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庚申部-卷一-原文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凡二门又名解形遁变流景玉光三恶门
△三尸三恶门
第一门名色欲门,一名上尸道,一名天徒界。
第二门名爱欲门,一名中尸道,一名人徒界。
第三门名贪欲门,一名下尸道,一名地徒界。
此三恶之门,一名三尸之道,一名三徒之界。常居人身中,塞人三关之口,断人三命之根,遏人学仙之路,抑人飞腾之魂。为学之本,而不落尸于三道之上,去欲于三界之门,真何由降?道何由成?夫学上法,宜遣诸欲,灭落尸根,道自然成。克得飞腾,上升三清。
△三尸五道门
第一门名色累苦心门,一曰太山地狱苦道。
第二门名爱累苦神门,一曰风刀苦道。
第三门名贪累苦形门;一曰騑山负石苦道。
第四门名华竞苦精门,一曰作江河苦道。
第五门名身累苦魂门,一名吞火食炭镬汤苦道。
此五苦五道之门,常居于人身,系人命根,遏人招真之路,断人修仙之门。为学之本,而不解形于五道之上,灭迹于五苦之下,众累不断,沉沦罪门,何由得脱?腾身遁变,流景玉光也!夫欲上学,当先断诸累,绝灭苦道,真自然降,神仙自然成。克得变形,游宴诸天。
落上尸之道,当青书《上玄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著头上,当于色欲之门,北向衔刀,请一杯清水,面临水上,师于弟子后,叩齿九通,咒曰:上尸青欲,自号彭倨,变化九种,鸟头蛇躯。混沌无心,或沉或浮。贪欲滋美,华色自居。走作魂魄,司人过咎。断人命根,气散神游。放浪三宫,小虫无劬。真人甲乙,佩箓带符。色欲已断,死路已除。元始有命,请斩尸头。三台监形速出无留。灭根绝种,勿使遗余。甲乙练真,三宫清虚。五帝监映,太一定书。北元沐浴,冠带行畴。飞度天界,流景玉舆。遁变上清,乘空遨游。毕,取所衔刀,师以绕弟子头结九过,下所卷玉符,埋于色欲门下,以杯水灌上。行此之道,上尸即灭,色欲自除,身过天徒之界,形魂无复苦恼之患。太真上道,慎勿轻传。
以次进中门,而落中尸。落中尸当黄书《中元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著心前,于爱欲中门,向王捉刀向腹,请一杯清水著前,师于后,叩齿十二通,咒曰:
中尸彭质,号曰中黄。爱欲自居,依腹逃藏。沉浮变化,形无常方。执人魂魄,走作三宫。赤子驰竞,使人发狂。欲性丧神,罪由小虫。真人甲乙,上帝已征。身佩玉符,丹文金章。列名元图,三欲已忘。元始符命,斩灭尸形。断根绝种,勿得飞扬。甲乙受练,五符休粮。真仙安镇,藏内生光。五帝监映,太一列行。中元沐浴,冠带衣裳。解形遁变,流景玉光。飞升上清,食息太空。长保自然,天地无穷。
毕,以次进下门而落下尸。落下尸当白书《下元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著两脚上,于下贪欲门,向南横刀于两足上,请一杯清水著足下,师于后,叩齿三通而咒曰:
下尸彭矫,贪欲自荣。白色混沌,体无常形。依人两足,絺动人情。言白得失,走作魂灵。三宫扰乱,赤子不宁。贪欲小虫,贾备幽冥。真人甲乙,三炼已清。欲门断塞,不受邪精。元始急令,三台临庭。速出无隐,及汝弟兄。九种子孙,一时斩形。五帝度真,太一记名。下元沐浴,冠带羽青。玄度三界,上饮元精。解形遁变,流景上清。飞玄步虚,三界齐明。毕。三界既度,便度五苦之道。
《解形遁变飞度五道之法》,当作新衣一通,巾履并新,于第一色累苦心门上,黑书《解形遁变灭度地狱流景玉符》置两足下,北向平立,师叩齿五通,咒曰:
解形遁变,落尸五难。三欲已清,神津内灌。脱故炼新,体香气兰。玉符灭迹,地无拘挛。飞度天界,超凌云端。魔王保真,气合自然。七祖同升,飞步天门。五帝监映,万神咸关。毕,脱中解结,埋符于两足下,脱履而去。
次进爱欲苦神门,于爱欲苦神门上,白书《解形遁变灭度风刀流景玉符》置两足下,西向平立,师叩齿九通,咒曰:
云行飞步,遁变玉光。解形脱迹,散发翱翔。人界无拘,乘虚空行。天魔已保,五道开通。越度风刀,形升上宫。毕,埋符两足下,去之勿顾。
◎论庚申存童子去玄灵诀凡五法
《颖阳经》曰:童子者,心神也,众神之主。玄灵惑人耳目鼻口身意。玄灵者,三尸六甲神,同游内外。其神咸有色象,触物皆欲,令人重车马玄黄,声利饮食,多有求欲,不知止足,行妨身辱也。先锻炼其心,使欲者不欲,令不欲者欲。观欲如道,志道如欲。大底苦于色味。其色味者,情欲之府,丧乱之原。不得求言,亦勿求有。至道人云:欲者不欲,不欲者欲或云,至人惜言,以制欲物。心因有而生欲,有者欲之主,言者,道之筌,道契则言忘,欲无则事息。此语无不如在,至人乃消息之。消一百刻,息一百刻。息减消加,稽古之道也刻遍也,每遍为一欲。肇启一门,就万欲中窥离去声一门。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动用消息,必嗅其迹注云:嗅为委气,练心根无为。有欲情广施,至敬无私念。故文曰:敬胜欲者昌,欲胜敬者亡。审自詶难,专气致柔。每寻一刻,皆以谦道而寻之。觉昏沉睡生,寻理不出,乃凝然内省。大丈夫恳责其心,节慕圣贤,兴谕洗零历迳切,故经云:少则得,多则惑注云:少谓退,方寸之源,本来无事,则可应万物而不乱也。天道恶盈,神道托灵。知心惟微,达理至静
积习有常,自成广大,贞一会道之谓也。
常思往者、来者、今者之事注曰:往谓已过之事,来谓未然之事,今谓即日消息之事,了然自知。
动无二过。
常于欲者,擘不欲之,欲于心尤苦。
当如割截肌肤、叩物悬解,乃可超生死之门,浴澄净之境。
研之不止,声参太极,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以息情欲,节滋味,清五脏,通神明,至真久寿之要道。
△制六欲神法
舌者,荣辱之机,祸害之阃乱之所生者,必言语以为阶,故君子慎言语,节饮食也。
六神各主其欲,断欲断识,于理咸宜用平,若并平之,则弱尘生矣。
是以对境,先从欲制六神谓六欲门,耳、目、鼻、口、身、意,泄乱神机之路也。
意从内发,寄在于物,物从外入,经自何门?
