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三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三-原文

延祐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

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

至元十四年,始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肄。

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时矣。”

帝悦曰:“朕能行之。”

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

冬十月,始有事于太庙。

二年春正月,孟享,始备法驾,设黄麾大仗,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出自崇天门。

拜住摄太尉以从。

帝见羽卫文物之美,顾拜住曰:“朕用卿言举行大礼,亦卿所共喜也。”

对曰:“陛下以帝王之道化成天下,非独臣之幸,实四海苍生所共庆也。”

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

明日还宫,鼓吹交作,万姓耸观,百年废典,一旦复见,有感泣者。

拜住率百僚称贺于大明殿,执事之臣赐金帛有差。

又奏建太庙前殿,议行祫禘配享等礼。

帝从容谓拜住曰:“朕思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汝为朕股肱,毋忘规谏,以辅朕之不逮。”

拜住顿首谢曰:“昔尧、舜为君,每事询众,善则舍己从人,万世称圣。桀、纣为君,拒谏自贤,悦人从己,好近小人,国灭而身不保,民到于今称为无道之主。臣等仰荷洪恩,敢不竭忠以报。然事言之则易,行之则难。惟陛下力行,臣等不言,则臣之罪也。”

帝嘉纳之。

时右丞相铁木迭儿贪滥谲险,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恶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在京诸仓粮储失陷,欲奏诛之。

拜住密言于帝曰:“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

帝然之,俱得不死。

铁木迭儿复引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助己。

思明为尽力,忌拜住方正,每与其党密语,谋中害之。

左右得其情,乘间以告,且请备之。

拜住曰:“我祖宗为国元勋,世笃忠贞,百有余年。我今年少,叨受宠命,盖以此耳。大臣协和,国之利也。今以右相雠我,我求报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国家之不幸。吾知尽吾心,上不负君父,下不负士民而已。死生祸福,天实鉴之,汝辈毋复言。”

未几,奉旨往立忠宪王碑于范阳。

铁木迭儿久称疾,闻拜住行,将出莅省事,入朝,至内门,帝遣速速赐之酒,且曰:“卿年老宜自爱,待新年入朝未晚。”

遂怏怏而还。

然其党犹布列朝中,事必禀于其家,以拜住故,不得大肆其奸,百计倾之,终不能遂。

在京仓漕管库之职,岁终例应注代。

时张思明亦称疾不出,众皆顾望。

拜住虽朝夕帝前,以事不可缓,乃日坐省中谓僚属曰:“左丞病,省事遂废乎?”

郎中李处恭曰:“金谷之职,须慎选择,不得其人,未敢遽拟。”

拜住曰:“汝为卖官之计耳。”

遣人善慰思明,乃出共毕铨事。

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

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

又尝谓拜住曰:“今亦有如唐魏征之敢谏者乎?”

对曰:“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有太宗纳谏之君,则有魏征敢谏之臣。”

帝并善之。

六月壬寅,敕赐平江腴田万亩。

拜住辞曰:“陛下命臣厘正庶务,若先受赐田,人其谓何?”

帝曰:“汝勋旧子孙,加以廉慎,人或援例,朕自谕之。”

秋七月,奏召张思明诣上都,数其罪,杖而逐之。

铁木迭儿继亦病卒。

拜住哭之恸。

初,浙民吴机以累代失业之田卖于司徒刘夔,夔赂宣政使八剌吉思买置诸寺,以益僧廪,矫诏出库钞六百五十万贯酬其直。

田已久为他人之业,铁木迭儿父子及铁失等上下蒙蔽,分受之,为赃巨万。

真人蔡道泰以奸杀人,狱已成,铁木迭儿纳其金,令有司变其狱。

拜住举奏二事。

命台察鞫之,尽得其情,以田归主,刘、蔡、八剌吉思等皆坐死,余论罪有差。

特赦铁失。

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

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

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

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患法制不一,有司无所守,奏详定旧典以为通制。

帝幸五台,拜住奏曰:“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钱谷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

帝曰:“卿言甚善。朕思之,民为重,君为轻,国非民将何以为君?今理民之事,卿等当熟虑而慎行之。”

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

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剌勇决从容。

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

立命书之。

其他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夏六月,拜住以海运粮视世祖时顿增数倍,今江南民力困极,而京仓充满,奏请岁减二十万石。

帝遂并铁木迭儿所增江淮粮免之。

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

帝悟,夺其官,仆其碑。

奸党铁失等甚惧。

帝在上都,夜寐不宁,命作佛事。

拜住以国用不足谏止之。

既而惧诛者复阴诱群僧言:“国当有厄,非作佛事而大赦无以禳之。”

拜住叱曰:“尔辈不过图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耶?”

