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肤青-原文
味辛平。
主蛊毒,及蛇菜肉诸毒,恶创。
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推青,一名推石,生益州。
案陶宏景云:俗方及仙经,并无用此者,亦相与不复识。
上玉石,中品一十四种,旧十六种,考铁落、铁,宜与铁精为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肤青-译文
味道是辛辣而平和的。
主要用于治疗蛊毒、蛇肉和其它各种毒物,以及恶疮。
生长在山沟和山谷中。
《名医》一书说:这种药材又名推青、推石,产于益州。
根据陶宏景的记载:在民间方剂和仙经中,都没有提到使用这种药材,人们也逐渐不再认识它。
这种药材属于上品,共有十四种,原来有十六种,经过考察,铁落和铁应与铁精归为一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肤青-注解
味辛平: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辛表示味道辛辣,平表示性质平和,不寒不热。
主蛊毒:蛊毒,古代指一种疾病,认为是由鬼神附体或者邪气所致,这里指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蛊毒。
蛇菜肉诸毒:蛇菜,指蛇类的肉;肉诸毒,指各种肉类中的毒物,这里泛指各种毒物。
恶创:恶创,指恶性的创伤,即严重的伤口。
生川谷:生,指生长;川谷,指河流山谷,这里指这种药物生长在河流山谷中。
《名医》:《名医》可能是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这里引用作为参考资料。
一名推青,一名推石:一名,指别名;推青、推石,是这种药物的别名。
生益州:生益州,指这种药物产自益州,益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案陶宏景云:案,根据;陶宏景,指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医学家;云,说。
俗方及仙经:俗方,指民间流传的药方;仙经,指道教经典。
无有用此者:指在俗方和仙经中都没有提到使用这种药物。
亦相与不复识:相与,共同;不复识,不再认识,这里指这种药物在民间和道教中已经不再为人所知。
上玉石,中品一十四种,旧十六种,考铁落、铁,宜与铁精为一:上玉石,指这种药物属于上品玉石类;中品一十四种,旧十六种,指这种药物在古代医学分类中的等级和数量;考铁落、铁,宜与铁精为一,指在研究这种药物时,铁落、铁和铁精应该被归类为同一类。这里的铁落、铁和铁精可能指的是不同的金属物质或者药物成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玉石部-肤青-评注
味辛平,此句描述了药物的口感和性质。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味和性是判断其功效的重要依据。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平性则表示药物性质平和,不会过于峻烈。这种描述为后续对药物功效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主蛊毒,及蛇菜肉诸毒,恶创。生川谷。这句话具体说明了药物的主治功效。蛊毒是指古代传说中的毒虫,蛇菜肉诸毒则包括了蛇、菜、肉等食物中的毒素,恶创则是指恶性的创伤。川谷指的是生长在山谷中的草药。这些信息揭示了该药物在解毒、治疗创伤方面的应用。
《名医》曰:一名推青,一名推石,生益州。这里引用了《名医别录》中的记载,说明该药物有两个别名,分别是推青和推石,并指出其产地为益州。益州在古代指的是今天的四川地区,这也反映了该药物与四川地区丰富的草药资源有关。
案陶宏景云:俗方及仙经,并无用此者,亦相与不复识。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此句引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在民间方剂和道教经典中都没有提到这种药物,说明其在当时可能并不常见或被广泛认可。
上玉石,中品一十四种,旧十六种,考铁落、铁,宜与铁精为一。这句话是对该药物品级的描述。上玉石指的是药物的品质较高,中品一十四种和旧十六种则说明其品级在中等偏上。考铁落、铁,宜与铁精为一,可能是指该药物与铁类物质有关,或者是通过炼制铁精得到的。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该药物的制作工艺和性质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