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楼梧约秦魏-原文
楼梧约秦、魏,将令秦王遇于境。
谓魏王曰:“遇而无相,秦必置相。
不听之,则交恶于秦;
听之,则后王之臣,将皆务事诸侯之能令于王之上者。
且遇于秦而相秦者,是无齐也,秦必轻王之强矣。
有齐者,不若相之,齐必喜,是以有雍者与秦遇,秦必重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楼梧约秦魏-译文
楼梧与秦国和魏国约定,将让秦王在边境与魏王会面。
楼梧对魏王说:“如果会面时没有宰相陪同,秦国一定会安排自己的宰相。
如果不听从秦国的安排,就会与秦国关系恶化;
如果听从秦国的安排,那么以后您的臣子们,都会去侍奉那些能够对您发号施令的诸侯。
而且,如果在与秦国会面时让秦国的宰相陪同,就等于没有齐国,秦国一定会轻视您的强大。
如果有齐国在,不如让齐国的宰相陪同,齐国一定会高兴,这样有齐国的支持与秦国会面,秦国一定会重视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楼梧约秦魏-注解
楼梧: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曾任魏相,以智谋著称。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以文化繁荣和政治智慧闻名。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人物不详,可能为秦孝公或秦惠文王。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具体人物不详,可能为魏惠王或魏襄王。
相:指宰相或丞相,是古代国家中最高行政官员,负责辅佐君主处理政务。
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山东一带,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著称。
雍:指雍州,古代中国九州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是秦国的核心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楼梧约秦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楼梧与魏王的一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楼梧作为魏国的政治家,深谙各国之间的利益纠葛,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外交策略,旨在维护魏国的利益。
首先,楼梧建议魏王与秦王在边境会面,但不要任命秦国的宰相。这一策略的目的是避免魏国在秦国的压力下失去自主权。如果魏王不听从秦国的安排,可能会导致两国关系恶化;但如果听从,魏国的臣子们可能会更加倾向于服从秦国的命令,从而削弱魏王的权威。
其次,楼梧指出,如果魏国与秦国结盟,而没有齐国的支持,秦国可能会轻视魏国的实力。因此,楼梧建议魏王与齐国结盟,这样可以增强魏国的地位,使秦国更加重视魏国。这一策略体现了楼梧对国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他认识到在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和对抗是动态变化的,必须灵活应对。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楼梧不仅考虑到了魏国的短期利益,还考虑到了长期的战略布局。他的建议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危机,更是为了维护魏国的独立和强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展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雄辩才能。楼梧的言辞既有说服力,又充满了智慧,体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风采。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揭示了政治家们在维护国家利益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