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九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九-原文

一员。

中卫,秩正三品。至元八年,以侍卫改置。掌宿卫扈从,兼营屯田。国有大事,则调度之。是年,置都指挥使一员、副都指挥使一员。二十年,增副都指挥使一员。二十一年,置佥事二员。二十三年,增都指挥使一员。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挥使二员、副使三员。至大元年,增都指挥使一员。四年,省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三员。其后定置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架阁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属十有五:

镇抚所,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十,秩正五品。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知事十员。

弩军千户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

屯田左右千户所二,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二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

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前卫,秩正三品。至元十六年,以侍卫亲军创置前、后二卫。掌宿卫扈从,兼营屯田。国有大事,则调度之。是年,置都指挥使一员、副都指挥使二员。十八年,增都指挥使二员。二十年,置佥事一员。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挥使五员、副都指挥使一员、佥事三员。至大四年,省都指挥使五员、副都指挥使一员、佥事三员。后定置卫官,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架阁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又其属十有七:

镇抚所,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十,秩正五品。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

弩军千户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

屯田千户所二,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二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

门尉二,平则门尉一员,顺承门尉一员。

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后卫,秩正三品。至元十六年,以侍卫亲军创置。掌宿卫扈从,兼营屯田。国有大事,则调度之。是年,置都指挥使二员、副都指挥使二员,后增设副都指挥使一员。十八年,增都指挥使二员。二十年,置佥事二员。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挥使五员、副都指挥使一员、佥事二员。至大四年,省都指挥使五员、副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后定置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二人,知印一人,通事二人。其属十有四:

镇抚所,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十,秩正五品。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

弩军千户所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

屯田千户所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

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掌修治城隍及京师内外工役,兼大都屯田等事。至元二十六年,枢密院以六卫六千人,大都屯田三千人,近路迤南万户府一千人,总一万人,立武卫,设官五员。元贞、大德年间,累增都指挥使四员。至大三年,省都指挥使四员、副都指挥使一员。后定置卫官,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属十有五:

镇抚所,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七,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七员,副达鲁花赤七员,千户七员,副千户七员,百户一百四十员,弹压一十四员。

屯田千户所六,秩正五品。达鲁花赤各一员,千户六员,百户六十员,弹压六员。

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掌屯军徼巡盗贼于居庸关南、北口,统领钦察、阿速护军三千六百九十三人,屯驻东西四十三处。皇庆元年,升隆镇万户府为隆镇卫,置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延祐二年,又以哈儿鲁军千户所,并隶东卫。四年,置色目经历一员。至治二年,置爱马知事一员。后定置卫官,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兼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属十有二:

镇抚所,镇抚二员。

北口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七员。于上都路龙庆州东口置司。

南口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一员,弹压一员。于大都路昌平县居庸关置司。

白羊口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二员,弹压一员。于大都路昌平县东口置司。

碑楼口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一员,弹压一员。于应州金城县东口置司。

古北口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六员,弹压一员。于檀州北面东口置司。

迁民镇千户所,秩正

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六员,弹压一员。于大宁路东口置司。

黄花镇千户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六员,弹压一员。于昌平县东口置司。

芦儿岭千户所,秩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六员,弹压一员。于昌平县本口置司。

太和岭千户所,秩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六员,弹压一员。于大同路昌邑县本隘置司。

紫荆关千户所,秩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六员,弹压一员。于易州易县本隘置司。

隆镇千户所,秩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八员,弹压一员。于龙庆州北口置司。

左右翼屯田万户府二,秩从三品,分掌斡端、别十八里回还汉军,及大名、卫辉新附之军,并迤东回军,合为屯田。至元二十六年置。延祐五年,隶詹事院,并入卫率府。复改隶枢密院。定置两府达鲁花赤各一员,万户各一员,副万户各一员,经历各一员,知事各一员,提控案牍各一员,令史各五人,属官镇抚各二员。

千户八所,达鲁花赤八员,千户八员,副千户八员,百户五十九员,弹压一十六员。

千户四所,达鲁花赤四员,千户四员,副千户四员,百户五十二员,弹压八员。

左卫率府,秩正三品。至大元年,拨江南行省万户府精锐汉军为东宫卫军,立卫率府,设官十一员。延祐四年,始改为忠翊府,又改为御临亲军指挥司,又以御临非古典,改为羽林。六年,复隶东宫,仍为左卫率府。定置率使三员,正三品;副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其属十有五:

镇抚所,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十,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百户二百员,弹压一十员。

弩军千户所一,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十员,弹压一员。

屯田千户所三,秩正五品。达鲁花赤三员,千户三员,百户六十员,弹压三员。

教官三员,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阴阳教授一员。

右卫率府,秩正三品。延祐五年,以速怯那儿万户府、迤东女直两万户府、右翼屯田万户府兵,合为右卫率府,置官十二员。后定置率使二员,正三品;副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其属七:

镇抚所,镇抚二员。

千户所五,秩正五品。千户五员,百户四十五员,弹压二员。

教官一,儒学教授一员。

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秩正三品。至元二十四年,以四万户奥鲁赤改为蒙古军都万户府,设府官四员、奥鲁官四员。大德七年后,改为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延祐五年,罢奥鲁官、副镇抚等员,定置都万户一员,正三品;副都万户一员,从三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各一人。属官镇抚二员。

八撒儿万户府,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镇抚一员。

千户所一十翼,达鲁花赤一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户,百户七十三员,弹压一十员。

札忽儿台万户府,万户一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镇抚一员。

千户所七翼,千户七员,百户三十八员,弹压七员。

脱烈都万户府,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镇抚一员。

千户所九翼,千户九员,百户六十二员,弹压九员。

和尚万户府,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一员,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镇抚一员。

千户所六翼,达鲁花赤四员,千户六员,副千户四员,百户四十七员,弹压六员。

炮手千户所一翼,千户一员,百户六员,弹压一员。

哨马千户所一翼,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九员,奥鲁官二员。

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掌宿卫城禁,兼营潮河、苏沽两川屯田,供给军储。至元九年,初立阿速拔都达鲁花赤,置属官。二十三年,遂名为阿速之军。至大二年,改立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置达鲁花赤三员、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四年,省达鲁花赤三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架阁照磨一员,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镇抚二员。其属五:

行军千户所,千户七员,百户九员。

把门千户二员,百户五员,门尉一员。

本投下达鲁花赤一员,长官一员,副长官一员。

庐江县达鲁花赤一员,主簿一员。

教官,儒学教授一员。

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品秩职掌同右阿速卫。至元九年,初立阿速拔都达鲁花赤,置属官。二十三年,遂名为阿速之军。至大二年,改立左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司,置达鲁花赤二员、都指挥使六员、副都指挥使四员、佥事二员。四年,省达鲁花赤一员、都指挥使三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经历二员,知事二员,照磨一员,镇抚二员。其属四:

本投下达鲁花赤二员,长官二员。

镇巢县达鲁花赤二员,主簿一员。

围宿把门千户所一十三翼,千户二十六员,百户一百三十员,弹压一十三员。

教官,儒学教授一员。

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秩正三品。至元十一年,置炮手总管府。十八年,始立为都元帅府。二十二年,改为万户府。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令史四人,译史一人。镇抚二员。

