中、都督青齐济三州诸军事、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谥曰明穆。

河州别驾:河州别驾,北魏官职,负责辅佐河州刺史处理政务。高仁曾任河州别驾,卒于任上。

贯:贯,指高贯,字小胡,高仁子。高贯永兴末,任通直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尚食典御。

拔:拔,指高拔,高真弟。高拔美容貌,膂力过人,尤善弓马。显祖时,任羽林幢将。皇兴中,任主仗令。高祖初,任给事中,累迁散骑常侍、内侍长。坐事死。

者兒:者兒,指高者兒,高拔弟。高者兒美容貌,膂力过人,尤善弓马。显祖时,任羽林幢将。皇兴中,任主仗令。高祖初,任给事中,累迁散骑常侍、内侍长。坐事死。

香:香,指高香,字明珍,高者兒子。高香有器尚,初除侍御史,拜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与叔徽俱使西域,还至河洲遇贼攻围,城陷见害。太昌初,赠使持节,都督冀沧二州诸军事、征东将军,冀州刺史。永熙中,重赠侍中、都督青徐光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谥曰文景。

永乐:永乐,指高永乐,高香子。高永乐兴和中,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济州刺史、阳川县开国公。

弼:弼,指高弼,高永乐弟。高弼武定中,任安西将军、营州刺史、安陵县开国男。

徽:徽,指高徽,字荣显,小字苟兒,高者兒弟。高徽聪敏有气干,为任城王澄所知赏。景明中,起家奉朝请。延昌中,假员外散骑常侍,使于嚈侯,西域诸国莫不敬惮之,破洛侯、乌孙并因之以献名马。还,拜冗从仆射。神龟中,迁射声校尉、左中郎将、游击将军。又假平西将军、员外散骑常侍,使嚈哒。还至枹罕,属莫折念生反于秦陇。时河州刺史元祚为前刺史梁钊息、景进等招引念生攻河州,祚以忧死。长史元永平、治中孟宾、台使元湛共推徽行河州事,绥接有方,兵士用命。别驾乞伏世则潜通景进,徽杀之。徵兵于吐谷浑,吐谷浑率众救之。景进败,退走,奔秦州。景进寻率羌夷复来攻逼,徽遣统军六景相驰表请师,诏徽仍行河州事。久无援救,力屈城陷,为贼所害。永熙中,丧还洛阳。赠使持节、侍中、都督冀定相瀛沧五州诸军事、司徒公、冀州刺史,谥曰文宣。

归义:归义,指高归义,高徽子。高归义有志烈,初除奉朝请,加威烈将军。与父徽俱使西域。还都,稍迁龙骧将军、中散大夫、西征都督,每有战功。后没于阵。太昌初,赠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雍州刺史,谥曰孝贞。

普:普,指高普,高归义子。高普武定末,任太子庶子。

安南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之一,主要负责南方的军事事务。

太子左卫率: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安全保卫工作。

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三公之一,负责政务和军事事务。

徐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徐州的军政事务。

安喜县开国男:古代封爵名,安喜县为封地,开国男为爵位。

广昌镇将:古代地方军事长官,负责广昌镇的军事防御。

燕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燕州的军政事务。

鄯善镇录事:古代地方官职,负责鄯善镇的文书记录和行政事务。

抚军将军:抚军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汶阳男:古代封爵名,汶阳为封地,男为爵位。

行沧州事:古代官职,代理沧州的军政事务。

征虏将军:高级军事将领,负责征讨外敌。

中散大夫:古代官职,负责朝廷的谏议和顾问工作。

武卫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之一,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

侍中:侍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工作。

太尉公:古代最高军事长官,位列三公之一。

广平郡开国公:古代封爵名,广平郡为封地,开国公为爵位。

薄骨律镇将:古代地方军事长官,负责薄骨律镇的军事防御。

营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营州的军政事务。

沃野镇长:古代地方官职,负责沃野镇的行政事务。

琅邪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琅邪郡的军政事务。

司徒从事:古代官职,负责司徒府的行政事务。

使持节:使持节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代表皇帝出使和处理事务。

散骑常侍:宫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都督冀定瀛沧幽五州诸军事:古代高级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冀、定、瀛、沧、幽五州的军事事务。

