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手太阳小肠经-原文
手太阳经穴主治
《内经》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肠为赤肠。”
胃之下口,小肠之上口也,在脐上二寸,水谷于是分焉。大肠上口,小肠之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左右三十八穴)。
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取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少海,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脉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贯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别者,别循颊上雜(雜音拙)抵鼻,至目内眦也。多血少气,未时气血注此。
丙火之腑,脉详左寸。是经之为病也,面白耳前热,苦寒,肩臂廉内外肿痛。沉诊为心,实则脉实,烦满而口舌生疮;浮取小肠,虚则脉虚,懊憹而唇青下白。颔肿不可转,清痰降火;腰折难动履,渗湿利热。倘小便数频,乌药益智丸,用酒煮山药;若精气不固,白茯猪苓和,须蜡化津液。小肠疝气,茴香姜浸入青盐;肾宫精冷,川楝炒成加木破。滑石寒而能治诸淋,沉香温而能行诸气。尿血煮苦苋菜根,血淋煎车前子叶。清泉旋汲饮发灰,薄荷时煎调琥珀。热入小肠为赤带,茴香苦楝当归;邪归大腑变膏淋,滑石金砂甘草。尝考牡蛎石斛补,续随金砂泻。巴戟乌药茴香温,黄芩通草花粉凉。羌活藳本引于上,黄柏二苓行于下,细阅本草之旨,略为理治之阶,毋执己见,妙在言传。
手太阳小肠经考正穴法
少泽(一名小吉):
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出为井金。《素注》灸三壮。《铜人》灸一壮,针一分,留二呼。
主疟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瘛瘲,咳嗽,口中涎唾,颈项急不得回顾,目生肤翳复瞳子,头痛。
前谷:
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溜为荥水。《铜人》针一分,留三呼,灸一壮。《明堂》灸三壮。
主热病汗不出,痎疟癫疾,耳鸣,颈项肿,喉痹,颊肿引耳后,鼻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举,妇人产后无乳。
后溪:
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拳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注为俞木。小肠虚补之。《铜人》针一分,留二呼,灸一壮。
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
腕骨:
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过为原。小肠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痎疟头痛,烦闷,惊风,瘛瘲,五指掣,头痛。
阳谷:
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所行为经火。《素注》灸三壮,针二分,留三呼。《甲乙》留二呼。
主癫疾狂走,热病汗不出,胁痛,颈颔肿,寒热,耳聋耳鸣,齿龋痛,臂外侧痛不举,吐舌,戾颈,妄言,左右顾,目眩,小儿瘛瘲,舌强不嗍乳。
养老:
手踝骨前上,一云腕骨后一寸陷中。手太阳郄。《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
肩臂酸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支正:
腕后五寸,手太阳络脉,别走少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灸五壮。
主风虚,惊恐悲愁,癫狂,五劳,四肢虚弱,肘臂挛难屈伸,手不握,十指尽痛,热痛先腰颈酸,喜渴,强项,疣目。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小海:
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小肠脉所入为合土。小肠实泻之。《素注》针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主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痫发羊鸣,戾颈,瘛瘲狂走,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
肩贞:
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髎后陷中。《铜人》针五分。《素注》针八分,灸三壮。
主伤寒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臑俞:
侠肩髃(手阳明穴)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手太阳、阳维、阳蹻三脉之会。《铜人》针八分,灸三壮。
主臂酸无力,肩痛引胛,寒热气肿胫痛。
天宗:
秉风后大骨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五分,留六呼。
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秉风:
天髎外肩上小髃后,举臂有空。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四脉之会。《铜人》灸五壮,针五分。
主肩痛不能举。
曲垣:
