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巴豆-原文
味辛温。
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御览》作鬼毒邪注),杀虫鱼,一名巴叔(旧作椒,《御览》作菽),生川谷。
“《吴普》曰:巴豆,一名巴菽,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氏主温热寒,叶如大豆,八月采(《御览》)。”
“《名医》曰:生巴郡,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
案《广雅》云:巴菽,巴豆也。
“《列仙传》云:元俗饵巴豆。”
“《淮南子》说林训云:鱼食巴菽而死,人食之而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巴豆-译文
味道辛辣且温热。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温疟、寒热病,能破除症瘕结聚、坚硬的积聚、停滞的饮液、淡癖病,还能消除大腹水鼓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阻塞,利便水谷通道,去除体内的恶物,消除鬼毒、蛊毒和邪气(《御览》中作鬼毒邪注),能杀死虫鱼,又称为巴叔(旧称椒,《御览》中作菽),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巴豆,又称巴菽,神农、岐伯、桐君认为它辛且有毒,黄帝认为它甘且有毒,李氏认为它具有温热寒的性质,叶子像大豆,八月采摘(《御览》)。
《名医》说:巴豆生长在巴郡,八月采摘,阴干后使用,去除心皮。
根据《广雅》记载:巴豆就是巴菽。《列仙传》中提到元俗曾服用巴豆。《淮南子》中的说林训提到:鱼吃了巴豆会死,人吃了会发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巴豆-注解
味辛温:味辛,指巴豆的口感和药性,辛味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相关;温,指其药性,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伤寒:指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为寒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
温疟:疟疾的一种,中医认为是由寒热邪气侵入人体所致。
寒热:中医术语,指身体出现冷热交替的症状。
破症瘕结聚:症瘕,指腹中结块的病状;结聚,指结块的聚集体。
坚积:指体内坚硬的积聚物,如肿瘤等。
留饮:指体内停留的水液,可能导致水肿等症状。
淡癖: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过重,表现为身体沉重、食欲不振等症状。
大腹水张:指腹部积水,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肝硬化等。
荡练五藏六府:五藏,指心、肝、脾、肺、肾;六府,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荡练,指通过药物的作用,清理和强化五脏六腑的功能。
开通闭塞:指药物能够打通身体内的阻塞,使气血畅通。
利水谷道:指药物有助于水液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去恶内:指药物能够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除鬼毒蛊注邪物:鬼毒蛊注邪物,指古代传说中的邪气、毒物,这里可能指一些疾病。
杀虫鱼:杀虫鱼,指巴豆具有杀虫的作用。
一名巴叔:巴叔,是巴豆的别名。
旧作椒:指古代文献中巴豆有时被误称为椒。
《御览》作鬼毒邪注:《御览》是古代一部综合性类书,此处指出《御览》中对巴豆的记载。
一名巴豆:巴豆,是巴豆的正式名称。
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神农、岐伯、桐君,均为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辛有毒,指巴豆的药性辛烈且有毒。
黄帝甘有毒:黄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甘有毒,指巴豆的药性甘甜且有毒。
李氏主温热寒:李氏,可能指某位医学家;主温热寒,指巴豆的主治功效与温热寒有关。
叶如大豆:巴豆的叶子形状像大豆。
八月采:指在农历八月采集巴豆。
阴干:指将巴豆放在阴凉处自然干燥。
用之:指使用巴豆作为药材。
去心皮:指在使用巴豆时去掉其中心的部分。
案《广雅》云:案,根据;《广雅》,古代一部综合性词典;云,说。
《列仙传》云:《列仙传》,古代一部记载仙人传说的书籍;云,说。
《淮南子》说林训云:《淮南子》,古代一部哲学著作;说林训,其中的一篇;云,说。
鱼食巴豆而死,人食之而肥:指鱼吃了巴豆会死,而人吃了巴豆会胖。这里可能是指巴豆具有某种特殊的食疗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下品-木部-巴豆-评注
味辛温,此句点明了巴豆的药性。‘辛’指其味道,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则说明其性质,能温中散寒。在中医理论中,辛温之品常用于治疗寒性病证,如伤寒、温疟等。
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此句列举了巴豆的主治功能,包括解表散寒、破血消症、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症瘕结聚’、‘坚积’等词,描绘了巴豆在治疗积聚、肿块等病症时的作用。
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这些描述进一步强调了巴豆的药效,它能够疏通经络,消除体内恶气,驱除邪毒,对于多种内外疾病均有疗效。
《御览》作鬼毒邪注,这里的引用表明了古人对巴豆药性的认识,以及它在驱邪解毒方面的应用。
杀虫鱼,一名巴叔(旧作椒,《御览》作菽),生川谷。巴豆具有杀虫的作用,且在古代有‘巴叔’、‘椒’等别称,生长于山谷之间,这些信息丰富了我们对巴豆的认知。
《吴普》曰:巴豆,一名巴菽,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氏主温热寒,叶如大豆,八月采(《御览》)。吴普在这里对巴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其名称、药性、叶形以及采集时间,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研究的细致。
《名医》曰:生巴郡,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此句说明了巴豆的产地、采集时间、干燥方式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这些都是古代药物使用的重要信息。
案《广雅》云:巴菽,巴豆也。《列仙传》云:元俗饵巴豆。《淮南子》说林训云:鱼食巴菽而死,人食之而肥。这些文献引用进一步丰富了巴豆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它在古代医学和道教中的地位。‘元俗饵巴豆’表明了巴豆在道教中的使用,‘鱼食巴菽而死,人食之而肥’则反映了古人对巴豆药效的直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