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犀角-原文
味苦寒。
主百毒虫疰,邪鬼,障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
久服轻身。
生山谷。
《名医》曰:生永昌及益州。
案《说文》云: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
《尔雅》云:犀似豕。
郭璞云:形似水牛,猪头大腹,痹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鼻上,一在额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好食棘,亦有一角者。
《山海经》云:琴鼓之山多白犀。
郭璞云:此与辟寒,蠲忿,辟尘,辟暑,诸犀,皆异种也。
《范子计然》云:犀角出南郡,上价八千,中三千,下一千。
上兽,中品七种,旧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犀角-译文
味道苦而寒凉。
主要治疗百毒虫疰(一种疾病),邪鬼,气滞;能杀死钩吻、鸩羽、蛇毒,去除邪气,使人不迷惑、不噩梦。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盈。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记载:生长在永昌和益州。
根据《说文》记载:犀牛是南方边陲的牛,有一个角在鼻子上,一个角在头顶上,形状像猪。《尔雅》中也说犀牛形状像猪。
郭璞解释说:形状像水牛,猪头大肚子,脚有病,脚有三个蹄子,皮肤是黑色的,有三个角,一个在头顶上,一个在鼻子上,一个在额头上,鼻上的那个角是食角,小而不长,喜欢吃荆棘,也有只有一只角的。
《山海经》记载:琴鼓山有很多白犀牛。郭璞解释说:这些犀牛与辟寒、蠲忿、辟尘、辟暑等犀牛都是不同的品种。《范子计然》记载:犀牛角产自南郡,价格最高的是八千,其次是三千,最低是一千。
上等野兽,中等品质的有七种,和以前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犀角-注解
味苦寒:味指犀牛角的口感,苦寒则表示其性质为苦味和寒性,在中医理论中,苦味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寒性则有清热降火的功效。
百毒虫疰:百毒指各种毒物,虫疰则是指由虫类引起的疾病,疰是一种古代医学术语,指因虫毒引起的疾病。
邪鬼:邪鬼在古代文化中指的是邪恶的鬼神,这里指由邪气引起的疾病。
障气:障气是指阻碍气息流通的病状,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气滞。
钩吻:钩吻是一种有毒的植物,也称为断肠草,其毒性极强。
鸩羽:鸩是一种有毒的鸟类,鸩羽即指鸩鸟的羽毛,常用来比喻极毒之物。
蛇毒:蛇毒是指蛇咬后释放的毒素,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
除邪不迷惑:除邪是指去除邪气,不迷惑则是指使人清醒,不被邪气所迷惑。
魇寐:魇寐是指梦中受到惊吓或被鬼压床的现象。
久服轻身:久服轻身是指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或食物后,能够使人身体轻盈,延年益寿。
生山谷:生山谷指犀牛角产自山谷之中。
永昌:永昌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云南省西部。
益州:益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犀:犀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有犀牛和犀牛角的意思,犀牛角是犀牛头上的一种角,常用于药用。
南徼外:南徼外指中国南方的边界之外,即指外国。
食角:食角是指犀牛角,犀牛角可以用来进食。
琴鼓之山:琴鼓之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指产有白犀的山脉。
辟寒:辟寒是指能够抵御寒冷的药物或物品。
蠲忿:蠲忿是指能够消除愤怒的药物或物品。
辟尘:辟尘是指能够防止尘埃的药物或物品。
辟暑:辟暑是指能够抵御暑热的药物或物品。
上兽:上兽是指品质上乘的兽类。
中品:中品是指品质中等偏上的物品。
旧同:旧同是指与过去相同,没有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中品-兽部-犀角-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动物——犀牛,以及其角的功效。首先,‘味苦寒’一句点明了犀牛角的性质,苦寒之味在中医理论中常用于清热解毒,说明犀牛角具有解毒的功效。
‘主百毒虫疰,邪鬼,障气’这一句则进一步阐述了犀牛角的主治功能,能够驱除百毒虫疰、邪鬼以及障碍气息的疾病,显示出其在驱邪方面的强大作用。
‘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这一句详细说明了犀牛角可以杀死钩吻、鸩羽、蛇毒等有害物质,同时还能消除邪气,使人不迷惑,不受魇寐之苦,这体现了犀牛角在保护人体免受邪气侵袭方面的作用。
‘久服轻身’一句说明长期服用犀牛角可以使人身体轻盈,这可能与其解毒驱邪的功效有关,也反映了古人对犀牛角药效的认可。
‘生山谷’一句则描述了犀牛角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山谷之中,这也暗示了其稀有和珍贵。
《名医》中的记载指出犀牛角产于永昌及益州,这些地方在古代是犀牛角的主要产地,这也说明了犀牛角的珍贵性。
《说文》和《尔雅》中的描述则从形态上对犀牛进行了描绘,郭璞的解释则进一步细化了犀牛的形态特征,如猪头大腹、痹脚、三蹄等,这些描述有助于后人了解犀牛的外形。
《山海经》中的记载则将犀牛与琴鼓之山联系起来,郭璞的解释说明了这些犀牛与其他种类不同,具有辟寒、蠲忿、辟尘、辟暑等功效,这进一步丰富了犀牛角的药用价值。
《范子计然》中的记载则反映了犀牛角的珍贵程度,其价格之高说明了其在古代社会的地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