应接之时,心尽知见,常起悲敬,性本不生,此应物之义。
文子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
当豫断之,肇启一门,消之于未形,息之于未乱,令心壮于欲。
用壮处谦,壮乃全也。
《黄庭》曰:“负甲持符、开七门备,”豫之谓也。
夫性者本乎心,情者本乎性,情动则性乱,性乱则心荒,心荒则移神伐性,亡无日矣。
故对物识交之际,于中不有情欲欲至识动,物之常情。
若对心真无形,欲何用?
能止而顺,动不穷也。
启妙一门,复其生源。
本无流动,神用澹泊。
喘息安徐,令魂魄和通,意虑精密养之以忘,欲之以生。
若物应心摇,动乱而惑我,我乃息机深敬,介如石焉,不可转也。
久当委顺遗形,言忘理析。
言忘理析,故积其弱以为强,舍其美而自康矣。
如觉物去情余,进退未决谓不欲之欲也。
宜息心谦下,洁诚责己,超然离欲,气静安神。
候心见欲如朽木虚空,是欲者不欲也道之相应,必有所因。
信乃心师,安为动主,动识生于无地,无地自是宜安。
正寻理之时,万绪躁心,乘念飞越,昏机内应,真兴不彰。
为尔心神,传习成妄,浊气薰灼,世业坚深。
正用诀邪,邪神恋欲谓玄灵也。
交战于内,而致斯也。
若不誓心惕虑,反伪还真,乃随欲居心,是滋泄慢以一柔之性驭六刚之情。
情与物亲,性与道合。
坚正自理,去邪勿疑之也。
又言:念玄灵,欲我懈怠。
当建志弘愿,苦节安贞。
如谋必成,如战必克。
仁而能武,正以杀情。
大丈夫天地同心,清宁无事。
常自激励,若对严君。
肃然一门,谦以养德。
烦结都尽,欲境不生,是不欲者欲也欲不生,则神不死也。
斯乃静胜,欲消诸难,将解恒退,藏于密焉夫能解难,释险以处安也。
险必处安,宜其对境悟心,为难于易,视无前欲,往有功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得鱼忘筌之道也。
《黄庭》曰:“经历六腑藏卯酉,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不知老。”其此之谓乎!
凡心者,公平之司,非亲于欲,而疏于道。
玄灵,习之然矣。
欲心躁滑,道性深微。
不自执为,任其浮动,情之所变,物莫能全,人有心识,不觉变动,得非潜慎玄灵之运哉!
宜加恳倒也。
至人哀其迷方,示其生理,见于不见,知于不知,感通神明,是谓道用。
言之者甚众,行之者罕及,实志之不至耳!
且亡丧犹影响,履真岂独远哉!
其三尸者,托阴气以为灵,感私欲而致用,邪蕴脏腑,变生乱习,世相组织,流落贪昏,非天机清明至叹沉浊者,不能易其心矣!
观我生无,无能彰有。
色为空影,欲是影宾。
欲生则三尸生,欲灭则三尸灭。
古人云:欲者不欲,不欲者欲。
反覆自明之谓也。
去尸成道之速者,先外制声色名利,内平喜怒爱恶,退心自察,彻底真无真为实,无余欲。
动静能知,身世不碍。
宛其见情类,殉物而死。
圣人兴悲,于物兼济。
为心者,以此苦心零于情,卓然虚静,尸乃无处潜留,则遁迹而逝。
常思正道,朗然不寐,尸亦无再宅于心仍心。
私言曰:所欲者玄灵之欲,不欲者玄灵不欲也。
严心王而使之零以身喻国,心则王也,王侯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尸其如子何?。
故君子存而不忘亡,理而不忘乱。
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神定而性命可全也。
若荒怠不敬,冒于寝寐,贪于饮食,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道书》曰:勿与争曲直,当减人寿算也,争尚如此,其况大者!
沦于世务,非达者之莫弃。
玄灵飞去,心神凝定,则五方秀气入于灵台,滋于童子。
经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惟恍惟惚,而童子生焉。
《黄庭经》曰:“窥离去声。天地有童子。”窥犹欺也,因欺其心,敬于天地之间,不欲一物,则神气不丧也。
夫天地者,阴阳列位也。
童子者,人神至精也。
非精无以崇其圣,非荡无以长其愚。
是故圣人修之以真,行之以勤。
若能克己励志,不出三年,道成矣!
乃心中有白气,拂拂然生光明,久习弥广。
△六甲存童子去玄灵法
又有甲子日辰,其人年月命算日减,被玄灵伐命。
至夜半,起坐端策,私诵玄灵名彭倨、彭质彭矫七遍,无令耳闻也。
依守清净法,动用消息之宜,继书不睡,六甲庚申日守之亦耳。
《黄庭》曰:昼夜不寐乃成真。此之谓也。
《颖阳书》下篇略例:容成公曰:凡算,先扣上古变日,六甲积日辰,变见天地甲子诸神,泬心清静而应之,以十二律扣之。
声同于律者,先存童子,童子可以听之。
若存童子,先去三尸,可以合道。
△治脾肾舌术
甲子旬玄灵多游黄庭幽关灵根之内,令人好色、极欲、意乱、精
施、贪滋味、妄言笑。
右旬内日辰及年月日,命算日结,舌正言,闭目思神,依经肇启一门,欲者不欲,不欲者欲他旬仿此。
即于灵根,却味保气,静意全真脾藏主意。
意者,气之帅也,意宁即脾泰。
其旬正五方秀气,应律于心,而玄灵自化矣。
其道闭精尤急,宜啄齿咽液,令灵根坚固灵根,舌本也。
其下有华池,通肾,池不欲枯竭,津液同源,肾舌相固耳。
若人依法守之,心乃清零去呼。
其神日生。
故经云:“藏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如玉都。”
藏谓无言,养谓咽液。
肾宫主寿,故曰命门。
玉者,津液之状,都犹聚也。
容成公曰:凡人两肾,有日月命门,左男戴日,右女戴月,虚无相生,寒暑相成,男女相形。
中有二神,皆衣青,子能见之可长生。
昼敬玄光,夜履真迹,久视道也。
△治鼻口喉咙术
甲戌旬玄灵多游神庐天阙气管之内,令爱香憎臭,入鼻触心也。
右旬,依肇启一门于神庐,用平香臭,治中毛,专气寡言,养精饮液,消气管,口吐浊,鼻引清,绵绵若存。
如此,玄灵不复入人脑,则上元清静矣。
故经曰:神庐之中当修治,玄膺气管受精符,急固子精以自持。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天假其生,地成其形。
天地造化,有为物性。
清者能久,浊者多咎。
则知本乎天真,可谓至人。
亲于地利,曷足为贵?
