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西溪-原文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
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
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
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
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
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
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
王稚登《西溪寄彭钦之书》:
留武林十日许,未尝一至湖上,然遂穷西溪之胜。
舟车程并十八里,皆行山云竹霭中,衣袂尽绿。
桂树大者,两人围之不尽。
树下花覆地如黄金,山中人缚帚扫花售市上,每担仅当脱粟之半耳。
往岁行山阴道上,大叹其佳,此行似胜。
李流芳《题西溪画》:
壬子正月晦日,同仲锡、子与自云栖翻白沙岭至西溪。
夹路修篁,行两山间,凡十里,至永兴寺。
永兴山下夷旷,平畴远村,幽泉老树,点缀各各成致。
自永兴至岳庙又十里,梅花绵亘村落,弥望如雪,一似余家西碛山中。
是日,饭永兴,登楼啸咏。
夜还湖上小筑,同孟?、印持、子将痛饮。
翼日出册子画此。
癸丑十月乌镇舟中题。
杨蟠《西溪》诗:
为爱西溪好,长忧溪水穷。
山源春更落,散入野田中。
王思任《西溪》诗:
一岭透天目,千溪叫雨头。
石云开绣壁,山骨洗寒流。
鸟道苔衣滑,人家竹语幽。
此行不作路,半武百年游。
张岱《秋雪庵诗》:
古宕西溪天下闻,辋川诗是记游文。
庵前老荻飞秋雪,林外奇峰耸夏云。
怪石棱层皆露骨,古梅结屈止留筋。
溪山步步堪盘礴,植杖听泉到夕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西溪-译文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长十八里二百步。
山下有石人岭,陡峭挺拔,形状像人,双髻高耸。
过了岭就是西溪,有几百户居民,聚集成了村落。
相传宋朝南渡时,高宗初次到武林,因为这里土地肥沃,想在这里建都。
后来得到了凤凰山,就说:“西溪暂且留下。”后人因此得名。
这个地方非常幽静偏僻,有很多古梅,梅树矮小,枝干弯曲,很像黄山松。
喜欢的人到这里,买一些极小的梅树,放在盆池里,作为小景。
这里还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照下,白得像积雪,非常奇特的景色。
我认为西湖真是江南的锦绣之地,进入其中的人,眼睛看够了华丽,耳朵听够了音乐,想要寻找深溪盘谷,可以像桃源、菊水一样避世的地方,西溪是最好的。
我的朋友江道暗在西溪有精舍,邀请我一起隐居。
我因为忙碌于世俗事务,没能去成,至今还有遗憾。
王稚登《西溪寄彭钦之书》:
在武林停留了大约十天,没有去过湖上,但却领略了西溪的美景。
舟车行程共十八里,都在山云竹霭中行走,衣服都染成了绿色。
桂树大的,两个人合抱不过来。
树下的花像黄金一样覆盖地面,山里的人用扫帚扫花卖到市场上,每担只值脱粟的一半。
往年走在山阴道上,大为赞叹它的美丽,这次旅行似乎更胜一筹。
李流芳《题西溪画》:
壬子年正月最后一天,和仲锡、子与从云栖翻过白沙岭到西溪。
路两旁是修长的竹子,走在两山之间,共十里,到了永兴寺。
永兴山下平坦开阔,远处的村庄,幽静的泉水,古老的树木,点缀得各有特色。
从永兴到岳庙又十里,梅花连绵村落,远远望去像雪一样,就像我家西碛山中的景色。
这一天,在永兴吃饭,登楼吟咏。
晚上回到湖上的小筑,和孟?、印持、子将痛饮。
第二天拿出册子画了这幅画。
癸丑年十月在乌镇的船上题字。
杨蟠《西溪》诗:
因为喜欢西溪,总是担心溪水枯竭。
山中的水源春天又流下来,散入田野中。
王思任《西溪》诗:
一座山岭通向天目山,千条溪流在雨中叫喊。
石云打开绣壁,山骨洗净寒流。
鸟道上的苔藓滑滑的,人家的竹子发出幽静的声音。
这次旅行不走寻常路,半武百年游。
张岱《秋雪庵诗》:
古老的宕西溪天下闻名,辋川的诗是记游的文章。
庵前的老荻花像秋天的雪一样飞舞,林外的奇峰像夏天的云一样耸立。
怪石嶙峋都露出骨头,古梅弯曲只留下筋脉。
溪山每一步都值得盘桓,拄着拐杖听泉水直到傍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西溪-注解
粟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座山,高约62丈,周围约18里200步,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著称。
石人岭:粟山下的一条山岭,因岭上有形似人状的石峰而得名,双髻耸然,形象生动。
西溪: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一条溪流,以其幽静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闻名,是宋代南渡时期的重要历史地点。
秋雪庵:西溪附近的一座古庵,以其周围的芦花在月光下如雪般洁白而著名,是观赏秋景的绝佳地点。
永兴寺:位于西溪附近的一座古寺,周围环境幽静,是文人墨客常游之地。
岳庙:位于西溪附近的一座庙宇,供奉岳飞,是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
云栖: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的一个地名,以其竹林和自然风光著称。
白沙岭:位于云栖附近的一座山岭,是通往西溪的重要路径之一。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个古镇,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五-西湖外景-西溪-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多位文人的笔触,描绘了西溪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粟山和石人岭的描写展示了西溪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石人岭的‘双髻耸然’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西溪的幽静与古梅的短小屈曲,形成了一种古朴而深邃的美感,这种美感在秋雪庵的芦花和明月的映衬下达到了高潮,芦花如雪,月光如银,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夜图。
王稚登的《西溪寄彭钦之书》中,通过对西溪的舟车行程的描写,展现了西溪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行于山云竹霭中,衣袂尽绿,桂树大者两人围之不尽,树下花覆地如黄金,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西溪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
李流芳的《题西溪画》则通过对西溪的实地游览,进一步深化了对西溪的认识。从云栖翻白沙岭至西溪,夹路修篁,行两山间,至永兴寺,再到岳庙,梅花绵亘村落,弥望如雪,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西溪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杨蟠和王思任的《西溪》诗,通过对西溪的山水、溪流、石云、山骨、鸟道、人家等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西溪的文化内涵。杨蟠的诗中,‘为爱西溪好,长忧溪水穷’,表达了对西溪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自然环境的担忧。王思任的诗中,‘一岭透天目,千溪叫雨头’,则通过对西溪地貌的夸张描写,展现了西溪的壮丽景色。
张岱的《秋雪庵诗》则通过对秋雪庵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对西溪的认识。庵前老荻飞秋雪,林外奇峰耸夏云,怪石棱层皆露骨,古梅结屈止留筋,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秋雪庵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西溪的描写,展示了西溪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