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菌桂

作者: 神农(约公元前2700年),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誉为“药王”。他通过采集和试验草药,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记录和总结草药疗效的医学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

内容简要:《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种类、性质、功能和使用方法。它通过对草药的分类与研究,提出了药物的性味、功效等多方面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的内容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药学,也对后世的中医药学、草药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菌桂-原文

味辛,温。

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

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生山谷。

《名医》曰:生交址桂林岩崖间,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

案《楚词》云:杂申椒与菌桂兮;

王逸云:桂皆香木;

《列仙传》云:范蠡好服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菌桂-译文

味道辛辣,性质温和。

主要治疗各种疾病,滋养精神,使面色红润,是各种药物中的首选药材。长期服用可以使人身体轻盈,延年益寿,面色光彩照人,看起来常如少年。生长在山谷中。

《名医》一书中说:桂树生长在交址桂林的岩崖之间,没有木质,形状正圆,像竹子一样直立,在立秋的时候采摘。

根据《楚辞》的记载:将申椒和菌桂混合在一起;王逸注释说:桂树都是香木;《列仙传》中提到:范蠡喜欢服用桂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菌桂-注解

味辛:指味道辛辣,辛在中医中通常与发散、行气等作用相关。

温:指性质温和,中医认为温性药物可以温中散寒,适合治疗寒性病症。

主百病:主,主治的意思,这里指这种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养精神:指有助于养护精神,增强精神活力。

和颜色:指可以使面色红润,改善肤色。

为诸药先聘通使:这里的‘先聘通使’指的是作为其他药物的引子,帮助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久服轻身不老:久服,长期服用;轻身,身体轻盈;不老,不会衰老,这里指长期服用这种药物可以使人延年益寿。

面生光华:指面部出现光泽,面色光彩照人。

媚好常如童子:媚好,容貌美丽;常如童子,常保持年轻貌美的状态。

生山谷:指这种药物生长在山谷中。

交址桂林岩崖间:交址,指古代交趾地区,即今天的越南北部;桂林,指桂林地区,以其山水甲天下著称;岩崖间,指岩石和山崖之间。

无骨:指这种植物没有坚硬的骨骼结构。

正圆如竹:指这种植物的形状像竹子一样,是圆形的。

立秋采:立秋,指立秋这一天;采,采摘,这里指在立秋这一天采摘这种植物。

杂申椒与菌桂兮:杂,混合;申椒,指花椒;菌桂,即桂树;兮,文言文中的助词,用于句末。

桂皆香木:指桂树都是香木,即桂树具有香气。

范蠡好服桂:范蠡,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好服桂,指范蠡喜欢服用桂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菌桂-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桂木的药性和用途,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味辛,温。’首先点明了桂木的口感和性质,辛味在中医药中常表示其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而温性则说明其性质温和,适合用来调和身体。

‘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这一句概括了桂木的主要功效。‘主百病’表明桂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养精神’强调了其对于精神健康的益处,‘和颜色’可能指的是其对于美容养颜的作用,‘为诸药先聘通使’则说明桂木在中药中常作为引经药使用,帮助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长期服用桂木的神奇效果,不仅能够使人身体轻盈、延年益寿,还能使面色光华,保持年轻貌美。

‘生山谷。’说明桂木的生长环境,通常生长在山谷之间,这样的环境可能赋予了桂木独特的药性。

《名医》中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桂木的药用信息,指出桂木生长在交址桂林的岩崖之间,形态独特,无骨,圆形如竹,且在立秋时采摘,这样的描述增加了桂木的神秘色彩。

《楚词》中的引用则将桂木与文学艺术相结合,‘杂申椒与菌桂兮’中的‘菌桂’即指桂木,表明桂木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一定的地位。

王逸对‘菌桂’的解释进一步确认了桂木的香气特性,‘桂皆香木’说明桂木的香气是其一大特点。

《列仙传》中范蠡好服桂的记载,则将桂木与神仙传说联系起来,赋予了桂木超凡脱俗的寓意,体现了古代人对桂木的崇敬之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神农本草经-上品-木部-菌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34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