千户所三翼,达鲁花赤三员,千户三员,副千户三员,百户三十二员,弹压三员。

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总领河西军三千人,以备征讨。至元十八年始立,置都指挥使二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二十二年,增都指挥使一员、佥事一员。大德五年,增指挥使二员。至大元年,增都指挥一员。四年,省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一员。后定置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通事、译史、知印各一人,镇抚二员,奥鲁官正副各一员。

千户所九翼,正千户九员,副千户九员,百户七十五员,弹压九员,奥鲁官正副各九员。

门尉三,建德门一,和义门一,肃清门一。

教官二,儒学教授一员,蒙古字教授一员。

贵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至元二十四年立,置都指挥使二员、副都指挥二员、佥事二员。二十九年,置达鲁花赤一员。大德十一年,增达鲁花赤一员、都指挥使四员、副都指挥一员。至大元年,省达鲁花赤一员、都指挥使四员、副都指挥使三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二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令史七人,知印一人,通事、译史各一人,镇抚二员。

千户所八翼,每所置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十六员,百户八十员,弹压八员,门尉二员。

延安屯田打捕总管府,秩从三品。管析居放良人户,并兀里吉思田地北来蒙古人户。至元十八年始设,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属官打捕屯田官一十二员。

大宁海阳等处屯田打捕所,秩从七品,掌北京、平滦等路析居放良不兰奚等户。至元二十二年,置总管府。元贞元年,罢总管府,置打捕所。定置达鲁花赤一员,长官一员。教官,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至元二十九年,始立屯田府。大德十一年,增军数,立为大同等处指挥使司。至大四年,属徽政院。延祐元年,改中都威卫使司,仍隶徽政院,寻复改属枢密院。至治元年,改为忠翊侍卫。后定置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一十翼,达鲁花赤一十员,副达鲁花赤一十员,千户一十员,副千户一十员,百户二百六员,弹压二十员。

弩军千户所一翼,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一十员,弹压一十员。

屯田左右手千户所二翼,达鲁花赤二员,千户二员,百户四十员,弹压四员。

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元贞元年始立,设官十一员。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挥使二员,又增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至大四年,省都指挥使五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二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架阁兼照磨一员,并从八品;令史七人,通事、译史、知印各一人,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千户一十三员,百户二十九员。

把门千户二员,百户八员,门尉一员。

教官,儒学教授一员。

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至治二年,以亦乞列思人氏二百户,与所收蒙古子女通三千户,及清州匠二千户,屯田汉军二千户,立宗仁卫以统之。定置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俱从八品;令史七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译史二人,镇抚二员。

蒙古军千户所一十翼,千户二十员,百户一百员,弹压一十员。

屯田千户所,千户四员,百户四十员,弹压四员。

教官二,儒学教授一员,蒙古字教授一员。

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秩从二品,掌各路军民科差征进,及调遣总摄军马公事。至元二十一年,罢统军司都元帅府,立蒙古军都万户府。大德七年,改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延祐五年罢。天历二年,改立为大都督府。定置正官大都督三员,从二品;同知一员,从三品;副使一员,从四品;经历一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承发兼照磨一员,正八品;令史八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五人,典吏三人,镇抚二员。

左手万户府,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各一员,镇抚一员。

千户九翼,千户一十一员,百户七十四员,弹压一十一员。

右手万户府,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镇抚一员。

千户九翼,千户九员,百户六十三员,弹压九员。

拔都万户府,达

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镇抚一员。

千户六翼,千户七员,百户四十一员,弹压五员。

哈答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镇抚一员。

千户八翼,千户八员,百户二十四员,弹压八员。

蒙古回回水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镇抚二员。

千户八翼,达鲁花赤二员,千户六员,百户四十六员,弹压九员。

玘都哥万户府,初隶都府七千户翼,延祐三年枢密院奏,改立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副万户一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员,镇抚二员。

千户七翼,千户九员,百户三十五员,弹压八员。

哈必赤千户翼,千户一员,百户四员,弹压一员,直隶大都督府。

洪泽屯田千户赵国宏翼,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百户一十四员,弹压二员,直隶大都督府。

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至元十八年,以蒙古侍卫总管府依五卫之例,为指挥使司,设官十二员,奥鲁官二员。大德七年,奏改为左翼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祐五年,罢奥鲁官。后定置司官,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架阁兼照磨一员,并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典吏二人,镇抚二员。

千户所七翼,正千户七员,副千户七员,知事七员,弹压七员,百户六十二员。

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品秩同左卫。至元十八年,以蒙古侍卫总管府依五卫例,为指挥使司,设官犬二员,奥鲁官二员。大德七年,奏改为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祐五年,罢奥鲁官。后定置司官,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兼照磨架阁一员,并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典吏二人,镇抚二员。

千户所一十二翼,正千户一十二员,副千户一十二员,知事一十二员,弹压一十二员,百户一百九员。

教官,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管领上都路元籍军人,兼奥鲁之事。至元十六年,立虎贲军,设官二员。十七年,置都指挥使二员、副都指挥使一员,又增置副都指挥使一员。元贞元年,以虎贲军改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十一年,增置都指挥使六员。至大四年,省都指挥使九员。后定置司官,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照磨兼承发各一员,并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典吏二人,镇抚二员,都目一员。

撒的赤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知事一员,百户二十员,弹压二员。

不花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百户二十二员,弹压二员。

脱脱木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知事一员,百户二十八员,弹压二员。

大忽都鲁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知事一员,百户二十四员,弹压二员。

杨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知事一员,百户二十二员,弹压二员。

迷里火者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知事一员,百户二十员,弹压二员。

大都督府,正二品,管领左右钦察两卫、龙翊侍卫、东路蒙古军元帅府、东路蒙古军万户府、哈剌鲁万户府。天历二年,始立钦察亲军都督府,秩从二品。后改大都督府。置大都督三员,正二品;同知二员,正三品;副都督三员,从三品;佥都督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管勾一员,照磨一员,俱正八品;令史八人,蒙古必阇赤二人,怯里马赤二人,知印二人,宣使六人。

右钦察卫,秩正三品。至元二十三年,依河西等卫例,立钦察卫,设官十员。至治二年,分为左右卫。天历二年,拨隶大都督府。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二员,正三品;副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二员,并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镇抚一员。

行军千户十八所,达鲁花赤各一员,千户三十六员,百户一百八十员,弹压一十八员。

屯田千户所二,达鲁花赤二员,千户二员,百户二十员,弹压二员。

门尉二员。

儒学教授一员,至大四年始置;蒙古字教授一员,延祐四年始置。

左钦察卫,秩正三品。至治二年,依阿速卫例,分为两卫,设官十员。天历二年,拨隶大都督府。定置卫官,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属官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一十翼,千户一十员,百户八十二员,弹压九员,奥鲁官四员。

守城千户所一翼,达鲁花

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九员,弹压一员。

屯田千户所一翼,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十员,弹压一员。

教官,儒学教授一员。

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天历元年始立,设官十四员。二年,又置爱马知事一员,又以左钦察卫唐吉失九千户隶本卫。定置官,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并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二人,怯里马赤二人,知印二人,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九翼,达鲁花赤一员,千户六员,副千户一员,百户四十五员,弹压五员。

