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吴鞠通(1758年—1836年),清代医学家。他以研究温病学闻名,著有《温病条辨》。
年代:清代(19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6卷,系统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原文
当归、川芎,为产后要药,然惟血寒而滞者为宜,若血虚而热者断不可用。
盖当归秋分始开花,得燥金辛烈之气,香窜异常,甚于麻、辛,不过麻、辛无汁而味薄,当归多汁而味浓耳。
用之得当,功力最速,用之不当,为害亦不浅。
如亡血液亏,孤阳上冒等证,而欲望其补血,不亦愚哉!
盖当归止能运血,裒多益寡,急走善窜,不能静守,误服致螈,螈甚则脱。
川芎有车轮纹,其性更急于当归,盖物性之偏长于通者,必不长于守也。
世人不改用白芍,而恣用当归、川芎,何其颠倒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译文
当归和川芎是产后常用的药物,但只适合用于血寒和血液凝滞的情况,如果是血虚和体内有热的情况,则绝对不能使用。
当归在秋分时节开始开花,吸收了干燥的金气,具有强烈的辛味和香气,其香窜的特性甚至超过了麻黄和细辛,不过麻黄和细辛没有汁液且味道较淡,而当归汁液多且味道浓郁。
如果使用得当,效果会非常迅速,但如果使用不当,危害也会很大。
比如在失血过多、血液亏虚、阳气上浮等症状时,还期望当归能补血,这不是很愚蠢吗?
当归只能促进血液运行,调节血液的多少,具有快速移动和窜动的特性,不能安静地停留在体内,误服会导致抽搐,抽搐严重时甚至会脱力。
川芎的纹理像车轮,其性质比当归更加急躁,因为事物的性质偏向于通行的,必然不擅长于守静。
世人不知道改用白芍,而随意使用当归和川芎,这是多么颠倒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注解
当归:当归是一种中药材,属于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在中医理论中,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月经不调等症状。
川芎:川芎也是一种中药材,属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在中医理论中,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风湿痹痛等症状。
血寒而滞:中医术语,指因寒邪侵袭或阳气不足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寒凝血瘀的症状。
血虚而热:中医术语,指因阴血不足导致虚热内生,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
燥金辛烈之气: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燥金代表秋季的干燥和收敛特性,辛烈则指药物的辛味和烈性。
孤阳上冒:中医术语,指阳气过盛而上逆,出现头晕、面红等症状。
螈:中医术语,指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抽搐、痉挛等症状。
白芍:白芍是一种中药材,属于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在中医理论中,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月经不调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温病条辨-卷五-解产难-产后误用归芎亦能致螈论-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讨论了当归和川芎在产后调理中的应用,强调了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者通过对当归和川芎的药性分析,指出这两种药物适用于血寒而滞的情况,但对于血虚而热的患者则不宜使用。这种对药物适应症的细致区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文中提到当归得燥金辛烈之气,香窜异常,说明当归具有较强的辛散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然而,这种辛散作用也意味着当归不适合用于血虚而热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需要的是滋阴养血,而不是辛散活血。这种对药物性质的深入理解,反映了中医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刻认识。
作者还指出,当归和川芎虽然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但它们的性质偏于通散,不适合用于需要静守的病症。这种对药物性质的辩证分析,体现了中医对药物作用机制的全面把握。
最后,作者批评了世人不改用白芍而恣用当归、川芎的现象,强调了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种对药物使用的批判性思考,反映了中医对药物使用的严谨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当归和川芎的药性分析,强调了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刻认识。同时,作者对药物使用的批判性思考,也反映了中医对药物使用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