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严氏为贼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严氏为贼-原文

严氏为贼,而阳竖与焉。

道周,周君留之十四日,载以乘车驷马而遣之。

韩使人让周,周君患之。

客谓周君曰:“正语之曰:‘寡人知严氏之为贼,而阳竖与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小国不足亦以容贼,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严氏为贼-译文

严氏是贼人,而阳竖也参与其中。

经过周国,周国的君主留了他们十四天,然后用四匹马拉的车送他们离开。

韩国派人责备周国,周国的君主感到担忧。

有客人对周国的君主说:“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们:‘我知道严氏是贼人,而阳竖也参与其中,所以留了他们十四天等待命令。我们小国不足以容纳贼人,而您的使者又没有到来,所以只好送他们离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严氏为贼-注解

严氏:指严仲子,战国时期韩国的大夫,因与韩相侠累有仇,被侠累所杀。

阳竖:指阳虎,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因与季孙氏有仇,被季孙氏所杀。

道周:指周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乘车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古代贵族出行的交通工具,象征着地位和尊贵。

韩:指韩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让:指责备、责备。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谦逊。

小国不足亦以容贼:意思是小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容纳贼人,即小国无法庇护贼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严氏为贼-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韩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韩国与周国之间的一段外交纠纷。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有仇,被侠累所杀,阳虎因与季孙氏有仇,被季孙氏所杀。周国作为一个小国,夹在韩国与其他大国之间,处境十分微妙。

文中提到周君将阳虎留在周国十四天,并用四匹马拉的车送他离开,这一行为引起了韩国的不满。韩国派人责备周君,周君感到忧虑。这时,一位客人建议周君用委婉的语言向韩国解释,说明周国知道严氏是贼人,阳虎与之有牵连,因此留他在周国十四天等待命令。由于周国是小国,无法容纳贼人,且韩国的使者未到,所以只能将阳虎送走。

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周国作为一个小国,既要维护自身的尊严,又要避免得罪强大的邻国韩国。周君在处理阳虎的问题上,既要表现出对韩国的尊重,又要避免被卷入韩国的内部纷争。这种外交上的微妙平衡,体现了战国时期小国的智慧和无奈。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明了,对话生动,通过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交策略。周君的客人在建议周君如何应对韩国的责备时,语言委婉而巧妙,既表达了周国的立场,又避免了直接得罪韩国。这种外交辞令的运用,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辞令的巧妙和复杂。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揭示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这段文字也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辞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东周-严氏为贼》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37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