屯田一翼钦察千户所,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二十二员,弹压二员。

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哈剌鲁万户府,掌守禁门等处应直宿卫。至元二十四年,招集哈剌鲁军人,立万户府。寻移屯襄阳,后征交趾。大德二年置司南阳。天历二年,奏隶大都督府。定置官,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提控案牍一员,镇抚一员,吏目一员。

千户所三翼,千户三员,百户九员,弹压三员。

御史台,秩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正三品,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至元五年,始立台建官,设官七员。大夫从二品,中丞从三品,侍御史从五品,治书侍御史从六品,典事从七品,检法二员,狱丞一员。七年,改典事为都事。十九年,罢检法、狱丞。二十一年,升大夫为从一品,中丞为正三品,侍御史为正五品,治书为正六品。二十七年,大夫以下品从各升一等,始置蒙古经历一员。大德十一年,升中丞为正二品,侍御史为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为正三品。皇庆元年,增中丞为三员。二年,减一员。至治二年,大夫一员。后定置御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品秩如上;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一员,正八品;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一员,正九品;掾史一十五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台医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六人,库子二人。其属有二:

殿中司,殿中侍御史二员,正四品。至元五年始置,秩正七品,后升正四品。凡大朝会,百官班序,其失仪失列,则纠罚之;在京百官到任假告事故,出三日不报者,则纠举之;大臣入内奏事,则随以入,凡不可与闻之人,则纠避之。知班四人,通事、译史各一人。

察院,秩正七品,监察御史三十二员,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至元五年,始置御史十一员,悉以汉人为之。八年,增置六员。十九年,增置一十六员,始参用蒙古人为之。至元二十二年,参用南儒二人。书吏三十二人。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设官品秩同内台。至元十四年,始置江南行御史台于杨州,寻徙杭州,又徙江州。二十三年,迁于建康,以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诸内台。初置大夫、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一员,统淮东、淮西、湖北、浙东、浙西、江东、江西、湖南八道提刑按察司。十五年,增江南湖北、岭南广西、福建广东三道。二十三年,以淮东、淮西、山南三道,拨隶内台。三十年,增海北海南一道。大德元年,定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设官九员,以监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统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十道。大夫一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一员,架阁库管勾一员,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令史一十六人,译史四人,回回掾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库子、台医各有差。

察院,品秩如内察院。至元十四年,置监察御史十员,书吏十员。二十三年,增蒙古御史十四员、书吏十四人,又增汉人御史四员、书吏四人。后定置御史二十八员、书吏二十八人。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设官品秩同内台。至元二十七年,始置云南诸路行御史台,官止四员。大德元年,移云南行台于京兆,为陕西行台,而云南改立廉访司。延祐元年罢。二年复立,统汉中、陇北、四川、云南四道。定置大夫一员、御史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一员、架阁库管勾一员、承发司管勾兼狱丞一员、掾史一十二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通事二人、知印一人、宣使十人、典吏五人、库子二人。

察院,品秩同内察院。监察御史二十员,书吏二十人。

肃政廉访司。国初,立提刑按察司四道:曰山东东西道,曰河东陕西道,曰山北东西道,曰河北河南道。至元六年,以提刑按察司兼劝农事。八年,置河东山西道、陕西四川道。十二年,分置燕南河北道。十三年,以省并衙门,罢按察司。十四年复置,增立八道:曰江北淮东道,曰淮西江北道,曰山南江北道,曰浙东海右道,曰江南浙西道,曰江东建康道,曰江西湖东道,曰岭北湖南道。十五年,复增三道:曰江南湖北道,曰岭南广西道,曰福建广东道。十九年,增西蜀四川道。二十年,增海北广东道,改福建广东道曰福建闽海道。以云南七路,置云南道。以女直之地,置海西辽东道。二十三年,以淮东、淮西、

山南三道,拨隶内台。

二十四年,增河西陇右道。

是年,罢云南道。

二十五年,罢海西辽东。

二十七年,以云南按察司所治,立云南行御史台。

二十八年,改按察司曰肃政廉访司。

大德元年,徙云南行台于陕西,复立云南道。

三十年,增海北海南道,其后遂定为二十二道。

每道廉访使二员,正三品;副使二员,正四品;佥事四员,两广、海南止二员,正五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一员,正八品;照磨兼管勾一员,正九品;书吏十六人,译史、通事各一人,奏差五人,典吏二人。

内道八,隶御史台:

山东东西道,济南路置司。

河东山西道,冀宁路置司。

燕南河北道,真定路置司。

江北河南道,汴梁路置司。

山南江北道,中兴路置司。

淮西江北道,庐州路置司。

江北淮东道,杨州路置司。

山北辽东道,大宁路置司。

江南十道,隶江南行台:

江东建康道,宁国路置司。

江西湖东道,龙兴路置司。

江南浙西道,杭州路置司。

浙东海右道,婺州路置司。

江南湖北道,武昌路置司。

岭北湖南道,天临路置司。

岭南广西道,静江府置司。

海北广东道,广州路置司。

海北海南道,雷州路置司。

福建闽海道,福州路置司。

陕西四道,隶陕西行台:

陕西汉中道,凤翔府置司。

河西陇北道,甘州路置司。

西蜀四川道,成都路置司。

云南诸路道,中庆路置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九-译文

一员。

中卫,官阶为正三品。至元八年,由侍卫改置。负责皇帝的宿卫和随从,同时管理屯田事务。国家有重大事件时,负责调度。同年,设置都指挥使一员、副都指挥使一员。至元二十年,增加副都指挥使一员。至元二十一年,设置佥事二员。至元二十三年,增加都指挥使一员。大德十一年,增加都指挥使二员、副使三员。至大元年,增加都指挥使一员。至大四年,裁撤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三员。后来定员为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架阁照磨一员,均为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下属机构有十五个:

镇抚所,设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十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知事十员。

弩军千户所一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

屯田左右千户所二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二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

教官二员,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前卫,官阶为正三品。至元十六年,由侍卫亲军创置前、后二卫。负责皇帝的宿卫和随从,同时管理屯田事务。国家有重大事件时,负责调度。同年,设置都指挥使一员、副都指挥使二员。至元十八年,增加都指挥使二员。至元二十年,设置佥事一员。大德十一年,增加都指挥使五员、副都指挥使一员、佥事三员。至大四年,裁撤都指挥使五员、副都指挥使一员、佥事三员。后来定员为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架阁照磨一员,均为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下属机构有十七个:

镇抚所,设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十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

弩军千户所一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

屯田千户所二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二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

门尉二员,平则门尉一员,顺承门尉一员。

教官二员,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后卫,官阶为正三品。至元十六年,由侍卫亲军创置。负责皇帝的宿卫和随从,同时管理屯田事务。国家有重大事件时,负责调度。同年,设置都指挥使二员、副都指挥使二员,后来增设副都指挥使一员。至元十八年,增加都指挥使二员。至元二十年,设置佥事二员。大德十一年,增加都指挥使五员、副都指挥使一员、佥事二员。至大四年,裁撤都指挥使五员、副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后来定员为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均为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二人,知印一人,通事二人。其下属机构有十四个:

