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蒺藜子-原文
味苦温。
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
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
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御览》引云,一名君水香,《大观本》,无文)。
生平泽,或道旁。
‘《名医》曰:一名即藜,一名茨,生冯翊,七月八月,采实,暴干。’
案《说文》云:荠,蒺藜也;诗曰:墙上有荠,以茨为茅苇,开屋字;《尔雅》云:茨,蒺藜;郭璞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毛诗》云:墙上有茨;《传》云:茨,蒺藜也,旧本作蒺藜,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蒺藜子-译文
味道苦而性温。
主要治疗恶血,能破除症结和积聚,治疗喉咙痹痛,以及乳汁不下。长期服用,可以增加肌肉,使眼睛明亮,身体轻盈。
别名有旁通、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御览》引文说,还有一个别名是君水香,《大观本》中没有记载)。生长在沼泽地,或者在道路旁边。
《名医》说:别名中有一个是藜,另一个是茨,生长在冯翊,七月和八月采摘果实,晒干。
根据《说文》记载:荠,就是蒺藜;诗中说:墙上有荠,用茨做茅苇,用来开屋字;《尔雅》中说:茨,就是蒺藜;郭璞说:在地上蔓延生长,有细小的叶子,果实上有三角刺,会刺人;《毛诗》中说:墙上有茨;《传》中说:茨,就是蒺藜,旧版本写作蒺藜,不是错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蒺藜子-注解
味苦温:味苦温是指这种植物的味觉和性质,苦味可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温性则可能有助于驱寒和温中。
主恶血:恶血指的是血液中的杂质或疾病,这里指的是这种植物可以治疗血液中的不良物质。
破症结积聚:症结积聚指的是身体内部的病理性结块,这种植物可以用来治疗。
喉痹:喉痹是指喉咙的疾病,如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
乳难:乳难可能指的是哺乳困难,可能是由于乳腺不通畅或其他原因。
久服:久服指的是长期服用这种植物。
长肌肉:长肌肉指的是这种植物可以促进肌肉的生长。
明目轻身:明目指的是改善视力,轻身指的是减轻体重或身体轻盈。
旁通:旁通可能是指这种植物的药效广泛,适用于多种症状。
屈人:屈人可能是指这种植物可以使人屈服或服从,这里可能是指其药效可以使人身体柔软。
止行:止行可能是指这种植物可以停止或缓解某种行动或症状。
豺羽:豺羽可能是指这种植物的形状或特性类似于豺的羽毛,这里可能是一种比喻或形容。
升推:升推可能是指这种植物可以提升或推动某种功能或效果。
君水香:君水香可能是指这种植物具有香气,且在水中使用时香气更佳。
生平泽,或道旁:生平泽,或道旁指的是这种植物生长在平地湿润的地方或者道路旁边。
藜:藜是一种植物,学名为Tribulus terrestris,其种子和果实有药用价值。
茨:茨是一种植物,学名为Ziziphus jujuba,其果实可食用,也有药用价值。
冯翊:冯翊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
七月八月:七月和八月是中国农历的月份,大约对应公历的8月到9月。
采实,暴干:采实指的是采摘植物的果实,暴干是指将果实晒干保存。
荠:荠是一种植物,学名为Capsella bursa-pastoris,其嫩叶可食用,也有药用价值。
蒺藜:蒺藜是一种植物,学名为Tribulus terrestris,其种子和果实有药用价值。
诗:诗指的是古代的诗歌,这里引用的诗句可能是在描述茨的形态或用途。
墙上有荠,以茨为茅苇,开屋字:这句诗可能是在描述茨和荠的用途,茨可能被用作茅草或苇草,而荠可能被用作屋顶的装饰。
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词典,收录了许多动植物的名称和解释。
郭璞:郭璞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学者,对《尔雅》等古籍有注释。
毛诗:毛诗是指《诗经》中的毛传,是《诗经》的一种注释。
传:传可能是指对古代文献的注释或解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蒺藜子-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植物,从其名称和药用价值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对草药的运用。
首先,‘味苦温’这一句,是对该植物味道和性质的描述。‘味苦’表明其味道苦涩,而‘温’则说明其性质温和,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草药性质的直观感受。
‘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这一句,列举了该植物的多种药用功能。‘主恶血’指的是治疗血瘀,‘破症结积聚’则是用于治疗肿瘤和肿块,‘喉痹’和‘乳难’则分别指治疗喉咙肿痛和乳汁不下。这些描述显示了古人对草药治疗效果的细致观察和总结。
‘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这一句,说明了长期服用该植物的好处,包括增强肌肉、改善视力以及减轻体重。这反映了古人对草药长期服用效果的认可。
‘一名旁通,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这一段,列举了该植物的多个别名。这些别名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对同一植物的不同称呼,也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形态和特性的认识。
《御览》引云,‘一名君水香,《大观本》,无文’这句话说明,在不同的文献记载中,该植物的别名可能有所不同,这也反映了古文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生平泽,或道旁’这一句,描述了该植物的生境,即它通常生长在湿地或者道路旁,这为寻找和采集该植物提供了线索。
《名医》和《说文》的引用,展示了古人对该植物的研究和记载。‘一名即藜,一名茨,生冯翊,七月八月,采实,暴干’这一段,详细描述了该植物的具体名称、产地、采摘时间和干燥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草药的精细管理和使用。
‘案《说文》云:荠,蒺藜也;诗曰:墙上有荠,以茨为茅苇,开屋字;《尔雅》云:茨,蒺藜;郭璞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毛诗》云:墙上有茨;《传》云:茨,蒺藜也,旧本作蒺藜,非’这一段,引用了《说文》、《毛诗》、《尔雅》等古文献,对荠和茨这两种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区分,显示了古人对植物学知识的深入研究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