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怀王拘张仪-原文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
靳尚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
又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
郑袖曰:“何也?”
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翫丽好翫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内之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尊敬亲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
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
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德子无已时,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外结秦之交。畜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
郑袖遽说楚王出张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怀王拘张仪-译文
楚怀王拘捕了张仪,打算杀掉他。
靳尚为张仪对楚王说:“拘捕张仪,秦王必定会发怒。天下人看到楚国没有秦国的支持,楚国必定会被轻视。”
靳尚又对楚王宠爱的夫人郑袖说:“您也知道自己将会被楚王轻视吗?”
郑袖说:“为什么?”
靳尚说:“张仪是秦王的忠信有功之臣。现在楚国拘捕了他,秦王想要救他出来。秦王有一个美丽且受宠爱的女儿,还挑选了宫中擅长音乐的美女,带着她们一起前来;并赠送了金玉宝器。秦王还奉上上庸六县作为汤沐邑,想通过张仪将秦女嫁给楚王。楚王必定会宠爱秦女,秦女依靠强大的秦国作为后盾,拥有宝地作为资本,势必会成为楚王的妻子,凌驾于楚国之上。楚王沉迷于秦女的娱乐,必定会厚待、尊敬、亲近她而忘记您。您将会越来越被轻视,日渐疏远。”
郑袖说:“我愿意把这件事交给您处理,该怎么办呢?”
靳尚说:“您为什么不赶紧向楚王进言,释放张仪。张仪一旦被释放,他会永远感激您,秦女必定不会来,而秦国必定会重视您。您在楚国国内享有尊贵地位,在国外与秦国结交。利用张仪为您服务,您的子孙必定会成为楚国的太子,这不是普通百姓能得到的利益。”
郑袖立即劝说楚王释放了张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怀王拘张仪-注解
楚怀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君主,名熊槐,是楚国的重要统治者之一。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丞相,以智谋和外交手段著称。
靳尚:楚国的官员,具体身份不详,但在本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郑袖:楚怀王的宠妃,以其美貌和智慧闻名。
秦王:指秦国的君主,具体为秦惠文王或秦武王。
上庸六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西北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
汤沐邑:古代诸侯的封地,用于沐浴和休息的地方。
虞乐:指古代的音乐和舞蹈,常用于宫廷娱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二-楚怀王拘张仪-评注
本文选自《战国策》,讲述了楚怀王拘禁张仪,靳尚通过智谋说服郑袖,最终使张仪得以释放的故事。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还深刻揭示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性弱点。
首先,从文化背景来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竞争的时代。各国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常常采取各种外交手段和策略。张仪作为秦国的丞相,其被拘禁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命运,更牵动着秦楚两国的关系。靳尚的智谋和郑袖的干预,反映了当时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女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各个角色的性格和心理。靳尚的机智和策略,郑袖的聪明和果断,楚怀王的犹豫和最终的决定,都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对话展现出来。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次,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宫廷政治。靳尚通过分析秦楚两国的关系,指出了释放张仪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也是对楚国内部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郑袖的干预则展示了女性在政治中的影响力,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最后,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揭示了权力、利益和人性的复杂关系。靳尚和郑袖的行为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的智慧和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楚怀王的最终决定也反映了君主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权衡和抉择。
综上所述,本文不仅是一篇精彩的历史故事,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百态。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