镇抚所,设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十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

弩军千户所一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

屯田千户所一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

教官二员,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负责修治城隍及京师内外的工役,同时管理大都的屯田等事务。至元二十六年,枢密院以六卫六千人,大都屯田三千人,近路迤南万户府一千人,总计一万人,设立武卫,设官五员。元贞、大德年间,陆续增加都指挥使四员。至大三年,裁撤都指挥使四员、副都指挥使一员。后来定员为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均为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下属机构有十五个:

镇抚所,设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七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七员,副达鲁花赤七员,千户七员,副千户七员,百户一百四十员,弹压十四员。

屯田千户所六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各一员,千户六员,百户六十员,弹压六员。

教官二员,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负责在居庸关南、北口屯军巡逻,防范盗贼,统领钦察、阿速护军三千六百九十三人,屯驻在东西四十三处。皇庆元年,升隆镇万户府为隆镇卫,设置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延祐二年,又将哈儿鲁军千户所并入东卫。延祐四年,设置色目经历一员。至治二年,设置爱马知事一员。后来定员为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承发兼照磨一员,均为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其下属机构有十二个:

镇抚所,设镇抚二员。

北口千户所,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七员。在上都路龙庆州东口设立司。

南口千户所,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一员,弹压一员。在大都路昌平县居庸关设立司。

白羊口千户所,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二员,弹压一员。在大都路昌平县东口设立司。

碑楼口千户所,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一员,弹压一员。在应州金城县东口设立司。

古北口千户所,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六员,弹压一员。在檀州北面东口设立司。

迁民镇千户所,官阶为正

五品官职。设达鲁花赤一名,千户一名,百户六名,弹压一名。在大宁路东口设立机构。

黄花镇千户所,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名,千户一名,百户六名,弹压一名。在昌平县东口设立机构。

芦儿岭千户所,官阶为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名,千户一名,百户六名,弹压一名。在昌平县本口设立机构。

太和岭千户所,官阶为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名,千户一名,百户六名,弹压一名。在大同路昌邑县本隘设立机构。

紫荆关千户所,官阶为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名,千户一名,百户六名,弹压一名。在易州易县本隘设立机构。

隆镇千户所,官阶为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名,千户一名,百户八名,弹压一名。在龙庆州北口设立机构。

左右翼屯田万户府两个,官阶为从三品,分别掌管斡端、别十八里回还的汉军,以及大名、卫辉新附的军队,还有迤东的回军,合并为屯田。至元二十六年设立。延祐五年,隶属于詹事院,并入卫率府。后又改隶于枢密院。定编为两府,各设达鲁花赤一名,万户一名,副万户一名,经历一名,知事一名,提控案牍一名,令史五名,属官镇抚各两名。

千户八所,设达鲁花赤八名,千户八名,副千户八名,百户五十九名,弹压十六名。

千户四所,设达鲁花赤四名,千户四名,副千户四名,百户五十二名,弹压八名。

左卫率府,官阶为正三品。至大元年,抽调江南行省万户府的精锐汉军为东宫卫军,设立卫率府,设官十一员。延祐四年,改为忠翊府,又改为御临亲军指挥司,又因御临不符合古典,改为羽林。六年,重新隶属于东宫,仍为左卫率府。定编为率使三名,正三品;副使两名,从三品;佥事两名,正四品;经历一名,从七品;知事一名,照磨一名,均为从八品;令史七名,译史、通事、知印各两名。其下属有十五个:

镇抚所,设镇抚两名。

行军千户所十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名,千户十名,副千户十名,百户二百名,弹压十名。

弩军千户所一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一名,千户一名,百户十名,弹压一名。

屯田千户所三个,官阶为正五品。设达鲁花赤三名,千户三名,百户六十名,弹压三名。

教官三名,蒙古字教授一名,儒学教授一名,阴阳教授一名。

右卫率府,官阶为正三品。延祐五年,以速怯那儿万户府、迤东女直两万户府、右翼屯田万户府的兵力,合并为右卫率府,设官十二员。后定编为率使两名,正三品;副使两名,从三品;佥事两名,正四品;经历两名,从七品;知事两名,照磨一名,均为从八品;令史七名,译史、通事、知印各两名。其下属有七个:

镇抚所,设镇抚两名。

千户所五个,官阶为正五品。设千户五名,百户四十五名,弹压两名。

教官一名,儒学教授一名。

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官阶为正三品。至元二十四年,以四万户奥鲁赤改为蒙古军都万户府,设府官四员、奥鲁官四员。大德七年后,改为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延祐五年,罢免奥鲁官、副镇抚等员,定编为都万户一名,正三品;副都万户一名,从三品;经历一名,从七品;知事一名,提控案牍一名,均为从八品;令史七名,译史、通事各一名。属官镇抚两名。

八撒儿万户府,设万户一名,副万户一名,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名。镇抚一名。

千户所十翼,设达鲁花赤十名,千户十名,副千户十名,百户七十三名,弹压十名。

札忽儿台万户府,设万户一名,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名,镇抚一名。

千户所七翼,设千户七名,百户三十八名,弹压七名。

脱烈都万户府,设万户一名,副万户一名,经历一名,知事一名,提控案牍一名,镇抚一名。

千户所九翼,设千户九名,百户六十二名,弹压九名。

和尚万户府,设万户一名,副万户一名,经历一名,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名,镇抚一名。

千户所六翼,设达鲁花赤四名,千户六名,副千户四名,百户四十七名,弹压六名。

炮手千户所一翼,设千户一名,百户六名,弹压一名。

哨马千户所一翼,设达鲁花赤一名,千户一名,副千户一名,弹压两名,百户九名,奥鲁官两名。

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掌管宿卫城禁,兼营潮河、苏沽两川的屯田,供给军储。至元九年,初设阿速拔都达鲁花赤,设属官。二十三年,遂名为阿速之军。至大二年,改为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设达鲁花赤三名、都指挥使三名、副都指挥使两名、佥事两名。四年,裁撤达鲁花赤三名。后定编为达鲁花赤一名,正三品;都指挥使三名,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名,从三品;佥事两名,正四品;经历两名,从七品;知事两名,承发架阁照磨一名,从八品;令史七名,译史、通事、知印各一名,镇抚两名。其下属有五个:

行军千户所,设千户七名,百户九名。

把门千户两名,百户五名,门尉一名。

本投下达鲁花赤一名,长官一名,副长官一名。

庐江县达鲁花赤一名,主簿一名。

教官,儒学教授一名。

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和职责与右阿速卫相同。至元九年,初设阿速拔都达鲁花赤,设属官。二十三年,遂名为阿速之军。至大二年,改为左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司,设达鲁花赤两名、都指挥使六名、副都指挥使四名、佥事两名。四年,裁撤达鲁花赤一名、都指挥使三名。后定编为达鲁花赤一名,都指挥使三名,副都指挥使两名,佥事两名,经历两名,知事两名,照磨一名,镇抚两名。其下属有四个:

