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继洲(1522年—1620年),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针灸,曾任太医院医官。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撰了《针灸大成》。
年代: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内容简要:《针灸大成》是针灸学的集大成之作,共10卷,系统总结了针灸理论、穴位定位、针刺手法及临床治疗经验。书中详细介绍了经络学说、针灸禁忌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奇经八脉(节要)-原文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督脉起于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其为病也,脊强而厥,凡二十七穴。穴见前。
任脉与冲脉,皆起于胞中,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于唇口,故髭须不生。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属阴脉之海。其为病也,苦内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凡二十四穴。穴见前。
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于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故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为病也,令人逆气而里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足阳明侠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阴侠脐左右各一寸而上行。《针经》所载。冲任与督脉,同起于会阴,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柱、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幽门(巨阙旁)通谷(上脘旁)阴都(通谷下)石关(阴注下)商曲(石关下)肓俞(商曲下)中注(肓俞下)四满(中注下)气穴(四满下)大赫(气穴下)横骨(大赫下)
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其脉气所发,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带脉、五枢、维道,此带脉所发。凡六穴。
带脉(季胁下一寸八分)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
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蹻脉,本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蹻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于申脉,本于仆参,郄于附阳,与足少阳会于居髎,又与手阳明会于肩髃及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会于臑俞,又与手足阳明会与地仓及巨髎,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凡二十穴。
申脉(外踝下)仆参(跟骨下)附阳(外跟上)居髎(章门下)肩髃(肩端)巨骨(肩端)臑俞(肩后甲骨上廉)地仓(口吻旁)巨髎(鼻两旁)承泣(目下七分)
阴蹻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为病也,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阴,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眦,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蹻脉,长八尺,而阴蹻之郄在交信,阴蹻病者取此,凡四穴。
照海(足内踝下)交信(内踝上)
阳维脉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郄于阳交,与手太阳及阳蹻脉会于臑俞,又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又与手足少阳会于天髎,又与手足少阳、足阳明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目窗、上至正营、承灵,循于脑空,下至风池、日月;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其为病也,苦寒热。凡三十二穴。
金门(足外踝下)阳交(外踝上)臑俞(肩后胛上)臑会(肩前廉)天髎(缺盆上)肩井(肩头上)阳白(眉上)本神(曲差旁)临泣(目上)目窗(临泣后)正营(目窗后)承灵(正营后)脑空(承灵后)风池(脑空下)日月(期门下)风府哑门