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应手痛。《铜人》灸三壮,针五分,《明堂》针五分。
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痛闷。
肩外俞:
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铜人》针六分,灸三壮。《明堂》灸一壮。
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
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素注》针六分,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十壮。
主咳嗽,上气唾血,寒热,目视不明。
天窗(一名窗笼):
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
手陷中。《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素注》针六分。
主痔瘘、颈痛、肩痛引项不得回顾,耳聋颊肿,喉中痛,暴喑不能言,齿禁中风。
天容:
耳下曲颊后。针一寸,灸三壮。
主喉痹寒热,咽中如梗,瘿颈项痈,不可回顾,不能言,胸痛,胸满不得息,呕逆吐沫,齿噤,耳聋耳鸣。
颧髎:
面頄骨下廉锐骨端陷中。手少阳、太阳之会。《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二分。
主口喎,面赤目黄,眼瞤动不止,雜肿齿痛。
听宫(一名多所闻):
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针一分。《甲乙》针三分。
主失音,癫疾,心腹满,聤耳,耳聋如物填塞无闻,耳中嘈嘈憹憹蝉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手太阳小肠经-译文
手太阳经穴的主治功能
《内经》中说:“小肠是负责接受和盛装食物的器官,食物的消化和转化在这里完成。”又说:“小肠是红色的肠子。”
胃的下口是小肠的上口,位于脐上二寸,食物和水分在这里分开。大肠的上口是小肠的下口。在这里,清浊分开,水分渗入膀胱,渣滓流入大肠。
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歌诀
手太阳经有十九个穴位,分别是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左右共三十八个穴位)。
这条经脉从少泽穴开始,到听宫穴结束。取穴时选择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少海,与井、荥、俞、原、经、合穴相配合。
经脉从小指的末端开始,沿着手的外侧上行到手腕,经过踝骨中间直上,沿着前臂骨的下缘,经过肘内侧两骨之间,向上沿着上臂外侧后缘,经过肩胛骨,绕到肩胛骨上方,交会于肩上,进入缺盆,连接心脏,沿着咽喉下行穿过膈肌到达胃,属于小肠;它的分支从缺盆穿过颈部到达脸颊,到达眼睛的外角,然后进入耳中;另一条分支沿着脸颊上行到达鼻子,到达眼睛的内角。这条经脉多血少气,未时(下午1点到3点)气血流注于此。
小肠是丙火之腑,脉象详细见于左寸。这条经脉的病症表现为面色苍白、耳前发热、怕冷、肩臂内外侧肿痛。沉诊时表现为心脉实,症状为烦躁、口舌生疮;浮取时表现为小肠脉虚,症状为懊恼、唇青下白。下巴肿胀不能转动,需要清痰降火;腰部疼痛难以行动,需要渗湿利热。如果小便频繁,可以用乌药益智丸,用酒煮山药;如果精气不固,可以用白茯苓和猪苓,需要用蜡化津液。小肠疝气可以用茴香和姜浸入青盐;肾宫精冷可以用川楝炒成加木破。滑石性寒能治疗各种淋症,沉香性温能行气。尿血可以煮苦苋菜根,血淋可以煎车前子叶。清泉旋汲饮发灰,薄荷时煎调琥珀。热入小肠表现为赤带,可以用茴香、苦楝、当归;邪归大腑表现为膏淋,可以用滑石、金砂、甘草。曾经考证牡蛎、石斛有补益作用,续随、金砂有泻下作用。巴戟、乌药、茴香性温,黄芩、通草、花粉性凉。羌活、藳本引于上,黄柏、二苓行于下,仔细阅读本草的旨意,略为理治的阶梯,不要固执己见,妙在言传。
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考证方法
少泽(又名小吉):
位于手小指末端的外侧,距离指甲角下一分的凹陷处。手太阳小肠经脉的井穴,属金。《素注》中记载灸三壮。《铜人》中记载灸一壮,针一分,留针二呼。
主治疟疾寒热、汗不出、喉痹、舌强、口干心烦、臂痛抽搐、咳嗽、口中涎唾、颈项急痛不能回顾、眼睛生翳、头痛。
前谷:
位于手小指外侧本节前的凹陷处。手太阳小肠经脉的荥穴,属水。《铜人》中记载针一分,留针三呼,灸一壮。《明堂》中记载灸三壮。
主治热病汗不出、疟疾、癫疾、耳鸣、颈项肿、喉痹、颊肿引耳后、鼻塞不利、咳嗽吐血、臂痛不能举、妇人产后无乳。
后溪:
位于手小指外侧本节后的凹陷处,握拳取穴。手太阳小肠经脉的俞穴,属木。小肠虚时补之。《铜人》中记载针一分,留针二呼,灸一壮。
主治疟疾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颈项强痛不能回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
腕骨:
位于手外侧腕前起骨下的凹陷处。手太阳小肠经脉的原穴。小肠虚实皆可拔之。《铜人》中记载针二分,留针三呼,灸三壮。
主治热病汗不出、胁下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目冷泪生翳、狂惕、偏枯、肘不得屈伸、疟疾头痛、烦闷、惊风、抽搐、五指掣痛、头痛。
阳谷:
位于手外侧腕中,锐骨下的凹陷处。手太阳小肠经脉的经穴,属火。《素注》中记载灸三壮,针二分,留针三呼。《甲乙》中记载留针二呼。
主治癫疾狂走、热病汗不出、胁痛、颈颔肿、寒热、耳聋耳鸣、齿龋痛、臂外侧痛不举、吐舌、戾颈、妄言、左右顾、目眩、小儿抽搐、舌强不嗍乳。
养老:
位于手踝骨前上方,一说腕骨后一寸的凹陷处。手太阳郄穴。《铜人》中记载针三分,灸三壮。
主治肩臂酸疼、肩欲折、臂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目视不明。
支正:
位于腕后五寸,手太阳络脉,别走少阴。《铜人》中记载针三分,灸三壮。《明堂》中记载灸五壮。