形有三关之号,鼻与天通,用之不穷,余可知也。
△治肺心耳术
甲申旬玄灵多游玉堂灵台神牖之内,令人贪欲乱神,忧惊伤魄,叛道离德,轻燥烦劳也。
右旬,依肇启一门于灵台,不妄是非,不妄察听,除色去味,吐纳宽舒,斯乃乾坤合气之所,谓玉堂灵台也。
必在内视无形,反听无声,则其神各守司舍。
故经曰: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
闭守三关,勿令邪气得入,玄灵无所施其巧上关,口也;中关,手也;下关,足也。
关者,闭固之异名,邪谓心摇,物感也。
洗五脏,有节度。
修六腑,令洁清能调三关,则为洗五脏、修六腑矣。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大、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也。
脏为阴,府为阳,迭相生也。
不求道而道自至,不求有而有自来。
不出三年,坐见万里之外,豫观成败,辩天下笔数,如响之应声也。
△治两眉间脑舌中神术
甲午旬玄灵多游明堂、泥丸、灵根、赤宅之内,令人妄视昏寐,重味轻言也。
右旬,依肇启一门于三丹田,收视养心,精诚自保,屏其寝梦,节其言语饮食。
静于关,润于舌。
二府相得,命门自开润,谓饮其华池,二府,肾、舌也。
精液相得,元气开通,阳净阴凝,幽关洞见矣。
明堂者,正室也。
真一常游其间。
一气含三,週流变化,未始有极天地之气,禀于真一。
真一之气,从道而生也。
故经曰:“明堂四达法海员,真人子丹当我前。”
固守一门于三灵,不求道令道自见三灵者,三丹田也。
眉间入三寸为上丹田,心为绛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
守为精神不散,合三以为一也。
所思则存,不思则亡。
攻之不止,通天合道,天人玉女六甲诸神,自于左右,而与人言,玄灵灭矣。
△治肝目身中阳气术
甲辰旬玄灵多游兰台,寸田阳气之内,令人喜怒忘魂,沉迷思寝,恐惧懈怠,鄙?矜夸也。
右旬,依肇启一门于身中,莫敢懈怠,端心默念,含垢黜聪。
令魂魄太平,志气不慑。
息喜怒哀戚,节五味色音前此者,皆乱正气也。
修炼心关,童子清净,则玄灵不能为祟也。
左目为日,王父治其中;右目为月,王母治其中。
人能守之,与天地相保,日月齐明,外本三阳,自去,内阳三神自生外本者,玄灵也;内阳者,三关神也。
故经曰:魂欲还天,魄欲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
此之谓也真性自然,非所造作,退藏于密,不系有无,则还魂返魄之道也。
△治两手足术
甲寅旬玄灵多游四关之内,令人手欲妄持,足欲妄行也。
右旬,依肇启一门于四关,握固,思手不妄持,足不妄行,严策其心,动用清静,玄灵不复得安,便飞去。
故经云:口为天关精神机,足为地关生命扉,手为人关把盛衰。
关门杜龠阖两扉,丹田之中精气微两扉谓双肾门,连于下关也。
龠动则扉开,精流则命竭。
善闭藏者,真气会于丹田,化为赤子矣。
◎三尸中经一名去尸驻色得不死之道
《太上三尸中经》曰:人之生也,皆寄形于父母胞胎,饱味于五谷精气,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虫为人大害。
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分毫录奏。
欲绝人生籍,减人禄命,令人速死。
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
四时八节企其祭祀,祭祀既不精,即为祸患,万病竞作,伐人性命。
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
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伐人五脏。
少气多忘,令人好作恶事,啖食物命,或作梦寐倒乱。
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令人下关搔扰,五情勇动,淫邪不能自禁。
此尸形状似小兒,或似马形,皆有毛长二寸,在人身中。
人既死矣,遂出作鬼,如人生时形象,衣服长短无异。
此三尸九虫,种类群多。
蛔虫长四寸五寸或八寸,此虫贯心人死。
白虫长一寸相生甚多,长者五寸,躁人五脏,多即杀人,兼令人贪食烦满。
肺虫令人多咳嗽。
胃虫令人吐呕不喜。
肺虫令人多涕唾。
赤虫令人肠鸣虚胀。
蜣虫令人动止劳剧,则生恶疮颠痴
瘫疖疽瘘,癣疥痫癞,种种动作。
人身中不必尽有,亦有少者,其中有十等就中,妇人最多也。
其虫凶恶,好污人新衣,极患学道,欲调去之即可矣。
凡至庚申日,兼夜不卧守之若晓,体疲少伏床数觉,莫令睡熟,此尸即不得上告天帝。
又《太上律科》云:庚申日,北帝开诸罪门,通诸鬼神诉讼,群魔并集,以司天下,兆人及诸异类善恶之业,随其功过多少,赏劳谪过,毫分不遗。
经曰:三守庚申,即三尸振恐;七守庚申,三尸长绝。
乃精神安定,体室长存,五神恬静,不复搔扰,不迷不惑,不乱不淫,瞋怒平息,真灵卫佐,与天地相毕。
每夜临卧之时,叩齿三七,以左手抚心上,呼三尸名,使不敢为害耳。
◎去三尸符法符并硃书
太上曰:三尸九虫能为万病,病人夜梦战斗,皆此虫也。
可以用桃板为符,书三道埋于门纮下,即止矣。
