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八年-原文
一、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
乡曰陈公子招,今曰陈侯之弟招何也?曰,尽其亲,所以恶招也。
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
世子云者,唯君之贰也。
云可以重之存焉志之也。
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
其弟云者,亲之也。
亲而杀之,恶也。
二、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
三、叔弓如晋。
四、楚人执陈行人干征师,杀之。
称人以执大夫,执有罪也。
称行人,怨接于上也。
五、陈公子留出奔郑。
六、秋,搜于红。
正也。
因搜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
艾兰以为防,置旃以为辕门,以葛覆质以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
车轨尘,马糇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
过防弗逐,不从奔之道也。
面伤不献,不成禽不献。
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与士众,以习射于射宫。
射而中,田不得禽,则得禽。
田得禽而射不中,则不得禽。
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
七、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
八、大雩。
九、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杀陈孔奂。
恶楚子也。
十、葬陈哀公。
不与楚灭,闵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八年-译文
八年春天,陈国的国君陈侯的弟弟招杀害了陈国的世子偃师。
为什么称陈公子招为陈侯之弟招呢?回答说,因为他是国君的亲弟弟,所以用‘陈侯之弟’来强调他对招的厌恶。两个家族相互杀戮,这在《春秋》中并没有记载,这是为什么?因为《春秋》记载世子,是指国君的副手,用‘世子’来强调其重要性,并记录下来。诸侯之间相互尊重,兄弟之间不能直接用‘弟’来称呼。称他的弟弟为‘弟’,是因为他是亲戚。亲戚之间杀害对方,这是恶行。
夏天,四月辛丑日,陈侯溺去世。
叔弓前往晋国。
楚国人逮捕了陈国的行人干征师并将其杀害。用‘行人’来称呼被逮捕的大夫,是因为他犯了罪。用‘行人’来称呼,是因为他对上级有所怨恨。
陈国的公子留逃亡到郑国。
秋天,在红地进行狩猎。
这是为了正道。因为狩猎可以练习使用武力,这是礼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用艾草来设置障碍,用旗帜作为辕门,用葛藤覆盖地面作为槷,流动的水用来防止人进入。车轮的痕迹,马蹄的印迹,覆盖猎物,驾车的人不能偏离轨道,这样射箭的人才能射中目标。如果有人越过障碍物没有被追捕,那就不是遵循逃跑的规则。如果面部受伤,就不需要献上猎物;如果没有捕获猎物,也不需要献上。即使捕获了很多猎物,天子只取其中的三十份,其余的与士兵们一起,在射宫练习射箭。如果射中了目标,即使没有捕获猎物也可以得到猎物;如果捕获了猎物但没有射中,就不能得到猎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古代重视仁义而轻视勇力。
陈国人杀死了他们的大夫公子过。
举行了大雩仪式。
冬天,十月壬午日,楚军灭掉了陈国,逮捕了陈国的公子招,将他流放到越国,并杀死了陈国的孔奂。这是对楚王的憎恶。
安葬了陈哀公。
他没有参与楚国的灭陈行动,这是对他的哀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八年-注解
陈侯:陈国的国君,即陈国的君主。
世子:古代诸侯王的嫡长子,通常被立为继承王位的候选人。
招:人名,陈侯之弟,即陈国的公子招。
春秋: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79年的历史。
叔弓:人名,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晋:古代中国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行人: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
执:动词,抓捕、拘禁。
大夫:古代中国官职的一种,地位高于士,低于诸侯。
搜:古代的一种军事训练活动,类似于今天的演习。
红:地名,春秋时期陈国的一个地方。
正:形容词,正义、正当。
艾兰:植物名,一种可以用来制作防备的植物。
旃:古代的一种旗帜。
槷:古代一种测量距离的工具。
流旁握:古代射箭时的一种姿势。
御轚者:驾驶战车的人。
禽旅:猎获的禽兽。
射宫:古代进行射箭训练的场所。
雩:古代的一种求雨仪式。
楚子:楚国的君主。
闵:形容词,哀怜、同情。
葬:动词,安葬、埋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昭公-八年-评注
一、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陈世子偃师。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八年春,陈侯之弟招杀害了陈世子偃师。春秋时期,记载历史事件时,往往先记年月,再记事件,体现了古人对时间序列的重视。‘陈侯之弟招’与‘陈公子招’的不同称呼,反映了古人对身份的尊重与区分。‘尽其亲,所以恶招也’表明,对招的恶感源于他的亲近关系,这是春秋时期对亲族关系的严格态度的体现。
‘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这句话提出了疑问,春秋记载历史,一般不记载兄弟间的互相杀害,这里却记载了,是因为有特殊的意图。‘世子云者,唯君之贰也’解释了原因,世子是君主的辅佐,其地位重要,因此需要特别记载。
‘云可以重之存焉志之也’进一步说明了记载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世子的地位,以及记录这一事件的重要性。‘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强调了诸侯间的尊卑关系,兄弟之间不能以属通称,这是对尊卑秩序的维护。
‘其弟云者,亲之也。亲而杀之,恶也’则是对招的行为进行了道德上的评判,认为亲近的人之间杀害对方是不道德的。
二、夏,四月,辛丑,陈侯溺卒。
此句记载了陈侯溺的去世,时间、日期都记录得非常详细,体现了古人对时间记录的严谨。
三、叔弓如晋。
此句记载了叔弓前往晋国的活动,表明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交往。
四、楚人执陈行人干征师,杀之。
此句记载了楚国人对陈行人干征师的逮捕与杀害,‘称人以执大夫,执有罪也’表明,以行人身份被逮捕,意味着他犯了罪。‘称行人,怨接于上也’则说明了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上级有怨言。
五、陈公子留出奔郑。
此句记载了陈公子留逃亡到郑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动荡。
六、秋,搜于红。
此句记载了秋天的搜捕活动,‘正也’表明这是符合礼制的行为。‘因搜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说明了搜捕的目的,是为了练习军事技能,这是古代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艾兰以为防,置旃以为辕门,以葛覆质以为槷,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描述了搜捕的具体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细节的关注。
‘车轨尘,马糇蹄,揜禽旅,御者不失其驰,然后射者能中’说明了搜捕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如何确保射箭的准确性。
‘过防弗逐,不从奔之道也。面伤不献,不成禽不献’则是对搜捕规则的说明,体现了古人对规则的尊重。
‘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余与士众,以习射于射宫’说明了猎物的分配,以及如何通过狩猎来锻炼士兵。
‘射而中,田不得禽,则得禽。田得禽而射不中,则不得禽’则是对射箭规则的补充说明。
‘是以知古之贵仁义而贱勇力也’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表明古人重视仁义,轻视勇力。
七、陈人杀其大夫公子过。
此句记载了陈人杀害大夫公子过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八、大雩。
此句记载了大规模的雩祭活动,雩祭是古代的一种求雨仪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
九、冬,十月,壬午,楚师灭陈,执陈公子招,放之于越,杀陈孔奂。
此句记载了楚国灭亡陈国的事件,‘恶楚子也’表明了作者对楚国行为的谴责。
十、葬陈哀公。
此句记载了陈哀公的葬礼,‘不与楚灭,闵之也’表明了作者对陈哀公的哀悼,以及对楚国灭亡陈国的同情。