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教孝章

作者: 相传为文昌帝君所著,实为道教徒托名编撰。

年代:成书时间不详,流传于明清时期。

内容简要:道教经典,论述孝道的重要性及其在修道中的作用。书中强调“孝为百行之先”,是研究道教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教孝章-原文

真君曰:孝自性具,教为后起,世多不孝,皆因习移。

意既罔觉,智又误用,圣人在上,惟教为急,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重择。

贤良之师,化恶为善,不贤之师,变善为恶。

师而不教,过且有归,教之不善,其罪尤大。

不贤之师,导之匪僻,引之邪佞,养成不肖,流为凶顽,越礼犯纪,妄作无忌,虽欲救之,急难格化,如是为教,罪实非轻。

药石之师,惟贤是与,行己端庄,导人忠信,教不他设,孝无畸行,因其本然,还所固有,朝敦夕诲,幼育长循,惟兹孝弟,化行是先,虽至愚氓,无不晓习。

如是为教,功实不少,为功为罪,职岂易任,惟名尊严,其实如何?

孝弟是宗,能孚孝者,弟亦本诸。

助君为理,转移风俗,全在师儒。

教不可误,师不可违,自重在师,率教在弟。

孝原自具,有觉斯兴。

偈曰:孝弟虽天性,良师当时省,一或千不孝,何能全弟行,罪愆有攸归,师实难卸任,能作如是观,训之方有定。

又说偈曰:教虽赖良师,人亦当自谨,无自干不孝,徒然费师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教孝章-译文

真君说:孝顺是人性中固有的,教育是后来才有的,世上很多人不孝顺,都是因为习惯的改变。

意识已经模糊,智慧又被误用,圣人在上,只有教育是最急迫的,教育的责任,主要在于老师,尤其应该慎重选择。

贤良的老师,能把恶转化为善,不贤的老师,能把善转化为恶。

老师如果不教育,过错还有归属,教育得不好,罪过尤其大。

不贤的老师,引导学生走向邪路,引导他们做坏事,养成不良的品行,变成凶恶顽固的人,违背礼法,胡作非为,即使想救他们,也很难改变,这样的教育,罪过实在不轻。

像药石一样的老师,只与贤人交往,自己行为端正,引导别人忠诚守信,教育不设其他,孝顺没有偏颇的行为,根据其本性,恢复其固有的品质,早晚教导,从小培养,遵循孝悌,以教化为先,即使是最愚昧的人,也没有不明白的。

这样的教育,功劳实在不小,功劳和罪过,职责岂能轻易承担,只有名声尊严,实际情况如何?

孝悌是根本,能让人信服的孝顺,悌也是基于此。

帮助君主治理国家,改变风俗,全靠老师和儒者。

教育不能出错,老师不能违背,自重在于老师,遵循教育在于弟子。

孝顺原本就是固有的,有觉悟就会兴起。

偈语说:孝悌虽然是天性,但良师应当及时反省,一旦有千分之一的不孝,怎么能完全做到悌的行为,罪过有归属,老师实在难以推卸责任,能这样看待,教育才有定论。

又说偈语:教育虽然依赖良师,人也应当自己谨慎,不要自己干不孝的事,白白浪费老师的教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教孝章-注解

孝自性具:孝道是人性中固有的美德,不需要外在的教育就能自然体现。

教为后起:教育是后天进行的,旨在引导和培养人的品德。

习移:习惯的改变,指人的行为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改变。

圣人在上:指古代圣明的君主或贤人,他们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师傅:古代指教师或导师,负责教育和引导弟子。

贤良之师: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向善。

药石之师:比喻能够纠正错误、引导人向善的教师。

孝弟:孝道和悌道,孝指对父母的孝顺,悌指对兄长的尊敬。

化行:通过教育和感化来改变人的行为。

愚氓:指普通百姓或愚昧无知的人。

师儒:指教师和儒者,泛指教育者和学者。

偈:佛教中的一种诗体,用于表达教义或哲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教孝章-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真君曰》,主要探讨了孝道与教育的关系。文章开篇即指出孝道是人性中固有的美德,但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教育是引导人向善的关键,而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贤良的教师能够化恶为善,而不贤的教师则可能变善为恶。因此,选择教师必须慎重。

文章进一步指出,不贤的教师会引导学生走向邪路,导致学生行为不端,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而贤良的教师则能够通过端正的行为和忠信的教导,引导学生回归本然的孝道。作者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尤其是孝道和悌道。

文章通过对比贤良与不贤的教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者认为,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学生自身的责任。学生应当自觉遵守孝道,不辜负教师的教导。文章最后以偈语的形式总结了教育的核心思想,强调了孝道和悌道的重要性,并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孝道和教育的思想。孝道被视为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的基石,而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教师责任的强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教师品德的要求。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章采用了对比和排比的手法,通过对比贤良与不贤的教师,突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最后的偈语部分,以诗的形式总结了全文的主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记忆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教师品德的要求。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也是对教育理念的阐述,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通过对孝道和教育的探讨,文章为后人提供了关于教育和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文昌孝经-教孝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39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