每以庚申日书带之,庚子日吞之,三尸自去矣常以六庚日书姓名,安《元命录》中,三尸不敢为患也。
此符消九虫,当以六庚日,常以白薄纸竹纸书,服之。
每庚皆如之,唯庚申书之,不限多少。
从庚申日早朝服一枚,次庚午日吞一枚,值六庚勿失,虫皆不贯五脏,人身无病也。
敕符咒曰:
日出东方,赫赫堂堂。
某服神符,符卫四方。
神符入腹,换胃荡肠。
百病除愈,骨体康强。
千鬼万邪,无有敢当。
知符为神,知道为真。
吾服此符,九虫离身。
摄录万毒,上升真人。
急急如律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庚申部-卷一-译文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共有两门,又名解形遁变流景玉光三恶门
△三尸三恶门
第一门名为色欲门,又称上尸道,或天徒界。
第二门名为爱欲门,又称中尸道,或人徒界。
第三门名为贪欲门,又称下尸道,或地徒界。
这三恶之门,又称三尸之道,或三徒之界。它们常驻于人体内,堵塞人的三关之口,断绝人的三命之根,阻碍人学仙的道路,压制人飞升的灵魂。修行的根本在于不使三尸停留在三道之上,去除三界之门的欲望,否则真道如何降临?大道如何成就?学习上乘法门,应当摒弃各种欲望,消灭三尸之根,道自然成就。能够飞升,上升至三清之境。
△三尸五道门
第一门名为色累苦心门,又称太山地狱苦道。
第二门名为爱累苦神门,又称风刀苦道。
第三门名为贪累苦形门,又称騑山负石苦道。
第四门名为华竞苦精门,又称作江河苦道。
第五门名为身累苦魂门,又称吞火食炭镬汤苦道。
这五苦五道之门,常驻于人体内,束缚人的命根,阻碍人招引真道的道路,断绝人修仙的门径。修行的根本在于不使形体解脱于五道之上,不使痕迹消灭于五苦之下,各种牵累不断,沉沦于罪门之中,如何能够解脱?腾身遁变,流景玉光!想要学习上乘法门,应当先断绝各种牵累,消灭苦道,真道自然降临,神仙自然成就。能够变形,游宴于诸天。
消灭上尸之道,应当用青色书写《上玄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放在头上,在色欲之门,面向北方,口中衔刀,准备一杯清水,面对水面,师父站在弟子身后,叩齿九次,念咒语:上尸青欲,自号彭倨,变化九种,鸟头蛇躯。混沌无心,或沉或浮。贪欲滋美,华色自居。走作魂魄,司人过咎。断人命根,气散神游。放浪三宫,小虫无劬。真人甲乙,佩箓带符。色欲已断,死路已除。元始有命,请斩尸头。三台监形速出无留。灭根绝种,勿使遗余。甲乙练真,三宫清虚。五帝监映,太一定书。北元沐浴,冠带行畴。飞度天界,流景玉舆。遁变上清,乘空遨游。完毕,取下口中的刀,师父绕弟子头部结九次,将卷起的玉符埋于色欲门下,用杯中的水浇灌。修行此法,上尸即灭,色欲自除,身体超越天徒之界,形魂不再有苦恼之患。太真上道,切勿轻易传授。
接着进入中门,消灭中尸。消灭中尸应当用黄色书写《中元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放在心前,在爱欲中门,面向王位,手持刀指向腹部,准备一杯清水放在面前,师父站在身后,叩齿十二次,念咒语:
中尸彭质,号曰中黄。爱欲自居,依腹逃藏。沉浮变化,形无常方。执人魂魄,走作三宫。赤子驰竞,使人发狂。欲性丧神,罪由小虫。真人甲乙,上帝已征。身佩玉符,丹文金章。列名元图,三欲已忘。元始符命,斩灭尸形。断根绝种,勿得飞扬。甲乙受练,五符休粮。真仙安镇,藏内生光。五帝监映,太一列行。中元沐浴,冠带衣裳。解形遁变,流景玉光。飞升上清,食息太空。长保自然,天地无穷。
完毕,接着进入下门,消灭下尸。消灭下尸应当用白色书写《下元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放在两脚上,在贪欲门,面向南方,横刀放在两足上,准备一杯清水放在足下,师父站在身后,叩齿三次,念咒语:
下尸彭矫,贪欲自荣。白色混沌,体无常形。依人两足,絺动人情。言白得失,走作魂灵。三宫扰乱,赤子不宁。贪欲小虫,贾备幽冥。真人甲乙,三炼已清。欲门断塞,不受邪精。元始急令,三台临庭。速出无隐,及汝弟兄。九种子孙,一时斩形。五帝度真,太一记名。下元沐浴,冠带羽青。玄度三界,上饮元精。解形遁变,流景上清。飞玄步虚,三界齐明。完毕。三界既度,便度五苦之道。
《解形遁变飞度五道之法》,应当准备一套新衣,巾履全新,在第一色累苦心门上,用黑色书写《解形遁变灭度地狱流景玉符》放在两足下,面向北方站立,师父叩齿五次,念咒语:
解形遁变,落尸五难。三欲已清,神津内灌。脱故炼新,体香气兰。玉符灭迹,地无拘挛。飞度天界,超凌云端。魔王保真,气合自然。七祖同升,飞步天门。五帝监映,万神咸关。完毕,解开中结,将符埋于两足下,脱下鞋子离去。
接着进入爱欲苦神门,在爱欲苦神门上,用白色书写《解形遁变灭度风刀流景玉符》放在两足下,面向西方站立,师父叩齿九次,念咒语:
云行飞步,遁变玉光。解形脱迹,散发翱翔。人界无拘,乘虚空行。天魔已保,五道开通。越度风刀,形升上宫。完毕,将符埋于两足下,离去勿回头。
◎论庚申存童子去玄灵诀共有五法