本投下达鲁花赤两名,长官两名。

镇巢县达鲁花赤两名,主簿一名。

围宿把门千户所有十三翼,千户二十六人,百户一百三十人,弹压十三人。

教官,儒学教授一人。

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官阶为正三品。至元十一年,设立炮手总管府。十八年,开始设立为都元帅府。二十二年,改为万户府。后来确定设置达鲁花赤一人,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令史四人,译史一人。镇抚二人。

千户所三翼,达鲁花赤三人,千户三人,副千户三人,百户三十二人,弹压三人。

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总领河西军三千人,以备征讨。至元十八年开始设立,设置都指挥使二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二十二年,增加都指挥使一人、佥事一人。大德五年,增加指挥使二人。至大元年,增加都指挥一人。四年,减少都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使一人。后来确定设置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人,通事、译史、知印各一人,镇抚二人,奥鲁官正副各一人。

千户所九翼,正千户九人,副千户九人,百户七十五人,弹压九人,奥鲁官正副各九人。

门尉三人,建德门一人,和义门一人,肃清门一人。

教官二人,儒学教授一人,蒙古字教授一人。

贵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至元二十四年设立,设置都指挥使二人、副都指挥二人、佥事二人。二十九年,设置达鲁花赤一人。大德十一年,增加达鲁花赤一人、都指挥使四人、副都指挥一人。至大元年,减少达鲁花赤一人、都指挥使四人、副都指挥使三人。后来确定设置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都指挥使二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照磨一人,令史七人,知印一人,通事、译史各一人,镇抚二人。

千户所八翼,每所设置达鲁花赤一人,千户十六人,百户八十人,弹压八人,门尉二人。

延安屯田打捕总管府,官阶为从三品。管理析居放良人户,以及兀里吉思田地北来的蒙古人户。至元十八年开始设立,确定设置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经历、知事各一人。属官打捕屯田官十二人。

大宁海阳等处屯田打捕所,官阶为从七品,掌管北京、平滦等路析居放良不兰奚等户。至元二十二年,设立总管府。元贞元年,撤销总管府,设立打捕所。确定设置达鲁花赤一人,长官一人。教官,蒙古字教授一人,儒学教授一人。

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至元二十九年,开始设立屯田府。大德十一年,增加军数,设立为大同等处指挥使司。至大四年,隶属于徽政院。延祐元年,改为中都威卫使司,仍隶属于徽政院,不久又改属枢密院。至治元年,改为忠翊侍卫。后来确定设置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镇抚二人。

行军千户所十翼,达鲁花赤十人,副达鲁花赤十人,千户十人,副千户十人,百户二百零六人,弹压二十人。

弩军千户所一翼,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十人,弹压十人。

屯田左右手千户所二翼,达鲁花赤二人,千户二人,百户四十人,弹压四人。

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元贞元年开始设立,设官十一人。大德十一年,增加都指挥使二人,又增加指挥使三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至大四年,减少都指挥使五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后来确定设置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都指挥使二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承发架阁兼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人,通事、译史、知印各一人,镇抚二人。

行军千户所,千户十三人,百户二十九人。

把门千户二人,百户八人,门尉一人。

教官,儒学教授一人。

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至治二年,以亦乞列思人氏二百户,与所收蒙古子女通三千户,以及清州匠二千户,屯田汉军二千户,设立宗仁卫以统辖。确定设置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译史二人,镇抚二人。

蒙古军千户所十翼,千户二十人,百户一百人,弹压十人。

屯田千户所,千户四人,百户四十人,弹压四人。

教官二人,儒学教授一人,蒙古字教授一人。

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官阶为从二品,掌管各路军民科差征进,以及调遣总摄军马公事。至元二十一年,撤销统军司都元帅府,设立蒙古军都万户府。大德七年,改为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延祐五年撤销。天历二年,改立为大都督府。确定设置正官大都督三人,从二品;同知一人,从三品;副使一人,从四品;经历一人,从六品;都事二人,从七品;承发兼照磨一人,正八品;令史八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五人,典吏三人,镇抚二人。

左手万户府,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提控案牍各一人,镇抚一人。

千户九翼,千户十一人,百户七十四人,弹压十一人。

右手万户府,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提控案牍一人,镇抚一人。

千户九翼,千户九人,百户六十三人,弹压九人。

拔都万户府,达

鲁花赤一名,万户一名,副万户一名,经历一名,知事一名,提控案牍一名,镇抚一名。

千户六翼,千户七名,百户四十一名,弹压五名。

哈答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名,万户一名,经历一名,知事一名,提控案牍一名,镇抚一名。

千户八翼,千户八名,百户二十四名,弹压八名。

蒙古回回水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名,万户一名,副万户一名,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名,镇抚二名。

千户八翼,达鲁花赤二名,千户六名,百户四十六名,弹压九名。

玘都哥万户府,最初隶属于都府七千户翼,延祐三年枢密院上奏,改为万户府。达鲁花赤一名,万户一名,副万户一名,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各一名,镇抚二名。

千户七翼,千户九名,百户三十五名,弹压八名。

哈必赤千户翼,千户一名,百户四名,弹压一名,直隶大都督府。

洪泽屯田千户赵国宏翼,达鲁花赤一名,千户一名,副千户一名,百户十四名,弹压二名,直隶大都督府。

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至元十八年,以蒙古侍卫总管府依照五卫的惯例,设立指挥使司,设官十二名,奥鲁官二名。大德七年,上奏改为左翼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祐五年,撤销奥鲁官。后来确定设置司官,都指挥使三名,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名,从三品;佥事二名,正四品;经历二名,从七品;知事二名,承发架阁兼照磨一名,并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典吏二人,镇抚二名。

千户所七翼,正千户七名,副千户七名,知事七名,弹压七名,百户六十二名。

教官二名,蒙古字教授一名,儒学教授一名。

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与左卫相同。至元十八年,以蒙古侍卫总管府依照五卫的惯例,设立指挥使司,设官二名,奥鲁官二名。大德七年,上奏改为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祐五年,撤销奥鲁官。后来确定设置司官,都指挥使三名,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名,从三品;佥事二名,正四品;经历二名,从七品;知事二名,承发兼照磨架阁一名,并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典吏二人,镇抚二名。

千户所十二翼,正千户十二名,副千户十二名,知事十二名,弹压十二名,百户一百零九名。

教官,蒙古字教授一名,儒学教授一名。

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管理上都路的元籍军人,兼管奥鲁事务。至元十六年,设立虎贲军,设官二名。十七年,设置都指挥使二名、副都指挥使一名,又增设副都指挥使一名。元贞元年,将虎贲军改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十一年,增设都指挥使六名。至大四年,裁减都指挥使九名。后来确定设置司官,都指挥使三名,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名,从三品;佥事二名,正四品;经历一名,从七品;知事、照磨兼承发各一名,并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典吏二人,镇抚二名,都目一名。

撒的赤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名,副达鲁花赤一名,正千户一名,副千户一名,知事一名,百户二十名,弹压二名。

不花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名,副达鲁花赤一名,正千户一名,副千户一名,百户二十二名,弹压二名。