尚书令:古代高级官职,负责朝廷的行政事务。

中军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之一,负责中军的指挥。

仪同三司:古代高级官员的荣誉称号,享有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等的礼仪待遇。

兗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兗州的军政事务。

上洛郡开国男:古代封爵名,上洛郡为封地,开国男为爵位。

车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尚书仆射:古代高级官职,负责朝廷的行政事务。

晋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晋州的军政事务。

慕容垂钜鹿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钜鹿郡的军政事务。

泾县侯:古代封爵名,泾县为封地,侯为爵位。

龙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之一,负责军队的指挥。

安东将军:安东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幽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幽州的军政事务。

都牧令:古代官职,负责地方畜牧事务。

镇南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之一,负责南方的军事事务。

相州刺史:相州刺史是相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相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南青州征虏府司马:古代官职,负责南青州征虏府的军事事务。

威远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之一,负责军队的指挥。

鄯善镇远府长史:古代官职,负责鄯善镇远府的行政事务。

汾州后军府长史:古代官职,负责汾州后军府的行政事务。

白水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白水郡的军政事务。

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古代高级军事将领的称号,负责秦、雍二州的军事事务。

司空公:司空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三公之一,负责工程和建筑事务。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是雍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雍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辅国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之一,负责国家的辅助军事事务。

凉州刺史:凉州刺史是凉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凉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沧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沧州的军政事务。

光州刺史: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光州的军政事务。

襄城县开国公:古代封爵名,襄城县为封地,开国公为爵位。

司空中郎:古代官职,负责司空府的行政事务。

太尉主簿:古代官职,负责太尉府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通直郎:古代官职,负责朝廷的谏议和顾问工作。

太保:古代高级官职,位列三公之一。

平原郡开国公:古代封爵名,平原郡为封地,开国公为爵位。

清河东武城:古代地名,清河郡东武城县。

魏中尉:古代官职,负责魏国的军事事务。

晋中书令:古代高级官职,负责晋国的行政事务。

特进:古代高级官员的荣誉称号,享有特殊的礼仪待遇。

黄门郎:古代官职,负责皇宫的门禁和文书工作。

上计掾:古代官职,负责地方财政和统计工作。

著作郎:古代官职,负责朝廷的文书编纂工作。

黄门侍郎:古代高级官职,负责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工作。

齐郡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齐郡的军政事务。

清河、平原二郡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清河和平原二郡的军政事务。

中书令:古代高级官职,负责朝廷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秘书监:古代高级官职,负责朝廷的文书和档案管理。

留台吏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留台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工作。

尚书:古代高级官职,负责朝廷的行政事务。

御史中丞:古代高级官职,负责朝廷的监察工作。

太子洗马: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清河侯:古代封爵名,清河为封地,侯为爵位。

平东将军:平东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冀州刺史:冀州的最高行政官员。

大鸿胪:古代高级官职,负责朝廷的外交和礼仪事务。

南秦王:古代封爵名,南秦为封地,王为爵位。

乐平王:古代封爵名,乐平为封地,王为爵位。

上邽:古代地名,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王屋山: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济源市一带。

金丹:古代道教修炼的丹药,传说可以长生不老。

真君:古代道教的神仙称号。

太子中舍人: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文书和行政事务。

镇南司马:古代官职,负责镇南将军府的军事事务。

中书学生:中书学生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中书省的初级官员,负责文书工作。

中书博士:中书博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中书省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上党、钜鹿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上党和钜鹿二郡的军政事务。

冀州秀才:古代科举考试的优秀人才,冀州为考试地点。

术艺传:古代书籍,记载各种技艺和学术的内容。

尚书左丞:尚书左丞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尚书省的副职,负责文书工作。

范阳、昌黎二郡太守:古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范阳和昌黎二郡的军政事务。

冀:古代地名,今河北省一带。

州主薄:州主薄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州级行政事务的文书工作,属于地方行政体系中的重要职位。

乡曲之誉:乡曲之誉指的是在乡里或地方上获得的良好声誉和评价,反映了个人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受尊敬程度。

冀州别驾:冀州的副职官员,协助刺史处理政务。

兰陵、燕郡二郡太守:兰陵和燕郡是古代中国的两个郡名,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郡内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司空谘议参军:司空谘议参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司空府的参谋人员,负责提供政策建议和参与决策。

冀州中正:冀州中正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和评估地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属于监察系统的一部分。