《颖阳经》说:童子是心神,众神之主。玄灵迷惑人的耳目鼻口身意。玄灵是三尸六甲神,内外同游。这些神都有色象,触物皆欲,使人沉迷于车马玄黄、声利饮食,多有求欲,不知止足,行为妨碍身体,招致耻辱。首先要锻炼心志,使有欲望的人不再有欲望,使没有欲望的人产生欲望。看待欲望如同看待道,志向道如同志向欲望。大多数人苦于色味。色味是情欲的府库,丧乱的根源。不要追求言语,也不要追求拥有。至道之人说:有欲望的人不再有欲望,没有欲望的人产生欲望。或者说,至人珍惜言语,以控制欲望。心因为有而产生欲望,有是欲望的主宰,言语是道的工具,道契合则言语忘却,欲望消失则事息。这些话无不真实,至人则通过消长来调节。消一百刻,息一百刻。息减消加,是古代的方法。每刻为一欲。开启一门,从万欲中窥探离去一门。知道到达则到达,知道终结则终结。运用消长,必须嗅其痕迹。嗅是委气,练心根无为。有欲望则情广施,至敬则无私念。所以文说:敬胜欲者昌,欲胜敬者亡。审察自我,专气致柔。每寻一刻,皆以谦道而寻之。感觉昏沉睡意生,寻理不出,则凝然内省。大丈夫恳责其心,节慕圣贤,兴谕洗零历迳切,所以经说:少则得,多则惑。少谓退,方寸之源,本来无事,则可应万物而不乱。天道厌恶盈满,神道寄托灵性。知心惟微,达理至静。
长期的习惯形成规律,自然能够达到广大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贞一之道。
常常思考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注释说:过去指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未来指的是尚未发生的事情,现在指的是当前的事情,自己心里很清楚。
行动没有第二次过错。
常常对于欲望,要克制不去追求,欲望在心里尤其痛苦。
应该像割断肌肤、敲击物体悬空解开一样,才能超越生死的界限,沐浴在澄净的境界中。
不断研究,声音参透太极,大到无所不包,小到无所不入,以此来平息情欲,节制饮食,清洁五脏,通达神明,这是达到真实长寿的关键方法。
△制六欲神法
舌头是荣辱的关键,祸害的根源,乱象的产生,必然以言语为阶梯,所以君子要谨慎言语,节制饮食。
六神各自掌管其欲望,断除欲望和认识,在道理上都应该用平和的方式,如果都用平和的方式,那么弱小的尘埃就会产生。
因此面对环境,首先要从欲望上控制六神,即六欲门,耳、目、鼻、口、身、意,是泄乱神机的途径。
意识从内心发出,寄托在物体上,物体从外部进入,经过哪个门?
应对的时候,心完全知道,常常产生悲悯和敬畏,本性本来不生,这是应对物体的意义。
文子说:万物的总和,都通过一个孔;百事的根源,都出自一个门。
应该预先断除,开启一个门,消除在未形成之前,平息在未乱之前,让心在欲望中变得强大。
用强大的力量保持谦逊,强大才能完整。
《黄庭》说:“负甲持符、开七门备,”这就是预先准备的意思。
本性源于心,情感源于本性,情感动则本性乱,本性乱则心荒,心荒则移神伐性,灭亡不远了。
所以面对物体和认识交流的时候,心中不要有情欲,欲望到来时认识会动,这是物体的常情。
如果对心真的无形,欲望有什么用?
能够停止而顺从,行动就不会穷尽。
开启奇妙的一个门,恢复其生命的源泉。
本来没有流动,神的作用是淡泊的。
呼吸平稳缓慢,让魂魄和谐,意念精密,用忘记来培养,用生命来欲望。
如果物体引起心动,动乱而迷惑我,我就停止机巧,深怀敬畏,像石头一样坚定,不可动摇。
久而久之应当顺从遗弃形体,言语忘记,道理分析。
言语忘记,道理分析,所以积累其弱小以为强大,舍弃其美好而自我安康。
如果觉得物体离去,情感残留,进退未决,这就是所谓的“不欲之欲”。
应该平息心灵,谦逊自省,超然离欲,气息安静,心神安定。
等待心灵看到欲望如同朽木虚空,这就是欲望者不欲望,道的相应,必然有原因。
信念是心灵的老师,安静是行动的主人,行动的认识生于无地,无地自然是宜安的。
正在寻找道理的时候,万种思绪躁动心灵,乘着念头飞越,昏乱的机巧内应,真实的兴趣不显。
为了你的心神,传习成为妄念,浊气熏灼,世俗的业力坚固深厚。
正用诀邪,邪神恋欲,这就是所谓的玄灵。
在内交战,导致这种情况。
如果不发誓警惕,反伪还真,就会随欲居心,这是滋长泄慢,用一柔之性驾驭六刚之情。
情感与物体亲近,本性与道合一。
坚定正直自理,去除邪念不要怀疑。
又说:念玄灵,欲望使我懈怠。
应当建立志向,弘大愿望,苦节安贞。
如谋必成,如战必克。
仁而能武,正以杀情。
大丈夫天地同心,清宁无事。
常常自我激励,如同面对严君。
肃然一门,谦以养德。
烦结都尽,欲境不生,这就是不欲者欲,欲望不生,则神不死。
这就是静胜,欲望消除各种困难,将解恒退,藏于密焉,能够解难,释险以处安。
险必处安,应该面对环境悟心,为难于易,视无前欲,往有功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得鱼忘筌之道也。
《黄庭》说:“经历六腑藏卯酉,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不知老。”这就是这个意思!
凡心者,公平之司,非亲于欲,而疏于道。
玄灵,习之然矣。
欲心躁滑,道性深微。
不自执为,任其浮动,情之所变,物莫能全,人有心识,不觉变动,得非潜慎玄灵之运哉!
应该更加恳切。
至人哀其迷方,示其生理,见于不见,知于不知,感通神明,是谓道用。
言之者甚众,行之者罕及,实志之不至耳!
且亡丧犹影响,履真岂独远哉!
其三尸者,托阴气以为灵,感私欲而致用,邪蕴脏腑,变生乱习,世相组织,流落贪昏,非天机清明至叹沉浊者,不能易其心矣!
