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以编撰通俗文学著称,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
年代:编撰于明代晚期(17世纪初)。
内容简要:《智囊》是一部汇集历代智慧故事和谋略的笔记体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收录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数百个智谋故事。书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展现了古人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智慧与策略,被誉为“谋略宝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江南士子-原文
江南有文科者,衣冠之族,性奸巧,好以术困人而取其资。
有房一所,货于徽人。业经改造久矣,科执原直取赎,不可,乃售计于奴,使其夫妇往投徽人为仆,徽人不疑也。
两月余,此仆夫妇潜窜还家,科即使他奴数辈谓徽人曰:“吾家有逃奴某,闻靠汝家,今安在?”
徽人曰:“某来投,实有之,初不知为贵仆,昨已逸去矣。”
奴辈曰:“吾家昨始缉知在宅,岂有逸去之事?必汝家匿之耳,吾当搜之!”
徽人自信不欺,乃屏家眷于一室,而纵诸奴入视,诸奴搜至酒房,见有土松处,佯疑,取锄发之,得死人腿一只,乃哄曰:“汝谋害吾家人矣!不然,此腿从何而来?当执此讼官耳。”
徽人惧,乃倩人居间,科曰:“还吾屋契,当寝其事耳。”
徽人不得已,与之期而迁去。向酒房之人腿,则前投靠之奴所埋也。
科尝为人居间公事。其人约于公所封物,正较量次,有一跛丐,右持杖,左携竹篮,篮内有破衣,捱入乞赏。
科拈零星与之,丐嫌少,科佯怒,取元宝一锭掷篮中,叱曰:“汝欲此耶?”
丐悚惧,曰:“财主不添则已,何必怒?”双手捧宝置几上而去。
后事不谐,其人启封,则元宝乃伪物,为向丐者易去矣,丐者,即科党所假也。
〔评〕苏城四方辐凑之地;骗局甚多。
曾记万历季年,有徽人叔侄争坟事,结讼数年矣,其侄先有人通郡司理,欲于抚台准一词发之。
忽有某公子寓阊门外,云是抚公年侄,衣冠甚伟,仆从亦都。
徽侄往拜,因邀之饮。偶谈及此事,公子一力承当。
遂封物为质,及期,公子公服,取讼词纳袖中,径人抚台之门,徽侄从外伺之,忽公事已毕而门闭矣,意抚公留公子餐也。
询门役,俱莫知,乃晚衙,公子从人丛中酒容而出,意气扬扬,云:“抚公相待颇厚,所请已谐。”
抵徽寓,出官封袖中,印识宛然。徽侄大喜,复饮食之,公子索酬如议而去,
明日徽侄以文书付驿卒,此公子私从驿卒索文书自投,驿卒不与,公子言是伪封不可投。
驿卒大惊,还责徽侄,急访公子,故在寓也,反叱徽人用假批假印,欲行出首。
徽人惧,复出数十金赂之始免。
后访知此棍惯假宦、假公子为骗局。
时有春元谒见抚院,彼乘闹混入,潜匿于土地堂中,众不及察,遂掩门。
渠预藏酒糕以烧酒制糕,食之醉饱,啗之,晚衙复乘闹出,封筒印识皆预造藏于袖中者,小人行险侥幸至此,亦可谓神棍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江南士子-译文
江南有一个叫文科的人,出身于显赫的家族,性格狡猾,喜欢用计谋困住别人并从中获利。
他有一所房子,卖给了徽州人。房子已经改造很久了,文科坚持要按原价赎回,但徽州人不答应,于是文科设计让他的奴仆夫妇去投靠徽州人做仆人,徽州人没有怀疑。
两个多月后,这对奴仆夫妇偷偷逃回家,文科立即派其他奴仆去对徽州人说:“我们家有个逃奴,听说投靠了你家,现在在哪里?”
徽州人回答:“确实有这个人来投靠,起初不知道是你家的仆人,昨天已经逃走了。”
奴仆们说:“我们家昨天才查到他在你家,怎么可能逃走?一定是你家藏起来了,我们要搜查!”
徽州人自信没有欺骗,于是把家人关在一个房间里,让奴仆们进去搜查。奴仆们搜到酒房,看到有一处土松了,假装怀疑,用锄头挖开,发现了一只死人腿,于是大声喊道:“你谋害了我们家的人!不然,这只腿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告到官府去!”