脱脱木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名,副达鲁花赤一名,正千户一名,副千户一名,知事一名,百户二十八名,弹压二名。

大忽都鲁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名,副达鲁花赤一名,正千户一名,副千户一名,知事一名,百户二十四名,弹压二名。

杨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名,副达鲁花赤一名,正千户一名,副千户一名,知事一名,百户二十二名,弹压二名。

迷里火者千户翼,正达鲁花赤一名,副达鲁花赤一名,正千户一名,副千户一名,知事一名,百户二十名,弹压二名。

大都督府,官阶为正二品,管理左右钦察两卫、龙翊侍卫、东路蒙古军元帅府、东路蒙古军万户府、哈剌鲁万户府。天历二年,开始设立钦察亲军都督府,官阶为从二品。后来改为大都督府。设置大都督三名,正二品;同知二名,正三品;副都督三名,从三品;佥都督事二名,正四品;经历二名,从六品;都事二名,从七品;管勾一名,照磨一名,均为正八品;令史八人,蒙古必阇赤二人,怯里马赤二人,知印二人,宣使六人。

右钦察卫,官阶为正三品。至元二十三年,依照河西等卫的惯例,设立钦察卫,设官十名。至治二年,分为左右卫。天历二年,划归大都督府管理。确定设置达鲁花赤一名,正三品;都指挥二名,正三品;副使二名,从三品;佥事二名,正四品;经历二名,从七品;知事二名,照磨二名,并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镇抚一名。

行军千户十八所,达鲁花赤各一名,千户三十六名,百户一百八十名,弹压十八名。

屯田千户所二,达鲁花赤二名,千户二名,百户二十名,弹压二名。

门尉二名。

儒学教授一名,至大四年开始设置;蒙古字教授一名,延祐四年开始设置。

左钦察卫,官阶为正三品。至治二年,依照阿速卫的惯例,分为两卫,设官十名。天历二年,划归大都督府管理。确定设置卫官,都指挥使三名,正三品;副都指挥二名,从三品;佥事二名,正四品;经历二名,从七品;知事二名,照磨一名,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属官镇抚二名。

行军千户所十翼,千户十名,百户八十二名,弹压九名,奥鲁官四名。

守城千户所一翼,达鲁花

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九员,弹压一员。

屯田千户所一翼,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十员,弹压一员。

教官,儒学教授一员。

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官阶为正三品。天历元年设立,设官十四员。第二年,又增设爱马知事一员,并将左钦察卫唐吉失九千户划归本卫。定置官员包括: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一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均为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二人,怯里马赤二人,知印二人,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九翼,达鲁花赤一员,千户六员,副千户一员,百户四十五员,弹压五员。

屯田一翼钦察千户所,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百户二十二员,弹压二员。

教官二,蒙古字教授一员,儒学教授一员。

哈剌鲁万户府,负责守卫禁门等处的宿卫。至元二十四年,召集哈剌鲁军人,设立万户府。不久迁至襄阳屯田,后来征讨交趾。大德二年在南阳设立司。天历二年,奏请隶属于大都督府。定置官员包括: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经历、知事各一员,提控案牍一员,镇抚一员,吏目一员。

千户所三翼,千户三员,百户九员,弹压三员。

御史台,官阶为从一品。大夫二员,从一品;中丞二员,正二品;侍御史二员,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二员,正三品,负责纠察百官的善恶和政治得失。至元五年,开始设立御史台并设立官职,设官七员。大夫为从二品,中丞为从三品,侍御史为从五品,治书侍御史为从六品,典事为从七品,检法二员,狱丞一员。七年,将典事改为都事。十九年,废除检法、狱丞。二十一年,将大夫升为从一品,中丞升为正三品,侍御史升为正五品,治书升为正六品。二十七年,大夫以下官员的品级各升一等,开始设立蒙古经历一员。大德十一年,将中丞升为正二品,侍御史升为从二品,治书侍御史升为正三品。皇庆元年,增加中丞为三员。二年,减少一员。至治二年,大夫一员。后来定置官员包括:御史大夫二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品级如上;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二员,正七品;照磨一员,正八品;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正八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一员,正九品;掾史十五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通事二人,宣使十人,台医二人,蒙古书写二人,典吏六人,库子二人。其下属有两个部门:

殿中司,殿中侍御史二员,正四品。至元五年开始设立,官阶为正七品,后来升为正四品。凡是大朝会时,百官班序中如有失仪失列的情况,则进行纠罚;在京官员到任、请假、事故等,超过三日未上报的,则进行纠举;大臣入内奏事时,则随同进入,凡是不可与闻的人,则进行纠避。知班四人,通事、译史各一人。

察院,官阶为正七品,监察御史三十二员,负责耳目之职,担任刺举之事。至元五年,开始设立御史十一员,全部由汉人担任。八年,增加六员。十九年,增加十六员,开始参用蒙古人担任。至元二十二年,参用南儒二人。书吏三十二人。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设官品级与内台相同。至元十四年,开始在扬州设立江南行御史台,不久迁至杭州,后又迁至江州。二十三年,迁至建康,以监督东南各省,统制各道宪司,并总领内台。最初设立大夫、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一员,统辖淮东、淮西、湖北、浙东、浙西、江东、江西、湖南八道提刑按察司。十五年,增加江南湖北、岭南广西、福建广东三道。二十三年,将淮东、淮西、山南三道划归内台。三十年,增加海北海南一道。大德元年,定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设官九员,以监督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统辖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十道。大夫一员,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一员,架阁库管勾一员,承发管勾兼狱丞一员,令史十六人,译史四人,回回掾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库子、台医各有差。

察院,品级与内察院相同。至元十四年,设立监察御史十员,书吏十员。二十三年,增加蒙古御史十四员、书吏十四人,又增加汉人御史四员、书吏四人。后来定置御史二十八员、书吏二十八人。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设官品级与内台相同。至元二十七年,开始在云南诸路设立行御史台,官员仅四员。大德元年,将云南行台迁至京兆,改为陕西行台,而云南改立廉访司。延祐元年废除。二年重新设立,统辖汉中、陇北、四川、云南四道。定置官员包括:大夫一员、御史中丞二员、侍御史二员、治书侍御史二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一员、架阁库管勾一员、承发司管勾兼狱丞一员、掾史十二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通事二人、知印一人、宣使十人、典吏五人、库子二人。

察院,品级与内察院相同。监察御史二十员,书吏二十人。

肃政廉访司。国初,设立提刑按察司四道:山东东西道,河东陕西道,山北东西道,河北河南道。至元六年,提刑按察司兼管劝农事务。八年,设立河东山西道、陕西四川道。十二年,分设燕南河北道。十三年,因省并衙门,废除按察司。十四年重新设立,增加八道:江北淮东道,淮西江北道,山南江北道,浙东海右道,江南浙西道,江东建康道,江西湖东道,岭北湖南道。十五年,又增加三道:江南湖北道,岭南广西道,福建广东道。十九年,增加西蜀四川道。二十年,增加海北广东道,将福建广东道改为福建闽海道。以云南七路,设立云南道。以女直之地,设立海西辽东道。二十三年,将淮东、淮西、