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阴维之郄,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其为病也,苦心痛。凡一十二穴。
筑宾(内踝上)腹哀(日月下)大横(腹哀下)府舍(腹结下)期门(乳下)天突(结喉下)廉泉(结喉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奇经八脉(节要)-译文
督脉,起始于小腹下方的骨中央,女性连接到廷孔,廷孔位于尿道口的上端,其脉络沿着生殖器,经过会阴部,环绕臀部,到达少阴经,与太阳经的中络相合于少阴经,向上经过大腿内侧后缘,贯穿脊柱连接到肾脏;与太阳经一起起始于眼睛的内角,向上经过额头,交会于头顶,进入脑部,再从脑部分出向下经过颈部,沿着肩胛内侧,夹着脊柱到达腰部,进入脊柱连接到肾脏,男性则沿着阴茎向下到会阴部,与女性相同;从小腹直上,贯穿脐中央,向上贯穿心脏,进入喉咙,环绕嘴唇,连接到两眼的下方中央。
督脉起始于下极的腧穴,沿着脊柱内部,向上到达风府穴,进入脑部到达头顶,沿着额头到达鼻梁,属于阳脉的海洋。其病症表现为脊柱僵硬和昏厥,共有二十七个穴位。穴位见前文。
任脉和冲脉,都起始于胞中,沿着脊柱内部,是经络的海洋。其浮于体表的部分,沿着腹部向上行走,会合于咽喉,分支连接到嘴唇和口腔。血气旺盛时,肌肉会发热。只有血旺盛时,会渗透到皮肤生长毛发。女性气有余而血不足,因为月经频繁,导致任脉和冲脉受损。任脉和冲脉的交汇处,不滋养嘴唇和口腔,所以不长胡须。
任脉起始于中极的下方,向上经过毛际,沿着腹部内部,向上经过关元穴,到达喉咙,属于阴脉的海洋。其病症表现为内部结块,男性表现为七种疝气,女性表现为瘕聚。共有二十四个穴位。穴位见前文。
冲脉,与任脉一起起始于胞中,向上沿着脊柱内部,是经络的海洋。其浮于体表的部分,沿着腹部向上行走,会合于咽喉,分支连接到嘴唇和口腔;所以说:『冲脉,起始于气冲穴,与足少阴经并行,夹着脐部向上行走,到达胸中后分散;其病症表现为逆气和内部急迫。』《难经》则说:『与足阳明经并行。』根据穴位考证,足阳明经夹着脐部左右各二寸向上行走。足少阴经夹着脐部左右各一寸向上行走。《针经》所记载。冲脉、任脉与督脉,一起起始于会阴穴,在腹部行走,经过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柱、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共有二十二个穴位,都是足少阴经的分支。因此,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是明确的。
幽门(巨阙穴旁)通谷(上脘穴旁)阴都(通谷穴下)石关(阴注穴下)商曲(石关穴下)肓俞(商曲穴下)中注(肓俞穴下)四满(中注穴下)气穴(四满穴下)大赫(气穴下)横骨(大赫穴下)
带脉,起始于季胁,环绕身体一周。其病症表现为腹部胀满,腰部感觉像坐在水中。其脉气所发出的地方,正式名称是带脉,因为它环绕身体一周像腰带一样。又与足少阳经在带脉、五枢、维道穴会合,这是带脉所发出的地方。共有六个穴位。
带脉(季胁下一寸八分)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
阳蹻脉,起始于脚跟中,沿着外踝向上行走,进入风池穴。其病症表现为阴部松弛而阳部紧张。两足的蹻脉,原本是太阳经的分支,与太阳经相合,其气向上行走,气合并后返回,则表现为眼睛湿润,气不滋养则眼睛不能闭合;男性以阳脉为主,女性以阴脉为主。应当计算的是经脉,不应当计算的是络脉。蹻脉长八尺。所发出的穴位,起始于申脉穴,起源于仆参穴,郄于附阳穴,与足少阳经在居髎穴会合,又与手阳明经在肩髃穴及巨骨穴会合,又与手太阳经、阳维脉在臑俞穴会合,又与手足阳明经在地仓穴及巨髎穴会合,又与任脉、足阳明经在承泣穴会合。共有二十个穴位。
申脉(外踝下)仆参(跟骨下)附阳(外跟上)居髎(章门下)肩髃(肩端)巨骨(肩端)臑俞(肩后甲骨上廉)地仓(口吻旁)巨髎(鼻两旁)承泣(目下七分)
阴蹻脉,也起始于脚跟中,沿着内踝向上行走,到达咽喉,与冲脉相交。其病症表现为阳部松弛而阴部紧张。所以说:『蹻脉,是少阴经的分支,起始于然谷穴之后,向上经过内踝,直上阴部,沿着阴股进入阴部,向上经过胸部内部,进入缺盆,向上经过人迎穴前方,进入鼻子,连接到眼睛的内角,与太阳经相合。女性以之为经脉,男性以之为络脉。』两足的蹻脉,长八尺,而阴蹻脉的郄穴在交信穴,阴蹻脉的病症取此穴,共有四个穴位。
照海(足内踝下)交信(内踝上)
阳维脉,维系于阳,其脉起始于诸阳经的交会处,与阴维脉一起维系和连接身体。如果阳不能维系于阳,则表现为身体松弛不能自控。其脉气所发出的地方,分别于金门穴,郄于阳交穴,与手太阳经及阳蹻脉在臑俞穴会合,又与手少阳经在臑会穴会合,又与手足少阳经在天髎穴会合,又与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在肩井穴会合。在头部,与足少阳经在阳白穴会合,向上经过本神穴及临泣穴、目窗穴、上至正营穴、承灵穴,沿着脑空穴,向下经过风池穴、日月穴;与督脉会合,则在风府穴及哑门穴。其病症表现为寒热交替。共有三十二个穴位。
金门(足外踝下)阳交(外踝上)臑俞(肩后胛上)臑会(肩前廉)天髎(缺盆上)肩井(肩头上)阳白(眉上)本神(曲差旁)临泣(目上)目窗(临泣后)正营(目窗后)承灵(正营后)脑空(承灵后)风池(脑空下)日月(期门下)风府哑门
