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原文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太后病将死,出令曰:“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
魏子患之。
庸芮为魏子说太后曰:“以死者为有知乎?”
太后曰:“无知也。”
曰:“若太后之神灵,明知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
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
太后曰:“善。”
乃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译文
秦宣太后非常喜欢魏丑夫。
太后病重将要去世时,下令说:“我死后,一定要让魏丑夫陪葬。”
魏丑夫对此感到非常担忧。
庸芮为魏丑夫向太后进言说:“您认为死者还有知觉吗?”
太后回答:“没有知觉。”
庸芮接着说:“如果太后您认为死者没有知觉,那么为什么要让您生前所爱的人,葬在没有知觉的死人旁边呢?
如果死者有知觉,那么先王(太后的前夫)积怨已久,太后您连自己的过错都来不及补救,哪有时间去偏爱魏丑夫呢?”
太后说:“你说得对。”
于是取消了让魏丑夫陪葬的命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注解
秦宣太后:秦国的宣太后,即秦昭襄王的母亲,历史上以智慧和权谋著称的女性。
魏丑夫:宣太后的宠臣,因相貌丑陋而得名,但深受太后宠爱。
殉: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指将活人或物品随死者一同埋葬,以陪伴死者在阴间。
庸芮:秦国的臣子,以智慧和辩才闻名,曾为魏丑夫向太后进言。
先王:指秦昭襄王的父亲,即秦惠文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秦二-秦宣太后爱魏丑夫-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秦策》,记载了秦宣太后与宠臣魏丑夫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丧葬习俗、权力斗争以及人性中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首先,故事展现了古代丧葬文化中的殉葬习俗。宣太后在病重时下令要以魏丑夫殉葬,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贵族对死后世界的信仰,认为死后仍需要陪伴和侍奉。然而,这种习俗也暴露了古代社会对生命的漠视,尤其是对下层人物的生命价值的轻视。魏丑夫的恐惧和庸芮的劝谏,反映了当时对这种习俗的质疑和反思。
其次,故事揭示了权力与情感的复杂关系。宣太后作为秦国的实际掌权者,对魏丑夫的宠爱超越了常理,甚至愿意以他的生命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与权力的交织,显示了古代宫廷中权力与私情的纠葛。庸芮的劝谏则体现了理智与情感的对立,他通过逻辑推理,指出殉葬的无意义性,最终说服了太后。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智者如何通过言辞和智慧影响权力者的决策。
再次,故事中的对话展现了古代辩士的智慧和语言艺术。庸芮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导太后思考殉葬的合理性。他首先问太后是否相信死者有知,太后回答“无知也”,这为后续的推理奠定了基础。庸芮进一步指出,如果死者无知,殉葬毫无意义;如果死者有知,太后更应担心先王的愤怒,而非私情。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显示了古代辩士的高超辩才和智慧。
最后,故事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宫廷生活,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生死、权力、情感的思考。宣太后的最终决定,表明了她作为一位政治家的理智和克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在权力与情感之间的微妙平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叙事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权力斗争以及人性中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