观我生无,无能彰有。
色为空影,欲是影宾。
欲生则三尸生,欲灭则三尸灭。
古人云:欲者不欲,不欲者欲。
反覆自明之谓也。
去尸成道之速者,先外制声色名利,内平喜怒爱恶,退心自察,彻底真无真为实,无余欲。
动静能知,身世不碍。
宛其见情类,殉物而死。
圣人兴悲,于物兼济。
为心者,以此苦心零于情,卓然虚静,尸乃无处潜留,则遁迹而逝。
常思正道,朗然不寐,尸亦无再宅于心仍心。
私言曰:所欲者玄灵之欲,不欲者玄灵不欲也。
严心王而使之零以身喻国,心则王也,王侯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尸其如子何?。
故君子存而不忘亡,理而不忘乱。
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神定而性命可全也。
若荒怠不敬,冒于寝寐,贪于饮食,尸乃千变万化,随欲而归,令人世患日深,多愚早亡《道书》曰:勿与争曲直,当减人寿算也,争尚如此,其况大者!
沦于世务,非达者之莫弃。
玄灵飞去,心神凝定,则五方秀气入于灵台,滋于童子。
经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惟恍惟惚,而童子生焉。
《黄庭经》曰:“窥离去声。天地有童子。”窥犹欺也,因欺其心,敬于天地之间,不欲一物,则神气不丧也。
夫天地者,阴阳列位也。
童子者,人神至精也。
非精无以崇其圣,非荡无以长其愚。
是故圣人修之以真,行之以勤。
若能克己励志,不出三年,道成矣!
乃心中有白气,拂拂然生光明,久习弥广。
△六甲存童子去玄灵法
又有甲子日辰,其人年月命算日减,被玄灵伐命。
至夜半,起坐端策,私诵玄灵名彭倨、彭质彭矫七遍,无令耳闻也。
依守清净法,动用消息之宜,继书不睡,六甲庚申日守之亦耳。
《黄庭》曰:昼夜不寐乃成真。此之谓也。
《颖阳书》下篇略例:容成公曰:凡算,先扣上古变日,六甲积日辰,变见天地甲子诸神,泬心清静而应之,以十二律扣之。
声同于律者,先存童子,童子可以听之。
若存童子,先去三尸,可以合道。
△治脾肾舌术
甲子旬玄灵多游黄庭幽关灵根之内,令人好色、极欲、意乱、精
施舍、贪图美味、妄言笑语。
在右旬内的日辰及年月日,命算日结,舌头正言,闭目思神,依照经典开启一门,想要的不想要,不想要的想要,其他旬仿照此例。
就在灵根处,舍弃味道保持气息,静心全真,脾脏主宰意念。
意念是气息的统帅,意念安宁则脾脏安泰。
这旬正五方的秀气,应律于心,而玄灵自然化生。
这种道法闭精尤其紧急,应该啄齿咽液,使灵根坚固,灵根就是舌根。
其下有华池,通向肾,池不欲枯竭,津液同源,肾舌相固。
如果人依法守之,心就会清零去呼。
其神日日生长。
所以经上说:“藏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如玉都。”
藏就是无言,养就是咽液。
肾宫主宰寿命,所以叫命门。
玉是津液的形状,都就是聚集。
容成公说:凡人两肾,有日月命门,左男戴日,右女戴月,虚无相生,寒暑相成,男女相形。
中有二神,都穿青衣,子能见之可长生。
白天敬玄光,夜晚履真迹,久视道也。
△治鼻口喉咙术
甲戌旬玄灵多游神庐天阙气管之内,使人爱香憎臭,入鼻触心。
右旬,依照开启一门于神庐,用平香臭,治中毛,专气寡言,养精饮液,消气管,口吐浊,鼻引清,绵绵若存。
如此,玄灵不再入人脑,则上元清静。
所以经上说:神庐之中当修治,玄膺气管受精符,急固子精以自持。
人生而静,是天性。
天假其生,地成其形。
天地造化,有为物性。
清者能久,浊者多咎。
则知本乎天真,可谓至人。
亲于地利,何足为贵?
形有三关之号,鼻与天通,用之不穷,余可知也。
△治肺心耳术
甲申旬玄灵多游玉堂灵台神牖之内,使人贪欲乱神,忧惊伤魄,叛道离德,轻燥烦劳。
右旬,依照开启一门于灵台,不妄是非,不妄察听,除色去味,吐纳宽舒,这就是乾坤合气之所,叫玉堂灵台。
必须在内视无形,反听无声,则其神各守司舍。
所以经上说: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
闭守三关,勿令邪气得入,玄灵无所施其巧上关,口也;中关,手也;下关,足也。
关者,闭固之异名,邪谓心摇,物感也。
洗五脏,有节度。
修六腑,令洁清能调三关,则为洗五脏、修六腑矣。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也;六腑者,大、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也。
脏为阴,府为阳,迭相生也。
不求道而道自至,不求有而有自来。
不出三年,坐见万里之外,豫观成败,辩天下笔数,如响之应声也。
△治两眉间脑舌中神术
甲午旬玄灵多游明堂、泥丸、灵根、赤宅之内,使人妄视昏寐,重味轻言。
右旬,依照开启一门于三丹田,收视养心,精诚自保,屏其寝梦,节其言语饮食。
静于关,润于舌。
二府相得,命门自开润,谓饮其华池,二府,肾、舌也。
精液相得,元气开通,阳净阴凝,幽关洞见矣。
明堂者,正室也。
真一常游其间。
一气含三,週流变化,未始有极天地之气,禀于真一。
真一之气,从道而生也。
所以经上说:“明堂四达法海员,真人子丹当我前。”
固守一门于三灵,不求道令道自见三灵者,三丹田也。
眉间入三寸为上丹田,心为绛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
守为精神不散,合三以为一也。
所思则存,不思则亡。
攻之不止,通天合道,天人玉女六甲诸神,自于左右,而与人言,玄灵灭矣。
△治肝目身中阳气术
甲辰旬玄灵多游兰台,寸田阳气之内,使人喜怒忘魂,沉迷思寝,恐惧懈怠,鄙?矜夸。
右旬,依照开启一门于身中,莫敢懈怠,端心默念,含垢黜聪。
令魂魄太平,志气不慑。
息喜怒哀戚,节五味色音前此者,皆乱正气也。
修炼心关,童子清净,则玄灵不能为祟也。
左目为日,王父治其中;右目为月,王母治其中。
人能守之,与天地相保,日月齐明,外本三阳,自去,内阳三神自生外本者,玄灵也;内阳者,三关神也。
所以经上说:魂欲还天,魄欲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
此之谓也真性自然,非所造作,退藏于密,不系有无,则还魂返魄之道也。
△治两手足术
甲寅旬玄灵多游四关之内,使人手欲妄持,足欲妄行。
右旬,依照开启一门于四关,握固,思手不妄持,足不妄行,严策其心,动用清静,玄灵不复得安,便飞去。
所以经上说:口为天关精神机,足为地关生命扉,手为人关把盛衰。
关门杜龠阖两扉,丹田之中精气微两扉谓双肾门,连于下关也。
龠动则扉开,精流则命竭。
善闭藏者,真气会于丹田,化为赤子矣。
◎三尸中经一名去尸驻色得不死之道
《太上三尸中经》说:人之生也,皆寄形于父母胞胎,饱味于五谷精气,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尸九虫为人大害。
常以庚申之日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分毫录奏。
欲绝人生籍,减人禄命,令人速死。
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
四时八节企其祭祀,祭祀既不精,即为祸患,万病竞作,伐人性命。
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发落、口臭、面皱齿落。
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伐人五脏。
少气多忘,令人好作恶事,啖食物命,或作梦寐倒乱。
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令人下关搔扰,五情勇动,淫邪不能自禁。
此尸形状似小兒,或似马形,皆有毛长二寸,在人身中。
人既死矣,遂出作鬼,如人生时形象,衣服长短无异。
此三尸九虫,种类群多。
蛔虫长四寸五寸或八寸,此虫贯心人死。
