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秦攻赵长平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秦攻赵长平-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

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秦攻赵长平-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和楚国去救援赵国。

秦国计划说:“如果齐国和楚国救援赵国,关系亲密,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不亲密,我们就继续攻打。”

赵国没有粮食,向齐国请求粮食援助,但齐国没有答应。

苏秦对齐王说:“不如答应赵国的请求,以此来击退秦国的军队,如果不答应,秦国的军队就不会撤退,这样秦国的计谋就得逞了,而齐国和燕国的计谋就失败了。

而且赵国对于燕国和齐国来说,就像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今天如果赵国灭亡了,那么明天就会轮到齐国和楚国了。

而且救援赵国的事情,应该像修补漏水的堤坝,浇灭着火的锅一样紧急。

救援赵国,是高尚的道义;击退秦国的军队,是显赫的名声。

以道义救援即将灭亡的赵国,以威势击退强大的秦国军队,如果不做这些事情,而只关心粮食,那么为国家谋划的人就犯了大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秦攻赵长平-注解

长平: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个地名,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秦国在此大败赵国。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主张合纵抗秦,曾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

齐王: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

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比喻相互依存的关系,唇亡齿寒意味着如果一方受损,另一方也会受到影响。

奉漏壅:比喻及时补救,防止事态恶化。漏壅指漏水的水缸,奉漏壅即修补漏水的水缸。

沃焦釜:比喻及时救助,防止灾难扩大。焦釜指烧焦的锅,沃焦釜即往烧焦的锅里加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秦攻赵长平-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战国策》,讲述了秦国攻打赵国长平,齐国和楚国前来救援的故事。文中通过苏秦的劝说,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智慧。

首先,文中提到的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秦国在此战中大败赵国,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这一历史背景为文中的情节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其次,苏秦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的劝说体现了纵横家的智慧和策略。苏秦通过分析齐、楚、赵三国之间的关系,指出赵国对于齐国和楚国的重要性,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齐王救援赵国。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苏秦的外交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再次,文中使用了多个比喻,如“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奉漏壅”、“沃焦釜”等,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通过这些比喻,苏秦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使其认识到救援赵国的重要性。

最后,文中还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纠葛。秦国通过分析齐、楚两国的态度,制定了相应的策略,而苏秦则通过劝说齐王,试图改变齐国的态度。这种复杂的关系和策略的运用,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博弈和斗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苏秦的劝说,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纵横家的智慧。文中使用的比喻和历史背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二-秦攻赵长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6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