奸党闻之益惧,乃生异谋。

晋王也孙帖木儿时镇北边,铁失潜遣人至王所,告以逆谋,约事成推王为帝。

王命囚之,遣使赴上都告变。

未至,车驾南还,次南坡,铁失与赤斤铁木儿等夜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杀拜住,遂弑帝于行幄。

晋王即位,铁失等伏诛。

诏有司备仪卫,百官耆宿前导,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

拜住忧国忘家,常直内庭,知无不言。

太官以酒进,则忧形于色。

有盗其家金器百余两,他宝直巨万,继而获盗得金,家僮来告,色无喜愠。

自延祐末,水旱相仍,民不聊生。

及拜住入相,振立纪纲,修举废坠,裁不急不务,杜侥幸之门,加惠兵民,轻徭薄敛。

英宗倚之,相与励精图治。

时天下晏然,国富民足,远夷有古未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而奸臣畏之,卒构祸难云。

母怯烈氏,年二十二,寡居守节。

初,拜住为太常礼仪院使,年方二十,吏就第请署字,适在后圃阅群戏,出稍后,母厉声呵之曰:“官事不治,若尔所为岂大人事耶?”

拜住深自克责。

一日,入内侍宴,英宗素知其不饮,是日强以数卮。

既归,母戒之曰:“天子试汝量,故强汝饮。汝当日益戒惧,无酣于酒。”

又常代祀睿宗原庙,归侍左右,母问之曰:“真定官府待汝若何?”

对曰:“所待甚重。”

母曰:“彼以天子威灵、汝先世勋德故耳,汝何有焉?”

拜住之贤,母之教也。

后封东平王夫人。

泰定初,中书奏丞相拜住尽忠效节,殒于群凶,乞赐褒崇以光后世。

制赠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

至正初,改至仁孚道一德佐运功臣,余如故。

子笃麟铁穆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三-译文

延祐年间,北方大漠地区遭遇大风雪,羊、马、骆驼等牲畜全部死亡,人民流离失所,甚至将子女卖为奴婢。

拜住认为兴王之地是国家的根本,应当对那里的百姓进行赈济和抚恤,请求设立宗仁卫来管理,命令县官将流民赎回安置在卫中,以便他们能够生存和繁衍。

至元十四年,开始在大都建造太庙,到此时已经四十年,但亲自主持祭祀的礼仪一直没有机会进行。

拜住上奏说:“古人说礼乐需要百年才能兴盛,现在正是举行郊庙祭祀的时候。”

皇帝高兴地说:“朕能够做到。”

预先命令有关部门,按照古代典籍的仪式和礼节进行太庙祭祀,不得擅自增减。

冬十月,首次在太庙举行祭祀。

二年春正月,举行孟享祭祀,首次配备法驾,设置黄麾大仗,皇帝穿着通天冠、绛纱袍,从崇天门出发。

拜住担任太尉随行。

皇帝看到仪仗和文物的华丽,对拜住说:“朕采纳了你的建议举行大礼,这也是你所高兴的。”

拜住回答说:“陛下以帝王之道教化天下,不仅是臣的幸运,也是天下百姓的共同庆祝。”

在斋戒期间,进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仿佛早已熟悉,朝廷内外肃然起敬。

第二天回宫,鼓乐齐鸣,百姓纷纷围观,百年未见的典礼再次出现,有人感动得流泪。

拜住率领百官在大明殿祝贺,执事的大臣被赐予金银和布帛。

又上奏建造太庙前殿,讨论举行祫禘配享等礼仪。

皇帝从容地对拜住说:“朕想到天下如此之大,不是朕一个人能够考虑周全的,你是朕的得力助手,不要忘记规劝和谏言,以弥补朕的不足。”

