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手少阴心经-原文
得举,齿痛,脑风头痛,气逆噫哕,瘰疬,心疼,手颤健忘。
灵道:
掌后一寸五分,手少阴心脉所行为经金。《铜人》针三分,灸三壮。
主心痛,干呕,悲恐,相引瘛瘲,肘挛,暴喑不能言。
通里:
掌后一寸陷中。手少阴心脉之络,别走太阳小肠经。《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七壮。
主目眩头痛,热病先不乐,数日懊憹,数欠频呻悲,面热无汗,头风,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呕喉痹,少气遗溺,妇人经血过多崩中。实则支满膈肿,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阴郄:
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霍乱,胸中满。
神门(一名锐中,一名中都):
掌后锐骨端陷中。手少阴心脉所注为俞土。心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七壮。
主疟心烦,甚欲得冷饮,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热而哕,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之俞神门,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灵枢经》曰:“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邪则身死,故诸邪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少府:
手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直劳宫。手少阴心脉所溜为荥火。《铜人》针二分,灸七壮。《明堂》灸三壮。
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蜷不伸,痎疟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少冲(一名经始):
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阴心脉所出为井木。心虚补之。《铜人》针一分,灸三壮。《明堂》灸一壮。
主热病烦满,上气嗌干渴,目黄,臑臂内后廉痛,胸心痛,痰气,悲惊寒热,肘痛不伸。
张洁古治前阴臊臭,泻肝行间,后于此穴,以治其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手少阴心经-译文
得举,牙齿痛,脑风头痛,气逆打嗝,瘰疬,心痛,手颤抖健忘。
灵道穴:
位于手掌后一寸五分处,是手少阴心经的经穴,属于金。《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三壮。
主治心痛,干呕,悲恐,相互牵引的抽搐,肘部挛缩,突然失声不能说话。
通里穴:
位于手掌后一寸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络穴,与太阳小肠经相连。《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三壮。《明堂》记载灸七壮。
主治目眩头痛,热病初起时心情不愉快,数日后感到懊恼,频繁打哈欠和呻吟,面部发热无汗,头风,突然失声不能说话,目痛心悸,肘臂疼痛,苦呕喉痹,气短遗尿,妇女经血过多崩漏。实证表现为胸膈胀满,需泻之。虚证表现为不能说话,需补之。
阴郄穴:
位于手掌后脉中,距离手腕五分处。《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灸七壮。
主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霍乱,胸中满。
神门穴(又名锐中,中都):
位于手掌后锐骨端凹陷处。是手少阴心经的俞穴,属于土。心实证需泻之。《铜人》记载针刺三分,留针七呼,灸七壮。
主治疟疾心烦,非常想喝冷饮,恶寒时则想待在温暖的地方。咽干不想吃东西,心痛频繁打嗝,恐悸,气短不足,手臂寒冷,面赤喜笑,掌中热而打嗝,目黄胁痛,喘逆身热,狂悲狂笑,呕血吐血,振寒上气,遗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积伏梁,大小人五痫。
东垣说:“胃气下溜导致五脏气皆乱,其病症互相出现,气在于心者,取手少阴之俞神门,同精导气以恢复其本位。”《灵枢经》说:“少阴无俞,心不病乎,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邪则身死,故诸邪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少府穴:
位于手小指本节后,骨缝凹陷处,直对劳宫穴。是手少阴心经的荥穴,属于火。《铜人》记载针刺二分,灸七壮。《明堂》记载灸三壮。
主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掌中热,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蜷不伸,痎疟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小便不利,太息。
少冲穴(又名经始):
位于手小指内侧,距离指甲角如韭叶处。是手少阴心经的井穴,属于木。心虚证需补之。《铜人》记载针刺一分,灸三壮。《明堂》记载灸一壮。
主治热病烦满,上气咽干渴,目黄,臑臂内后廉痛,胸心痛,痰气,悲惊寒热,肘痛不伸。
张洁古治疗前阴臊臭,先泻肝经的行间穴,然后在此穴治疗其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手少阴心经-注解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意指心脏在人体中如同君主一般,主宰着精神和意识的活动。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主要负责心脏的功能活动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
极泉:手少阴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臂内腋下筋间,主要用于治疗心痛、干呕等症状。
青灵:手少阴心经的另一个穴位,位于肘上三寸,主要用于治疗目黄、头痛等症状。
少海:手少阴心经的合穴,位于肘内廉节后,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齿龋痛等症状。
灵道:手少阴心经的一个穴位,位于掌后一寸五分处,主治心痛、干呕等症状。
通里:手少阴心经的络穴,位于掌后一寸陷中,主治目眩头痛、热病等症状。
阴郄: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掌后脉中,去腕五分处,主治鼻衄吐血、心痛等症状。
神门:手少阴心经的俞穴,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主治疟心烦、心痛等症状。
少府:手少阴心经的荥穴,位于手小指本节后,骨缝陷中,主治烦满少气、胸中痛等症状。
少冲:手少阴心经的井穴,位于手小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处,主治热病烦满、胸心痛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手少阴心经-评注
《手少阴经穴主治》一文,深入探讨了手少阴心经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临床应用。文章首先引用《内经》的观点,强调了心脏作为‘君主之官’的核心作用,不仅主宰生命活动,还影响精神意识的表现。这种对心脏功能的重视,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观念和细致观察。
文章详细描述了手少阴心经的走向及其主要穴位,如极泉、青灵、少海等,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针刺深度及灸治方法都有详尽的记载。这些信息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精确掌握。
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心脏与其他脏腑、自然界的五行、季节变化等的相互关系,如心与夏气、火、苦味等的联系。这种将人体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思想,是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通过对心脏功能、经络走向、穴位应用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论述,本文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全面考量。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至今仍对现代医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经典文献,不仅对中医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介绍了手少阴心经的几个重要穴位及其主治病症,反映了古代中医针灸学的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穴位不仅是治疗心系疾病的关键点,也是调节全身气血、平衡阴阳的重要部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穴位的命名和定位都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精细观察。例如,’神门’一名,既指其位于手掌后锐骨端,也暗示了其在调节心神、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如’针三分,灸三壮’等描述,既传达了具体的治疗方法,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治疗细节的严谨态度。
历史价值上,这些穴位的记载不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治疗参考,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医学理论和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些穴位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的宝贵遗产。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