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魏为与国-原文
秦、魏为与国。
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魏王曰:“敬诺。”
遂约车而遣之。
唐且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唐且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魏氏复全,唐且之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魏为与国-译文
秦国和魏国是盟国。
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想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使者络绎不绝,但秦国的援兵迟迟未到。
魏国有一位叫唐且的人,年纪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前往西边的秦国游说,让秦国的军队先于老臣出发,可以吗?”
魏王说:“好的。”
于是魏王安排车辆送唐且去秦国。
唐且见到秦王,秦王说:“老先生您这么大年纪还远道而来,真是辛苦了。魏国多次来求救,寡人知道魏国的危急。”
唐且回答说:“大王既然知道魏国的危急,但援兵却迟迟未到,这说明大王的谋臣们没有尽到责任。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作为东方的藩属,接受秦国的册封,每年春秋两季祭祀秦国,认为秦国的强大足以作为依靠。如今齐国和楚国的军队已经逼近魏国的城郊,大王的援兵却迟迟未到,魏国一旦危急,就会割地求和,与齐国和楚国结盟,到那时大王即使想救援,恐怕也来不及了。这样不仅会失去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魏国,还会让齐国和楚国这两个敌国变得更加强大。老臣私下认为,大王的谋臣们没有尽到责任。”
秦王听后感慨万分,恍然大悟,立即发兵,日夜兼程赶往魏国。齐国和楚国听说后,便撤兵离去。
魏国得以保全,这都是唐且的功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魏为与国-注解
与国:指结盟的国家,互为盟友。
冠盖相望:形容使者往来频繁,车马络绎不绝。冠盖,指官员的帽子和车盖,代指使者。
唐且:魏国的老臣,年逾九十,以智慧和辩才著称。
一万乘之国:指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形容国力强盛。
东藩:指位于东方的藩属国,魏国自称为秦国的东方藩属。
祠春秋:指春秋两季祭祀祖先或神灵的仪式,象征国家的正统性和文化传承。
筹策之臣:指为君主出谋划策的臣子。
喟然愁悟:形容秦王感慨并醒悟的样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魏为与国-评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讲述了魏国在齐、楚联军的威胁下,派遣老臣唐且前往秦国求援的故事。唐且以其智慧和辩才成功说服秦王出兵,最终解救了魏国的危机。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也体现了智谋和言辞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魏国作为秦国的盟友,面对齐、楚的联合进攻,不得不依赖秦国的援助。唐且的言辞巧妙地利用了秦国的利益考量,指出如果秦国不救援魏国,魏国将被迫割地求和,从而增强齐、楚的实力,这对秦国极为不利。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外交策略,是战国时期各国博弈的典型特征。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唐且的言辞简洁有力,逻辑严密,既表达了对秦王的尊重,又直指问题的核心,展现了其高超的辩才和智慧。秦王的‘喟然愁悟’则生动地刻画了他在权衡利弊后的醒悟和决断。这种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生态。唐且作为一位年逾九十的老臣,依然能够为国家奔走效力,体现了古代士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同时,秦王的迅速反应也展示了秦国作为强国的决断力和行动力。这一故事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人物形象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人物风采,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