主治风虚、惊恐悲愁、癫狂、五劳、四肢虚弱、肘臂挛难屈伸、手不握、十指尽痛、热痛先腰颈酸、喜渴、强项、疣目。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如指,痂疥,补之。
小海:
位于肘外大骨外,距离肘端五分的凹陷处,屈手向头取穴。手太阳小肠经脉的合穴,属土。小肠实时泻之。《素注》中记载针二分,留针七呼,灸三壮。
主治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寒热齿龈肿、风眩颈项痛、疡肿振寒、肘腋痛肿、小腹痛、痫发羊鸣、戾颈、抽搐狂走、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
肩贞:
位于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髎后的凹陷处。《铜人》中记载针五分。《素注》中记载针八分,灸三壮。
主治伤寒寒热、耳鸣耳聋、缺盆肩中热痛、风痹、手足麻木不举。
臑俞:
位于侠肩髃(手阳明穴)后大骨下,胛上廉的凹陷处,举臂取穴。手太阳、阳维、阳蹻三脉的交会处。《铜人》中记载针八分,灸三壮。
主治臂酸无力、肩痛引胛、寒热气肿胫痛。
天宗:
位于秉风后大骨下的凹陷处。《铜人》中记载灸三壮,针五分,留针六呼。
主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秉风:
位于天髎外肩上小髃后,举臂有空。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四脉的交会处。《铜人》中记载灸五壮,针五分。
主治肩痛不能举。
曲垣:
位于肩中央曲胛的凹陷处,按之应手痛。《铜人》中记载灸三壮,针五分,《明堂》中记载针五分。
主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拘急痛闷。
肩外俞:
位于肩胛上廉,距离脊柱三寸的凹陷处。《铜人》中记载针六分,灸三壮。《明堂》中记载灸一壮。
主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
肩中俞:
位于肩胛内廉,距离脊柱二寸的凹陷处。《素注》中记载针六分,灸三壮。《铜人》中记载针三分,留针七呼,灸十壮。
主治咳嗽、上气唾血、寒热、目视不明。
天窗(又名窗笼):
位于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的动脉应处。
手陷中。《铜人》记载,此处可灸三壮,针刺三分深。《素注》则建议针刺六分深。
主治痔疮、瘘管、颈部疼痛、肩部疼痛导致头部无法转动,耳聋、脸颊肿胀,喉咙疼痛,突然失声无法说话,牙齿紧闭,中风。
天容穴:
位于耳下曲颊后方。针刺一寸深,灸三壮。
主治喉咙痛、寒热交替,咽喉感觉有异物堵塞,颈部肿块,无法转动头部,不能说话,胸痛,胸闷无法呼吸,呕吐、吐沫,牙齿紧闭,耳聋耳鸣。
颧髎穴:
位于面頄骨下缘锐骨端的凹陷处。是手少阳、太阳经的交会处。《素注》建议针刺三分深。《铜人》建议针刺二分深。
主治口歪斜,面部发红、眼睛发黄,眼睑不停跳动,面部肿胀、牙齿疼痛。
听宫穴(又名多所闻):
位于耳中,形状如赤小豆大小。是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的交会处。《铜人》建议针刺三分深,灸三壮。《明堂》建议针刺一分深。《甲乙》建议针刺三分深。
主治失声,癫狂,心腹满胀,耳部流脓,耳聋如被物堵塞无法听见声音,耳中嘈杂如蝉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手太阳小肠经-注解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出自《黄帝内经》,意指小肠是接受和盛载食物的器官,负责将食物分解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为赤肠:指小肠在五行中属火,颜色为赤色,象征其功能与火相关,如消化、吸收等。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的起始穴位,位于小指外侧,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主治疟疾、喉痹、舌强等症状。
前谷:手太阳小肠经的荥穴,位于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主治热病、耳鸣、颈项肿等症状。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的俞穴,位于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主治疟疾、目赤、鼻衄等症状。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的原穴,位于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主治热病、胁下痛、颈颔肿等症状。
阳谷: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穴,位于手外侧腕中,锐骨下陷中,主治癫疾、热病、胁痛等症状。
养老: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位于手踝骨前上,主治肩臂酸疼、目视不明等症状。
支正:手太阳小肠经的络穴,位于腕后五寸,主治风虚、癫狂、四肢虚弱等症状。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的合穴,位于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主治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等症状。
肩贞:位于曲胛下两骨解间,肩髎后陷中,主治伤寒、耳鸣、缺盆肩中热痛等症状。
臑俞:位于侠肩髃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主治臂酸无力、肩痛引胛等症状。
