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明代学者编撰,主要用于儿童启蒙教育。
年代:成书于明代(14世纪—17世纪)。
内容简要:《训蒙骈句》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采用骈文体(对仗工整的句式)编写,内容涵盖历史、地理、伦理、自然等方面。书中通过简洁优美的对句,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它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教材,兼具文学性和教育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训蒙骈句-下卷-十四盐-原文
风料峭,雨廉纤。
夜愁种种,春思厌厌。
水痕霜后没,山色雨中添。
姑去尽留云母粉,客来只醉水晶盐。
月转书楼,莲漏数声催晓箭;风生绣阁,檀香一缕透香帘。
蜗篆壁,雀驯檐。
一端绵绮,三尺素缣。
骄阳红烁石,密雪白堆盐。
清霜冷透鸳鸯瓦,落月斜穿翡翠帘。
舞剑孙娘,佩声袅袅知腰软;辨琴蔡女,弦韵悠悠觉指纤。
摇画扇,卷珠帘。
九重蜡炬,万轴牙签。
落花狂蝶绕,飞絮游蜂黏。
看经老子头斜秃,刺绣佳人指露肩。
秋老风寒,乱飘红叶落山路;夜深雪急,故伴绿梅穿户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训蒙骈句-下卷-十四盐-译文
风寒冷刺骨,雨细密如丝。
夜晚的忧愁多种多样,春天的思念绵绵不绝。
霜后的水痕消失,雨中的山色更加鲜明。
姑姑离去后只留下云母粉,客人来时只醉心于水晶盐。
月亮转过书楼,莲漏的几声催促着黎明的到来;风吹起绣阁,一缕檀香透过香帘。
蜗牛在墙上留下篆字般的痕迹,麻雀在屋檐下驯服。
一段绵绸,三尺素绢。
骄阳如火烤石,密雪如盐堆积。
清霜冷透鸳鸯瓦,落月斜穿翡翠帘。
舞剑的孙娘,佩剑的声音袅袅,知道她的腰肢柔软;辨琴的蔡女,琴弦的韵律悠悠,感觉她的手指纤细。
摇动画扇,卷起珠帘。
九重蜡炬,万轴牙签。
落花中狂蝶飞舞,飞絮中游蜂粘附。
看经的老子头斜秃,刺绣的佳人手指露出肩膀。
秋老风寒,红叶乱飘落在山路上;夜深雪急,绿梅故意穿过屋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训蒙骈句-下卷-十四盐-注解
风料峭:形容风寒冷刺骨,常用于描绘初春或深秋的寒冷气候。
雨廉纤:形容雨细密而连绵,廉纤指雨丝细密如丝线。
云母粉:云母是一种矿物,常被研磨成粉末用于装饰或药用,此处比喻雪或霜。
水晶盐:指晶莹剔透的盐,此处比喻雪或霜。
莲漏:古代计时器,形似莲花,用于夜间计时。
檀香:一种香料,常用于熏香或制作香囊。
蜗篆壁: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形似篆书,此处比喻墙壁上的痕迹。
雀驯檐:麻雀在屋檐下驯顺地栖息,形容环境宁静。
绵绮:指精美的丝织品,绮指有花纹的丝织品。
素缣:未经染色的细绢,素指白色,缣指细绢。
鸳鸯瓦:古代建筑中成对使用的瓦片,象征夫妻恩爱。
翡翠帘:用翡翠装饰的帘子,象征富贵。
孙娘:指古代擅长舞剑的女子,此处泛指舞剑的女子。
蔡女:指古代擅长辨琴的女子,此处泛指擅长音乐的女子。
九重蜡炬:指多层蜡烛,象征富贵或隆重场合。
牙签:古代用于标记书籍的细长竹签,此处比喻书籍。
老子:指道家创始人老子,此处泛指修道之人。
刺绣佳人:指擅长刺绣的女子,此处泛指美丽的女子。
绿梅:指梅花,象征坚韧和高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训蒙骈句-下卷-十四盐-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活动的交织,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云母粉’、‘水晶盐’等,既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又赋予了它们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中对季节变化的描写尤为细腻,如‘风料峭,雨廉纤’、‘秋老风寒,乱飘红叶落山路’等,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幻,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岁月的流逝。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此外,文中还通过对‘舞剑孙娘’、‘辨琴蔡女’等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古代女性的才情与风韵。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才艺的欣赏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象征,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这种对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