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

作者: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元代戏曲家。他以创作杂剧闻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

年代:元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内容简要:全剧共5本21折,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品以优美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巅峰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原文

[夫人、洁同末上]

[夫人云]此事如何?

[末云]小生有一计,先用着长老。

[洁云]老僧不会厮杀,请秀才别换一个。

[末云]休慌,不要你厮杀。你出去与贼汉说:“夫人本待便将小姐出来,送与将军,奈有父丧在身。不争鸣金击鼓,惊死小姐,也可惜了。将军若要做女婿呵,可按甲束兵,退一射之地。限三日功德圆满,脱了孝服,换上颜色衣服,鲐陪房奁,定将小姐送与将军。不争便送来,一来父孝在身,二来于君不利。”你去说去。

[洁云]三日后如何?

[末云]有计在后。

[洁朝鬼门道叫科]请将军打话。

[飞虎引卒上云]快送莺莺出来。

[洁云]将军息怒!夫人使老僧来与将军说。[说如前了]

[飞虎云]既然如此,限你三日后。若不送来,我着你人人皆死,个个不存。你对夫人说去,恁的这般好性儿的女婿,教他招了者。

[引卒下]

[洁云]贼兵退了也,三日后不送出去,便都是死的,

[末云]小子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号为白马将军,现统十万大兵,镇守着蒲关。一封书去,此人必来救我。此间离蒲关四十五里,写了书呵,怎得人送去?

[洁云]若是白马将军肯来,何虑孙飞虎。俺这里有一个徒弟,唤作惠明,则是要吃酒厮打。若使央他去,定不肯去;须将言语激他,他便去。

[末唤云]有书寄与杜将军,谁敢去?谁敢去?

[惠明上云]我敢去!

[唱]

[正宫][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颩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杀人心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攥。

[滚绣球]非是我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唤做打参,不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非是我搀,不是我揽,这些时吃菜馒头委实口淡,五千人也不索灸煎。腔子里热血权消渴,肺腑内生心且解馋,有甚腌臢!

[叨叨令]浮沙羹、宽片粉添些杂糁,酸黄韭、烂豆腐休调啖,万余斤黑面从教暗,我将这五千人做一顿馒头馅。是必误了也么哥!休误了也么哥!包残余肉把表盐蘸。

[洁云]张秀才着你寄书去蒲关,你敢去么?

[惠唱]

[倘秀才]你那里问小僧敢去也那不敢,我这里启大师用咱。你道是飞虎声名播斗南;那厮能淫欲,会贪婪,诚何以堪!

[末云]你是出家人,却怎不看经礼忏,则厮打为何?

[惠唱]

[滚绣球]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戒刀头近新来钢蘸,铁棒上无半星儿土渍尘缄。别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则会斋得饱也则去那僧房中胡渰,那里管焚烧了兜率也似伽蓝。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有勇无渐。

[末云]他倘若不放你过去如何?

[惠云]他不放我呵,你放心!

[白鹤子]着几个小沙弥把幢幡宝盖擎,壮行者将杆棒镬叉担,你排阵脚将众僧安,我撞钉子把贼兵来探。[二]远的破开步将铁棒颩,近的顺手把戒刀钐;有小的提起来将脚尖蹍,有大的扳下来把髑髅勘。

[一]瞅一瞅古都都翻了海波,滉一滉厮琅琅震动山岩;脚踏得赤力力地轴摇,手扳得忽剌剌天关撼。

[耍孩儿]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恁惹草拈花没掂三。劣性子人皆惨,舍着命提刀仗剑,更怕甚勒马停骖。

[二]我从来欺硬怕软,吃苦不甘,你休只因亲事胡扑掩。若是杜将军不把干戈退,张解元干将风月担,我将不志诚的言词赚。倘或纰缪,倒大羞惭。

[惠云]将书来,你等回音者。

[收尾]您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呐一声喊。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吓唬破胆。[下]

[末云]老夫人长老都放心,此书到日,必有佳音。咱“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你看“一封书札逡巡至,半万雄兵咫尺来。”[并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译文

[夫人、洁同末上]

[夫人说]这件事怎么办?