中军大将军府长史:中军大将军府长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长史是大将军府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府内的行政和文书工作。

前将军、齐州刺史:前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齐州刺史是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齐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谥曰孝:谥号是古代中国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孝是对其品德和行为的评价,表示其以孝道著称。

员外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散骑常侍的副职,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工作。

冀州仪同府从事中郎:冀州仪同府从事中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从事中郎是仪同府中的中级官员,负责府内的行政和文书工作。

征虏将军、鲁郡太守:征虏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鲁郡太守是鲁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鲁郡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冠军将军、西兗州司马:冠军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西兗州司马是西兗州的军事长官,负责州内的军事事务。

开府参军:开府参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开府仪同三司的参谋人员,负责提供政策建议和参与决策。

武定中:武定是北魏孝明帝的年号,武定中指的是武定年间,即公元543年至550年之间。

坐连元瑾事:坐连元瑾事指的是因与元瑾有牵连而被牵连入罪,元瑾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伏法:伏法指的是因犯罪而被处决,表示其因罪行受到法律的制裁。

勃海蓚人:勃海蓚人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晋东夷校尉:晋东夷校尉是晋朝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东夷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慕容暐吏部尚书:慕容暐吏部尚书是慕容暐时期的一种官职,吏部尚书是负责官员选拔和任免的最高官员。

慕容超太尉:慕容超太尉是慕容超时期的一种官职,太尉是负责军事事务的最高官员。

中书令、民部尚书:中书令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民部尚书是负责民政事务的最高官员。

给事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工作。

都坐大官:都坐大官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朝廷中的重要官员,负责参与朝廷的决策和政务。

宁朔将军:宁朔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事务。

章安子:章安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属于子爵,表示其地位和荣誉。

泰常二年:泰常是北魏太武帝的年号,泰常二年指的是公元417年。

燕书:《燕书》是封懿所著的一部史书,记载了燕国的历史和文化。

司马国璠:司马国璠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参与谋乱。

温楷:温楷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参与谋乱。

临刑:临刑指的是即将被处决的时刻,表示其因罪行受到法律的制裁。

宥尔一子:宥尔一子指的是赦免其一个儿子的罪行,表示对其家族的宽大处理。

磨奴:磨奴是封懿的侄子,因家族牵连而被处刑为宦人,后因功被封为富城子。

崔浩:崔浩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曾任中书令等职,后因罪被诛。

中曹监:中曹监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和审计事务。

张掖:张掖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境内。

富城子:富城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属于子爵,表示其地位和荣誉。

建威将军:建威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给事中:宫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冠军将军:冠军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怀州刺史:怀州刺史是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怀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太和七年:太和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太和七年指的是公元483年。

勃海公:勃海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属于公爵,表示其地位和荣誉。

谥曰定:谥号是古代中国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定是对其品德和行为的评价,表示其以稳定和坚定著称。

族子叔念:族子叔念是封懿的侄子,被封为富城子,后因功被封为回。

皇兴初:皇兴是北魏孝文帝的年号,皇兴初指的是公元467年左右。

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太子府内的行政和文书工作。

华州事:华州事指的是华州的行政事务,华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镇远将军:镇远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安州刺史:安州刺史是安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安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太尉长史:太尉长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太尉府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府内的行政和文书工作。

定州、徐州事:定州和徐州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名,定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徐州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境内。

后将军:后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汾州刺史:汾州刺史是汾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汾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右将军:高级军事将领,负责宫廷的保卫。

平北将军:平北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瀛州刺史:瀛州的最高行政官员。

大乘寇乱:大乘寇乱指的是北魏时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大乘是佛教的一个派别,寇乱指的是叛乱。

水潦:水潦指的是水灾,表示因洪水导致的灾害。

赈恤:赈恤指的是对受灾百姓的救济和抚恤,表示政府对灾民的关怀和帮助。

兵调:兵调指的是征调士兵,表示政府对军事力量的调动。

度支尚书:度支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财政和税收事务。

都官尚书:都官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免事务。

冀州大中正:冀州大中正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和评估地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

荥阳郑云:荥阳郑云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任安州刺史等职。

长秋卿刘腾:长秋卿刘腾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曾任长秋卿等职。

紫缬:紫缬是一种贵重的丝织品,表示其价值和地位。

方伯:方伯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地方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拔园葵:拔园葵指的是去除园中的杂草,表示对政务的整顿和清理。