山南三道,划归内台管辖。

二十四年,增设河西陇右道。

同年,撤销云南道。

二十五年,撤销海西辽东道。

二十七年,以云南按察司的治所为基础,设立云南行御史台。

二十八年,将按察司改名为肃政廉访司。

大德元年,将云南行台迁至陕西,重新设立云南道。

三十年,增设海北海南道,之后最终确定为二十二道。

每道设廉访使两名,正三品;副使两名,正四品;佥事四名,两广、海南只设两名,正五品;经历一名,从七品;知事一名,正八品;照磨兼管勾一名,正九品;书吏十六人,译史、通事各一人,奏差五人,典吏二人。

内道八条,隶属于御史台:

山东东西道,设在济南路。

河东山西道,设在冀宁路。

燕南河北道,设在真定路。

江北河南道,设在汴梁路。

山南江北道,设在中兴路。

淮西江北道,设在庐州路。

江北淮东道,设在扬州路。

山北辽东道,设在大宁路。

江南十道,隶属于江南行台:

江东建康道,设在宁国路。

江西湖东道,设在龙兴路。

江南浙西道,设在杭州路。

浙东海右道,设在婺州路。

江南湖北道,设在武昌路。

岭北湖南道,设在天临路。

岭南广西道,设在静江府。

海北广东道,设在广州路。

海北海南道,设在雷州路。

福建闽海道,设在福州路。

陕西四道,隶属于陕西行台:

陕西汉中道,设在凤翔府。

河西陇北道,设在甘州路。

西蜀四川道,设在成都路。

云南诸路道,设在中庆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九-注解

枢密院:元代官署,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客省使:古代官名,主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节和处理外交事务。

断事官:古代官名,主要负责审理和裁决军事相关的案件和纠纷。

行枢密院:古代在特定地区设立的临时军事机构,负责该地区的军事指挥和管理。

右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负责皇宫的安全和皇帝的随行护卫。

左卫:同右卫,是古代禁卫军的一部分,负责皇宫的安全和皇帝的随行护卫。

中卫:元代的一种军事编制,主要负责皇帝的宿卫和扈从,同时兼管屯田等事务。

都指挥使:元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一定数量的军队,属于高级军事官员。

副都指挥使:都指挥使的副手,协助都指挥使管理军队,通常为从三品。

佥事:监察机构中的中级官员,协助廉访使进行监察工作。

经历:监察机构中的低级官员,负责记录和处理监察事务。

知事:监察机构中的低级官员,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镇抚所:元代军事机构中的一种编制,负责镇守和安抚地方,通常设有镇抚二员。

行军千户所:元代军事机构中的一种编制,负责行军和作战,通常设有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等官员。

达鲁花赤: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

千户:元代军事编制单位,千户所的长官,统领一千户士兵。

副千户:千户的副手,协助千户管理军队,通常为正五品。

弹压: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镇压叛乱。

百户:元代军事编制单位,百户所的长官,统领一百户士兵。

弩军千户:元代军事机构中的一种编制,专门负责弩兵的管理和指挥,通常设有达鲁花赤、千户、弹压等官员。

屯田千户所:元代军事机构中的一种编制,负责屯田事务,通常设有达鲁花赤、千户、弹压等官员。

教官:负责教育和训练的官员,通常指军事或儒学教育。

前卫:元代的一种军事编制,主要负责皇帝的宿卫和扈从,同时兼管屯田等事务。

后卫:元代的一种军事编制,主要负责皇帝的宿卫和扈从,同时兼管屯田等事务。

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代的一种军事编制,负责修治城隍及京师内外工役,兼管大都屯田等事务。

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代的一种军事编制,负责屯军徼巡盗贼于居庸关南、北口,统领钦察、阿速护军等事务。

大宁路: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昌平县: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

大同路: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易州: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省易县。

龙庆州: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北京市延庆区。

斡端:元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别十八里:元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大名: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大名县。

卫辉: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卫辉市。

詹事院:元代官署,主要负责东宫事务。

东宫:元代皇太子居住的宫殿,也指皇太子的行政机构。

忠翊府:元代官署,主要负责皇太子的护卫事务。

御临亲军指挥司:元代官署,主要负责皇太子的亲军指挥事务。

羽林:元代官署,主要负责皇太子的护卫事务。

速怯那儿万户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迤东女直两万户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右翼屯田万户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屯田事务。

奥鲁赤: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奥鲁官: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属于军事后勤官员。

八撒儿万户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札忽儿台万户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脱烈都万户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和尚万户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地方军事事务。

炮手千户所: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炮兵事务。

哨马千户所: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侦察和通讯事务。

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代官署,主要负责皇太子的亲军指挥事务。

潮河: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苏沽: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庐江县: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庐江县。

镇巢县: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

万户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统领一万户士兵,相当于现代的师级单位。

照磨: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审核和档案管理。

令史: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起草和记录。

译史:监察机构中的翻译人员,负责翻译外文文书。

通事:监察机构中的翻译人员,负责口头翻译。

知印: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印章管理和文书签发。

镇抚: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地方治安和军事指挥。

门尉: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城门守卫和治安管理,属于军事官员。

蒙古字教授: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教授蒙古文字和文化,属于文职官员。

儒学教授:负责教授儒家经典的官员,通常设在官学中。

屯田:古代军事制度,军队在战时作战,平时耕种田地,自给自足。

打捕:元代军事制度,指军队在战时或平时进行狩猎和捕鱼,以补充军需。

忠翊侍卫: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皇帝的护卫和安全。

弩军: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使用弩箭进行战斗。

西域亲军: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西域地区的军事事务。

宗仁蒙古侍卫: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蒙古贵族的护卫和安全。

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山东和河北地区的军事事务。

拔都万户府: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特定地区的军事事务。

万户: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万户府的最高长官,统领一万户的军队,属于高级军事指挥官。

提控案牍: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管理和档案整理。

典吏:监察机构中的低级官员,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

大都督府:元代军事机构,负责统领和管理多个军事单位,属于高级军事机构。

钦察卫: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护卫皇帝和皇室成员,属于高级军事单位。

龙翊侍卫: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主要负责护卫皇帝和皇室成员,属于高级军事单位。

东路蒙古军元帅府:元代军事机构,负责统领和管理东路蒙古军,属于高级军事机构。

哈剌鲁万户府:元代军事机构,负责禁卫军的指挥和管理。

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元代禁卫军机构,负责皇帝的安全和宫廷的保卫。

怯里马赤: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翻译和文书处理。

吏目: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处理和行政事务。

御史台:元代监察机构,负责纠察百官和政治得失。

大夫:元代官职名,御史台的高级官员,负责监察事务。

中丞:元代官职名,御史台的高级官员,负责监察事务。

侍御史:元代官职名,御史台的高级官员,负责监察事务。

治书侍御史:元代官职名,御史台的高级官员,负责监察事务。

典事: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处理和行政事务。

都事: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处理和行政事务。

承发管勾: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签发和档案管理。

架阁库管勾: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档案管理和文书整理。

掾史: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文书处理和行政事务。

宣使: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传达命令和文书传递。

台医: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医疗事务。

蒙古书写: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蒙古文书的书写和处理。

库子: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仓库管理和物资调配。

殿中司:元代监察机构,负责朝会礼仪和百官纠察。

殿中侍御史:元代官职名,殿中司的高级官员,负责监察事务。

知班: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朝会礼仪和百官纠察。

察院:元代监察机构,负责监察百官和政治得失。

监察御史:元代官职名,察院的高级官员,负责监察事务。

书吏:监察机构中的文书工作人员,负责记录和处理文书事务。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元代监察机构,负责江南地区的监察事务。