[末说]我有个计策,先用长老。

[洁说]老僧不会厮杀,请秀才换个人。

[末说]别慌,不用你厮杀。你出去跟贼汉说:“夫人本来想马上把小姐送出来给将军,但因为父亲去世,还在服丧。如果现在敲锣打鼓,惊死了小姐,那就太可惜了。将军如果想做女婿,可以按兵不动,退后一箭之地。限三天功德圆满,脱了孝服,换上颜色衣服,带上嫁妆,一定把小姐送给将军。如果现在送过来,一来父亲丧事在身,二来对将军也不利。”你去说吧。

[洁说]三天后怎么办?

[末说]后面还有计策。

[洁朝鬼门道叫科]请将军说话。

[飞虎引卒上云]快把莺莺送出来。

[洁说]将军息怒!夫人派老僧来跟将军说。[说如前了]

[飞虎说]既然如此,限你三天后。如果不送来,我让你们个个都死,一个不留。你去跟夫人说,这么好的女婿,让她招了吧。

[引卒下]

[洁说]贼兵退了,三天后不送出去,就都是死的,

[末说]我有个老朋友,姓杜名确,号称白马将军,现在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写封信去,他一定会来救我。这里离蒲关四十五里,写了信,怎么送过去?

[洁说]如果白马将军肯来,还怕什么孙飞虎。我这里有个徒弟,叫惠明,就是喜欢喝酒打架。如果让他去,他肯定不肯去;得用言语激他,他才会去。

[末唤云]有信寄给杜将军,谁敢去?谁敢去?

[惠明上云]我敢去!

[唱]

[正宫][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脱了僧帽,袒露偏衫。杀人的心激起了英雄胆,两只手紧握乌龙尾钢椽。

[滚绣球]不是我贪,不是我敢,谁知道他怎样叫打参,不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不是我搀,不是我揽,这些天吃菜馒头实在口淡,五千人也不需煎烤。腔子里的热血权当解渴,肺腑里的心且解馋,有什么腌臢!

[叨叨令]浮沙羹、宽片粉加些杂糁,酸黄韭、烂豆腐别调啖,万余斤黑面随便暗,我把这五千人做一顿馒头馅。一定要误了也么哥!别误了也么哥!包残余肉蘸盐。

[洁说]张秀才让你寄信去蒲关,你敢去吗?

[惠唱]

[倘秀才]你那里问小僧敢去也那不敢,我这里启大师用咱。你说飞虎声名播斗南;那厮能淫欲,会贪婪,实在不堪!

[末说]你是出家人,怎么不看经礼忏,却要打架?

[惠唱]

[滚绣球]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得参;戒刀头最近新蘸了钢,铁棒上没有一点土渍尘封。别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只会吃饱了去僧房里胡闹,哪里管焚烧了兜率也似的伽蓝。只为那善文能武的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的书一缄,有勇无渐。

[末说]他如果不放你过去怎么办?

[惠说]他不放我,你放心!

[白鹤子]让几个小沙弥举着幢幡宝盖,壮行者扛着杆棒镬叉,你排阵脚安顿众僧,我撞钉子去探贼兵。[二]远的破开步用铁棒颩,近的顺手用戒刀钐;有小的提起来用脚尖蹍,有大的扳下来用髑髅勘。

[一]瞅一瞅古都都翻了海波,滉一滉厮琅琅震动山岩;脚踏得赤力力地轴摇,手扳得忽剌剌天关撼。

[耍孩儿]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像你惹草拈花没掂三。劣性子人皆惨,舍着命提刀仗剑,更怕什么勒马停骖。

[二]我从来欺硬怕软,吃苦不甘,你别因为亲事胡扑掩。如果杜将军不退兵,张解元担风月,我将用不诚实的言词骗。如果出错,倒大羞惭。

[惠说]把信拿来,你们等回音吧。

[收尾]你们给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喊一声。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吓破胆。[下]