拜住叩首谢恩说:“从前尧、舜为君,每件事都咨询众人,善则舍己从人,万世称圣。桀、纣为君,拒谏自贤,悦人从己,好近小人,国灭而身不保,民到于今称为无道之主。臣等仰荷洪恩,敢不竭忠以报。然事言之则易,行之则难。惟陛下力行,臣等不言,则臣之罪也。”

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贪婪狡诈,屡次杀害大臣,卖官鬻狱,广立朋党,凡是不依附他的人必定找借口除掉,尤其憎恨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为京城仓库粮食失陷,想要上奏处死他们。

拜住秘密对皇帝说:“论道经邦是宰相的职责,用金谷细务来责备他们合适吗?”

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王毅和高昉得以免死。

铁木迭儿又引荐参知政事张思明为左丞以帮助自己。

张思明尽力为铁木迭儿效力,忌惮拜住的方正,常常与他的党羽密谋陷害拜住。

左右得知他们的阴谋,趁机报告拜住,并请求防备。

拜住说:“我祖宗是国家的元勋,世代忠诚,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我今年轻,受到宠信,正是因为如此。大臣之间和睦相处,是国家的利益。现在右相仇视我,我若报复,不仅是我们二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我只知道尽我的心力,上不负君父,下不负士民。死生祸福,天实鉴之,你们不要再说了。”

不久,奉命前往范阳立忠宪王碑。

铁木迭儿长期称病,听说拜住出行,准备出来处理省事,入朝到内门时,皇帝派人赐酒,并说:“你年纪大了,应该自爱,等到新年再入朝也不晚。”

铁木迭儿只得怏怏而回。

然而他的党羽仍然遍布朝中,凡事必须请示他家,因为拜住的缘故,无法大肆作恶,千方百计陷害拜住,但始终未能得逞。

京城仓库和漕运管库的职位,年终应当进行轮换。

当时张思明也称病不出,众人都在观望。

拜住虽然每天都在皇帝面前,但因为事情紧急,便每天坐在省中对僚属说:“左丞病了,省事就废了吗?”

郎中李处恭说:“金谷的职位需要慎重选择,没有合适的人选,不敢轻易拟定。”

拜住说:“你这是卖官之计。”

派人好好安慰张思明,张思明才出来一起完成铨选事务。

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政教的大源,看似缓慢实则紧急,但主管者不尽心,导致废弛,请求让内外官员讨论如何拯救和治理。

有人说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问拜住,拜住回答说:“清净寂灭,自治可以。若治理天下,舍弃仁义,则纲常混乱。”

皇帝又曾问拜住:“现在还有像唐朝魏征那样敢于谏言的人吗?”

拜住回答说:“盘子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有太宗纳谏的君主,才有魏征敢谏的臣子。”

皇帝对此表示赞赏。

六月壬寅日,皇帝下令赐予拜住平江肥沃的田地万亩。

拜住推辞说:“陛下命令臣处理政务,如果先接受赐田,别人会怎么说?”

皇帝说:“你是勋旧子孙,加上廉洁谨慎,如果有人援例,朕自会解释。”

秋七月,上奏召张思明到上都,列举他的罪状,杖责并驱逐他。

铁木迭儿随后也病逝。

拜住痛哭不已。

起初,浙江百姓吴机将几代失业的田地卖给司徒刘夔,刘夔贿赂宣政使八剌吉思,将田地买下安置在寺庙中,以增加僧人的口粮,并假借诏令从国库中支出六百五十万贯作为报酬。

田地早已成为他人的产业,铁木迭儿父子及铁失等人上下蒙蔽,分赃巨万。

真人蔡道泰因奸杀人,案件已经成立,铁木迭儿收受他的贿赂,命令有关部门改变案件。

拜住上奏这两件事。

命令御史台审查,完全查清了案情,将田地归还原主,刘夔、蔡道泰、八剌吉思等人都被判处死刑,其余人按罪论处。

特赦铁失。

冬十二月,拜住晋升为右丞相、监修国史。

皇帝想封他为三公,拜住恳切推辞,于是不再设左相,独任他处理政务。

首先推荐张珪,恢复平章政事,召用退休的老臣,优待他们的俸禄,在中书省议事。

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唯恐稍有延误,每天以进贤退不肖为重要任务。

担心法制不统一,有关部门无所遵循,上奏详细制定旧典作为通制。

皇帝前往五台山,拜住上奏说:“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钱谷是百姓的血汗,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

