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原文
味甘平。
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搔。
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
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生山谷中。
“《吴普》曰:五色石脂,一名青、赤、黄、白、黑符。青符神农甘,雷公酸无毒,桐君辛无毒,李氏小寒,生南山,或海涯,采无时。”
赤符,神农雷公甘,黄帝扁鹊无毒,李氏小寒,或生少室,或生太山,色绛,滑如脂。
黄符,李氏小寒,雷公苦,或生嵩山,色如钝脑,雁雏,采无时。
白符,一名随髓,岐伯雷公酸无毒,李氏小寒,桐君甘无毒,扁鹊辛,或生少室天娄山,或太山。
黑符,一名石泥,桐君甘无毒,生洛西山空地。
“《名医》曰:生南山之阳,一本作南阳,又云黑石脂,一名石涅,一名石墨。”
案《吴普》引神农甘云云:五石脂各有条,后世合为一条也;
“《范子计然》云:赤石脂出河东,色赤者善,《列仙传》云,赤须子好食石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译文
味道甜而平和。
主要治疗黄疸、腹泻、肠炎、脓血、阴部溃疡、便血、赤白带下、邪气侵袭、痈肿、疽疮、恶疮、头部疮疡、疥疮和瘙痒。长期服用,可以补充骨髓和元气,使人强健,不感到饥饿,身体轻盈,延年益寿。五石脂,各自随其颜色来补充相应的五脏。它们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五色石脂,又名青符、赤符、黄符、白符、黑符。青符被神农认为是甜的,雷公认为是酸的,无毒,桐君认为是辛的,无毒,李氏认为是微寒的,生长在南山,或者海边,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赤符,被神农和雷公认为是甜的,黄帝和扁鹊认为是无毒的,李氏认为是微寒的,或者生长在少室山,或者泰山,颜色深红,滑润如脂。黄符,李氏认为是微寒的,雷公认为是苦的,或者生长在嵩山,颜色像钝脑,或者像小雁雏,采集没有固定的时间。白符,又名随髓,岐伯和雷公认为是酸的,无毒,李氏认为是微寒的,桐君认为是甜的,无毒,扁鹊认为是辛的,或者生长在少室天娄山,或者泰山。黑符,又名石泥,桐君认为是甜的,无毒,生长在洛西山空地。
《名医》说:生长在南山之阳,一种说法是南阳,又称为黑石脂,又名石涅,又名石墨。
根据《吴普》引用神农的话:五石脂各有其特性,后世将它们合并为一条;《范子计然》说:赤石脂产自河东,颜色红的为好,《列仙传》说,赤须子喜欢吃石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注解
味甘平:指药物的口感和药性,甘味表示药物具有滋补、调和的作用,平表示药物性质平和,不会产生过激的反应。
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搔:这些关键词描述了五石脂的主治疾病,包括黄疸、腹泻、肠道疾病、脓血、阴道出血、赤白带、邪气、痈肿、痔疮、恶疮、头部疮疡、疥疮和瘙痒。
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长期服用五石脂可以补充骨髓、增强体力,使人健壮,减少饥饿感,减轻体重,延年益寿。
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五石脂根据其颜色不同,分别对应补充不同的脏器功能。
生山谷中:五石脂生长在山谷之中。
青符神农甘,雷公酸无毒,桐君辛无毒,李氏小寒,生南山,或海涯,采无时:青符石脂的味道甘甜,性温,生长在南山或海边,采集无特定时间。
赤符,神农雷公甘,黄帝扁鹊无毒,李氏小寒,或生少室,或生太山,色绛,滑如脂:赤符石脂味道甘甜,无毒,生长在少室山或泰山,颜色鲜红,质地润滑。
黄符,李氏小寒,雷公苦,或生嵩山,色如钝脑,雁雏,采无时:黄符石脂性寒,味道苦,生长在嵩山,颜色像钝脑,质地像雁雏,采集无特定时间。
白符,一名随髓,岐伯雷公酸无毒,李氏小寒,桐君甘无毒,扁鹊辛,或生少室天娄山,或太山:白符石脂又称为随髓,味道酸,无毒,性寒,味道甘甜,无毒,味道辛辣,生长在少室天娄山或泰山。
黑符,一名石泥,桐君甘无毒,生洛西山空地:黑符石脂又称为石泥,味道甘甜,无毒,生长在洛西山空地。
《吴普》曰:《吴普》是古代医学著作,这里引用的是其中的内容。
《名医》曰:《名医》也是古代医学著作,这里引用的是其中的内容。
案《吴普》引神农甘云云:这里是对《吴普》中引用神农关于五石脂味道甘甜的描述的注释。
《范子计然》云:《范子计然》是古代医学著作,这里引用的是其中的内容。
《列仙传》云:《列仙传》是古代记载仙人传说的书籍,这里引用的是其中的内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青石、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等-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药学的重要文献之一。首先,文中的‘味甘平’是对五石脂药性的总体描述,‘甘’表明其具有补益作用,‘平’则说明其性质温和,适合长期服用。
‘主黄疸,泄利,肠癖,脓血,阴蚀,下血,赤白,邪气,痈肿,疽痔,恶创,头疡,疥搔’这一段列举了五石脂的主治疾病,涵盖了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皮肤等多个方面的疾病,体现了古人对五石脂广泛药用价值的认识。
‘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这一句说明了长期服用五石脂的益处,包括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等,反映了古人对养生保健的重视。
‘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这句话揭示了五石脂的五色与五脏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中医五行学说在药学中的应用。
‘生山谷中’表明五石脂的生长环境,暗示了其生长条件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吴普》对五石脂的描述,从‘青符’到‘黑符’,详细介绍了每种石脂的名称、药性、产地等,反映了古人对不同石脂的细致区分。
《名医》对五石脂的进一步描述,如‘生南山之阳’、‘黑石脂’等,丰富了五石脂的名称和产地信息。
‘案《吴普》引神农甘云云’这句话是对《吴普》所述内容的引用,说明五石脂的药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有所体现。
《范子计然》和《列仙传》的引用,则从民间传说和地理分布的角度对五石脂进行了补充,增强了文献的可信度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