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法交会八穴歌-原文
公孙冲脉胃心胸,
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
申脉阳蹻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
阴蹻照海膈喉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法交会八穴歌-译文
公孙穴与冲脉相连,影响胃、心、胸的功能,
内关穴与阴维脉相连,作用与冲脉相似,
临泣穴与胆经相连,影响带脉的功能,
阳维脉与目锐穴相连,外关穴与之相应,
后溪穴与督脉相连,影响内眦和颈部的功能,
申脉穴与阳蹻脉相连,经络相通,
列缺穴与任脉相连,影响肺系的功能,
阴蹻脉与照海穴相连,影响膈肌和喉咙的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法交会八穴歌-注解
公孙:公孙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太阴脾经上,常用于治疗脾胃相关疾病。
冲脉:冲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胞中,上行至咽喉,与多条经脉相连,主要调节气血运行。
胃心胸:指胃、心、胸三个部位,中医认为这些部位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常通过经络调理来治疗相关疾病。
内关: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前臂内侧,常用于治疗心、胸、胃等部位的疾病。
阴维:阴维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经脉,起于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咽喉,主要调节阴经气血。
临泣:临泣是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背外侧,常用于治疗头痛、目疾等病症。
胆经:足少阳胆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经脉,起于目外眦,沿身体外侧下行至足,主要调节肝胆功能。
带脉:带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经脉,环绕腰部,主要调节腰腹部的气血运行。
阳维:阳维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经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行至头部,主要调节阳经气血。
外关: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前臂外侧,常用于治疗头痛、耳疾等病症。
后溪: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手背外侧,常用于治疗头痛、目疾等病症。
督脉:督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会阴,沿脊柱上行至头部,主要调节全身阳气。
内眦:内眦指眼内角,中医认为与肝经相关,常用于治疗目疾。
申脉:申脉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外侧,常用于治疗头痛、目疾等病症。
阳蹻:阳蹻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经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行至头部,主要调节阳经气血。
列缺:列缺是手太阴肺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前臂内侧,常用于治疗肺、咽喉等部位的疾病。
任脉:任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会阴,沿腹中线上行至咽喉,主要调节全身阴气。
肺系:肺系指与肺相关的经络和脏腑,中医认为肺主气,与呼吸、皮肤等功能密切相关。
阴蹻:阴蹻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条经脉,起于足少阴肾经,上行至咽喉,主要调节阴经气血。
照海:照海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内侧,常用于治疗咽喉、胸腹等部位的疾病。
膈喉咙:膈喉咙指膈肌和喉咙部位,中医认为这些部位与呼吸、消化等功能密切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五-八法交会八穴歌-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医经络学的经典文献,主要描述了人体经络系统中几条重要经脉的走向及其相关穴位。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首先,文中提到的‘公孙’、‘内关’、‘临泣’等穴位,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重要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不同的经脉上,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内关’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上,常用于治疗心、胸、胃等部位的疾病,具有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的功效。
其次,文中提到的‘冲脉’、‘阴维’、‘阳维’等经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些经脉不仅调节气血运行,还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例如,‘冲脉’起于胞中,上行至咽喉,与多条经脉相连,主要调节气血运行,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和气血不足的病症。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督脉’和‘任脉’,这两条经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核心经脉,分别调节全身的阳气和阴气。‘督脉’沿脊柱上行至头部,主要调节全身阳气,常用于治疗阳虚病症;‘任脉’沿腹中线上行至咽喉,主要调节全身阴气,常用于治疗阴虚病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系统地描述了中医经络学中的几条重要经脉及其相关穴位,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经络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