去织妇:去织妇指的是去除织布的女子,表示对政务的整顿和清理。

商贾:商贾指的是商人,表示其从事商业活动。

灵太后:灵太后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临朝听政。

司寇:司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司法和刑罚事务。

少正卯: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官员,因罪被孔子诛杀。

姬旦:姬旦是周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参与周朝的建立和治理。

徐偃:徐偃是春秋时期徐国的一位君主,因专行仁义而导致国家灭亡。

威刑:威刑指的是严厉的刑罚,表示对犯罪的严厉打击。

长吏:长吏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地方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盗贼:盗贼指的是强盗和小偷,表示社会秩序的混乱。

肃刑书:肃刑书指的是整顿和清理刑法,表示对法律的重视和执行。

七兵尚书:七兵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御史中尉:御史中尉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仆射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尚书省的副职,负责文书工作。

元钦:元钦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任尚书右仆射等职。

从父兄丽妻崔氏:从父兄丽妻崔氏指的是元钦的堂兄弟的妻子崔氏,表示其家族关系。

奸通:奸通指的是通奸,表示其不道德的行为。

劾奏:劾奏指的是弹劾和举报,表示对官员的监督和审查。

镇东将军:镇东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殿中尚书:殿中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工作。

右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光禄大夫的副职,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工作。

庄帝:庄帝是北魏时期的一位皇帝,即元子攸。

河阴:河阴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定州刺史:定州刺史是定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定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谥曰孝宣:谥号是古代中国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孝宣是对其品德和行为的评价,表示其以孝道和宣德著称。

齐州刺史:齐州刺史是齐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齐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安德郡开国公:安德郡开国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属于公爵,表示其地位和荣誉。

勃海太守:勃海郡的最高行政官员。

兴之:兴之是封懿的侄子,曾任瀛冀二州平北府长史等职。

祖胄:祖胄是兴之的字,表示其家族和身份。

太学博士:太学的属官,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

员外郎:员外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员外散骑侍郎的副职,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工作。

瀛冀二州平北府长史:瀛冀二州平北府长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瀛冀二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孝昌中:孝昌是北魏孝明帝的年号,孝昌中指的是公元525年左右。

天平中:天平是东魏孝静帝的年号,天平中指的是公元534年左右。

谥曰文:谥号是古代中国对已故人物的一种尊称,文是对其品德和行为的评价,表示其以文才著称。

孝琬:孝琬是兴之的儿子,曾任开府中郎等职。

子倩:子倩是孝琬的字,表示其家族和身份。

孝琰:孝琰是兴之的儿子,曾任秘书郎等职。

延之:延之是兴之的弟弟,曾任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等职。

祖业:祖业是延之的字,表示其家族和身份。

青州刺史:青州刺史是青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青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剡县开国子:剡县开国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属于子爵,表示其地位和荣誉。

宁远将军:宁远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沧水太守:沧水太守是沧水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沧水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琳:琳是封懿的侄子,曾任中书博士等职。

彦宝:彦宝是琳的字,表示其家族和身份。

镇南军事:镇南军事指的是镇南地区的军事事务,镇南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河南七州大使:河南七州大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河南七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中书省的副职,负责文书工作。

南平王冯诞:南平王冯诞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任侍中等职。

律令:律令指的是法律和法令,表示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布帛:布帛指的是布匹和丝绸,表示其价值和地位。

栗:栗指的是栗子,表示其价值和地位。

马牛:马牛指的是马和牛,表示其价值和地位。

司宗下大夫:司宗下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宗室事务。

东兗州事:东兗州事指的是东兗州的行政事务,东兗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司空长史:司空长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属于司空府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府内的行政和文书工作。

立忠将军:立忠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衔,负责军事事务。

南青州刺史:南青州刺史是南青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南青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持节:持节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代表皇帝出使和处理事务。

西道大使:西道大使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西道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长兼太中大夫:长兼太中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工作。

广平内史:广平内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广平地区的行政事务。

光禄大夫:高级文官,负责礼仪和文化事务。

夏州刺史:夏州刺史是夏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夏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神龟二年:神龟是北魏孝明帝的年号,神龟二年指的是公元519年。

