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玉泉-原文
味甘平。
主五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御览》引耐字多作能,古通),不饥渴,不老神仙。
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
一名玉札(《御览》引作玉浓,初学记引云,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御览》又引云,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则朼疑当作桃),生山谷。
<吴普>曰:玉泉,一名玉屑,神农岐伯雷公,甘;李氏,平。
畏冬华,恶青竹(《御览》),白玉朼如白头公(同上,事类赋引云,白玉体如白首翁)。
案《周礼》玉府:王斋,则供食玉。
郑云: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郑司农云:王斋,当食玉屑。
<抱朴子·仙药>云: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炲,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
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国白玉尤善,其次有南阳徐善亭部界界中玉,及日南,卢容水中玉,亦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玉泉-译文
味道甜而平和。
主要治疗五脏百病,能使筋骨柔软强健,安抚魂魄,增长肌肉,补益元气,长期服用能耐寒暑(《御览》中‘耐’字多写作‘能’,古时‘能’和‘耐’通用),不会感到饥饿和口渴,能够使人长生不老。人临死时服用五斤,死后三年脸色不变。
又名玉札(《御览》中写作玉浓,初学记中提到,玉桃,服用它可以长生不死,《御览》中又提到,玉桃,服用它可以长生不死,如果不得早服,临死那天服用,尸体将永远不会腐烂,这里的‘朼’可能是‘桃’字之误),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说:玉泉,又名玉屑,神农、岐伯、雷公认为它味道甘甜;李氏认为它性质平和。它害怕冬花,厌恶青竹(《御览》),白玉朼像白头老人(事类赋中提到,白玉的身体像白首老人)。
根据《周礼》中玉府的记载:国王斋戒时,要供应食用玉石。郑玄说:玉石是阳精的精华,食用它可以抵御水气。
郑司农说:国王斋戒时,应当食用玉屑。《抱朴子·仙药》中提到:玉石可以与乌米酒、地榆酒混合成水,也可以与葱汁混合成灰,可以做成丸子食用,也可以烧成粉末服用,服用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刀割不伤,百毒不侵。不能使用已经制成的器物,那样对人有伤害,应当使用未经雕琢的玉石,才能使用,从于阗国得到的白玉尤其好,其次是南阳徐善亭部界中的玉石,以及日南卢容水中的玉石,也都很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玉泉-注解
味甘平:指药物的口感和性质,甘味表示药物味道甜美,平性表示药物性质平和,不寒不热,适合大多数人使用。
五藏:指人体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百病:泛指各种疾病。
柔筋强骨:指药物能够使筋骨变得柔韧有力。
安魂魄:指药物能够使人精神安定,魂魄安宁。
长肌肉:指药物能够促进肌肉的生长。
益气:指药物能够增强人体的元气。
耐寒暑:指药物能够使人能够忍受寒冷和暑热。
久服:指长期服用。
不饥渴:指服用后不会感到饥饿和口渴。
不老神仙:指服用后能够使人长生不老,达到神仙的境界。
玉札:一种传说中的仙药,也称为玉浓或玉桃,据说服用后可以长生不死。
生山谷:指这种药物生长在山谷之中。
玉泉:一种药物,也称为玉屑,据说有神奇的功效。
神农: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岐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雷公: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李氏:指李氏家族,可能是指古代某位医学家的姓氏。
冬华:指冬季开花的花卉。
青竹:指青色的竹子。
白玉朼:一种白色的玉石,朼同“糯”,可能是指玉石的一种特性。
王斋:指国王进行斋戒。
玉府:古代官府中管理玉器的部门。
阳精:指阳性的精华,这里可能是指玉石所蕴含的阳气。
水气:指潮湿的气候或体内的湿气。
郑司农:古代的学者。
乌米酒:一种用乌米制成的酒。
地榆酒:一种用地榆制成的酒。
葱浆:用葱汁制成的液体。
炲:一种古代的燃料。
饵:指可以食用的东西,这里指药物。
粉:指粉末状的药物。
得于阗国白玉:指从于阗国得到的白色玉石,于阗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以产玉著称。
南阳徐善亭部界界中玉:指南阳地区徐善亭部界中的玉石。
日南卢容水中玉:指日南地区卢容水中的玉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玉泉-评注
味甘平,首先是对玉的口感和性质的描述。‘甘’字在这里不仅指味道,更象征着玉的温和、柔和,符合中医理论中“甘味入脾”的说法,表明玉有滋养脾胃、调和五脏的作用。
‘主五藏百病’表明玉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这与古代中医理论中‘药食同源’的思想相契合,即食物和药物有相似的治疗作用。
‘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等描述,体现了玉在强身健体、安神定志方面的功效,这些都与中医的养生理论相关。
‘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等表述,赋予了玉以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将其与神仙长生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追求。
‘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这一描述,将玉的功效推向了极致,强调了其能够防腐驻颜的神奇作用,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玉的迷信。
‘一名玉札’、‘玉浓’、‘玉桃’等名称,表明玉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与长生不老、仙界仙桃等概念相联系。
‘生山谷’说明了玉的产地,暗示了玉的稀有和珍贵,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尊重。
《吴普》对玉泉的描述,从多个角度描绘了玉泉的特性和功效,包括味道、畏恶之物等,体现了古代对药物属性的细致观察。
‘案《周礼》玉府’一段,引用了《周礼》中的记载,说明了玉在古代礼仪中的地位,以及玉与王权的关系,反映了玉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郑云’、‘郑司农云’、‘《抱朴子·仙药》云’等引用,展现了不同文献对玉的记载,丰富了玉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古代文献的传承和引用。
‘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炲,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等描述,展示了玉的多样用途,以及古代人们对玉的加工和利用方式。
‘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这一句话,强调了玉的纯真和未经雕琢的价值,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