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元代监察机构,负责陕西地区的监察事务。

肃政廉访司:元代设立的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察官员的廉洁和政绩。

内台:指中央政府的监察机构,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按察司:古代中国的地方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政和司法行为。

廉访使:监察机构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政和司法行为。

照磨兼管勾:监察机构中的低级官员,负责文书的管理和审核。

奏差:监察机构中的信使,负责传递文书和消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九-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的军事和行政机构设置,反映了当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军事管理和行政分工。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其设置和职能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元朝对军事力量的高度集中和控制。

文本中提到的各种官职和其品级,如知院、同知、副枢等,不仅显示了元朝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层级分明,也反映了当时对军事和行政管理的精细分工。

行枢密院的设立和调整,如西川行枢密院、江南行枢密院等,显示了元朝根据不同地区的军事需要和战略重要性,灵活调整军事指挥机构的策略。

右卫和左卫的设置,以及其内部结构的详细描述,如镇抚所、行军千户所等,不仅体现了元朝对皇宫安全的重视,也展示了当时禁卫军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

整体来看,这段文本是研究元朝军事和行政制度的重要史料,对于理解元朝的政治结构、军事管理和官僚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详细记载了元代中卫、前卫、后卫、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等军事机构的设置和官员配置,反映了元代军事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这些军事机构不仅负责皇帝的宿卫和扈从,还兼管屯田、修治城隍、徼巡盗贼等事务,体现了元代军事与行政的高度结合。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元代的军事机构设置非常细致,官员的品级和职责划分明确。例如,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佥事、经历、知事等官员的品级和职责都有明确规定,显示了元代军事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弩军千户、屯田千户所等特殊编制,这些编制专门负责弩兵和屯田事务,反映了元代军事机构的多样性和专业性。特别是屯田千户所的设置,显示了元代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通过军事力量来保障农业生产,体现了元代军事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文本中还提到了教官的设置,负责教授蒙古字和儒学,这反映了元代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通过军事机构中的教官,元代不仅培养军事人才,还注重文化教育,体现了元代军事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元代军事机构的详细记载,展示了元代军事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反映了元代军事与行政、经济、文化的高度结合。这些军事机构的设置和官员配置,不仅保障了元代的国家安全,还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代地方行政和军事编制的设置情况,反映了元代在地方治理和军事管理上的严密组织和高度集权。通过达鲁花赤、千户、百户等官职的设置,元代政府有效地控制了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确保了中央政权的稳固。

文本中提到的各个千户所和万户府的设置,显示了元代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布局和屯田政策。通过屯田,元代政府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还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文本中还提到了东宫卫率府和亲军都指挥使司的设置,反映了元代对皇太子安全的重视。通过设立专门的护卫机构,元代政府确保了皇太子的安全,同时也加强了对皇太子权力的控制。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各个地名和官职名称,为我们研究元代的地理和官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些地名和官职名称,我们可以了解元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和官职的设置情况,进一步认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地方治理模式。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元代的政治、军事和地方治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进一步认识元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元代军事编制和官职设置,反映了元代军事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元代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其军事制度不仅体现了蒙古族的军事传统,还融合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军事文化。

首先,文中提到的‘达鲁花赤’、‘千户’、‘百户’等官职和编制单位,显示了元代军事组织的层级分明和职责明确。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军队的管理和指挥,还体现了元代对军事力量的严格控制。

其次,文中提到的‘教官’、‘儒学教授’、‘蒙古字教授’等官职,反映了元代对军队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元代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其军队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战斗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统治各民族。

此外,文中提到的‘屯田’、‘打捕’等军事制度,显示了元代军队在战时或平时进行农业生产和狩猎捕鱼的能力。这种自给自足的军事制度不仅有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还提高了军队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最后,文中提到的‘忠翊侍卫’、‘弩军’、‘西域亲军’等军事编制单位,反映了元代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任务的军事力量的重视。这些军事编制单位的设置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还体现了元代对军事力量的灵活运用和调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元代军事编制和官职设置,还反映了元代军事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通过对这些军事制度和官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军事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代军事和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官员的配置情况,反映了元代军事和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元代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帝国,其军事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体现了对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文本中提到的‘达鲁花赤’、‘万户’、‘千户’、‘百户’等官职,显示了元代军事编制的层级性和严密性。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体现了元代对军事力量的严格控制。

‘经历’、‘知事’、‘提控案牍’等文职官员的设置,反映了元代对行政事务的重视。这些官员负责文书处理、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保证了政府机构的高效运转。

‘奥鲁官’的设置,体现了元代对军队后勤保障的重视。这些官员负责军队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保证了军队的持续战斗力。

‘都指挥使’、‘佥事’、‘令史’等高级官员的设置,显示了元代对军事和行政事务的高度重视。这些官员负责统领军队和处理政务,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蒙古字教授’和‘儒学教授’的设置,反映了元代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些官员负责教授蒙古文字和儒家经典,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大都督府’、‘钦察卫’、‘龙翊侍卫’等高级军事机构的设置,显示了元代对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安全保障。这些机构负责护卫皇帝和皇室成员,保证了皇权的稳定和延续。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详细记载了元代军事和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官员的配置情况,也反映了元代对军事、行政、文化和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元代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帝国的管理智慧和政治智慧。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代各级官职的设置和职责,反映了元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严密性。从达鲁花赤到御史台,从千户到监察御史,每一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行政和军事管理体系。

元代官职的设置体现了蒙古统治者对汉地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例如,儒学教授的设立表明元代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而蒙古字教授的设立则反映了蒙古文化在元代官僚体系中的地位。这种文化融合在元代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御史台的设置和职能体现了元代对监察制度的重视。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善恶和政治得失,是元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御史台的官员品秩较高,权力较大,反映了元代统治者对廉政和官僚纪律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屯田制度和哈剌鲁万户府的设置,反映了元代军事制度的特色。屯田制度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草问题,还加强了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哈剌鲁万户府的设立则体现了元代对禁卫军的重视,禁卫军在元代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元代官职设置的详细信息,还反映了元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特点。通过对这些官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以及蒙古统治者如何通过官僚体系来巩固其统治。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元代监察机构的设置和分布,反映了元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元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多层次的监察机构,包括内台、按察司、肃政廉访司等,这些机构在不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形成了严密的监察网络。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元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元代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帝国,其政治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各地的实际情况,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也体现了对不同地区的特殊管理需求。例如,云南道的设立和撤销反映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特殊关注和管理策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元代监察机构的层级和分布。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便于理解,也体现了元代官方文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元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这些监察机构的设置和分布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元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以及元代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策略。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元代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特殊关注,为研究元代边疆政策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体现了元代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为我们深入了解元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三十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4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