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文言传-乾文言-原文
“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文言传-乾文言-译文
“元”是善的根源;
“亨”是美好的汇聚;
“利”是义的和谐;
“贞”是事物的主干。
君子体现仁德足以领导他人,美好的汇聚足以符合礼仪,利益万物足以和谐义理,坚守正道足以成就事业。
君子实践这四种德行,因此说:“乾卦,元亨利贞。”
初九爻辞说:“潜龙勿用。”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德但隐而不显的人,不随世俗改变,不追求名声,隐居而不感到苦闷,不被认可也不感到苦闷,快乐时就行动,忧虑时就避开,坚定不移,这就是潜龙。”
九二爻辞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这是指具有龙德且行为中正的人。平常说话守信,行为谨慎,远离邪恶保持真诚,造福世人而不自夸,德行广博而能感化他人,《易经》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君子的德行。”
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君子不断提升德行和事业。忠信是提升德行的基础。言辞真诚是立业的根本。知道目标并努力实现,可以接近成功。知道终点并坚持到底,可以保存义理。因此,居于高位而不骄傲,处于低位而不忧虑,所以君子时刻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过失。”
九四爻辞说:“或跃在渊,无咎。”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上下无常,但并非邪恶。进退不定,但并非脱离群体。君子提升德行和事业,希望及时行动,因此不会有过失。”
九五爻辞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向湿处,火趋向干燥。云随龙而动,风随虎而行。圣人出现,万物得以显现。源于天的事物亲近上方,源于地的事物亲近下方。万物各从其类。”
上九爻辞说:“亢龙有悔。”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地位尊贵但没有实权,高高在上但没有民众支持,贤人处于低位而没有辅助,因此行动会有悔恨。”
“潜龙勿用”,是因为处于低位;
“见龙在田”,是因为时机未到;
“终日乾乾”,是因为在努力做事;
“或跃在渊”,是因为在自我尝试;
“飞龙在天”,是因为处于高位治理;
“亢龙有悔”,是因为走到了极端而带来灾祸;
乾卦的“用九”,意味着天下大治。
“潜龙勿用”,是因为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是因为天下文明;
“终日乾乾”,是因为与时俱进;
“或跃在渊”,是因为乾道正在变革;
“飞龙在天”,是因为处于天德之位;
“亢龙有悔”,是因为走到了极致的尽头;
乾卦的“用九”,是因为体现了天道的法则。
乾卦的“元”,是开始并亨通;
“利贞”,是事物的本性和情感。
乾卦从一开始就能以美好的利益造福天下,却不言说自己的利益,真是伟大啊,伟大的乾卦,刚健中正,纯粹精妙。
六爻的变化,展现了各种情况,驾驭六龙,掌控天道。
云行雨施,天下太平。
君子以成就德行为行为准则,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行动。
“潜”的意思是隐藏而不显露,行动但未成功,因此君子不使用它。
君子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提问辨明道理,以宽容的态度处世,以仁德的行为行事。
《易经》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君子的德行。
九三爻虽然刚强但不居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因此时刻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过失。
九四爻虽然刚强但不居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因此有“或”字,表示疑惑。因此不会有过失。
所谓“大人”,是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的人。
先于天而天不违背,后于天而顺应天时,天尚且不违背,何况是人呢!何况是鬼神呢!
“亢”的意思是知道前进但不知道后退,知道存在但不知道消亡,知道得到但不知道失去,这只有圣人能做到!
知道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的人,只有圣人能做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文言传-乾文言-注解
元:在《易经》中,’元’代表开始、创始,是万物生长的起点,象征着善的成长和扩展。
亨:表示通达、顺利,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顺利阶段,象征着美好的聚集和和谐。
利:指利益、适宜,是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象征着正义的和谐。
贞:意味着坚定、正直,是事物发展的坚实基础,象征着事业的骨干。
潜龙勿用:这是《易经》中的初九爻辞,意味着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应保持低调,不宜过早显露。
见龙在田:九二爻辞,表示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适当展示,有利于见到有影响力的人物。
终日乾乾:九三爻辞,形容君子应不断努力,日夜警惕,以避免过失。
或跃在渊:九四爻辞,表示在事物发展的关键阶段,应勇于尝试,即使有风险也无大碍。
飞龙在天:九五爻辞,象征着事物发展到顶峰,有利于见到有影响力的人物。
亢龙有悔:上九爻辞,意味着事物发展到极端,可能会带来后悔,提醒人们要懂得进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文言传-乾文言-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易经》的乾卦,通过对’元亨利贞’四德的阐述,展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元亨利贞’不仅是乾卦的核心概念,也是整个《易经》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代表了事物发展的四个阶段:起始、通达、适宜和坚定。
文本通过对乾卦六爻的详细解释,进一步深化了对’元亨利贞’四德的理解。每一爻都对应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相应的行为准则,如初九的’潜龙勿用’强调在事物初期应保持低调,九二的’见龙在田’则鼓励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这些爻辞不仅是占卜的指导,更是人生哲学的体现。
此外,文本还通过对’君子’行为的描述,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君子应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德行,以达到与天地、日月、四时和鬼神和谐共处的境界。这种对君子行为的规范,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易经》乾卦的深入解读,也是对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通过对’元亨利贞’四德和乾卦六爻的阐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规律和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