皇帝说:“你说得很好。朕认为,民为重,君为轻,国无民将何以为君?现在治理百姓的事情,你们应当深思熟虑,谨慎行事。”

三年春二月,准备进献《仁宗实录》,前一天,前往翰林国史院听读。

首卷记载大德十一年的事,没有记载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定策功劳,只记载了越王秃剌的勇决从容。

拜住对史官说:“没有左丞相,即使有一百个越王又有何用?记录鹰犬的功劳,而忽略发踪指示的人,合适吗?”

立即命令补写。

其他笔削未尽善的地方,一一纠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见识。

夏六月,拜住发现海运粮食比世祖时期增加了数倍,现在江南民力极度困乏,而京城仓库充满,上奏请求每年减少二十万石。

皇帝于是将铁木迭儿所增加的江淮粮食一并免除。

当时铁木迭儿的恶行日益暴露,拜住全部上奏给皇帝。

皇帝醒悟,剥夺了他的官职,推倒了他的碑。

奸党铁失等人非常恐惧。

皇帝在上都,夜里睡不安稳,命令举行佛事。

拜住以国家财政不足为由劝止。

不久,害怕被诛杀的人暗中引诱群僧说:“国家将有灾难,除非举行佛事并大赦,否则无法消除。”

拜住斥责说:“你们不过是想得到金银布帛而已,还想庇护有罪之人吗?”

奸党听到后更加恐惧,于是产生了异谋。

晋王也孙帖木儿当时镇守北方边境,铁失暗中派人到晋王那里,告诉他谋反的计划,约定事成后推举晋王为皇帝。

晋王命令将铁失囚禁,并派遣使者前往上都报告变故。

使者还未到达,皇帝的车驾已经南返,停在南坡,铁失与赤斤铁木儿等人夜里率领阿速卫兵作为外应,杀了拜住,随后在行幄中弑杀了皇帝。

晋王即位后,铁失等人被处死。

皇帝下令有关部门准备仪仗卫队,百官和年长者在前引导,将拜住的画像送到海云寺,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观看的人成千上万,无不感叹惋惜,流下眼泪。

拜住忧国忘家,经常在宫廷内直言不讳,知无不言。

太官送上酒时,他脸上露出忧虑的神色。

有人偷了他家百余两金器,其他宝物价值巨大,后来抓到盗贼并追回金器,家僮来报告时,他脸上没有喜悦或愤怒的表情。

自延祐末年,水灾旱灾接连不断,百姓生活困苦。

等到拜住成为宰相,他整顿纲纪,修复废弃的制度,裁减不急的事务,杜绝侥幸之门,优待士兵和百姓,减轻赋税。

英宗依靠他,与他一起励精图治。

当时天下太平,国家富裕,百姓丰足,远方有从未与中国通好的国家也来朝贡并请求派遣官吏,而奸臣们畏惧他,最终却导致了祸难。

拜住的母亲怯烈氏,二十二岁时守寡,坚守节操。

当初,拜住担任太常礼仪院使,年仅二十岁,官吏到他家请他签署文件,他正好在后园观看游戏,出来稍晚,母亲严厉地责备他说:“官事不处理,你这样做难道是大人该做的事吗?”

拜住深感自责。

一天,他入宫侍宴,英宗一向知道他不喝酒,那天却强迫他喝了几杯。

回家后,母亲告诫他说:“天子是在试探你的酒量,所以强迫你喝酒。你应当更加警惕,不要沉迷于酒。”

他还经常代替皇帝祭祀睿宗的原庙,回家后侍奉在母亲身边,母亲问他:“真定官府对你怎么样?”