白虫长一寸相生甚多,长者五寸,躁人五脏,多即杀人,兼令人贪食烦满。
肺虫令人多咳嗽。
胃虫令人吐呕不喜。
肺虫令人多涕唾。
赤虫令人肠鸣虚胀。
蜣虫令人动止劳剧,则生恶疮颠痴
瘫疖疽瘘,癣疥痫癞,这些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在人体中,这些疾病并不一定全部出现,也有少数人会有,其中女性最为常见。
这些虫类非常凶恶,喜欢弄脏人的新衣服,对修道极为不利,想要消除它们是可以的。
每到庚申日,整夜不睡守到天亮,身体疲惫时稍微躺下休息几次,但不要睡得太熟,这样三尸就无法向上天报告。
《太上律科》中说:庚申日,北帝打开各种罪门,让鬼神诉讼,群魔聚集,管理天下,兆民及各种异类的善恶行为,根据他们的功过多少,进行赏罚,丝毫不差。
经书上说:三次守庚申,三尸就会感到恐惧;七次守庚申,三尸就会永远消失。
这样精神就会安定,身体长久健康,五神平静,不再受到干扰,不会迷失、不会迷惑、不会混乱、不会淫乱,愤怒平息,真灵护卫,与天地共存。
每晚睡觉前,叩齿二十一次,用左手抚摸心脏,呼唤三尸的名字,使它们不敢作恶。
◎去三尸符法符并硃书
太上说:三尸九虫能引发各种疾病,病人晚上梦见战斗,都是这些虫在作祟。
可以用桃木板做成符,写上三道符埋在门框下,就能制止。
每到庚申日书写并佩戴,庚子日吞服,三尸就会自动离开。平时在六庚日书写姓名,放在《元命录》中,三尸就不敢作恶。
这种符可以消除九虫,应在六庚日用白薄纸或竹纸书写,服用。
每次庚日都这样做,只有庚申日书写,数量不限。
从庚申日早晨服用一枚,到庚午日再服用一枚,遇到六庚日不要错过,虫就不会侵入五脏,人体就不会生病。
敕符咒语如下:
太阳从东方升起,光辉灿烂。
我服用神符,神符护卫四方。
神符进入腹中,清洗肠胃。
百病痊愈,身体强壮。
千鬼万邪,不敢侵犯。
知道符是神,知道道是真。
我服用此符,九虫离开身体。
摄录万毒,上升为真人。
急急如律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庚申部-卷一-注解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修炼成仙的方法和仪式。
三尸三恶门:道教中认为人体内有三尸神,分别代表色欲、爱欲、贪欲,是阻碍修行的障碍。
色欲门:三尸三恶门之一,代表色欲,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障碍。
爱欲门:三尸三恶门之一,代表爱欲,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第二道障碍。
贪欲门:三尸三恶门之一,代表贪欲,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第三道障碍。
三尸五道门:道教中认为人体内有三尸神,分别对应五道苦门,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障碍。
色累苦心门:三尸五道门之一,代表色欲带来的痛苦,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第一道苦门。
爱累苦神门:三尸五道门之一,代表爱欲带来的痛苦,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第二道苦门。
贪累苦形门:三尸五道门之一,代表贪欲带来的痛苦,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第三道苦门。
华竞苦精门:三尸五道门之一,代表竞争带来的痛苦,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第四道苦门。
身累苦魂门:三尸五道门之一,代表身体带来的痛苦,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第五道苦门。
解形遁变流景玉光:道教修炼术语,指通过修炼达到形神分离、飞升成仙的境界。
上玄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道教符咒之一,用于斩除上尸神,消除色欲。
中元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道教符咒之一,用于斩除中尸神,消除爱欲。
下元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道教符咒之一,用于斩除下尸神,消除贪欲。
解形遁变灭度地狱流景玉符:道教符咒之一,用于解脱地狱之苦,飞升天界。
解形遁变灭度风刀流景玉符:道教符咒之一,用于解脱风刀之苦,飞升天界。
庚申存童子去玄灵诀:道教修炼方法之一,通过存想童子神来去除玄灵之扰。
玄灵:指人体内的邪气或不良精神,道家修炼中强调通过修炼去除玄灵,保持身心清净。
童子:道教修炼术语,指人体内的纯净之气或元神,与玄灵相对。
贞一会道:指坚守正道,与道合一。贞一,意为坚定不移;会道,意为与道相合。
六欲:指人的六种基本欲望,通常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欲望。
六神:指人的六种感官或意识,与六欲相对应,分别是耳、目、鼻、口、身、意。
黄庭:道教经典《黄庭经》,主要讲述内丹修炼和养生之道。
三尸:道教概念,指人体内的三种恶神,分别位于上、中、下三丹田,常在人睡眠时离开身体,向天帝报告人的过错。
六甲:道教术语,指天干地支中的六甲日,常用于修炼和驱邪。
彭倨、彭质、彭矫:道教中的三尸神名,分别代表人体内的三种邪灵。
灵根:指舌根,道家修炼中认为舌根是连接心肾的重要部位,通过修炼可以固本培元。
华池:指口腔,道家认为口腔中的津液与肾脏相通,津液充足则肾气旺盛。
命门:指肾脏,道家认为肾脏是生命的根本,主掌寿命。
玉都:比喻津液的聚集,道家认为津液是生命之源,如同玉般珍贵。
神庐:指鼻子,道家认为鼻子是呼吸的重要器官,通过修炼可以调节气息。
灵台:指心脏,道家认为心脏是精神的居所,修炼心脏可以保持心神安宁。
明堂:指额头中央,道家认为明堂是精神聚集之处,修炼明堂可以提升精神境界。
泥丸:指大脑,道家认为大脑是精神的最高居所,修炼大脑可以提升智慧。
三丹田:指上丹田(眉间)、中丹田(心)、下丹田(脐下),道家修炼中认为三丹田是精气神的聚集之处。
兰台:指肝脏,道家认为肝脏是阳气的聚集之处,修炼肝脏可以保持阳气旺盛。
四关:指双手和双脚,道家认为四关是人体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修炼四关可以保持身体清净。
庚申日: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道教认为这一天是北帝开诸罪门,通诸鬼神诉讼的日子,是守庚申的重要日子。
北帝:道教神祇,主管北方,掌管诸罪门和鬼神诉讼。
太上律科:道教经典之一,记载了道教的律法和科仪。
元命录:道教经典,记载人的命运和寿命,安放姓名于此录中可保平安。
九虫: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九种恶虫,能引发各种疾病。
桃板:桃木制成的板,道教认为桃木有驱邪避凶的作用,常用于制作符咒。
硃书:用朱砂书写的符咒,道教认为朱砂有驱邪避凶的作用。
六庚日:干支纪日法中的六个庚日,道教认为这些日子是驱除九虫的重要日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庚申部-卷一-评注
《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是道教经典中的重要篇章,主要讲述了修炼成仙的方法和仪式。文本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斩除三尸神、克服五道苦门来达到形神分离、飞升成仙的境界。三尸神分别代表色欲、爱欲、贪欲,是修行者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五道苦门则分别代表色欲、爱欲、贪欲、竞争和身体带来的痛苦,是修行者需要经历的考验。
