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白兔藿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白兔藿-原文

味苦平。

主蛇虺,蜂虿,猘狗,菜肉蛊毒注。

一名白葛。

生山谷。

<吴普>曰:白兔藿,一名白葛谷(《御览》)。

<名医>曰:生交州。

案陶宏景云:都不闻有识之者,都富似葛耳;

<唐本>注云:此草荆襄山谷大有,俗谓之白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白兔藿-译文

味道苦,性质平和。

主要可以治疗蛇毒、蜂蛰、疯狗咬伤,以及蔬菜和肉中的毒虫咬伤。这种草药有一个名字叫白葛。它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白兔藿,另一个名字叫白葛谷(《御览》)。

《名医》说:这种草药生长在交州。

根据陶宏景的说法: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它的样子和葛藤很相似;《唐本》注释说:这种草在荆襄山谷很常见,当地人称它为白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白兔藿-注解

味苦平:味苦,指药物的口感味道;平,指药物的性味温和,不偏寒不偏热。

主蛇虺:主,主要治疗;蛇虺,指蛇和蜈蚣,古代常将蛇和蜈蚣并称为毒虫。

蜂虿:蜂虿,指蜜蜂和蝎子,均为有毒的昆虫。

猘狗:猘狗,指疯狗,即患有狂犬病的狗,古代认为其咬人后会导致狂犬病。

菜肉蛊毒注:菜肉蛊毒,指食物中的毒害;注,注释,说明。

一名白葛:一名,另一个名字;白葛,指一种植物,即葛根。

生山谷:生,生长;山谷,山沟和山谷,指植物的生长环境。

白兔藿:白兔藿,古代对白葛的另一种称呼。

白葛谷:白葛谷,指生长白葛的山谷。

生交州:生交州,指这种植物产于交州,交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案陶宏景云:案,按照;陶宏景,指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道士、文学家;云,说。

都不闻有识之者:都不,都不曾;闻,听说;有识之者,有认识它的人。

都富似葛耳:都,都;富,丰富;似,像;葛耳,指葛根。

此草荆襄山谷大有:此草,指上文提到的白葛;荆襄,指荆州的襄阳地区;大有,大量生长。

俗谓之白葛:俗,民间;谓之,被称为;白葛,指上文提到的植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白兔藿-评注

味苦平,首先是对药材口感和药性的描述。‘味苦’表明该药材的味道较为苦涩,这在中药学中常常与清热解毒、泻火等功效相关联。‘平’则表示其药性平和,不会引起强烈的副作用,适合多数人使用。

‘主蛇虺,蜂虿,猘狗,菜肉蛊毒注’这一句列举了该药材的主要用途。‘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主要治疗’,‘蛇虺’指蛇类和蜥蜴,‘蜂虿’指蜜蜂和蝎子,‘猘狗’指疯狗,‘菜肉蛊毒注’则是指食物中毒和蛊毒。这表明白葛在古代被用于治疗多种毒虫咬伤和食物中毒。

‘一名白葛’是对药材的别称,‘一名’即另一个名字,说明白葛有多个名称,这符合中国古代对草药的命名习惯,即一个药材可能有多个名称,这些名称往往反映了药材的产地、形状、颜色或功效。

‘生山谷’说明白葛的生长环境,‘生’表示生长,‘山谷’则指山间和山谷地带,这通常与野生药材的生长环境相关。

《吴普》和《名医》的记载表明,白葛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并且有特定的产地。《吴普》提到的‘白兔藿,一名白葛谷’进一步说明了白葛的别称和产地,而《名医》的记载则表明其产地为交州。

‘案陶宏景云’是对陶宏景的记载的引用,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他的记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都不闻有识之者,都富似葛耳’这句话表明当时可能没有人真正识别出白葛,但它的富饶程度与葛相似,这里的‘富’可能指的是药效显著。

《唐本》的注释说明在唐代,白葛在荆襄山谷地区非常普遍,并且当地居民称之为白葛。这反映了白葛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药材,并且有特定的地域性称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草部-白兔藿》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5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