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俞似诗-原文
英州之北三十里有金山寺,
予尝至其处,见法堂后壁题两绝句。
僧云:‘广州钤辖俞似之妻赵夫人所书。’
诗句洒落不凡,而字画径四寸,遒健类薛稷,极可喜。
数年后又过之,
僧空无人,壁亦隳圯,
犹能追忆其语,为纪于此,
其一云:‘莫遣韝鹰饱一呼,将军谁志灭匈奴?年来万事灰人意,只有看山眼不枯。’
其二云:‘传食胶胶扰扰间,林泉高步未容攀。兴来尚有平生屐,管领东南到处山。’
盖似所作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俞似诗-译文
在英州北边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金山寺,我曾经去过那里,看到法堂后面的墙壁上题了两首绝句。僧人说:‘这是广州钤辖俞似之的妻子赵夫人所写的。’诗句洒落而有非凡的韵味,而且字迹的大小大约有四寸,笔力遒劲如同薛稷,非常令人喜爱。
几年后我又经过那里,发现僧人都已不在,墙壁也坍塌了,但我还能回忆起那些诗句,于是记录在这里。第一首诗是:‘不要让猎鹰吃饱后一声呼啸,将军你有什么志向要消灭匈奴?近年来万事都让人感到灰心,只有看山时眼中不会干枯。’
第二首诗是:‘在忙碌纷扰的生活中传递食物,林泉之间的高远步履难以攀登。兴致来时还有平生所爱的鞋子,可以领着我东南方向的到处山景。’这应该是俞似之所作的诗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俞似诗-注解
英州:英州,古地名,位于今广东省英德市,是古代岭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
金山寺:金山寺,位于今广东省英德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法堂:法堂,佛教寺庙中用于讲经说法的场所。
绝句: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
钤辖:钤辖,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治安和军事。
俞似之:俞似之,人名,广州钤辖俞似之,指曾任广州钤辖的俞似之。
赵夫人:赵夫人,人名,俞似之的妻子。
洒落不凡:洒落不凡,形容诗文等作品自然流畅,不拘一格,具有非凡的才华。
字画径四寸:字画径四寸,指书法作品的字迹直径为四寸,形容书法作品字体大且有力。
遒健:遒健,形容书法有力,笔画粗壮。
薛稷:薛稷,唐代著名书法家,以楷书著称。
灰人意:灰人意,使人感到失望或沮丧。
韝鹰:韝鹰,指猎鹰,古代贵族狩猎时所用。
将军:将军,古代军事将领的通称。
匈奴: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有多次战争。
传食:传食,指辗转于各地接受食物,形容四处奔波。
胶胶扰扰:胶胶扰扰,形容心情烦躁不安。
林泉:林泉,指山林和泉水的美景。
高步:高步,指高洁的品格或高雅的举止。
屐:屐,古代的一种鞋子,常用来形容隐士或文人雅士的装扮。
管领:管领,掌握、统领之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三-俞似诗-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对金山寺法堂后壁上两绝句的赏析。首先,作者提到金山寺位于英州之北三十里,此地为佛教圣地,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者亲自前往金山寺,见到法堂后壁上题写的两绝句,由此引发了他的赞叹。
作者称赞诗句洒落不凡,这里的‘洒落’一词,意指诗句自然流畅,不拘一格,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学素养。同时,作者提到字画径四寸,遒健类薛稷,这里的‘遒健’形容字迹有力,如同唐代书法家薛稷的风格,可见作者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作者对这两句诗的喜爱溢于言表,‘极可喜’三字,凸显了他对这两句诗的赞美之情。然而,岁月如梭,数年后作者再次路过金山寺,却发现僧人空无一人,壁上的诗句也隳圯不堪,这令作者不禁感慨万千。
尽管如此,作者仍能追忆起那两句诗的内容,并将它们记录下来。第一句‘莫遣韝鹰饱一呼,将军谁志灭匈奴?年来万事灰人意,只有看山眼不枯。’表达了诗人对时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英雄壮志的呼唤。‘韝鹰’比喻权贵,‘将军’则指英勇的战士,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年来万事灰人意’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而‘只有看山眼不枯’则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第二句‘传食胶胶扰扰间,林泉高步未容攀。兴来尚有平生屐,管领东南到处山。’描绘了诗人向往山林隐居的生活。‘传食胶胶扰扰间’形容世俗纷扰,‘林泉高步未容攀’则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兴来尚有平生屐’意味着诗人即使身处困境,仍保持乐观的心态,‘管领东南到处山’则展现了诗人胸怀壮志,渴望游历名山大川。
整段赏析中,作者通过对金山寺壁上绝句的赏析,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文化、书法艺术、英雄壮志以及超脱尘世的向往。这些内容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