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秦伐宜阳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秦伐宜阳-原文

秦伐宜阳。

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

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

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

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秦伐宜阳-译文

秦国攻打宜阳。

楚王对陈轸说:“我听说韩侈是个聪明的人,熟悉诸侯国的事务,大概能够自保。为了他必定能够自保,我想先占据他,以便增加我的恩德。”

陈轸回答说:“放弃吧。大王不要占据他。以韩侈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会陷入困境。

现在山林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了。麋鹿知道猎人张网,会向前驱赶自己,于是转身逃跑并冲撞人。到了多次之后,猎人知道它的诡计,假装举起网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

现在诸侯们都知道这种情况有很多诡计,假装举起网前进的人必定很多。放弃吧,大王不要占据他。韩侈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会陷入困境。”

楚王听从了他的建议,宜阳果然被攻下,陈轸事先就知道了这个结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秦伐宜阳-注解

秦伐宜阳:秦国攻打宜阳。宜阳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河南省宜阳县。

楚王:指楚国的君主,具体是哪一位楚王不详。

陈轸:战国时期楚国的谋士,以智谋著称。

韩侈:韩国的巧士,以智慧和谋略闻名。

巧士:指有智慧和谋略的人。

习诸侯事:熟悉各国的事务。

自免:自我保全,避免灾祸。

加德:施加恩德,表示友好。

山泽之兽:山林和沼泽中的野兽。

黠:聪明,狡猾。

麋:一种鹿类动物,古代常用来比喻聪明的人。

罔:捕兽的网。

冒人:假装攻击人。

伪举罔而进:假装举起网来前进,比喻假装友好或合作。

先知:预先知道,有先见之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秦伐宜阳-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楚国谋士陈轸在秦国攻打韩国宜阳时,向楚王提出建议的故事。陈轸以麋鹿的智慧为喻,劝楚王不要轻易相信韩侈的自我保全能力,认为韩侈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陷入困境。

首先,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谋略斗争。陈轸的智慧在于他能够洞察局势,预见到韩侈的困境,并以此劝诫楚王不要轻举妄动。这种智慧和谋略在战国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各国之间的争斗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智慧和谋略的比拼。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运用了寓言的手法,通过麋鹿的比喻来说明韩侈的处境。麋鹿虽然聪明,但在猎人的陷阱面前也无法逃脱,这形象地说明了韩侈在秦国攻打宜阳时的困境。这种比喻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哲理,使得陈轸的建议更加有说服力。

再次,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谋略斗争。陈轸的建议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谋略,也反映了楚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立场和外交策略。这种历史背景下的谋略斗争,对于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这段文字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谋略。陈轸的智慧和谋略不仅体现在他对局势的洞察力上,还体现在他能够用寓言的方式来说服楚王。这种智慧和谋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在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谋略。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谋略的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楚三-秦伐宜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8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