文本中提到的符咒如《上玄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中元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下元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等,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工具,用于斩除三尸神,消除欲望,达到清净无欲的境界。这些符咒的使用方法详细而复杂,体现了道教修炼的严谨性和仪式感。
《解形遁变飞度五道之法》则是通过符咒和仪式来解脱地狱和风刀之苦,飞升天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修行者具备坚定的信念和高深的修为,还需要借助符咒的力量来突破重重障碍。
《庚申存童子去玄灵诀》则是通过存想童子神来去除玄灵之扰。玄灵是三尸六甲神,是阻碍修行的邪灵。通过存想童子神,修行者可以达到心神清净、去除邪灵的目的。这一方法体现了道教修炼中对心神的重视,认为心神是众神之主,只有心神清净,才能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这篇文本不仅详细描述了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和仪式,还深刻揭示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通过克服欲望、去除邪灵来达到形神分离、飞升成仙的境界。这一思想不仅对道教修炼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研究道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文本主要探讨了道教修炼中的心性修养和欲望控制。通过节制六欲、净化六神,修炼者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文本强调了欲望对心性的干扰,指出欲望是导致心神混乱的根源。通过节制欲望,修炼者可以恢复内心的平静,达到‘不欲者欲’的境界,即超越欲望的束缚。
文本还提到了‘三尸’和‘玄灵’的概念,认为这些邪灵是人体内贪、嗔、痴等恶习的化身。通过修炼,尤其是通过‘六甲存童子去玄灵法’,修炼者可以驱除这些邪灵,恢复内心的纯净。童子象征着人体内的纯净之气,与玄灵相对,代表了修炼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黄庭经》的引用进一步强化了文本的道教修炼主题,强调了内丹修炼和养生的重要性。通过节制饮食、清心寡欲,修炼者可以达到‘至真久寿’的境界。文本还提到了‘六甲日’的修炼方法,认为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进行修炼,可以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具有深刻的道教哲学内涵,还提供了具体的修炼方法和技巧。它强调了心性修养的重要性,指出通过节制欲望、净化心灵,修炼者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最终实现长生久视的目标。文本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充满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洞察。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家修炼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涉及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以及如何通过修炼来保持身心健康。文中提到的‘灵根’、‘华池’、‘命门’等概念,都是道家修炼中的重要术语,通过这些部位的修炼,可以达到固本培元、延年益寿的效果。
文中还提到了‘玄灵’这一概念,玄灵是指人体内的邪气或不良精神,道家修炼中强调通过修炼去除玄灵,保持身心清净。通过修炼鼻子、心脏、大脑等部位,可以调节气息、保持心神安宁、提升智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三尸’这一概念,三尸是指人体内的三种邪气,道家认为三尸是人体内的恶灵,会损害人的健康和寿命。通过修炼,可以去除三尸,保持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体现了道家修炼的核心思想,即通过修炼人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去除邪气,保持身心清净,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这些修炼方法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道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道教中关于三尸和九虫的概念及其驱除方法。三尸是道教中人体内的三种恶神,常在人睡眠时离开身体,向天帝报告人的过错。九虫则是道教认为人体内的九种恶虫,能引发各种疾病。文本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守庚申日、使用符咒和安放姓名于《元命录》中来驱除三尸和九虫,以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定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道教对人体健康和精神的重视,以及通过宗教仪式和符咒来达到驱邪避凶的目的。道教认为人体内的恶神和恶虫是引发疾病和灾祸的根源,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和符咒来驱除它们。这种观念体现了道教对自然和人体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宗教手段来调节和改善这种关系的努力。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的语言简洁明了,符咒的咒语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体现了道教符咒的神秘和力量。符咒的咒语‘日出东方,赫赫堂堂。某服神符,符卫四方。神符入腹,换胃荡肠。百病除愈,骨体康强。千鬼万邪,无有敢当。知符为神,知道为真。吾服此符,九虫离身。摄录万毒,上升真人。急急如律令!’充满了神秘感和力量感,展现了道教符咒的独特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是研究道教文化和宗教仪式的重要资料。它不仅记录了道教的宗教观念和仪式,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处理方式。通过研究这段文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及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