徽州人害怕了,于是请人调解,文科说:“把房契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
徽州人不得已,答应了他的条件并搬走了。酒房里的人腿,其实是之前投靠的奴仆埋的。
文科曾经为别人调解公事。那个人约在公所封存物品,正在商量时,有一个跛脚的乞丐,右手拿着拐杖,左手提着竹篮,篮子里有破衣服,挤进来乞讨赏钱。
文科随手给了些零钱,乞丐嫌少,文科假装生气,拿出一锭元宝扔进篮子里,呵斥道:“你想要这个吗?”
乞丐害怕了,说:“财主不给就算了,何必生气?”双手捧着元宝放在桌子上就走了。
后来事情没有谈成,那个人打开封存的物品,发现元宝是假的,原来是被乞丐换走了,乞丐其实是文科的同伙。
〔评论〕苏州城是四方交汇的地方,骗局很多。
记得万历末年,有徽州叔侄争夺坟地的事情,官司打了几年,侄子先是通过关系找到了郡司理,想在抚台那里得到支持。
突然有一个公子住在阊门外,自称是抚台的侄子,衣着华丽,仆从也很体面。
徽州侄子去拜访他,并邀请他喝酒。偶然谈到这件事,公子一口答应帮忙。
于是封存了物品作为抵押,到了约定的时间,公子穿着官服,把诉讼词藏在袖子里,直接进了抚台的门,徽州侄子在外面等着,突然公事办完了门也关了,以为抚台留公子吃饭。
询问门卫,都说不知道,到了晚衙,公子从人群中醉醺醺地走出来,意气风发地说:“抚台对我很好,事情已经办成了。”
到了徽州侄子的住处,从袖子里拿出官方的封条,印章清晰可见。徽州侄子非常高兴,又请他吃喝,公子按约定索要报酬后离开。
第二天徽州侄子把文书交给驿卒,这个公子私下从驿卒那里索要文书自己投递,驿卒不给,公子说这是假封条不能投递。
驿卒大惊,回去责备徽州侄子,急忙去找公子,发现他还在住处,反而斥责徽州人用假批文假印章,要告发他。
徽州人害怕了,又拿出几十两银子贿赂他才免于被追究。
后来查到这个骗子经常假扮官员、公子行骗。
当时有春元去拜见抚院,他趁乱混进去,藏在土地堂里,大家没发现,于是关上了门。
他事先藏了酒和糕点,用烧酒做的糕点,吃得醉醺醺的,晚衙时又趁乱出来,封条和印章都是事先藏在袖子里的,这种小人行险侥幸到这种地步,也可以说是神棍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江南士子-注解
江南:指中国长江以南的地区,历史上以文化繁荣、经济发达著称。
文科:指科举考试中的文科,主要考察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衣冠之族:指有文化、有地位的家族,通常指士大夫阶层。
徽人:指来自徽州(今安徽黄山一带)的人,徽州人以经商著称,历史上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酒房:指存放酒的地方,通常指酒窖或酒库。
元宝:古代的一种货币,形状为椭圆形,中间有孔,通常由金银制成。
抚台:明清时期对巡抚的尊称,巡抚是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省的军政事务。
驿卒:古代负责传递公文、信件的人员,通常由政府设立驿站管理。
春元:指科举考试中的进士,春元是进士的别称。
土地堂:指供奉土地神的小庙,通常位于村庄或城镇的角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智囊-杂智部-江南士子-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明代江南地区社会中存在的欺诈现象。故事中的主人公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狡猾手段,设计了一系列骗局,成功地欺骗了徽人和其他人。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揭示了法律和道德的脆弱性。
首先,科通过伪装成仆人,利用徽人的信任,成功地骗取了房屋契约。这一情节展示了科的精明和徽人的轻信。科利用徽人对仆人的信任,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骗局,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及法律在保护个人财产方面的不足。
其次,科在公事中利用假元宝欺骗他人,再次展示了他的狡猾和机智。科通过伪装成乞丐,成功地用假元宝替换了真元宝,从而达到了欺骗的目的。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社会中货币流通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财富的贪婪和欲望。
最后,故事中的假公子利用自己的伪装和机智,成功地欺骗了徽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一情节展示了假公子的聪明和徽人的轻信。假公子通过伪装成抚台的年侄,成功地骗取了徽人的信任,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崇拜,以及法律在保护个人权益方面的不足。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明代江南地区社会中存在的欺诈现象。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揭示了法律和道德的脆弱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以及法律和道德在保护个人权益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