元称:元称是琳的儿子,早卒。

子盛:子盛是元称的弟弟,早卒。

子施:子施是子盛的弟弟,曾任沛郡太守等职。

沛郡太守:沛郡太守是沛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沛郡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肃:肃是琳的儿子,曾任文苑传等职。

恺:恺是封懿的侄子,曾任给事黄门侍郎等职。

思悌:思悌是恺的字,表示其家族和身份。

弈:弈是恺的祖父,曾任慕容垂侍中等职。

劝:劝是恺的父亲,曾任慕容垂侍中等职。

代都:代都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玄之:玄之是封懿的儿子,因谋乱被诛。

庐玄:庐玄是恺的妻子的姐姐,表示其家族关系。

伯达:伯达是恺的儿子,曾任河间太守等职。

李氏:李氏是伯达的妻子,表示其家族关系。

河表:河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境内。

房氏:房氏是伯达的再婚妻子,表示其家族关系。

休杰:休杰是伯达的儿子,曾任河间太守等职。

河间太守:河间太守是河间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河间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冀州咸阳王府谘议参军:冀州咸阳王府谘议参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咸阳王府的参谋工作。

灵佑:灵佑是休杰的从弟,曾任青州治中等职。

刘义隆:刘义隆是南朝宋的一位皇帝,即宋文帝。

青州治中:青州治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青州的行政事务。

慕容白曜:慕容白曜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任平三齐等职。

三齐:三齐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下密子:下密子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属于子爵,表示其地位和荣誉。

进寿:进寿是灵佑的儿子,曾任扬州治中等职。

扬州治中:扬州治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扬州的行政事务。

义州:义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

元志:元志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任义州刺史等职。

子游:子游是进寿的儿子,曾任武定中等职。

开府中兵参军: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的参谋。

荆州长流参军:荆州的地方官员,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司空水曹参军:司空的属官,负责水利事务。

殿中侍御史:宫廷中的监察官员,负责监督官员行为。

征东将军:高级军事将领,负责东方的军事事务。

广州长史:广州的地方官员,负责行政事务。

卫将军:高级军事将领,负责宫廷的保卫。

著作佐郎:负责编纂和整理文献的官员。

尚书仪曹郎中:尚书省的属官,负责礼仪事务。

员外散骑常侍:宫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

契丹:古代东北亚的民族,曾建立辽国。

考功郎中:负责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员。

本郡中正:负责地方官员选拔和考核的官员。

吏部郎:吏部的属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四门博士: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的官员。

国子博士:国子监的属官,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

扬武将军:高级军事将领,负责军事事务。

通直散骑常侍:宫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皇帝的随从和顾问。

汾州山胡:汾州的山地民族。

明堂辟雍:古代帝王举行祭祀和教育的场所。

周官·匠人职:《周礼》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工匠的职责。

郑玄:东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家。

吕氏月令:《吕氏春秋》中的一篇,记载了古代月令制度。

大戴之礼:《大戴礼记》,古代礼学经典之一。

黄图:古代地理书籍,记载了各地的地理情况。

白虎通:东汉时期的经学著作。

蔡邕: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

应劭: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袁准:东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东郡太守:东郡的最高行政官员。