他回答说:“他们对我非常重视。”

母亲说:“那是因为天子的威灵和你祖先的功勋德行,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拜住的贤能,是母亲的教导。

后来被封为东平王夫人。

泰定初年,中书省上奏说丞相拜住尽忠效节,死于群凶之手,请求赐予褒奖以光耀后世。

皇帝下令追赠他为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为东平王,谥号忠献。

至正初年,改封为至仁孚道一德佐运功臣,其余封号不变。

他的儿子是笃麟铁穆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三-注解

拜住:元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以忠诚和才干著称,曾任太常礼仪院使和丞相。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是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

铁木迭儿:元代权臣,以贪腐和残暴著称,曾多次杀害忠良,结党营私。

张思明:元代官员,曾任参知政事,后因与铁木迭儿勾结而被罢免。

吴机:浙民,因失业田产被卖于权贵,引发一系列贪腐案件。

刘夔:元代司徒,因贪腐和贿赂被处死。

八剌吉思:元代宣政使,因贪腐和贿赂被处死。

蔡道泰:真人,因奸杀人被定罪,后因贿赂被释放。

铁失:元朝的一位将领,参与了弑帝的阴谋。

张珪:元代官员,曾任平章政事,以清廉正直著称。

晋王:指元朝的晋王也孙帖木儿,是元朝的一位重要宗室成员,镇守北边。

英宗:元朝的皇帝,名硕德八剌,是元朝的第九位皇帝。

太常礼仪院使:元朝官职,负责朝廷的礼仪事务。

东平王:元朝的一个王爵,拜住被封为东平王。

泰定:元朝的一个年号,指1324年至1328年。

至正:元朝的一个年号,指1341年至1368年。

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元朝对功臣的封号,表彰其忠诚和贡献。

太师:元朝的最高官职之一,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大臣。

开府仪同三司:元朝的高级官职,享有与三司(太尉、司徒、司空)同等的礼仪待遇。

上柱国:元朝的最高荣誉爵位之一,授予功勋卓著的大臣。

忠献:拜住的谥号,表彰其忠诚和贡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元代政治家拜住的政治生涯和他与权臣铁木迭儿的斗争。拜住以清廉正直著称,致力于恢复和振兴元朝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乐治国’的理念。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在文化上有所贡献,如建议恢复太庙祭祀、整顿学校等。

拜住与铁木迭儿的斗争是这段古文的核心内容。铁木迭儿以贪腐和残暴著称,多次杀害忠良,结党营私。拜住则以其清廉正直和智慧,成功揭露了铁木迭儿的罪行,并最终使其被罢免。这一斗争不仅体现了拜住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元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古文中还提到了拜住对民生的关注。他多次上奏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他的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此外,古文中还提到了拜住对历史记载的重视。他在审阅《仁宗实录》时,发现史官遗漏了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功绩,立即要求补录。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拜住对历史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公正和真相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拜住的政治生涯和他与铁木迭儿的斗争,展现了元代政治的复杂性和拜住作为一位清廉正直的政治家的形象。他的政治智慧、勇气和对民生的关注,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元朝时期晋王也孙帖木儿、铁失、拜住等人的历史事件,以及拜住的忠诚和才干。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展现了元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首先,文本通过晋王也孙帖木儿与铁失的互动,揭示了元朝内部的政治斗争。铁失试图通过弑帝来推举晋王为帝,但晋王选择了忠诚于朝廷,将铁失的阴谋告发。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晋王的忠诚,也反映了元朝皇权与宗室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次,文本详细描述了拜住的忠诚和才干。拜住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如振立纪纲、修举废坠、裁不急不务等,还在个人品德上表现出色。他忧国忘家,常直内庭,知无不言,甚至在面对家财被盗时也能保持冷静。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拜住的高尚品德和政治智慧。

此外,文本还通过拜住与母亲的互动,进一步深化了拜住的形象。拜住的母亲对他严格要求,教导他要戒惧、不酣于酒,这些教诲对拜住的成长和仕途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拜住的家庭背景,也反映了元朝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最后,文本通过拜住死后被封为东平王、追赠清忠一德佐运功臣等荣誉,进一步肯定了拜住的忠诚和贡献。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拜住个人的褒奖,也是对元朝忠臣的表彰,体现了元朝社会对忠诚和功勋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生动地展现了元朝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通过拜住的形象,传达了忠诚、才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文本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2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