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赵取周之祭地-原文
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
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
周君予之。
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
及王病,使卜之。
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
赵乃还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赵取周之祭地-译文
赵国夺取了周朝的祭祀用地,周朝的君主对此感到忧虑,于是向郑朝求助。
郑朝说:“君主不必忧虑,我请求用三十金重新取回这块地。”
周朝的君主同意了他的请求。
郑朝将三十金献给赵国的太卜,并告诉他关于祭祀用地的事情。
等到赵王生病时,命令太卜进行占卜。
太卜责备说:“周朝的祭祀用地是祸害。”
赵国于是将这块地归还给了周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赵取周之祭地-注解
周君:指周朝的君主,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郑朝:周朝的一位臣子,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周君的重要顾问或使者。
三十金:古代货币单位,金在古代中国是贵重金属,常用于重要交易或赏赐。
赵太卜:赵国的太卜,太卜是古代负责占卜的官员,负责通过占卜预测吉凶。
祭地: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地点,通常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祟:古代认为的鬼神作祟,导致灾祸或疾病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赵取周之祭地-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讲述了周君因赵国夺取了周的祭地而感到忧虑,并向郑朝求助的故事。郑朝通过智谋和策略,成功地将祭地重新夺回。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祭祀和占卜的重视。
首先,从文化内涵来看,祭地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场所,也是国家政权合法性和稳定性的象征。周君对祭地的忧虑,实际上是对国家命运和自身统治地位的担忧。郑朝通过献金给赵太卜,利用占卜的力量,成功地将祭地夺回,这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占卜和祭祀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示了人物的智慧和策略。郑朝的机智和赵太卜的占卜术,都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文化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智慧和策略的故事。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赵国夺取周的祭地,周君通过郑朝的智谋夺回,这不仅是两国之间的较量,也是古代社会中权力和信仰的较量。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祭地、占卜和政治斗争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