前军将军:高级军事将领,负责前线的军事事务。

夏州事:夏州的地方官员,负责行政事务。

太子仆射:太子的属官,负责太子的教育和事务。

延尉少卿:延尉的副职官员,负责司法事务。

济州刺史:济州的最高行政官员。

郭祚:北魏时期的著名官员。

高绰:北魏时期的著名官员。

务德:封轨的著作,强调道德修养。

慎言:封轨的著作,强调言行谨慎。

远佞:封轨的著作,强调远离奸佞之人。

防奸:封轨的著作,强调防范奸邪之人。

太保崔光:北魏时期的著名官员。

仆射游肇:北魏时期的著名官员。

太尉:高级军事将领,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清河王怿:北魏时期的皇族成员。

孝经解诂:对《孝经》的注释和解释。

难例:对经典文献的疑难问题进行解释的著作。

礼:古代礼学经典之一。

传:古代历史文献。

诗:古代诗歌经典之一。

易: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明堂图说:关于明堂建筑的著作。

关西行台郎:关西地区的行政官员。

南平王冏:北魏时期的皇族成员。

关中豪右:关中地区的豪强势力。

韦子粲:北魏时期的著名官员。

封氏本录:封氏家族的族谱和传记。

诗赋碑诔杂文:各种文学作品的集合。

奉朝请:宫廷中的低级官员,负责礼仪事务。

扬烈将军:高级军事将领,负责军事事务。

尚书起部郎:尚书省的属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任命。

高敬侯:北魏时期的著名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评注

本文主要记载了高湖及其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北魏时期渤海高氏的显赫地位和家族传承。高湖作为渤海高氏的代表人物,以其机敏有器度的性格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北魏政坛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不仅在慕容垂时期担任要职,更在北魏建国初期归附,为北魏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湖的子孙后代也大多在北魏朝廷中担任要职,延续了家族的荣耀。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北魏时期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高湖家族世代为官,子孙多才多艺,不仅在政治上有建树,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也有突出表现。这种家族传承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世家大族的重视和依赖,也体现了世家大族在北魏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采用了典型的纪传体写作手法,通过详细记载高湖及其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功绩。文中对高湖的描写尤为突出,通过其劝谏慕容垂的言辞,展现了其深谋远虑和忠诚耿直的性格特点。同时,文中对高湖子孙的记载也较为详细,体现了家族传承的连续性和重要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北魏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高湖及其家族成员的记载,可以了解北魏时期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家族传承以及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文中对高湖劝谏慕容垂的记载,也为研究北魏与后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高湖及其家族成员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北魏时期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一些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和官职变迁,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些特点。首先,文中提到的官职和封爵名目繁多,如安南将军、太子左卫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显示了北魏时期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等级制度的严密性。这些官职不仅体现了官员的地位和权力,也反映了当时国家对军事、行政、礼仪等方面的重视。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官员的封爵和赠官,如安喜县开国男、广平郡开国公、泾县侯等,这些封爵不仅是荣誉的象征,也是国家对功臣的奖励和安抚。赠官则是对已故官员的追赠,体现了国家对忠臣的尊重和怀念。这些封爵和赠官的记载,反映了北魏时期封爵制度的完善和对功臣的重视。

再次,文中提到了一些官员的军事活动和地方治理,如广昌镇将、鄯善镇录事、薄骨律镇将等,这些官职和活动反映了北魏时期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对地方治理的严密控制。特别是文中提到的崔逞,他在北魏初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因言辞不当而被赐死,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官员处境的艰难。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家族传承和后代的事迹,如崔逞的七子和后代,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家族势力的延续,也体现了北魏时期对家族荣誉和传承的重视。特别是崔逞的后代在北魏后期的政治活动中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显示了家族势力的持久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官员生平事迹和官职变迁的记载,展现了北魏时期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些特点,反映了当时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封爵制度的完善性、边疆治理的严密性以及家族势力的持久影响。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封懿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事迹和家族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封懿家族在北魏时期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其成员担任了多个重要的官职,如中书令、民部尚书、冀州刺史等,显示了家族在朝廷中的影响力。

文中提到的封懿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和事迹,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结构和官员选拔制度。封懿曾任中书令、民部尚书等职,显示了其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其家族成员也担任了多个重要的官职,如冀州别驾、兰陵太守、燕郡太守等,显示了家族在地方行政中的影响力。

文中还提到了封懿的侄子磨奴因家族牵连而被处刑为宦人,后因功被封为富城子,显示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家族关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磨奴的经历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法律制度和家族关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显示了个人在逆境中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封懿的侄子恺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和事迹,显示了家族在朝廷和地方行政中的持续影响力。恺曾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显示了其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其家族成员也担任了多个重要的官职,如青州治中、勃海太守等,显示了家族在地方行政中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封懿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和事迹,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展示了家族在朝廷和地方行政中的影响力,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家族关系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魏时期封轨及其家族成员的官职和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封轨本人以其博学多才、正直守法的形象著称,他在外交、司法、教育等领域都有显著成就。

封轨的家族成员也多有建树,如长子伟伯在文学和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次子业和翼在军事和政治上也有所作为。整个家族在北魏时期享有很高的声誉,成为当时社会的楷模。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封轨及其家族成员的行为和言论都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如封轨强调‘法者,天下之平’,伟伯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等,都反映了儒家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对话,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如封轨与高绰的对比,突出了封轨的正直和高绰的谦逊,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封轨及其家族成员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魏书-列传-卷二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5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