[末说]老夫人长老都放心,这封信到了,一定有好消息。咱们“眼观旌节旗,耳听好消息”。你看“一封书札逡巡至,半万雄兵咫尺来。”[并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注解

夫人:指崔莺莺的母亲,崔相国的遗孀。

洁:指普救寺的长老法本。

末:指张生。

长老:佛教中对寺院住持或高僧的尊称。

贼汉:指孙飞虎,叛军首领。

将军:指孙飞虎。

父丧:指崔莺莺的父亲崔相国去世。

功德圆满:佛教用语,指法事或修行圆满结束。

孝服:古代丧礼中,子女为父母守孝时所穿的白色衣服。

颜色衣服:指喜庆场合所穿的鲜艳衣服。

鲐陪房奁:指陪嫁的嫁妆。

白马将军:指杜确,张生的故友,镇守蒲关的将军。

蒲关:古代关隘名,在今山西永济县西。

惠明:普救寺的和尚,性格豪爽,好酒善战。

法华经:佛教经典,全称《妙法莲华经》。

梁皇忏:佛教忏法之一,相传为梁武帝所制。

僧伽帽:僧人所戴的帽子。

偏衫:僧人所穿的一种衣服。

乌龙尾钢椽:指一种兵器,形似钢椽,末端有乌龙装饰。

打参:佛教用语,指僧人坐禅。

虎窟龙潭:比喻危险的地方。

吃菜馒头:指素食。

灸煎:指烹饪方法,此处指荤食。

腌臢:肮脏,不干净。

浮沙羹:一种素食,用浮萍做的汤。

宽片粉:一种素食,用宽粉条做的菜。

酸黄韭:一种素食,用酸菜和黄韭做的菜。

烂豆腐:一种素食,用豆腐做的菜。

黑面:指黑面粉做的食物。

表盐:指食盐。

斗南:指北斗星以南,泛指天下。

逃禅:指逃避禅修。

戒刀:僧人所用的刀,用于防身或切割食物。

铁棒:一种兵器。

土渍尘缄:指尘土。

兜率:佛教用语,指兜率天,佛教所说的天界之一。

伽蓝:佛教用语,指寺院。

幢幡宝盖:佛教用具,指旗帜和伞盖。

杆棒镬叉:指兵器。

髑髅:指头骨。

地轴:古代传说中支撑大地的轴。

天关:古代传说中天界的关口。

驳驳劣劣:形容性格刚烈。

忑忑忐忐:形容心神不定。

斩钉截铁:形容做事果断。

惹草拈花:指轻浮的行为。

没掂三:指没有分寸。

勒马停骖:指停下马车。

干戈:指战争。

风月:指男女情爱之事。

志诚:指诚实可靠。

纰缪:指错误。

旌节旗:古代军队中的旗帜。

逡巡:指迅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张生与惠明和尚商议如何解救崔莺莺的情节。文本通过对话和唱词的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首先,文本通过张生与长老的对话,展现了张生的机智和谋略。张生利用长老的身份,巧妙地拖延时间,为后续的救援行动争取了时间。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张生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僧侣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惠明和尚的唱词展现了他豪爽、勇敢的性格。惠明和尚虽然身为僧人,但他并不拘泥于佛教的清规戒律,反而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的英雄气概。他的唱词中充满了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蔑视,展现了他不畏强敌、敢于担当的精神。这种性格的塑造,不仅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此外,文本中还融入了大量的佛教元素,如《法华经》、梁皇忏、僧伽帽等,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佛教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惠明和尚虽然不念经礼忏,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力的依赖,仍然贯穿于他的言行之中。这种对佛教的复杂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多元理解和接受。

最后,文本通过张生与惠明和尚的对话,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张生相信惠明和尚能够完成送信的任务,而惠明和尚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重任。这种信任和默契,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体现了人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生动的对话和唱词,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元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0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