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五国约而攻秦-原文
五国约而攻秦,楚王为从长,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
魏顺谓市丘君曰:“五国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君资臣,臣请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魏顺南见楚王曰:“王约五国而西伐秦,不能伤秦,天下且以是轻王而重秦,故王胡不卜交乎?”楚王曰:“奈何?”魏顺曰:“天下罢,必攻市丘以偿兵费。王令之匆攻市丘。五国重王,且听王之言而不攻市丘;不重王,且反王之言而攻市丘。然则王之轻重必明矣。”故楚王卜交而市丘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五国约而攻秦-译文
五个国家联合起来攻打秦国,楚王作为联盟的领袖,但未能对秦国造成伤害,军队撤退后停留在成皋。
魏顺对市丘的君主说:“五国联军撤退后,必定会攻打市丘,以补偿战争的费用。您资助我,我请求为您阻止天下对市丘的进攻。”市丘的君主说:“好。”于是派遣魏顺前往。
魏顺向南去见楚王,说:“大王联合五国向西攻打秦国,未能对秦国造成伤害,天下人将会因此轻视大王而重视秦国,所以大王为何不测试一下自己的影响力呢?”楚王问:“怎么做?”魏顺回答:“天下联军撤退后,必定会攻打市丘以补偿战争费用。大王下令不要攻打市丘。如果五国重视大王,就会听从大王的命令而不攻打市丘;如果不重视大王,就会违背大王的命令而攻打市丘。这样一来,大王的轻重地位就一目了然了。”于是楚王测试了自己的影响力,市丘得以保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五国约而攻秦-注解
五国:指战国时期联合攻秦的五个国家,具体国家不详,但通常指齐、楚、燕、韩、赵等国的联盟。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具体是哪一位楚王不详,但在此文中是五国联盟的领导者。
从长:指联盟的领导者或主导者。
成皋: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是战略要地。
魏顺:文中的人物,可能是魏国的使者或谋士,具体身份不详。
市丘: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文中是五国联盟攻秦后可能攻击的目标。
卜交:指通过占卜或外交手段来测试或确认某种关系或态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五国约而攻秦-评注
本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五国联合攻秦失败后,魏顺通过外交手段保护市丘的故事。文章通过魏顺的智慧和楚王的决策,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谋略运用。
首先,文章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五国联合攻秦,虽然未能成功,但显示了各国对秦国的共同敌意。楚王作为联盟的领导者,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可能因此失去威信。魏顺的提议,实际上是通过外交手段来测试各国对楚王的态度,从而保护市丘。
其次,文章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谋略。魏顺通过分析五国攻秦失败后的可能行动,提出了保护市丘的策略。他建议楚王通过卜交来测试各国的态度,从而决定是否保护市丘。这种策略不仅保护了市丘,也测试了各国对楚王的忠诚度。
再次,文章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五国联合攻秦失败后,各国可能会因为兵费问题而攻击市丘。魏顺的提议,实际上是通过外交手段来避免这种冲突,同时也测试了各国对楚王的态度。这种复杂的外交关系,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争夺。
最后,文章通过魏顺的智慧和楚王的决策,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谋略。魏顺通过分析五国攻秦失败后的可能行动,提出了保护市丘的策略。他建议楚王通过卜交来测试各国的态度,从而决定是否保护市丘。这种策略不仅保护了市丘,也测试了各国对楚王的忠诚度。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魏顺的智慧和楚王的决策,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谋略运用。文章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也揭示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智慧和谋略。通过魏顺的提议和楚王的决策,文章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