阴维脉,维系于阴,其脉起始于诸阴经的交会处,如果阴不能维系于阴,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其脉气所发出的地方,阴维脉的郄穴,名为筑宾穴,与足太阴经在腹哀穴、大横穴会合,又与足太阴经、厥阴经在府舍穴、期门穴会合,与任脉在天突穴、廉泉穴会合,其病症表现为心痛。共有十二个穴位。
筑宾(内踝上)腹哀(日月下)大横(腹哀下)府舍(腹结下)期门(乳下)天突(结喉下)廉泉(结喉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奇经八脉(节要)-注解
督脉:督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贯穿脊柱,上至头部,属于阳脉之海。督脉与肾、脑等器官有密切联系,其病变常表现为脊柱强直、厥逆等症状。
任脉:任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咽喉,属于阴脉之海。任脉与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有密切联系,其病变常表现为内结、疝气、瘕聚等症状。
冲脉:冲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循脊里上行,属于经络之海。冲脉与气血运行有密切关系,其病变常表现为逆气、里急等症状。
带脉:带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如带环绕。带脉与腰部、腹部有密切联系,其病变常表现为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等症状。
阳蹻脉:阳蹻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阳蹻脉与太阳经有密切联系,其病变常表现为阴缓而阳急等症状。
阴蹻脉:阴蹻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阴蹻脉与少阴经有密切联系,其病变常表现为阳缓而阴急等症状。
阳维脉:阳维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维于阳,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脉共同维络于身。阳维脉与阳气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其病变常表现为寒热等症状。
阴维脉:阴维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维于阴,起于诸阴之交,与阳维脉共同维络于身。阴维脉与阴气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其病变常表现为心痛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针灸大成-卷七-奇经八脉(节要)-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中医经络系统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和阴维脉的起止、循行路径及其病变表现。这些经脉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
督脉作为阳脉之海,贯穿脊柱,上至头部,与肾、脑等器官有密切联系。其病变常表现为脊柱强直、厥逆等症状,反映了督脉在维持人体阳气运行和脊柱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任脉作为阴脉之海,起于胞中,循腹上行,至咽喉,与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等有密切联系。其病变常表现为内结、疝气、瘕聚等症状,反映了任脉在维持人体阴气运行和生殖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冲脉与任脉同起于胞中,循脊里上行,属于经络之海。其病变常表现为逆气、里急等症状,反映了冲脉在调节气血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如带环绕,与腰部、腹部有密切联系。其病变常表现为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等症状,反映了带脉在维持腰腹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阳蹻脉和阴蹻脉分别起于跟中,循外踝和内踝上行,与太阳经和少阴经有密切联系。其病变常表现为阴缓而阳急或阳缓而阴急等症状,反映了蹻脉在调节阴阳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阳维脉和阴维脉分别维于阳和阴,起于诸阳之会和诸阴之交,与阳气和阴气的运行有密切关系。其病变常表现为寒热或心痛等症状,反映了维脉在维持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各条经脉的循行路径和病变表现,还通过具体的穴位名称和位置,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