天宗:位于秉风后大骨下陷中,主治肩臂酸疼、肘外后廉痛等症状。
秉风:位于天髎外肩上小髃后,举臂有空,主治肩痛不能举。
曲垣:位于肩中央曲胛陷中,主治肩痹热痛、气注肩胛等症状。
肩外俞:位于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主治肩胛痛、周痹寒至肘等症状。
肩中俞:位于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主治咳嗽、上气唾血、寒热等症状。
天窗:位于颈大筋间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应手处,主治耳鸣、耳聋、颈项强等症状。
手陷中:指手部的一个穴位,具体位置可能因上下文而异,通常用于针灸治疗。
铜人:指《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针灸学著作,详细记载了针灸穴位的位置和治疗方法。
灸三壮:灸法的一种,’壮’是灸法的计量单位,三壮表示灸的次数或强度。
针三分:针灸时针刺的深度,三分约为现代计量单位的1厘米左右。
素注:指《素问》的注解,《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中医理论。
天容:穴位名称,位于耳下曲颊后,用于治疗喉部疾病等。
颧髎:穴位名称,位于面頄骨下廉锐骨端陷中,属于手少阳、太阳经的交会点。
听宫:穴位名称,又名多所闻,位于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是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六-手太阳小肠经-评注
《手太阳经穴主治》一文详细描述了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及其主治病症,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共有一十九个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主治范围。
文中提到的穴位如少泽、前谷、后溪等,不仅是经络的节点,也是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点。例如,少泽穴主治疟疾、喉痹、舌强等症状,前谷穴主治热病、耳鸣、颈项肿等症状,后溪穴主治疟疾、目赤、鼻衄等症状。这些穴位的应用,反映了中医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小肠的功能及其与五行学说的关系。小肠在五行中属火,颜色为赤色,象征其功能与火相关,如消化、吸收等。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小肠的生理功能,也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文中提到的乌药益智丸、白茯猪苓等方剂,都是基于小肠属火的理论,通过调节小肠的功能来治疗相关疾病。
总的来说,《手太阳经穴主治》一文不仅详细介绍了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及其主治病症,还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和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为研究中医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出自古代针灸学的经典文献,详细描述了多个针灸穴位的位置、针刺深度、灸法次数以及主治疾病。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穴位的精确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疾病治疗的深刻理解。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手陷中’、’天容’、’颧髎’、’听宫’等穴位,都是古代针灸治疗中常用的重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治疗作用,如’手陷中’主痔瘘、颈痛等,’天容’主喉痹寒热等,’颧髎’主口喎、面赤目黄等,’听宫’主失音、癫疾等。这些穴位的选择和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经络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灸三壮’、’针三分’等治疗方法,展示了古代针灸技术的精细和科学。灸法和针法是针灸治疗的两大主要手段,灸法通过热刺激穴位,针法则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些治疗方法的详细描述,不仅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展示了古代医学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铜人》、《素注》等经典著作,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文献。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大量的针灸穴位和治疗方法,还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典著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也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穴位和疾病治疗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代医学的优良传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